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傲松先生谈医

童话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3/02
帖子
930
获得点赞
5
声望
0
年龄
34
刘丰毓


我的中医观
一 懂得相信
我自从八十年代末接触中医理论以后,就经常思索中医到底是怎样起源的?虽然教科书上也讲了一部分,什么通过考证什么通过考古证明,但那只是教材,并不能代表就是正确的。比如,我们在学黄帝内经的时候大部分意见认为是战国晚期成书,可是到了最近几年有一些人又把这个结论推翻了,说是最早不过西汉中叶。原因是在马王堆出土的有一个医学文件,只记载了手足十一经,并不是内经中说的十二经。一些专家大腕就藉此来确定内经的成书晚于西汉。我们临床中医一般不太关注这考证那考证的,只要是临床上用着顺手那就是好理论,如果治不好病就算解析到夸克,那也只能属于空谈。
内经无疑是中医的灵魂,如果说把内经的权威性干掉,那么中医也就成无根之木了,打倒中医也就比较容易些了,可见在中国某些大腕正在做些什么。由此不由得想到了佛家的一个传说:当在末法时期,佛法将要消失的时候,首先消失的将会是楞严经,也就是最近百年出现了一股楞严经为伪经的说法,欲灭其法先毁其经,波旬子孙何其阴险。无独有偶,中医的现状与此如出一辙。
现在我们先不要说内经什么时候成书,就算他是昨天成书的也没关系,能指导看病就行了。内经的实用性毋庸置疑,那么写出内经的先人是要传达给后人一个怎么样的信息呢?周易上说了上古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把观察到的东西概括成阴阳,并把变化记录成卦。由此想到内经应该是黄帝把阴阳的运用总结成册,希望后人能够做到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养身立命去疾保身。如何做到这一点就要看一个信字了。记得有一个修行的人说过什么叫悟性啊,那就是在不知道的时候懂得相信。还是说的比较经典的。
二 医学实在易
大道至简,我们看起来很复杂的东西,可能用很简单的解释方法就能解析,中医也应该是这样。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医很难学,其实也没什么太难的,不过就是转变一种思维方法,在古代有两本中医书,一本叫此事难知,一本叫医学实在易。看来古人的心理也是比较矛盾的。我老师总结了一段话,学中医必备四个条件,只要具备这四个条件,学起来就能终成大器,第一,要不笨。这里说的不笨要的是思维敏捷,当然聪颖过人的更好,只可惜现在比较聪明的人都去玩命挣钱去了。第二,要有毅力。也难怪最近几十年没有出色的中医大夫,现在的社会这么浮华,全国人民统一向钱看,鼠目寸光成了国人的特点,要想几十年如一日的去研究中医,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可是现在这样的人已经变成国宝级别的了。第三,有兴趣。学中医必须要发自内心的的爱好,不能附加任何功利色彩,因为只有从内心中对这个东西有好感才能无怨无悔的去做,即使碰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坚持到最后,这也是有毅力坚持到最后的一个前提。现在基层有些地方存在着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一些一天中医都没学过的人,其中有老头老太太,也有一些年轻的,自己去药店买点中药来,经过简单的加工,免费的提供给需要的的,为了把自己的这点东西布施出去,把效果吹的神乎其神,目的也不是为了挣钱,就是为了一个爱好,看这一点中医还是比较有魅力的,能够吸引这么多无怨无悔的投入其中。不管他们的目的如何,结果如何,出发点还是好的。从来没有看到有哪一个人自己买点青霉素盐水在家里免费给别人输液玩。第四,是个好人。这一点很重要,纵观历代大家没有一个是心术不正的,都以大医精诚为己任,为天下苍生付出终生。可是现在孔方兄成了任何一个行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一切行为以金钱为标准,良心也就给泯灭了。不该手术的也给开膛了,不该殡天的也给送走了,仔细想想吧,好像也不能都推到钱上,哪有当医生不想治好病的,归根结底就是临床思维体系的不成熟,就是因为临床思维的不成熟让一些想当好人的医生没有当成,让一些不想当好人的医生也混了进来,结果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我们单位有一个小孙大夫,是学西医临床的。在我刚来的时候他对中医的态度相当恶劣,原因就是看不起中医,难学是一个,学完了还治不好病,纯粹是瞎耽误工夫。我也不好跟他争论,就找时间慢慢的引导思想,改变了一下他的思维模式,然后再让他看见了几例立杆见影的针灸病例,时间一长,他发现我每天治得一些病,他拿不出办法来,并且就算是住院也无济于事,结果现在成了中医的粉丝了,并且学得还不错。我一个学针灸的同门师兄弟原来也是学西医的,他跟我了句很感慨的话,现在的临床大夫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进院后一般就像进了屠宰场,结果已经变得很淡了,只是把过程弄得花里胡哨的,最后把死人往外一抬,从哪里也看不出天使的模样。所以就该行学针灸了,现在已俨然一针灸大师了。看来中医学起来并不是太难,成佛与成魔不过一念之间。
三 改变一种看法看中医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中医本该是很纯粹的东西,结果通过种种因素给演绎成现在这个样子,确实不是黄帝神农想看到的。纵观当今已有的文献当以先秦的著作为基准,虽然言辞古奥一点吧,但是只要弄懂个一句半句的就会感觉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汉唐以后的东西越来越肤浅,但是虽然肤浅了一点,也反映了真实的学术水平,更是涌现出一批批为医学事业献身的前辈,这些人前赴后继的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到了近几十年就不一样,唯物论的泛滥,把现在用已知的理论解释不出来的东西统统打入冷宫,就算是有用也不行,因为在他们眼里只要是不懂的东西就是不科学。迷信与科学是对立的,但是当科学也变成迷信的时候人类是可悲的。唯心和唯物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好像阴阳的两个方面,是共同存在的,缺少了唯心的东西唯物的理论也就失去了前进的脚步,缺少唯物论的时候,唯心就失去了验证的机会,变成了蛊惑人的假说。所以说现在的唯科学论还是有点问题,科学不能代替人生观,没必要用科学来解释一切。
在佛学中有一个真我假我的说法,大意就是人们所看到的身体其实就是一个皮囊,不能代表这个人的全部,在皮囊中还有一个神识,神识是个傻子,受皮囊的支配,当皮囊为人的时候就会为名利牵引,争名夺利几十年。当皮囊是禽兽的话那么神识就会陷入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神识后面还有一个真我,当神识通过修行大彻大悟后才显现出来。从这一点看中医认识人的时候仔细想想和佛学也有相似的地方,。中医理论以阴阳立极,穿插五行理论。那么人们现在主要认识的就是实际能够看到摸到的,而忽略了另外一些东西。中医讲阳化气阴成行形,能够看到的摸到的那就是阴的一方面,在这之外还有阳的一方面,我经常给学生们这么讲,当一个人和一具尸体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区别就是尸体已经阴阳离绝没有阳气了,只剩下阴的一方面。现代的解剖只注重成形的东西,所以就跟着尸体每天较劲。活着的人是种阴阳和谐的状态,多了阳那一部分,所以就有了神识。在内经上记载“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很明显,在五脏已成的时候还不能算是人,只有到了神气舍心魂魄毕具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血气和、荣卫通、五脏成只不过是一个人阴成形的那一部分,神识没有归脏就没有赋予这个身体生命。就象买了一台电脑,只不过硬件具备了,没有装软件的电脑再好照样是废物,这里的神识就好比是给人的身体这个硬件装的软件,两相配合一个生命就出现了。如果说现在的一部分临床大夫的智商没有修电脑的高,肯定有人要不高兴了,其实事实明摆着,电脑不工作了修电脑的会先查明硬件软件哪里出毛病了,然后该修软件的修软件该修硬件的修硬件,分得很清楚。可是现代高科技指导下的治病就是知道跟着尸体较劲,实在不行了就加上几只试验狗,可是狗是吃屎长大的,什么时候人进化到吃屎的时候再拿动物作比较才符合要求吗,现在拿着大把的实验经费用中药喂小白鼠纯粹是别有用心的浪费。再者说尸体更不能代表人的全部吧,植物人什么都不少,就是少了神识,用已有的技术就没辙了,往往没辙的时候才想起用中医试试针灸唤醒。同样的道理,好治的病用中医调解不更好嘛?怎么就想不起来?只不过是心态作怪而已。
综上所述,人体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我们能看到摸到的有形态的东西,还有另外一部分无形的生命状态,在这里我就引用佛学中的一个词叫他神识。神识是无形的但也是现实存在的,他的属性就是阳,有形的那一部分就是阴。在中医理论中有一个理论被人们忽略了很久,那就是神魂魄意志,如果说肝心脾肺肾是有形的身体上的组织的话,那么神魂魄意志就是在神识上的一种组织。更进一步思考,经络也应该是是神识上的东西。在灵枢经上有这么一段话,“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里的节通常理解为经穴。既然黄帝已经明确指出经穴不是有形态的皮肉筋骨,现代的高科技在人体上找不到经络也就不足为奇了。据说境界高的修道者,能够通过内视反观发现经络的存在,对这一点虽然我没接触到那样的高人,但是我并不表示怀疑。存在就是理由,没必要解释它为什么存在。
四 中医的起源
中医起源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只是通过已有的知识试加分析。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医经七家,经方十三家。由此可见在那时医学就分为医经和经方两种类型,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七家医经现在也只剩下了黄帝内经。那么经方十三家呢?伤寒论上自己说是撰用素问九卷胎胪药录阴阳大论,可是和他年代差不多的皇浦谧却说他是继承的伊尹写的汤液经法。一直到辅行诀脏腑诀用药法要出现后,人们发现上面的方剂与伤寒论大同小异,并且陶弘景明确说是撰用汤液经残卷。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中医起源两元论的议题,其一就是以黄帝岐伯为祖师的医经家,主要传承医家有扁鹊、华佗等人。扁鹊的著作现在能看到的就是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很明显就是黄帝岐伯的传承。华佗因为传说著作已被烧掉无法考察,但是中藏经据说是华佗遗书,虽然有很多人怀疑,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里面的大部分文辞较为古奥,具有两晋南北朝的风格,并且里面的脏腑辨证体系与史载华佗学术特点较为相似,不像后人所能伪造,加上其学术特点又与经方不同,也就姑且信之。另一源头就是神农一派,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桐君采药录、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代表人物应该是伊尹、仓公、张仲景。伊尹的汤液经法现在也有人说是伪造的,反正我是相信是伊尹本人写的,其实是谁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著作的价值。最伟大的张仲景让后人看到了汤液经法的内容,可谓居功至伟。至汉以后,此两派的界限逐渐模糊,在互相融合中慢慢发展,也慢慢的倒退。直至倒退到现在因为治不好病处处被排挤的地步。想想祖师所创造的辉煌,实在是另我辈汗颜。
 
中医的概念
中医自从出现以来,始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那么什么是中医呢,也就是说中医的定义是什么?没有人能够给中医下一个定义。然而定义虽然没有,我们学习中医的人心中不能没有数,任何人在心目中都对中医有一个基本认识,这个认识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这个人在中医道路上能够走多远,这个认识中医的方法直接受个人修为影响。
人得病之后,对医生的依赖是无与伦比的,虽然现在的医生被妖魔化了,医患关系变得快成敌我双方了,但是得病以后照样还是找医生,哪怕在治好以后马上翻脸。这种关系和原来的医患关系虽然有些变化,但是作为医生来说,其实还是一样,在临诊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区别的只是外部环境,现在治不好可以被病人家属追打、被索赔、被医闹砍死,以前也就是给曹操治病有生命危险。
陈鼎三曾经在他的著作里面写过这么一段话,医之谓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能知天时运气之序,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节,查疾病之轻重,量药剂之多寡,贯微动幽,不失细小,方可言医。在论述中医性质的言辞中,这一段话应该是比较全面的。
陈鼎三先生把中医提升到一个道的层面,那么道是什么呢?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一阴一阳谓之道。道,通俗的来讲,也就是阴阳变化的潜在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它涵盖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人类生存在天地之间,只有是顺应天地间的规律,而不能打破这个规律。
内经上说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和大自然的规律相违背,那就会出现病态,甚至消亡。人的力量如果放到天地间,是很渺小的,不要妄自尊大,其实当人改变不了什么的时候就要学会顺应,顺应天地间变化的规律,你才能生活得更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要学会顺应。当人们因为不能顺应天地间的规律而得病的时候,我们治疗的过程也就是让出现偏差的人体重新恢复到原来那种阴平阳秘的状态的过程。要做到这种过程尽善尽美,那就要看个人的修为了。
一个成功的中医必然是博闻广识,然而只是博闻还不行,喜欢大侃的人往往都堪称“博闻”由博返约才是正途,毕竟医学不是大侃,是一个实用的学科。我们学习并不是为了大侃,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为医者的实际价值,往往到最后的时候,发现所有学的知识总结到真正实战的时候也就是几句话,这就是约的状态。千万不要小看这几句话,这才是一个人学术的的精华,如果一个医生没有达到这种境界,那就是很不成功的,这就是医学教师和临床医生的区别。如果让一个很好的临床大夫长篇大论的讲理论很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是如果让他谈一下一种疾病的治疗看法,往往寥寥数语,直指病源。
医学是一种遗憾的学科,每一位临床工作者都有这种经历,当看书学习时,学到一种新的知识,能马上会想起以前有这么一个病人,没有治好,正好适合这种治法,可惜病人已经不再找你,那种心态多么的遗憾也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明白。为了不让这种遗憾一次次的重演,我们能做的也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进步,精益求精,让这种遗憾减少到最低。岳美中前辈曾这么说,于今才晓作医艰,敢道壶中日月宽。研古渐深方悟细,临床愈久始知难,星槎不惮一身老,雪案浑忘五夜寒。假我数年非望寿,欲期补拙在衰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年届八旬,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假我数年非望寿,欲期补拙在衰残这种心态,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在医学方面工作的朋友效仿。想想岳美中老爷子,再看看我们,都是中医,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古代的大医,并不是像现在的大夫一样,研究医学就钻在一个小圈里面,永远不出来了。先辈名家可不是终生只研究医学,因为医学之外的东西也是相当重要,天时运气就是一例。现在人们常抱怨,为什么病种越来越多,治不了的病层出不穷。比如说03年的非典,和今年的猪流感。前者在肆虐的时候令人谈之色变,病死率之高绝无仅有,中央下大力度为控制非典蔓延想尽办法,当时在传播高峰时,有一种世界末日到来的假象。今年的猪流感又是来势汹汹,整个世界几乎没有世外桃源,所幸的是没有非典的病死率高,但是传播之广足以让人震撼。难道这些现象没有轨迹可寻吗,当然有。就在非典一开始的时候就有人用运气准确的测算出非典哪天结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吗?相比起来西医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要浅薄很多,西医就知道是非典病毒侵害人体,仅此而已。但是这个病毒和自然界具体什么关系,他不去真正的了解。为什么冬季发病到夏天就自然没了呢?你也不用去预防,冬春闹得挺厉害也不用治疗,到了夏天就没了,这怎么回事,你问问西医,当然问他也不知道。他不去找原因,就知道有病毒,别的就不管了。我们中医研究这个就不这么浅薄了,我们就要联系和自然的关系了。非典就在零三年以后就没有了,以后几年都没有。我觉得以后再有的话需要条件成熟,这个成熟的条件需要一个特定的运气环境,这个特定的运气环境也要等六十年以后再有了。因为六十年一个周期吗。所以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和人确实是密切相关的。这问题几千年来我们老祖宗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了,就是这种认识要比西医学高明得多。
所以我们的研究方向,不是只在一个小圈里研究人体,我们还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人体的外在表现和自然的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中医不是只研究看到的东西,看不到的东西也要研究。虽然看不到,但是这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这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现象,不是主观意识。所以我们的研究方向也是唯物主义,是客观实在的。虽然能够预测未来,但不是算卦,这种预测是掌握了变化的规律。算卦大部分内容是在瞎蒙,这个不可信。但是中医是可信的。
有这么一句话,非德堪比佛才可近仙者不能言医。医的层面可提升到道的层次,一阴一阳谓之道,医生研究的也是阴阳变化的规律。人类生存在天地之间,天地间的变化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类,有觉察到的,有觉察不到的。人们都知道,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太阳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转,地球自己还在转。这些都是动态的,人类也是在这个动态的环境中活动,如果其中之一不转了,人类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神转不回和回则不转。地球自转一周是为一天,月亮绕着地球转一圈是一个月,地球围着太阳转一圈,就是一年,反映到人类身上,月亮对人的影响就是妇女月经的应时而至,一年的寒暑交替,春夏秋冬对人类的影响之大无需多言。也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大自然数万年重复着生长化收藏,人类也重复着生长壮老已。
这些都是显性的,人们能感知到的,那么有没有人类自己感受不到的东西呢,有。既然显性的运动对人的影响这么大,那么隐性的影响也小不了,这就是五运六气。天时和运气对人体的影响是同步的,天时的寒暑交替人们轻而易举的就能够感知,运气的运转规律却要靠术数来推算才能得出结果。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与天地相参,天气的变化是影响人体发病的重要外在因素。五运六气也就成了为医者必须要研究学科,不然你就很难脱离医技小道的范围。什么是五运呢?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规律,六气是什么呢,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所对应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有人说这五运六气的产生是因为天体的变化而生成的,我也没找到反驳的依据,也就姑妄信之吧。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人体出现病态,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影响。第一内在因素,内在因素有两方面,一个是先天禀赋问题。一个人的一生生老病死的规律可从出生年月的干支用术数推算出来,有的人一生得病多从寒化,有的人得病多从湿化。这些是一种规律,所以中医理论里面有很多术数方面的知识,目的就在于让人们更好的把握人生。另一个是情志饮食因素,劳逸起居,饮食七情,这些导致了人体气机运行失常,从而出现病态。第二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感六淫,一个是五运六气。这几个方面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人体,从而出现了人体的种种病态。内经上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养生之道,引导我们怎样去顺应自然,保持阴平阳秘的状态。第三种致病因素属于机械力损伤,这里面包括虫兽咬伤、刀砍斧剁、火烧冰冻等不可抗力的损伤。这一类看似独立,但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我一个朋友在腹部有一明显的疤痕,为年幼时外伤所致,然而其疤痕位置正好处在艮位,我判定其有严重的胃病,果不其然,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巧合吗?好像不是。
综上所述,人体疾病的产生有多方面影响,但是总起来说,有一个规律,那就是亢害承制。不管是天时运气还是六淫七情,其中都有亢害承制的影子,这些就导致了人体的正气虚和邪气实。在治疗的时候才能有所把握,所谓为治之道,顺而已矣。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的意思是说,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一条自然规律,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我们治病也是这样,人体出现病态就是阴阳的偏差,我们为医者所做的就是,顺应自然法则。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正好和自然法则相违背,而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 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人类世俗的做法是疾病产生的根源,顺应自然法则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因此,内经上才说,上古之人有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有道的人,从外部说是顺从阴阳的变化,使六淫无从感召,从内部说,恬淡虚无使真气相从,七情内伤也就无从谈起。
我学习脉学的时候,老师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脉度。脉度能够在治疗过程中给医者斟酌药味和药量的时候,提供一种很重要的信息,而不盲目下药,使病人免受不必要的损失。中国人的智慧在于一个巧,治病也是这样,关键不是药量有多大,而在于拨转机括。又一次和几个朋友聊天,谈起了现在流行的某一学派,他们问我的看法。我又不好直接回答,就说,您是看着二战时的苏德战场精彩呢,还是孙膑与庞涓的斗争精彩呢?苏德战场看起来大气磅礴,场面惨烈,名将辈出。但是缺陷在于战斗过后,失败的固然是一败涂地,胜利的一方也会元气大伤。孙膑和庞涓的斗争是中国人智慧的代表之作,双方争斗多年,奇计频出,目的在于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胜利,有很多战役是兵不血刃而克敌制胜。我感觉后者才是中医追求的境界。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这就要医者对于疾病的把握了熟于心,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混迹网络多年,网络上有一群人热衷于网诊,不管出发点如何,能否做到贯微动幽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孙思邈说医分三等,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疾病已经产生而治疗,这就是平常所说的渴而掘井,乱而铸锤,其实就是有点晚。据传说,扁鹊有兄弟三人,全部行医,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谁最高明?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自己最差。魏文王不解:那为什么你的名气最大?扁鹊解释:大哥治病治于未发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根,所以他的名声无法传扬出去;二哥治病于初发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些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我治病是在病人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医术最高明,名声传遍全国。由此也可见中医重视养生保健、强调防重于治的思想,是由来已久。这就是医学。我们现在着眼点比较重视已病,而忽略了未病,可能也是跟知识水平认知角度不同有关。
罗嗦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解释清楚中医是怎么一回事,理论说的再花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医疗保健,医疗是针对病来说的,保健是为了延年益寿,也就是说的防微杜渐,未病先知。做到料敌机先才能够成为上工,充分做到提高人的生存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是我们中医学的核心,控制。
人体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与天地互参,这就是天人同气。天地间的变化时时刻刻的在影响着人体。共同成为一个系统,人体和自然界是一种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出现的种种征象就给医者提供了一种信息,这种信息是生命活动和机体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还有大自然的变化对人体发生的隐性影响。这种表现于外的信息是靠我们医生加以寻找,也就是说虽然有这种征象你需要找到他,只有找到他才能对人体进行控制。我们所采集的信息就是为了控制,这种控制大部分是在不打开人体的情况下,从体外进行调控。
综上所述,中医就是医者通过采集表现于外的各种信息,对人体这个系统加以调控。这个信息大家都能看到,但是并没有抓住疾病的本质,如果任何人都能抓住就没有用我们医生的必要了。我们医生要做的是探讨这种信息于自然界变化的关系,并通过这种关系来做到调控的目的。
医学是一个大的学科,包括中医学和西医学,其目的都是一样,都是为了治病,但是这两个学科又有所不同。西医学注重的是一种外相,中医注重的是一个系统。中医把人体这个系统理解成阴阳两个方面,从而用种种方法让人体处于一种阴阳平衡的状态。这就是持之中道。也可称作是一种和谐。西医学的研究最近逐渐的涉及到社会、环境、心理等对生理的影响。与我们中医学差距越来越小。现在的差距只是在于中医思辨方法重点是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注重一种哲学思辨,气一元论就是在古代哲学中引入中医体系的,这种哲学思辨式的思想来源于古代先人的智慧。而西医的研究模式是形而下的,注重的是一种有形质可查的器。中医的气应该理解为宇宙间最基本的物质,没有形质可查,所以现在一直得不到现代科学的验证。所谓气聚成形,形散为气。能够用任何辅助工具看到的都是有形的器,而气只是一个概念,无法检测到,也就无法被现在的科学来证明存在。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描述相当正确,因为如果人为地给一些事物加上一个名字,那么这个名字就不一定很符合,也许就因为这个名字而把人引入歧途。就好像现在中医的生存环境很恶劣,有一部分原因是患者对中医解释的肝心脾肺肾不理解,大脑中的思维模式完全是西医解剖学中的东西,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应该是最早翻译西方文献的那个家伙。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名字的人为加入弄不好就会成事物发展的枷锁。那么道是什么,老子第一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道是不能说出来的,只要说出来就不是原来的意思了,上面所写的一些文字,只是我对中医理解的一些概念,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研究人体变化的规律就是研究宇宙间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可以用道来理解,至于中医学的定义用道来理解也最合适。
 
过来人的大作,写的很好,转来启迪后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