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5064
- 获得点赞
- 95
- 声望
- 38
□ 江淑安 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
时间医学,亦称时间治疗学,主要研究时间对人体生理、病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以及时间与发病、诊断、治疗的关系。纵观《伤寒论》的397条原文,论及时间者竟达百余条,其中有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都是时间医学的范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在观察病理变化时重视时间
时间医学认为,时间是病理变化的过程,时间对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注重病理变化中的时间特点,对分析疾病的病变特点有着重要作用。《伤寒论》恰很注重病理变化上的时间特点。如:
1.以时间来帮助观察疾病的传变与否 《伤寒论》中六经病证的传变是有一定的时间性的。注意病理变化中的时间特点和长短,结合其他方面,可以判断疾病传变与否。如太阳病伤寒证的第二日或第三日,是传变之期,若过二至三天后不见阳明、少阳证,就是表明虽到传变之期而未传变,仍可以从太阳治之(第5条)。阳明病见证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如果发热于“日晡”时盛,伴“六七日”或“五六日”不大便,伴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则是经证变为腑证(第214、217条)。在观察少阴、厥阴病的病理变化中,注意时间性更为重要。如少阴病得之“五六日”,见自利而混者,是病仍在少阴;若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不应发热而见一身尽热,亦是寒邪化热,病由阴转阳(第282、320、322、293条)。这些“日”数在观察病是否变化时值得注意。再如厥阴病,若出现厥“四日”、热“三日”,又复厥“五日”,是主阳气退、病势进。这即是以厥的“日”数多于发热的“日”数来判断的。
2.重视疾病自愈在时间上的特点 疾病的发生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作斗争的过程,如人体正气战胜病邪,疾病就可以自愈。《伤寒论》里提到的“当愈”、“欲解”即是指此。无论某些疾病是能自行“当愈”或是“欲解”,都是有一定时间过程或大约时间规律的。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到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这几天揭示了六经之气在一日内有一个旺盛时间,六经的各种病证,如能自愈,多见于它的经气旺盛的时间内。因本经之气旺盛之时,易助正气促本经病证自愈。在三阴病里,以时间来判断疾病是否自愈是有临床意义的。如少阴病虽至“七八日”,出现下利,而脉由紧变微,手足反温,这是邪气去,下利必自愈。或少阴病恶寒而卷,伴“时时”自烦,欲去衣被者,亦是阳气欲复之象。还有厥阴病,如厥、热的“日”数相应,“象厥五日,热亦五日”,或厥少热多的“热四日,厥反三日”,均是厥阴病自愈的特征。在观察时的关键是要注意厥、热的时间是相应或是厥少热多的时间特点。
3.以时间来帮助判断疾病的预后 病变的不同见证出现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可以帮助判断疾病预后。如伤寒“四五日”时,是病邪传变之期,若见腹痛,转气下趋少腹,为欲作自利之征。厥阴病,发热厥逆至“七日”而下利,为难治之候。少阴病,脉微细,至“五六日”而见自利,复加烦燥不得卧,是阴盛阳脱,正不胜邪的危候。少阴病,如“六七日”时,出现息高,是肾气下绝,肺气上脱之征(第357、348、299、300条)。
在治疗上重视时间
这主要是对急症病人而言。一般病证在作出诊断后,用药的迟早对疗效的影响不很大,但对急症病人来讲,时间就是生命,抓住有效的时间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是治疗成功的保证之一。《伤寒论》中,如阳明病三急下症(第254、255、256条)和少阴病的三急下证(第320、321、322条)都强调急下之。还有少阴病,阳气大虚出现脉沉者,也强调“急湿之”(第323条),这里的“急”字,就是示人要刻不容缓。
在用药上重视时间
时间医学认为,研究时间对治疗用药的关系,对保证和促进医疗效时有重要作用。《伤寒论》也很强调和重视这方面的内容。
1.煎药上的时间观 为了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根据药物的不同特性和质地,在煎药的时间上有先煎、后下的不同。《伤寒论》很讲究这一点。先煎,主要是针对质地较重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如麻黄、葛根、茯苓、蜀漆、瓜蒌、茵陈、大枣、栀子、生姜、大黄、枳实、厚朴、粳米这13味。但也只是限于某些特定的方剂中的某些药物需先煎。后下,以保证某些药效的发挥。如大承气汤煎服时,方中的大黄宜后下,以使其更好地发挥攻下作用。还有桂枝人参汤在煎服时,方中的桂枝宜后下,以使其能更好地发挥行阳解表的作用。
2.服药上的时间观 选择服药的适当时间,对发挥药效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伤寒论》中主要有平旦服、饭前服、昼夜服这三种服药时间。平旦服:即空腹服,是便于药力速行。如十枣汤,以便迅速发挥峻下利水的作用。饭前服:是便于药效吸收。如桃核承气汤、乌梅丸。昼夜服:是指昼夜各服若干次,以保持药效持续。可分为顿服、日一服、日二服、日三服、日四服、日五服或夜一服、夜二服或昼三夜二服等服法,主要是使上下次服药时间保持一定间歇,从而保证药效持续。《伤寒论》中的大部分方剂是采用昼夜服法。
3.药后观察病情的时间观 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发生效力的时间有长短不同,故用药后根据不同的方药,而观察的时间有别。如桂枝汤服后强调:服已“须叟”,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又不汗,“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仲景强调服法中“须叟”、“一时许”、“小促其间”、“半日”、“一日一夜”、“周时”,都是指的不同时间概念。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医学,亦称时间治疗学,主要研究时间对人体生理、病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以及时间与发病、诊断、治疗的关系。纵观《伤寒论》的397条原文,论及时间者竟达百余条,其中有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都是时间医学的范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在观察病理变化时重视时间
时间医学认为,时间是病理变化的过程,时间对病理变化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注重病理变化中的时间特点,对分析疾病的病变特点有着重要作用。《伤寒论》恰很注重病理变化上的时间特点。如:
1.以时间来帮助观察疾病的传变与否 《伤寒论》中六经病证的传变是有一定的时间性的。注意病理变化中的时间特点和长短,结合其他方面,可以判断疾病传变与否。如太阳病伤寒证的第二日或第三日,是传变之期,若过二至三天后不见阳明、少阳证,就是表明虽到传变之期而未传变,仍可以从太阳治之(第5条)。阳明病见证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如果发热于“日晡”时盛,伴“六七日”或“五六日”不大便,伴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则是经证变为腑证(第214、217条)。在观察少阴、厥阴病的病理变化中,注意时间性更为重要。如少阴病得之“五六日”,见自利而混者,是病仍在少阴;若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不应发热而见一身尽热,亦是寒邪化热,病由阴转阳(第282、320、322、293条)。这些“日”数在观察病是否变化时值得注意。再如厥阴病,若出现厥“四日”、热“三日”,又复厥“五日”,是主阳气退、病势进。这即是以厥的“日”数多于发热的“日”数来判断的。
2.重视疾病自愈在时间上的特点 疾病的发生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作斗争的过程,如人体正气战胜病邪,疾病就可以自愈。《伤寒论》里提到的“当愈”、“欲解”即是指此。无论某些疾病是能自行“当愈”或是“欲解”,都是有一定时间过程或大约时间规律的。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到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这几天揭示了六经之气在一日内有一个旺盛时间,六经的各种病证,如能自愈,多见于它的经气旺盛的时间内。因本经之气旺盛之时,易助正气促本经病证自愈。在三阴病里,以时间来判断疾病是否自愈是有临床意义的。如少阴病虽至“七八日”,出现下利,而脉由紧变微,手足反温,这是邪气去,下利必自愈。或少阴病恶寒而卷,伴“时时”自烦,欲去衣被者,亦是阳气欲复之象。还有厥阴病,如厥、热的“日”数相应,“象厥五日,热亦五日”,或厥少热多的“热四日,厥反三日”,均是厥阴病自愈的特征。在观察时的关键是要注意厥、热的时间是相应或是厥少热多的时间特点。
3.以时间来帮助判断疾病的预后 病变的不同见证出现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可以帮助判断疾病预后。如伤寒“四五日”时,是病邪传变之期,若见腹痛,转气下趋少腹,为欲作自利之征。厥阴病,发热厥逆至“七日”而下利,为难治之候。少阴病,脉微细,至“五六日”而见自利,复加烦燥不得卧,是阴盛阳脱,正不胜邪的危候。少阴病,如“六七日”时,出现息高,是肾气下绝,肺气上脱之征(第357、348、299、300条)。
在治疗上重视时间
这主要是对急症病人而言。一般病证在作出诊断后,用药的迟早对疗效的影响不很大,但对急症病人来讲,时间就是生命,抓住有效的时间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是治疗成功的保证之一。《伤寒论》中,如阳明病三急下症(第254、255、256条)和少阴病的三急下证(第320、321、322条)都强调急下之。还有少阴病,阳气大虚出现脉沉者,也强调“急湿之”(第323条),这里的“急”字,就是示人要刻不容缓。
在用药上重视时间
时间医学认为,研究时间对治疗用药的关系,对保证和促进医疗效时有重要作用。《伤寒论》也很强调和重视这方面的内容。
1.煎药上的时间观 为了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根据药物的不同特性和质地,在煎药的时间上有先煎、后下的不同。《伤寒论》很讲究这一点。先煎,主要是针对质地较重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如麻黄、葛根、茯苓、蜀漆、瓜蒌、茵陈、大枣、栀子、生姜、大黄、枳实、厚朴、粳米这13味。但也只是限于某些特定的方剂中的某些药物需先煎。后下,以保证某些药效的发挥。如大承气汤煎服时,方中的大黄宜后下,以使其更好地发挥攻下作用。还有桂枝人参汤在煎服时,方中的桂枝宜后下,以使其能更好地发挥行阳解表的作用。
2.服药上的时间观 选择服药的适当时间,对发挥药效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伤寒论》中主要有平旦服、饭前服、昼夜服这三种服药时间。平旦服:即空腹服,是便于药力速行。如十枣汤,以便迅速发挥峻下利水的作用。饭前服:是便于药效吸收。如桃核承气汤、乌梅丸。昼夜服:是指昼夜各服若干次,以保持药效持续。可分为顿服、日一服、日二服、日三服、日四服、日五服或夜一服、夜二服或昼三夜二服等服法,主要是使上下次服药时间保持一定间歇,从而保证药效持续。《伤寒论》中的大部分方剂是采用昼夜服法。
3.药后观察病情的时间观 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发生效力的时间有长短不同,故用药后根据不同的方药,而观察的时间有别。如桂枝汤服后强调:服已“须叟”,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又不汗,“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仲景强调服法中“须叟”、“一时许”、“小促其间”、“半日”、“一日一夜”、“周时”,都是指的不同时间概念。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