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5063
- 获得点赞
- 110
- 声望
- 38
□ 李永清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
外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特殊性与复杂性,是寒温统一的基础
1.外邪的致病特点 外邪虽种类各异,但大多具有以下致病特点。(1)首先袭表:外邪为病,多首先袭表而见恶寒、发热、脉浮、有汗或无汗等卫外失职、正邪相争、开合失司的表证症状。此外,清窍、肺、胃肠与外界相通,而经络又外邻肌表,因此这些部位及脏腑,也最容易同时受累。若邪涉清窍,则清窍不利,或鼻塞、喷嚏、流涕,或头痛、口干鼻燥、咽喉肿痛;若邪涉经络,则经输不利,轻者肢体酸楚不适,重者身体、关节疼痛;若邪气涉肺,则肺失宣降而咳嗽、喘息;若邪涉肠胃,则肠胃失调,或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或肠鸣、腹泻等。所以,这些症状,常与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脉浮相伴出现而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表证。(2)与季节、环境有关:外邪致病,与季节、环境密切相关。如风寒之邪为病,多发生在冬春或其他季节气温骤降时;暑热、湿热之邪为病,多发生在盛夏至秋初时节,或在高温与潮湿的环境下发病等。(3)可单独或夹杂为病:外邪虽可单独为患,但多数情况下,是以兼挟的形式侵袭人体,这种兼挟形式,除表现在阳热或阴浊之邪的同类相求而混杂外,如风热袭表、燥热犯肺、寒湿阻中等,还表现在性质完全不同邪气的相互杂合,如寒遏暑湿、湿热相杂、寒热错杂等。其中,若阳热之邪、或阳热与阴浊之邪相杂而以阳热之邪为主所致者,易伤人体的阴液而显火热之象;若阴浊之邪、或阴浊与阳热之邪相杂而以阴浊之邪为主所致者,易伤人体的阳气而显寒湿之象。(4)在病程中可互相转化:外邪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其中,若阳盛之体,虽阴浊之邪为患,也容易化热化燥而显火热之象,并可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阴液而引发阴液亏虚之证;若阴盛之体,虽阳热之邪为患,也容易化寒生湿而显寒湿之象,并可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阳气而引发阳气亏虚之证等。此外,还有发病急、变化快,若与疫疠之邪相杂为患,则又兼具传染性、流行性等特点。
2.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特殊性与复杂性
(1)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外感病,虽病位与病性不同、证型与表现各异,但它们均由外邪侵袭所致,因此,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而言,冬春时节,易患风寒、风热型感冒及麻疹等肺系病症;夏秋时节,易患湿热、寒湿型感冒及霍乱、黄疸等胃肠、肝胆系病症。南方气候温暖多雨,病易兼热杂湿;北方气候寒冷多风,病易兼寒杂燥。邪从皮毛而入者,易涉经络、关节;邪从鼻入者,易涉清窍与肺、并旁及心(包)营;邪从口入者,易涉肠胃与脾、并旁及肝胆;邪从其它途径而入者,病多迁延难愈。阳热之邪、或阳热与阴浊之邪相杂而以阳热之邪为主所致者,易伤人体的阴液而显火热之象;阴浊之邪、或阴浊与阳热之邪相杂而以阴浊之邪为主所致者,易伤人体的阳气而显寒湿之象。无伏邪、旧疾者,为新感而病轻,多首先袭表;有伏邪、旧疾者,为外邪引发而病重,多表里同病、或以里证为主。外邪侵犯人体后,基本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的规律发展。(2)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由于致病邪气与生活环境不同,人体禀赋强弱有别,治疗是否及时与恰当各异,因此,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又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如暑邪为病,即使是初期,也较少出现表证而径见暑热蒸灼之里证,但与阴浊之邪相杂为患,则易引发表证。虽冬春时节,但在高温环境下作业,也可中暑;虽夏秋时节,但因贪凉、近冷,也可伤寒。阳盛之体,虽阴浊之邪为患,也易化热、化燥;阴盛之体,虽阳热之邪为患,也易化寒、生湿。热证过用寒凉之品,也易伤阳而生寒,寒证过用温燥之品,也易伤阴而生热;实证攻伐太过,也易损阴、伤阳而致虚,虚证滋补太过,也易增壅、添郁而致实等。从以上足以看出,外感病学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寒温分离的结果,必然是以偏赅全、脱离实际,或丢三落四、顾此失彼。
寒温统一,有利于外感病学全面、系统地发展
1.寒温统一,能全面、客观地阐释外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特殊性与复杂性
如前所述,外邪除具有“首先袭表”、“与季节、环境有关”、“发病急、变化快,若与疫疠之邪相杂为患,则又兼具传染性、流行性”外,还具有“可单独或夹杂为病”、“在病程中可互相转化”的致病特点。因此,只有寒温统一,才能全面、客观地阐释外邪、外邪的侵入途径、外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特殊性与复杂性。
2.寒温统一,能消除门户之见
寒温统一,能消除伤寒邪从皮毛而入,温病邪从口鼻而入;伤寒自下而上、始于足太阳,温病自上而下、始于手太阴;伤寒发病后,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顺序发展,温病发病后,依卫、气、营、血,上焦、中焦、下焦之次第变化;伤寒病至三阴为里虚寒,温病病至下焦为肝肾阴虚等门户之见。
3.寒温统一,能解决一些长期困扰中医学的理论难题
寒温统一,能解决诸如伤寒用六经辨证,温病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伤寒太阳主表,温病卫主表、上焦肺主表;伤寒把本不属太阳的内容纳入太阳,温病使本属中焦的内容不能进入中焦;伤寒将半表半里证置于里证之后,温病将半表半里证与里证混为一谈;伤寒将黄疸看作脾胃之病,温病将湿热视为阳热之邪;伤寒使肺难于融入太阴之中,温病将膀胱排除在下焦之外;伤寒将心包置于少阴心肾之后,温病将肝混杂于下焦膀胱与肾之中等一系列长期困扰中医学的理论难题。
4.寒温统一,既能避免过多不必要的重复,又能为外感病学的进一步充实、完善,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寒温统一,既能避免过多不必要的重复以及《伤寒论》与《温病学》自身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又能为寒湿袭表、湿热蕴于下焦等常见证型进入外感病学体系,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改变或因片面强调仲景学说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不能入围,或因其病证中杂有寒邪而只能作为温病的一种陪衬,或既不能进入伤寒、也难融入温病而不得不长期徘徊在外感病之外的不正常局面。
5.寒温统一,能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寒温统一,不仅能全面、客观地阐释外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特殊性与复杂性,消除门户之见,解决一些长期困扰中医学的理论难题,纠正某些过于牵强、脱离实际、将错就错的观点,避免过多不必要的重复,为外感病学的进一步充实、完善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而且能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总之,寒温统一,有利于教学、医疗、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辨证施治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有利于对外交流,有利于外感病学全面、系统地发展。
外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特殊性与复杂性,是寒温统一的基础
1.外邪的致病特点 外邪虽种类各异,但大多具有以下致病特点。(1)首先袭表:外邪为病,多首先袭表而见恶寒、发热、脉浮、有汗或无汗等卫外失职、正邪相争、开合失司的表证症状。此外,清窍、肺、胃肠与外界相通,而经络又外邻肌表,因此这些部位及脏腑,也最容易同时受累。若邪涉清窍,则清窍不利,或鼻塞、喷嚏、流涕,或头痛、口干鼻燥、咽喉肿痛;若邪涉经络,则经输不利,轻者肢体酸楚不适,重者身体、关节疼痛;若邪气涉肺,则肺失宣降而咳嗽、喘息;若邪涉肠胃,则肠胃失调,或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或肠鸣、腹泻等。所以,这些症状,常与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脉浮相伴出现而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表证。(2)与季节、环境有关:外邪致病,与季节、环境密切相关。如风寒之邪为病,多发生在冬春或其他季节气温骤降时;暑热、湿热之邪为病,多发生在盛夏至秋初时节,或在高温与潮湿的环境下发病等。(3)可单独或夹杂为病:外邪虽可单独为患,但多数情况下,是以兼挟的形式侵袭人体,这种兼挟形式,除表现在阳热或阴浊之邪的同类相求而混杂外,如风热袭表、燥热犯肺、寒湿阻中等,还表现在性质完全不同邪气的相互杂合,如寒遏暑湿、湿热相杂、寒热错杂等。其中,若阳热之邪、或阳热与阴浊之邪相杂而以阳热之邪为主所致者,易伤人体的阴液而显火热之象;若阴浊之邪、或阴浊与阳热之邪相杂而以阴浊之邪为主所致者,易伤人体的阳气而显寒湿之象。(4)在病程中可互相转化:外邪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其中,若阳盛之体,虽阴浊之邪为患,也容易化热化燥而显火热之象,并可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阴液而引发阴液亏虚之证;若阴盛之体,虽阳热之邪为患,也容易化寒生湿而显寒湿之象,并可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阳气而引发阳气亏虚之证等。此外,还有发病急、变化快,若与疫疠之邪相杂为患,则又兼具传染性、流行性等特点。
2.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特殊性与复杂性
(1)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外感病,虽病位与病性不同、证型与表现各异,但它们均由外邪侵袭所致,因此,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而言,冬春时节,易患风寒、风热型感冒及麻疹等肺系病症;夏秋时节,易患湿热、寒湿型感冒及霍乱、黄疸等胃肠、肝胆系病症。南方气候温暖多雨,病易兼热杂湿;北方气候寒冷多风,病易兼寒杂燥。邪从皮毛而入者,易涉经络、关节;邪从鼻入者,易涉清窍与肺、并旁及心(包)营;邪从口入者,易涉肠胃与脾、并旁及肝胆;邪从其它途径而入者,病多迁延难愈。阳热之邪、或阳热与阴浊之邪相杂而以阳热之邪为主所致者,易伤人体的阴液而显火热之象;阴浊之邪、或阴浊与阳热之邪相杂而以阴浊之邪为主所致者,易伤人体的阳气而显寒湿之象。无伏邪、旧疾者,为新感而病轻,多首先袭表;有伏邪、旧疾者,为外邪引发而病重,多表里同病、或以里证为主。外邪侵犯人体后,基本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的规律发展。(2)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由于致病邪气与生活环境不同,人体禀赋强弱有别,治疗是否及时与恰当各异,因此,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又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如暑邪为病,即使是初期,也较少出现表证而径见暑热蒸灼之里证,但与阴浊之邪相杂为患,则易引发表证。虽冬春时节,但在高温环境下作业,也可中暑;虽夏秋时节,但因贪凉、近冷,也可伤寒。阳盛之体,虽阴浊之邪为患,也易化热、化燥;阴盛之体,虽阳热之邪为患,也易化寒、生湿。热证过用寒凉之品,也易伤阳而生寒,寒证过用温燥之品,也易伤阴而生热;实证攻伐太过,也易损阴、伤阳而致虚,虚证滋补太过,也易增壅、添郁而致实等。从以上足以看出,外感病学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寒温分离的结果,必然是以偏赅全、脱离实际,或丢三落四、顾此失彼。
寒温统一,有利于外感病学全面、系统地发展
1.寒温统一,能全面、客观地阐释外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特殊性与复杂性
如前所述,外邪除具有“首先袭表”、“与季节、环境有关”、“发病急、变化快,若与疫疠之邪相杂为患,则又兼具传染性、流行性”外,还具有“可单独或夹杂为病”、“在病程中可互相转化”的致病特点。因此,只有寒温统一,才能全面、客观地阐释外邪、外邪的侵入途径、外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特殊性与复杂性。
2.寒温统一,能消除门户之见
寒温统一,能消除伤寒邪从皮毛而入,温病邪从口鼻而入;伤寒自下而上、始于足太阳,温病自上而下、始于手太阴;伤寒发病后,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顺序发展,温病发病后,依卫、气、营、血,上焦、中焦、下焦之次第变化;伤寒病至三阴为里虚寒,温病病至下焦为肝肾阴虚等门户之见。
3.寒温统一,能解决一些长期困扰中医学的理论难题
寒温统一,能解决诸如伤寒用六经辨证,温病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伤寒太阳主表,温病卫主表、上焦肺主表;伤寒把本不属太阳的内容纳入太阳,温病使本属中焦的内容不能进入中焦;伤寒将半表半里证置于里证之后,温病将半表半里证与里证混为一谈;伤寒将黄疸看作脾胃之病,温病将湿热视为阳热之邪;伤寒使肺难于融入太阴之中,温病将膀胱排除在下焦之外;伤寒将心包置于少阴心肾之后,温病将肝混杂于下焦膀胱与肾之中等一系列长期困扰中医学的理论难题。
4.寒温统一,既能避免过多不必要的重复,又能为外感病学的进一步充实、完善,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寒温统一,既能避免过多不必要的重复以及《伤寒论》与《温病学》自身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又能为寒湿袭表、湿热蕴于下焦等常见证型进入外感病学体系,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改变或因片面强调仲景学说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不能入围,或因其病证中杂有寒邪而只能作为温病的一种陪衬,或既不能进入伤寒、也难融入温病而不得不长期徘徊在外感病之外的不正常局面。
5.寒温统一,能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寒温统一,不仅能全面、客观地阐释外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特殊性与复杂性,消除门户之见,解决一些长期困扰中医学的理论难题,纠正某些过于牵强、脱离实际、将错就错的观点,避免过多不必要的重复,为外感病学的进一步充实、完善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而且能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总之,寒温统一,有利于教学、医疗、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辨证施治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有利于对外交流,有利于外感病学全面、系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