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5064
- 获得点赞
- 95
- 声望
- 38
网上找的一部分资料
卷一
桂枝
自有清中叶苏医学说盛行以后,桂枝之价值遂无人能解。病属外感,既不敢用之解肌,病属内伤,更不敢用之以补中。不免有弃材之叹。编者遇有麻黄汤证,罹病者疑麻黄之猛悍,辄以荆防代麻黄,而以桂枝佐之,亦效。盖桂枝本质原无发汗之能力,以其辛香串散,故可助发汗药之作汗。苏派医生所以不敢用桂枝,其理由之可得而言者,不外“南方无真伤寒。”,仲景之麻桂仅可施于北方人,非江南体制柔弱者所能胜。故若辈一遇热病,无论伤寒温病,一例以大豆卷,连翘,桑菊应付之,于此而欲中医之不式微,难言之矣。近世药工剖切桂枝,必先以水浸三五日,是桂枝芳香之性已受损失,苏派医生之较高明者,知桂枝治寒饮,然量仅二三分,宁不可笑。自后世有“血家不宜桂枝”之说,内伤病乃视桂枝如蛇蝎。其实桂枝辛温,能使血液流行亢进,不宜于血证之属实热者固也。至若虚劳羸弱,法当宗素问“劳者温之”之义。则桂枝正不妨与地黄、黄芪同用,考之仲景之“桂枝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千金方之“炙甘草汤”,其所治均属虚劳不足,亡血失精者。古人又何尝摒弃之而不用。“血家忌桂枝”此非桂枝之不良,乃后人用桂枝不得其法之过也。日本东洞翁征桂枝,谓仅能治咳逆上气,其次身体疼痛,编者以为不足尽其所长。吾人对于桂枝之信仰,当以邹澍之说为准。近世于寒湿痛风证,每以桂枝为引经药,其意盖取以桂枝入肢之说。
芍药
自宋元而后,上工大师之论芍药,莫不以酸寒收敛,非黄公绣一人而然也。拙曹先生根据《本经》,独以为苦平开泄,殊有卓见。然吾人居今日论芍药之功效,实不能受臭味之支配,芍药之功用,以胃酸而敛固非,以味苦而泄亦非是。至论桂枝汤中之芍药,而非监制桂枝者,其言殆足信矣。清邹澍《本经疏证》已先拙曹先生言之。“营阴结于内,卫阳不得入,则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营与卫周旋不舍,则鼻鸣干呕,营与卫相持而终不相舍,则汗出矣,与桂枝汤。芍药桂枝,一破阴,一通阳,且佐以生姜,解其周旋不舍之维,使以甘枣,缓其相持之势,得微似有汗,诸证遂止,此实和营布阳之功,断断非酸敛止汗之谓也。”(录自《本经疏证》卷七第15页)。后世以仲景于伤寒下之后脉促胸满,桂枝汤去芍药,为芍药酸寒收敛之铁证。愚以为此后人断章取义,不善读书之过,要知芍药之主治不在满,脉促胸满,非芍药所主,故去之。设腹满时痛者,则芍药在所必用。如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痛而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是其证也(此节摘录邹澍之说)。仲景去芍药之方剂,又有伤寒下之后,微恶寒者,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此节与脉促胸满原系一章。据余云袖之研究,仲景于恶寒恶风所以用附子之故,乃是皮面血液,所以恶寒恶风,手足厥冷了。这也许是心力不足的缘故,也许是血管收缩的缘故。心力不足就用一个强心的作用来治他,血管收缩可以用麻酸药把那“血管运动神经”麻酸了,血管便放大起来,皮肤的血就多了,就温暖起来了(见《余氏医述》)。用附子所以强心,所以使血管放大,从方面观之,可知皮肤血液不充者,非芍药所宜,血管收缩者,非疏泄血分之芍药所能为。
或曰:芍药既非酸敛,则芍药之“泻肝”、“柔肝”、“泄肝”、“敛肝”将全无根据,何以妇人肝病用之多效?夫古籍之所谓肝病,大都类乎今日西医之所谓神经系疾患,妇人性多悒郁,神经受病,神经性疼痛必多,芍药能和缓止痛,故肝病用之多效。
自《和剂局方》有四物汤之制,近世遂视白芍药为妇人养血重品,于是仲景用芍药之精义,乃无人领会。吾尝谓宋人以来之医家,头脑均颟顸,若芍药真个补血,则考仲景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一节,大黄与芍药相提并论,则仲景岂非不通之尤?故吾人欲知芍药之真确功效,宁暂屈宋元以后之上工大师为不同,为头脑颟顸。
司马相如列传,芍药之和,此“和”字颇能尽芍药所长;东洞翁以芍药主结实拘挛,此亦和之效。结实拘挛在宋元以后为肝急,芍药酸敛平肝,故能治之。实则结实拘挛是组织神经之紧张收缩,芍药能和之,当是具和组织神经之作用。
痢疾(赤痢)芍药有殊效,其作用之理尚不知,或亦定痛作用,不然,则疏泄脓液,与外科用芍药,同一原理。
宁波郑松馆先生谓:近世药肆以芍药浸水中,三五日然后用之切片,天然性味,损失比多,故芍药必用至五六钱乃有效。按余与拙曹先生治张性女孩,芍药必用至二两。
《和汉药物学》引猪子博士说:芍药含多量之安息香酸或安息酸盐,按安息酸有防腐兴奋祛痰之效,此恐不尽芍药之功,虽化验所得,亦当阙疑。
卷一
桂枝
自有清中叶苏医学说盛行以后,桂枝之价值遂无人能解。病属外感,既不敢用之解肌,病属内伤,更不敢用之以补中。不免有弃材之叹。编者遇有麻黄汤证,罹病者疑麻黄之猛悍,辄以荆防代麻黄,而以桂枝佐之,亦效。盖桂枝本质原无发汗之能力,以其辛香串散,故可助发汗药之作汗。苏派医生所以不敢用桂枝,其理由之可得而言者,不外“南方无真伤寒。”,仲景之麻桂仅可施于北方人,非江南体制柔弱者所能胜。故若辈一遇热病,无论伤寒温病,一例以大豆卷,连翘,桑菊应付之,于此而欲中医之不式微,难言之矣。近世药工剖切桂枝,必先以水浸三五日,是桂枝芳香之性已受损失,苏派医生之较高明者,知桂枝治寒饮,然量仅二三分,宁不可笑。自后世有“血家不宜桂枝”之说,内伤病乃视桂枝如蛇蝎。其实桂枝辛温,能使血液流行亢进,不宜于血证之属实热者固也。至若虚劳羸弱,法当宗素问“劳者温之”之义。则桂枝正不妨与地黄、黄芪同用,考之仲景之“桂枝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千金方之“炙甘草汤”,其所治均属虚劳不足,亡血失精者。古人又何尝摒弃之而不用。“血家忌桂枝”此非桂枝之不良,乃后人用桂枝不得其法之过也。日本东洞翁征桂枝,谓仅能治咳逆上气,其次身体疼痛,编者以为不足尽其所长。吾人对于桂枝之信仰,当以邹澍之说为准。近世于寒湿痛风证,每以桂枝为引经药,其意盖取以桂枝入肢之说。
芍药
自宋元而后,上工大师之论芍药,莫不以酸寒收敛,非黄公绣一人而然也。拙曹先生根据《本经》,独以为苦平开泄,殊有卓见。然吾人居今日论芍药之功效,实不能受臭味之支配,芍药之功用,以胃酸而敛固非,以味苦而泄亦非是。至论桂枝汤中之芍药,而非监制桂枝者,其言殆足信矣。清邹澍《本经疏证》已先拙曹先生言之。“营阴结于内,卫阳不得入,则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营与卫周旋不舍,则鼻鸣干呕,营与卫相持而终不相舍,则汗出矣,与桂枝汤。芍药桂枝,一破阴,一通阳,且佐以生姜,解其周旋不舍之维,使以甘枣,缓其相持之势,得微似有汗,诸证遂止,此实和营布阳之功,断断非酸敛止汗之谓也。”(录自《本经疏证》卷七第15页)。后世以仲景于伤寒下之后脉促胸满,桂枝汤去芍药,为芍药酸寒收敛之铁证。愚以为此后人断章取义,不善读书之过,要知芍药之主治不在满,脉促胸满,非芍药所主,故去之。设腹满时痛者,则芍药在所必用。如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痛而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是其证也(此节摘录邹澍之说)。仲景去芍药之方剂,又有伤寒下之后,微恶寒者,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此节与脉促胸满原系一章。据余云袖之研究,仲景于恶寒恶风所以用附子之故,乃是皮面血液,所以恶寒恶风,手足厥冷了。这也许是心力不足的缘故,也许是血管收缩的缘故。心力不足就用一个强心的作用来治他,血管收缩可以用麻酸药把那“血管运动神经”麻酸了,血管便放大起来,皮肤的血就多了,就温暖起来了(见《余氏医述》)。用附子所以强心,所以使血管放大,从方面观之,可知皮肤血液不充者,非芍药所宜,血管收缩者,非疏泄血分之芍药所能为。
或曰:芍药既非酸敛,则芍药之“泻肝”、“柔肝”、“泄肝”、“敛肝”将全无根据,何以妇人肝病用之多效?夫古籍之所谓肝病,大都类乎今日西医之所谓神经系疾患,妇人性多悒郁,神经受病,神经性疼痛必多,芍药能和缓止痛,故肝病用之多效。
自《和剂局方》有四物汤之制,近世遂视白芍药为妇人养血重品,于是仲景用芍药之精义,乃无人领会。吾尝谓宋人以来之医家,头脑均颟顸,若芍药真个补血,则考仲景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一节,大黄与芍药相提并论,则仲景岂非不通之尤?故吾人欲知芍药之真确功效,宁暂屈宋元以后之上工大师为不同,为头脑颟顸。
司马相如列传,芍药之和,此“和”字颇能尽芍药所长;东洞翁以芍药主结实拘挛,此亦和之效。结实拘挛在宋元以后为肝急,芍药酸敛平肝,故能治之。实则结实拘挛是组织神经之紧张收缩,芍药能和之,当是具和组织神经之作用。
痢疾(赤痢)芍药有殊效,其作用之理尚不知,或亦定痛作用,不然,则疏泄脓液,与外科用芍药,同一原理。
宁波郑松馆先生谓:近世药肆以芍药浸水中,三五日然后用之切片,天然性味,损失比多,故芍药必用至五六钱乃有效。按余与拙曹先生治张性女孩,芍药必用至二两。
《和汉药物学》引猪子博士说:芍药含多量之安息香酸或安息酸盐,按安息酸有防腐兴奋祛痰之效,此恐不尽芍药之功,虽化验所得,亦当阙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