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內經》在中醫學領域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要學好中醫、研究中醫、成為有作為的中醫學家,必須攻讀《內經》。然而,由於它成編時間較早,歷經輾轉傳抄翻刻,復加語言文字變化,給現代人學習帶來了一定困難,因此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此僅就簡便易行者作扼要介紹,以供學習時參考。
一、讀通原文,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學習任何一門課程,都要先弄懂意思,才有可能深入體會,加以提高。由於《內經》的特殊語言特殊論理方法,所以讀通原文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內經》原文中同音假借字多,容易穿鑿字形,妄說字義,錯解經旨。如「能」字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能冬不能夏」句裡,其音義皆通「耐」。同篇「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則音義俱通「態」,而「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它又音義都通「胎」。「易」,有時讀「施」,「施」同「弛」;有時「施」讀「易」。「佩」有時通「背」等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不知其通假借字,原文讀不懂,豈能理解經旨。所以開始學《內經》要從易開始。所謂易,即是現代選輯,加注釋、語譯者,逐步深入,循序漸進,以至能通讀原著,把握其概貌。
二、結合注釋,分析原文,提要鉤玄初學《內經》對其語言習慣、語法規律、思維邏輯均不熟悉,理解其論點,實有困難,如能借助古今醫家的注釋,啟發思路,會有事半功倍之效。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于氣為腫」,「氣」指什麼?有作邪氣解;有解作風;有釋為氣虛之不同。聯繫全文當作風邪為切,因為《陰陽應象大論》有:「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為證。反映出各注家所處時代不同,其學術觀點不一,因而對同一問題的注解未必盡同。通過不同的注釋,可以了解各注家的學術思想,培養鍛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思路。在弄通每段經文的基礎上,對其分析層次,找出要點,總結提要,探索精微,寫出筆記。
三、聯係實際,前後縱橫,互相照應《內經》理論源於實踐,探討人的生命過程,學習《內經》不能脫離實際,何謂實際?此處指《內經》研究的對象,即人及其生存的周圍環境。每個人都是《內經》研究的對象,所以學習《內經》就要聯繫自身、親朋、乃至自己身邊的每個人的生理、病理現象及其所存在的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就是我們朝夕可見的自然現象,雲、雨即是陰陽,所以下文就人體之陰陽應天之陰陽的道理提出:「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的人體陰陽分布規律,二者同出一理:「本手天者親上,本手地者親下」(《易傳‧文言》),這就是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方法,簡明而又通俗。又如《素問‧靈蘭秘典論》將心喻為「君主之官」,肺喻為「相傅之官」以示二者在人體生命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六節藏象論》曰:心「其華在面」,肺「其華在毛」;《五藏生成》篇謂:心「其榮為色」,肺「其榮為毛」;《痿論》中指出:「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簡明扼要的表述了心肺功能及其精華充盈五體的生理特徵。《玉機真藏論》提出:「毛折乃死」,《靈樞‧本神》又強調「毛卒色夭」死。進一步證實心肺精氣衰敗,導致五體、五華枯槁憔悴。為死亡先兆,再次突出心肺的重要性與「君主之官」、「相傅之官」的論點遙相互應。這些理論與西醫學認識心肺氣血理論在維持生命過程的重要性方面亦頗一致。總之,能做到聯係實際,前後縱橫融會貫通、相互照應,必將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內經》既非一時一人之作,其理論自然會有零亂不系統之嫌,且前後矛盾之論亦不乏見,如何處理好這些關係,是學好《內經》的重要環節。學習初期這類問題尚不多,隨著學習的深入、知識的積累和增加,這類問題將陸續出現並逐漸增加,這要求在學習過程中善於總結、歸納形成系統層次。掌握了系統層次,學習便有了主動性和靈活性、記憶清晰、理解深刻、運用自如。如《素問‧靈蘭秘典論》《六節藏象論》《五藏生成》篇、《五藏別論》《靈樞‧本輸》《本神》《海論》《本藏》《天年》等,皆對臟腑性能進行闡述,其論點各有側重,論述的形成、表述方法不同,但共同遵循一個規律,即以五臟為中心,外應自然界之五方、五時;內合自身之五腑、五體、五官、五華等,構成了五個功能系統的多層次結構,這是求同思維。也可以分析各篇章找出其差別,這是求異思維。兩種思維方法結合運用到學習的過程中,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總之,學習過程中要不斷地比較,求同、求異,掌握各部分的要領和精神實質。
一、讀通原文,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學習任何一門課程,都要先弄懂意思,才有可能深入體會,加以提高。由於《內經》的特殊語言特殊論理方法,所以讀通原文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內經》原文中同音假借字多,容易穿鑿字形,妄說字義,錯解經旨。如「能」字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能冬不能夏」句裡,其音義皆通「耐」。同篇「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則音義俱通「態」,而「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它又音義都通「胎」。「易」,有時讀「施」,「施」同「弛」;有時「施」讀「易」。「佩」有時通「背」等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不知其通假借字,原文讀不懂,豈能理解經旨。所以開始學《內經》要從易開始。所謂易,即是現代選輯,加注釋、語譯者,逐步深入,循序漸進,以至能通讀原著,把握其概貌。
二、結合注釋,分析原文,提要鉤玄初學《內經》對其語言習慣、語法規律、思維邏輯均不熟悉,理解其論點,實有困難,如能借助古今醫家的注釋,啟發思路,會有事半功倍之效。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于氣為腫」,「氣」指什麼?有作邪氣解;有解作風;有釋為氣虛之不同。聯繫全文當作風邪為切,因為《陰陽應象大論》有:「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為證。反映出各注家所處時代不同,其學術觀點不一,因而對同一問題的注解未必盡同。通過不同的注釋,可以了解各注家的學術思想,培養鍛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思路。在弄通每段經文的基礎上,對其分析層次,找出要點,總結提要,探索精微,寫出筆記。
三、聯係實際,前後縱橫,互相照應《內經》理論源於實踐,探討人的生命過程,學習《內經》不能脫離實際,何謂實際?此處指《內經》研究的對象,即人及其生存的周圍環境。每個人都是《內經》研究的對象,所以學習《內經》就要聯繫自身、親朋、乃至自己身邊的每個人的生理、病理現象及其所存在的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就是我們朝夕可見的自然現象,雲、雨即是陰陽,所以下文就人體之陰陽應天之陰陽的道理提出:「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的人體陰陽分布規律,二者同出一理:「本手天者親上,本手地者親下」(《易傳‧文言》),這就是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方法,簡明而又通俗。又如《素問‧靈蘭秘典論》將心喻為「君主之官」,肺喻為「相傅之官」以示二者在人體生命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六節藏象論》曰:心「其華在面」,肺「其華在毛」;《五藏生成》篇謂:心「其榮為色」,肺「其榮為毛」;《痿論》中指出:「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簡明扼要的表述了心肺功能及其精華充盈五體的生理特徵。《玉機真藏論》提出:「毛折乃死」,《靈樞‧本神》又強調「毛卒色夭」死。進一步證實心肺精氣衰敗,導致五體、五華枯槁憔悴。為死亡先兆,再次突出心肺的重要性與「君主之官」、「相傅之官」的論點遙相互應。這些理論與西醫學認識心肺氣血理論在維持生命過程的重要性方面亦頗一致。總之,能做到聯係實際,前後縱橫融會貫通、相互照應,必將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內經》既非一時一人之作,其理論自然會有零亂不系統之嫌,且前後矛盾之論亦不乏見,如何處理好這些關係,是學好《內經》的重要環節。學習初期這類問題尚不多,隨著學習的深入、知識的積累和增加,這類問題將陸續出現並逐漸增加,這要求在學習過程中善於總結、歸納形成系統層次。掌握了系統層次,學習便有了主動性和靈活性、記憶清晰、理解深刻、運用自如。如《素問‧靈蘭秘典論》《六節藏象論》《五藏生成》篇、《五藏別論》《靈樞‧本輸》《本神》《海論》《本藏》《天年》等,皆對臟腑性能進行闡述,其論點各有側重,論述的形成、表述方法不同,但共同遵循一個規律,即以五臟為中心,外應自然界之五方、五時;內合自身之五腑、五體、五官、五華等,構成了五個功能系統的多層次結構,這是求同思維。也可以分析各篇章找出其差別,這是求異思維。兩種思維方法結合運用到學習的過程中,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總之,學習過程中要不斷地比較,求同、求異,掌握各部分的要領和精神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