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1/17
- 帖子
- 9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0
中醫要發展必須過三關
(在08年11月4~5號"第五屆軟科學國際研討會"上的大會發言)
香港中醫學者 李致重 教授
中醫與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學科學體系。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兩種醫學的目的雖然都在於防病治病,但是兩者運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並以人體的不同層次或角度,作為各自的研究對象。因此,所形成的概念(範疇)體系各不相同,治療原則與具體技術也各有特色。
半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執著地用西醫的研究方法,對中醫進行驗證、解釋、改造。因而使中醫理論體系不斷遭到異化和肢解,診療方式不斷朝著經驗化的方向倒退。人所共知,學術發展是事業發展的基礎。基於這一原則:欲求中醫事業的發展,必先實現中醫學術的復興;欲實現中醫學術的復興,必先在人類科學的整體框架上明確中醫的科學定位;真正明確中醫的科學定位之日,才是中醫學術健康地走向復興之時。否則,復興中醫學術、發展中醫事業的種種努力,將很難從"決策盲目、專家盲從、群眾盲動"的困境中擺脫出來。為此,以下談一些個人的觀點,請各界同仁討論指正
一、制約中醫學術復興的三大難關
長期困擾中醫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三。即近代科學主義、近代哲學貧困和非典型性文化專制。這三條是影響中醫事業發展的瓶頸,也可以稱之為制約中醫學術復興的三大難關。
(一)、近代科學主義
所謂近代科學主義,即以物理學、化學為龍頭的近代還原性科學的觀念與方法,作為評價中醫學術之是非,推進中醫學術之發展的至上信條和唯一標準。
如所周知,文化是多元的,科學便不可能是某一家的專利——有哲學體系之下的分門別類的科學,有物理學、化學體系之下的分門別類的科學。人是複雜的,醫學便不可能是單一的——中醫著重研究了人的形上屬性,西醫著重研究了人的形下屬性;中醫主要以哲學為其研究方法,西醫主要以物理學、化學為其研究方法。而近代科學主義固執地認為,只有西醫才是唯一的醫學科學。它不承認中醫的科學理論體系,認為中醫只不過一種經驗療法或者經驗醫學而已;它主張用西醫的觀念和研究方法來研究中醫,認為這樣做才可以使中醫科學化。它不顧研究對象不同,選擇的研究方法則必然不同的起碼道理;它也不顧不同類型的學科之間,研究方法則不能相互交換的起碼常識。所以近代科學主義主張的中醫科學化,就是持續半個世紀以來的"中醫西醫化"(以下簡稱"西化")。
第一位注釋《黃帝內經.素問》的唐.王冰曾經說過:"將升岱嶽,非徑溪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1)。固然無路登不上泰山,無船到不了太陽升起的地方。那麼借輪船登山,借手杖渡海,必因方法、工具的錯用而失敗無疑。所以"西化"中醫之路,原本就是一條"不可能被西化而佯作西化的莫須有的路"。從科學發展覌來看,這是典型的"科學對科學的誤解,文化對文化的摧殘"。直至今天,人們還是下意識地"站在西醫的道理上來說中醫的事",足見近代科學主義影響之嚴重,科學分類觀念之淡薄。以下舉一些例子,以資參考。
1.中醫科研基本"西化"
有研究資料表明: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學術管理部門審批的中醫科研課題,95%以上是以西醫還原性科學研究的方法,驗證、解釋、改造中醫的課題。這些研究,即習慣所講的"西化"。
筆者在《中醫形上識》中引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研究課題資助專案表"的資料顯示:"1988年至2005年在中醫與中西醫結合研究上的資助課題,共分四大類。即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科、中西醫結合基礎理論、中西醫結合臨床基礎……類別不同的研究課題,其研究內容完全雷同"。(2)在這裏,分類不同無據,內容相同屬實——其實都是同一個"西化"中醫的模式。
2.中醫研究生教育幾乎全盤"西化"
20世紀90年代之後,中醫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幾乎全盤"西化"。筆者在《中醫形上識》裏,將北京中醫藥大學1980年中醫教育史上的首屆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題目,與2004中醫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題目做了比較。前者是100%的中醫研究,後者是90%以上的"西化"研究。(2)這裏所舉並非孤立的一例,而是全國中醫藥研究生教育的通病。
3.中醫本科基礎醫學課程中西並行、西多於中
中醫教育從本科開始,基礎理論課程的設置就是中西並行、西多於中的狀況。為什麼中醫這一個學科,要同時開設中醫與西醫兩個學科的基礎醫學課程呢?為什麼西醫的本科教育不這樣做呢?
(二)、近代哲學貧困
造成中醫的近代哲學貧困,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我們揚棄、遠離了中國傳統哲學;其二,當代哲學也面臨著近代科主義的衝擊。
哲學的根本特性,大體有四。其一,哲學是研究一切事物共同規律的學問。其二,哲學以天然之物的運動、變化的過程為其研究對象,並不是將其肢解而研究其局部結構。其三,哲學是由理性思維而形成的學問,即按照邏輯思維的原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認識事物本質屬性的學問。其四,哲學必須接受历史的檢驗,並為實踐所公認。而我們的中醫,本來就是哲學和系統理論孕育下的醫學科學。
哲學貧困帶給人們的現實是:中醫學與自身的方法論相分離;中醫隊伍的理論思維能力下降;我們至今不明確中醫在人類科學之林的定位;我們誤用西醫的研究方法曲解中醫50年,至今不思改進。這正像,"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洪.西湖)。在哲學貧困之下,我們變得不認識自我,不知自己身在何處。這豈不是"夢裏不知身是客,""直把西醫作中醫"了嗎?如果我們不在哲學、科學史的思考中準確地回答"中醫我是誰"、"我是怎麼來的"這兩個問題,中醫的臨床、教學、科研、管理,豈不進退無據、寬嚴皆誤了嗎?這裏也舉一些例子,以供參考。
1.中國傳統哲學被污名化
在近代,中國人給自己的傳統哲學戴上了"封建"、"落後"的政治大帽子,籠統地劃歸為主現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樸素唯物論、自發辯證思想之列。使中醫的方法論——即陰陽五行理論,至今置於被揚棄、被廢除的質疑之下。
2.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對號入座解釋中醫
作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馬克是列寧主義哲學,它以鮮明的立場反復重申,自己是"工人階級的哲學","是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尖銳化的產物,是工人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表現。"(3)所以對生命、自然科學而言,它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而20世紀30年代以後,中醫界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對號入座地解釋中醫,幾乎成為不容懷疑的一種時尚。楊則民的《內經之哲學檢討》,是最早的代表。
比如,中醫陰陽學說的核心,是"人以陽氣為本前提下的陰陽相互消長的關係",它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中"對立統一"原理相差甚遠。前者強調的是和諧、統一、互根、以平為期的目標,後者突出的是矛盾、對立、鬥爭的精神;前者重視陽氣在生命過程的主導作用,後者主張相互矛盾、對立才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前者源於我國《中庸》裏"致中和"的思想,後者是來自社會科學裏"以階級鬥爭為中心"的理論;前者的陰與陽相當於彼此在0與1之間的相互消長、進退,彼此接近0.5時才是人體陰平陽秘的最佳健康狀態,後者的相互對立相當於負1與正1之間的互為兩極、不可調和,人體的生命現象與此完全不能比擬。……當"陽氣為本"被忽略之後,當"相互消長"被曲解之時,則對《黃帝內經》的陰陽理論,造成了難以挽回的誤讀。
3.經驗層次的規範導致中醫臨床水準倒退
在近代科學主義與哲學貧困之下,中醫從業者的理論思維素質隨之下降。比如,20世紀80年代以後開展的中醫病證規範化研究,實質上是經驗(即感性、現象)層次上的"症候群"、"綜合癥"模式的借用,而非中醫本來的"知識結構的規範"和"理論思維的規範"。從認識論講,感性認識所見到的是事物的表象,理性認識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建立在中醫理論思維基礎上的辨證論治,即辨證求因求機,審因審機論治。而對疾病過程中病因病機的認識,就是對疾病本質的認識。所以當經驗層次的臨床診療被抬上規範的寶座之後,中醫的辨證論治便名存實亡。這種以感性認識代替理性認識的當代規範,直接導致了當代中醫臨床療效的大幅度下降。
(在08年11月4~5號"第五屆軟科學國際研討會"上的大會發言)
香港中醫學者 李致重 教授
中醫與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學科學體系。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兩種醫學的目的雖然都在於防病治病,但是兩者運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並以人體的不同層次或角度,作為各自的研究對象。因此,所形成的概念(範疇)體系各不相同,治療原則與具體技術也各有特色。
半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執著地用西醫的研究方法,對中醫進行驗證、解釋、改造。因而使中醫理論體系不斷遭到異化和肢解,診療方式不斷朝著經驗化的方向倒退。人所共知,學術發展是事業發展的基礎。基於這一原則:欲求中醫事業的發展,必先實現中醫學術的復興;欲實現中醫學術的復興,必先在人類科學的整體框架上明確中醫的科學定位;真正明確中醫的科學定位之日,才是中醫學術健康地走向復興之時。否則,復興中醫學術、發展中醫事業的種種努力,將很難從"決策盲目、專家盲從、群眾盲動"的困境中擺脫出來。為此,以下談一些個人的觀點,請各界同仁討論指正
一、制約中醫學術復興的三大難關
長期困擾中醫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三。即近代科學主義、近代哲學貧困和非典型性文化專制。這三條是影響中醫事業發展的瓶頸,也可以稱之為制約中醫學術復興的三大難關。
(一)、近代科學主義
所謂近代科學主義,即以物理學、化學為龍頭的近代還原性科學的觀念與方法,作為評價中醫學術之是非,推進中醫學術之發展的至上信條和唯一標準。
如所周知,文化是多元的,科學便不可能是某一家的專利——有哲學體系之下的分門別類的科學,有物理學、化學體系之下的分門別類的科學。人是複雜的,醫學便不可能是單一的——中醫著重研究了人的形上屬性,西醫著重研究了人的形下屬性;中醫主要以哲學為其研究方法,西醫主要以物理學、化學為其研究方法。而近代科學主義固執地認為,只有西醫才是唯一的醫學科學。它不承認中醫的科學理論體系,認為中醫只不過一種經驗療法或者經驗醫學而已;它主張用西醫的觀念和研究方法來研究中醫,認為這樣做才可以使中醫科學化。它不顧研究對象不同,選擇的研究方法則必然不同的起碼道理;它也不顧不同類型的學科之間,研究方法則不能相互交換的起碼常識。所以近代科學主義主張的中醫科學化,就是持續半個世紀以來的"中醫西醫化"(以下簡稱"西化")。
第一位注釋《黃帝內經.素問》的唐.王冰曾經說過:"將升岱嶽,非徑溪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1)。固然無路登不上泰山,無船到不了太陽升起的地方。那麼借輪船登山,借手杖渡海,必因方法、工具的錯用而失敗無疑。所以"西化"中醫之路,原本就是一條"不可能被西化而佯作西化的莫須有的路"。從科學發展覌來看,這是典型的"科學對科學的誤解,文化對文化的摧殘"。直至今天,人們還是下意識地"站在西醫的道理上來說中醫的事",足見近代科學主義影響之嚴重,科學分類觀念之淡薄。以下舉一些例子,以資參考。
1.中醫科研基本"西化"
有研究資料表明: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學術管理部門審批的中醫科研課題,95%以上是以西醫還原性科學研究的方法,驗證、解釋、改造中醫的課題。這些研究,即習慣所講的"西化"。
筆者在《中醫形上識》中引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研究課題資助專案表"的資料顯示:"1988年至2005年在中醫與中西醫結合研究上的資助課題,共分四大類。即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科、中西醫結合基礎理論、中西醫結合臨床基礎……類別不同的研究課題,其研究內容完全雷同"。(2)在這裏,分類不同無據,內容相同屬實——其實都是同一個"西化"中醫的模式。
2.中醫研究生教育幾乎全盤"西化"
20世紀90年代之後,中醫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幾乎全盤"西化"。筆者在《中醫形上識》裏,將北京中醫藥大學1980年中醫教育史上的首屆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題目,與2004中醫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題目做了比較。前者是100%的中醫研究,後者是90%以上的"西化"研究。(2)這裏所舉並非孤立的一例,而是全國中醫藥研究生教育的通病。
3.中醫本科基礎醫學課程中西並行、西多於中
中醫教育從本科開始,基礎理論課程的設置就是中西並行、西多於中的狀況。為什麼中醫這一個學科,要同時開設中醫與西醫兩個學科的基礎醫學課程呢?為什麼西醫的本科教育不這樣做呢?
(二)、近代哲學貧困
造成中醫的近代哲學貧困,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我們揚棄、遠離了中國傳統哲學;其二,當代哲學也面臨著近代科主義的衝擊。
哲學的根本特性,大體有四。其一,哲學是研究一切事物共同規律的學問。其二,哲學以天然之物的運動、變化的過程為其研究對象,並不是將其肢解而研究其局部結構。其三,哲學是由理性思維而形成的學問,即按照邏輯思維的原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認識事物本質屬性的學問。其四,哲學必須接受历史的檢驗,並為實踐所公認。而我們的中醫,本來就是哲學和系統理論孕育下的醫學科學。
哲學貧困帶給人們的現實是:中醫學與自身的方法論相分離;中醫隊伍的理論思維能力下降;我們至今不明確中醫在人類科學之林的定位;我們誤用西醫的研究方法曲解中醫50年,至今不思改進。這正像,"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洪.西湖)。在哲學貧困之下,我們變得不認識自我,不知自己身在何處。這豈不是"夢裏不知身是客,""直把西醫作中醫"了嗎?如果我們不在哲學、科學史的思考中準確地回答"中醫我是誰"、"我是怎麼來的"這兩個問題,中醫的臨床、教學、科研、管理,豈不進退無據、寬嚴皆誤了嗎?這裏也舉一些例子,以供參考。
1.中國傳統哲學被污名化
在近代,中國人給自己的傳統哲學戴上了"封建"、"落後"的政治大帽子,籠統地劃歸為主現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樸素唯物論、自發辯證思想之列。使中醫的方法論——即陰陽五行理論,至今置於被揚棄、被廢除的質疑之下。
2.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對號入座解釋中醫
作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馬克是列寧主義哲學,它以鮮明的立場反復重申,自己是"工人階級的哲學","是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尖銳化的產物,是工人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表現。"(3)所以對生命、自然科學而言,它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而20世紀30年代以後,中醫界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對號入座地解釋中醫,幾乎成為不容懷疑的一種時尚。楊則民的《內經之哲學檢討》,是最早的代表。
比如,中醫陰陽學說的核心,是"人以陽氣為本前提下的陰陽相互消長的關係",它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中"對立統一"原理相差甚遠。前者強調的是和諧、統一、互根、以平為期的目標,後者突出的是矛盾、對立、鬥爭的精神;前者重視陽氣在生命過程的主導作用,後者主張相互矛盾、對立才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前者源於我國《中庸》裏"致中和"的思想,後者是來自社會科學裏"以階級鬥爭為中心"的理論;前者的陰與陽相當於彼此在0與1之間的相互消長、進退,彼此接近0.5時才是人體陰平陽秘的最佳健康狀態,後者的相互對立相當於負1與正1之間的互為兩極、不可調和,人體的生命現象與此完全不能比擬。……當"陽氣為本"被忽略之後,當"相互消長"被曲解之時,則對《黃帝內經》的陰陽理論,造成了難以挽回的誤讀。
3.經驗層次的規範導致中醫臨床水準倒退
在近代科學主義與哲學貧困之下,中醫從業者的理論思維素質隨之下降。比如,20世紀80年代以後開展的中醫病證規範化研究,實質上是經驗(即感性、現象)層次上的"症候群"、"綜合癥"模式的借用,而非中醫本來的"知識結構的規範"和"理論思維的規範"。從認識論講,感性認識所見到的是事物的表象,理性認識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建立在中醫理論思維基礎上的辨證論治,即辨證求因求機,審因審機論治。而對疾病過程中病因病機的認識,就是對疾病本質的認識。所以當經驗層次的臨床診療被抬上規範的寶座之後,中醫的辨證論治便名存實亡。這種以感性認識代替理性認識的當代規範,直接導致了當代中醫臨床療效的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