•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漫谈学习中药学

飞雪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6/19
帖子
838
获得点赞
13
声望
0
理、法、方、药是中医诊疗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中药即是其重要的一环。因此,中药学历来被视为学习中医的最基本课程之一。但中药学的学习,相对中医学其他学科而言,又有其诸多的困难和独特的学习方法,本文仅就此问题予以探讨,以期能提高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和能力。

1.中药学学习困难的原因

1.1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其来源、采集、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要求学习者不但要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各中药的性能、功效及应用,还要了解药用植物学、中药炮制学等内容。随着中药学的发展,各相关学科的不断渗透,中药学的分支学科愈来愈多,如中药资源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中药制剂学等。近期又提出中药基因组学、中药化学组学、分子生药学等一些新的学科概念。由此可见,该学科涉及面广,内容繁多,要学好、精通实属不易。

1.2涉及中医基础与临床多门课程的知识 中药学不但是一门基础课,而且是一门桥梁课。中药是用来防治疾病的,而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对于不同的病,只有在辨证的情况下,才可选用相应的药物治疗。换句话说,要掌握中药的功效及主治病证,学习者必须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并对临床各科病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熟悉其临床表现。而中药正是为后者而设,因此对学习《中药学》课的学生来说,涉及大量的病名,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1.3中药功效繁杂,单味药往往有多个功效.目前教材中,功效最多者当属大黄,共有六个功效(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解毒、活血散瘀、清利湿热),主治病证相应亦多,各中药的功效与功效、主治病证与主治病证间无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多个药物又可以有同一或相近的功效,导致记忆困难,而且容易混淆。

1.4名词术语规范性差 中医名词术语常有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同词异义,同义异词,词义演变等复杂现象,造成名词术语不规范,乃使初学者学习困难。如解表药中发散风寒药的共同功效为发散风寒,但各药的功效表述有所不同,如有:发汗解表、发表散风、发散风寒、发散解表、发汗解肌等不同。同样是解肌,桂枝与葛根的解肌的含义也不完全相同。

2.学习中药学的方法

要学好中药,除了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外,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比较、反复学习等,具体可概括为“理解是基础,纵横比较是关键,反复记忆是法宝,联想记忆不可少,趣味记忆是绝窍。顾名思义为一窍,编成歌诀来辅佐“。

2.1理解是基础

理解是指理解中药学所涉及的名词,主要指中药的功效,如解表药中发散风寒药,麻黄能发汗解表、防风能发表散风、羌活散寒祛风,均味辛、性温,用治风寒表证,但麻黄发汗作用强,而防风发汗作用较弱,但散风或祛风作用较强,羌活发汗作用不及麻黄,但善散在表之寒邪或寒夹湿表邪。因此,同具发散风寒解表之功,而表述有所不同。同治风寒表证,麻黄宜治风寒表实证;防风善治风邪偏盛的表证,且因药性平和,风寒风热表证均可选用;羌活善治风寒或风寒夹湿表证,一身尽痛者。

又如“健脾、补脾、补脾气”含义不同,健脾指能促进脾的运化,通过补脾、燥湿、理气等具体治法,使脾健运。理解“健脾”含义之后,很容易分清苍术、茯苓、薏苡仁、白术、陈皮等药的健脾功效及主治病证。苍术具有燥湿健脾功效,无补脾作用,但通过燥湿以促进脾的健运,主治湿阻中焦证及脾虚失运,水湿内停之脘腹胀满、泄泻、带下等。茯苓、薏苡仁均有健脾之功,与苍术不同的是,它们具有利水渗湿、补脾作用,因此善治脾虚湿盛病证,如水肿、泄泻、带下等。自术,补气健脾。补气作用较茯苓、薏苡仁强,善治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盛病证。陈皮理气健脾,无补脾作用,主治脾胃气滞证,尤其善治脾虚气滞之证及脾虚寒湿阻于中焦之气滞证。理解每药功效含义之后,其主治病证很易推出。

2.2纵横比较是关键

中药难学原因之一是不同药可具有相同功效,故常将具有相同功效的药物混淆不辨,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比较,从同中辨异。现今教材各章节,实际是按药物的主要功效分类的,即同一章特别是同一节药具有相同功效,这已便于学习。如解表药中的发散风寒药,共同功效及主治病证为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但每药功效各有其特点。麻黄发汗力强,宜治风寒实证;桂枝发汗力较强,但弱于麻黄,具有通阳实卫固表之功,风寒表实证及风寒表虚证均宜用;紫苏发汗力弱于前者,但兼化痰、理气之功,宜治风寒表证兼咳嗽、咯少量痰,胸闷者;防风发汗力与紫苏相当,但祛风作用较强,同时具有胜湿之功,表证风邪盛者及夹湿者最为适宜等。经过上述比较后,掌握了发散风寒药的共性,抓住了各药的特点,再记各药其他功效及主治病证,就显得容易记忆,这属纵向比较。

随着药味越学越多,就会发现,不同章节的药也有相同或相似的功效,在主治病证及作用方面有何异同?需要进行比较,这属横向比较。如清热燥湿药中的黄柏,清热泻火药中的知母,清热凉血药中的丹皮,清虚热药中的青蒿,补血药中的熟地,他们都可用于治阴虚发热,但其机理不同。黄柏退虚热,无滋阴作用,可以理解为治标之品。知母具滋阴退虚热之功,属标本同治之品。青蒿退热的同时,具透散邪热之效,无滋阴作用,退虚热力强,温病后期余邪未尽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证用之效佳。熟地滋阴作用强,通过滋阴使虚热而退,属治本之品。丹皮具透散阴分伏热的作用,能退虚热,善治温病后期余邪未尽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虚热。经过上述比较、归纳。区分同中之异,这样可消除杂乱无章。混淆难记之苦,并可在临证时能有的放矢地灵活选药,为ll缶床打好扎实的基础。

2.3反复记忆是法宝

反复记忆是为了巩固以前所学的内容,一个人理解力强。记忆力好,若不重复以前脑海中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亦会淡忘。况且中药学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庞杂,更应及早复习.反复记忆。

2.4联想记忆不可少

学习中可以放开我们的想象力,任其在与中药有关联的海洋中飞翔。经过联想思维,有助我们记忆。如蝉蜕,为蝉所蜕的外壳,依取类比象,质轻具升浮之性,善走体表,故具疏散风热,祛风止痒透疹之功;人们熟知蝉有一幅“金嗓子”,不难推测具利咽之效,善治音哑;它有两个大而明亮的眼睛,而具明目退翳作用;主入肝经,能止痉。再如,沉香性沉降而气香窜(入脾),而且性温,能行气温中止痛,降肺气与胃气,故功效为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2.5趣味记忆是绝窍

有关中药的趣味性故事,因具有一定吸引力,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较深刻印象的记忆。如何首乌,相传有一姓何名能嗣的人,小名田儿,生而阉弱,年五十八,无妻子,常慕道术,随师在山。一日醉卧山野,忽见有藤二株,相去三尺余,苗蔓相交,久而方解,解了又交,田儿惊讶其异,至旦遂掘其根,归来问诸人,无识者。后有山人忽来,示之,答曰:“子既无嗣,其藤乃异,此恐是神仙之药,何不服之?”遂仵为末,空心酒服一钱,七日思人道,数月强健,因此常服,又加二钱,经年旧疾皆痊发乌容少,十年之内,生数男,乃改名能嗣。其子延秀服,皆寿百六十岁,延秀生首乌,首乌服之,亦生数子,年百三十岁,发犹黑。由此可知,何首乌,能补精血,乌须发而具延年益寿的作用。

2.6顾名思义为一窍

中药名都有一定的来历,有的依气味取名如麝香、沉香、香附、降香、乳香等,有的依味或形状取名如细辛、人参等。依功效取名者不少。如续断、骨碎补、益母草、夜交藤、淫羊藿等,顾名思义,不难推测它们分别具续筋接骨疗伤、调经、安神、壮阳功效。分别善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月经失调,失眠。阳痿等病症。

2.7编成歌诀来辅佐

由于中药难学,历来人们一直寻找学习的窍门,已有将中药功效编成歌诀的书,有些歌诀顺口并有意思,有助于记忆。学者不妨参考。当然亦可自编、自读、自背,更易记住,常言道“慢功出细活,功夫不负有心人”。

需要强调的是,学习中药的方法很多,上述几种方法,仅仅是个人的体会总结,希望能帮助初学者达到迅速掌握中药学内容的目的。

摘自:《现代中医药》文/苗彦霞 骆晓敏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