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09
- 帖子
- 16496
- 获得点赞
- 257
- 声望
- 63
为什么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有何临床意义?
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讲,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膝四肢、经络等,无形可见,但临床有“痰”症的表现者。如头晕目眩、呕恶、癫狂昏不识人,或生于体表无名肿物等,认为皆因痰作祟。即痰湿阻遏气机,清阳不升,浊气不降,则头目眩晕,呕恶,痰蒙蔽心窍,痰热互结,痰火扰心,癫狂昏不识人,痰停肌膝或经络,则触有肿物等。狭义来讲,是指贮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
痰是体内脏腑功能障碍时的病理产物。主要由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清稀者称为“饮”,稠粘者称为“痰”,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
肺主宣发与肃降,宣发可将津液布散于肌膝皮毛,肃降可使水道通调,使上源之水下行。若肺失宣降,上焦水津不能通降与布散,便停聚于肺,而化为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不健运,水湿不运,便停于体内,或肌肤四肢,或脏腑等部位。若停聚于肺,与寒、热、火、风、或气等邪相搏,聚而为痰,痰浊阻肺,影响气机,则肺气不宣、不降,可见咳嗽、痰多,甚或上逆作喘。古人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即肺病停痰,痰浊阻肺,不单纯是肺本身病变,而其根源多是因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于肺而发病。如临床常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脘腹不适,四肢困重,纳食不香,大便溏薄或泻泄,又见咳喘痰多。则其治法除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外,关键还应补益脾气,增强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水湿得化,肺内停聚之痰再生无源。肺气宣降协调,诸证便解。
根据现在临床观察,凡脾虚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排痰量都较多,且清稀而白。说明呼吸道腺体的分泌功能也与中医学说中的脾有内在联系。脾虚患者,气管粘膜分泌物增加,功能亢进。有人通过这种病人作支气管镜检,发现气管、支气管的粘膜腺体出现增生、肥大,分泌亢进,分泌物滞积,而检查其它型患者,无此改变。如用补脾益气的药物,增加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则情况有所好转。这说明,中医学所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有何临床意义?
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讲,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膝四肢、经络等,无形可见,但临床有“痰”症的表现者。如头晕目眩、呕恶、癫狂昏不识人,或生于体表无名肿物等,认为皆因痰作祟。即痰湿阻遏气机,清阳不升,浊气不降,则头目眩晕,呕恶,痰蒙蔽心窍,痰热互结,痰火扰心,癫狂昏不识人,痰停肌膝或经络,则触有肿物等。狭义来讲,是指贮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
痰是体内脏腑功能障碍时的病理产物。主要由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清稀者称为“饮”,稠粘者称为“痰”,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
肺主宣发与肃降,宣发可将津液布散于肌膝皮毛,肃降可使水道通调,使上源之水下行。若肺失宣降,上焦水津不能通降与布散,便停聚于肺,而化为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不健运,水湿不运,便停于体内,或肌肤四肢,或脏腑等部位。若停聚于肺,与寒、热、火、风、或气等邪相搏,聚而为痰,痰浊阻肺,影响气机,则肺气不宣、不降,可见咳嗽、痰多,甚或上逆作喘。古人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即肺病停痰,痰浊阻肺,不单纯是肺本身病变,而其根源多是因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于肺而发病。如临床常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脘腹不适,四肢困重,纳食不香,大便溏薄或泻泄,又见咳喘痰多。则其治法除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外,关键还应补益脾气,增强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水湿得化,肺内停聚之痰再生无源。肺气宣降协调,诸证便解。
根据现在临床观察,凡脾虚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排痰量都较多,且清稀而白。说明呼吸道腺体的分泌功能也与中医学说中的脾有内在联系。脾虚患者,气管粘膜分泌物增加,功能亢进。有人通过这种病人作支气管镜检,发现气管、支气管的粘膜腺体出现增生、肥大,分泌亢进,分泌物滞积,而检查其它型患者,无此改变。如用补脾益气的药物,增加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则情况有所好转。这说明,中医学所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