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09
- 帖子
- 16496
- 获得点赞
- 253
- 声望
- 63
荨麻疹证属祖国医学“瘾疹”范畴。该病证型复杂,发病无常,瘙痒难忍,根据瘾疹的临床表现,辩证论治,采用疏风清热、疏风固表、清热利湿、益气养血、活血通络,针对急慢性“瘾疹”均并配以升降散升降并用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瘾疹病名出自于《诸病源候论》,其中风瘙瘾疹生疮侯:“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搔之则成疮”。风瘙身体瘾疹侯:“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其风瘙瘾疹。若赤疹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成赤疹也。得天热则剧,取冷则减也。白疹者,由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气相搏所为。白疹得天阴遇冷则剧,出风中亦剧,得晴暖则减,著衣身暖亦差也。脉浮而洪,浮即为风,洪则为气强,风气相搏,瘾疹,身体为痒。养生方云:汗出不可露卧及浴,使人身振、寒热、风疹。”本病的病因复杂,病机变化多端,归纳其要旨,一是禀赋不耐,气血虚弱,卫气失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均可发病;二是致病因素不离乎风,风性轻扬,善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征。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风气往来于腠理故见剧烈瘙痒。“数变”是指风邪治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瘾疹的皮疹,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亦是此原理。不过,前者为发病基础,为本;后者为致病条件,为标。标象明显时,则发病快,来势急骤;本虚突出时,则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笔者辩证论治,针对不同的证型分别予以玉屏风散、三皮止痒汤、消风散加减,合升降散升清降浊使气血调达治疗瘾疹取得较好疗效。
升降散出自于《伤寒温疫条辨》卷四。主要由蝉蜕、僵蚕、生大黄、姜黄四位药物组成,其功效主要为:升清降浊,散风清热。其升降并用,使内外通达,气血调和,则三焦火热之邪得以清散。
玉屏风散出自于《丹溪心法》。主要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物组成,其功效主要是:益气固表止汗。主治:体虚感冒,气虚出汗,肺虚咳喘,脾虚泄泻,气虚脱肛,气虚心悸。
三皮止痒汤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主要由牡丹皮、桑白皮、地骨皮组成,其功效为:清热凉血,祛湿止痒。主要用于热性皮肤病。
消风散出自于《外科正宗》由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甘草、木通各五分组成,水二茶钟,煎八分,食远服。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搔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偏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并效。
典型病案1:谭某某,女,52岁,2009年10月初诊。皮肤疹块反复发作,剧痒2年余。患者自2007年初以来,全身皮肤反复出现风疹块,阵发性剧烈瘙痒,多在运动、遇风后诱发或加重。西医诊断为慢性荨麻疹。屡用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扑尔敏等抗过敏治疗,仅能短期控制,停药即复发。近日来症候增剧,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风疹密集成片,其色淡红,搔痒无度,每逢清晨傍晚,气候凉爽,其病即发,入夜搔痒更剧,彻夜不寐,时至中午前后,气候温暧,则疹块渐退,舌淡苔白,脉沉细。中医诊断:瘾诊。拟玉屏风散合升降散化裁。服用黄芪30g炒白术10g防风15g蝉衣10g僵蚕10g生地20g牡丹皮15g赤芍30g姜黄10g甘草3g磁石30g合欢皮15g炒枣仁10g。2周后,疹块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瘙痒减轻,睡眠改善。继服16剂,疹块停止发作,痒止,病告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案例2:刘某某,男,25岁。2008年11月初诊。半年前全身作痒,诊为荨麻疹,近日复发。诊见:全身红色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尤以前胸和背部为甚,压之退色,可见搔痒痕,发疹同时伴有神疲纳呆,大便不调,患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此系湿热内蕴,兼受风邪。以黄芩15桑白皮15生地20牡丹皮15赤芍30僵蚕10蝉衣10防风15姜黄10地骨皮10g海桐皮10g磁石30g甘草3g三皮饮合升降散加减。共服十剂,瘙痒已止,皮疹消失,临床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案例3:张某,男,25岁,2009年9月20日入院,昨晚因吹电扇,即出现高热,畏寒、头痛,心烦,全身起红疹,灼热感,瘙痒疼痛,伴咳嗽,咽痛,口苦,头昏,纳少,小便黄,大便调,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中医诊断为“风疹(风热型)”。服黄芩15g 桑白皮15g栀子10 生地15g 牡丹皮15g 赤芍30g 蝉衣10g 僵蚕10g 防风15g 荆芥15g姜黄10g牛蒡子10g甘草3g消风散合升降散化裁。三天后,患者四肢及胸腹部红疹消退,瘙痒明显好转,体温降至36.5℃,咽部充血好转,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再续服上方两剂后,瘙痒止,未出现新的风团,复查血常规已恢复正常。
结语: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中医从虚实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风侵袭,发病急骤,属实;内风致病,病程缓慢,属虚。气血虚弱而生风,其证为虚;湿热内盛,血热雍盛,生风生燥,或经脉失和,血瘀生风,其证为实。若卫外不固,气血两虚或冲任失调,复受风邪,则病情反复发作,其证多属虚实夹杂。临床分型较多,有风热相搏、风寒外袭、卫外不固、冲任不调、心经郁热、脾胃不和、虫积伤脾、毒热燔营、血瘀经脉等,虽然分证甚多,但间距甚是模糊,不好把握。笔者从瘙痒论治,以升降散为主方,泄热透疹止痒,再辩证施治。其升降散具有泄热透疹之效,故适应于内有蕴热,外有风邪之瘾疹。其方用蝉蜕之辛咸凉,有透邪达热,解毒透疹之效。僵蚕辛苦咸平,既能宣通火郁之邪,又能透风湿于火热之外,两味均为虫药,有宣郁达热,升阳中之清阳的功效。姜黄气味辛苦寒,可祛邪并行气解郁。大黄味苦大寒,可泻下除秽降阴浊。四药配合可达升清降浊,解郁宣达,内外疏达之功。荨麻疹主要由风热、热毒、血热、湿热所致,升降散可以升清降浊、升阳降火,使内外通达、气血条畅故可用之。病案1中,证属气血虚弱,卫外失固,营卫不和,风寒外袭,致风疹搔痒之症。治以养血益气,散风固表。玉屏风散中,防风祛风解表,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能健脾燥湿而扶正,术芪合用补中焦滋气血之源,使脾胃健运,肌肤充实而能抵御风邪,防风能解表而不留邪,并助黄芪益气,合用能实表祛邪,疏风固卫,固表而不伤正。加用生地、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祛瘀,再予以磁石重镇安眠,合欢皮、酸枣仁养血安眠,甘草调和诸药。合升降散共奏益气固表,使气血调达之效。病案2中,证属湿热内蕴,兼受风邪。三皮止痒汤中,牡丹皮清热凉血祛血分郁热,地骨皮清虚热、凉血退蒸,合桑白皮共清泻肺热降气。加用生地、赤芍清热凉血养阴,黄芩清热燥湿,海桐皮祛风湿通络,防风解表祛风,磁石重镇熄风,甘草调和药性。合升降散共奏升清降浊,清热去湿熄风之效。病案3中,证属风热犯肺。消风散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衣疏风透表,祛除在表之风邪,配以生地、牡丹皮、赤芍养血活血,滋阴润燥,黄芩、桑白皮、栀子清泻肺热,甘草调和药性。合升降散共奏升清降浊、疏风清热之效。由上可知,荨麻疹各种证型的治疗过程中均可以配以升降散升清降浊,使内外通达、气血条畅。
瘾疹病名出自于《诸病源候论》,其中风瘙瘾疹生疮侯:“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搔之则成疮”。风瘙身体瘾疹侯:“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其风瘙瘾疹。若赤疹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成赤疹也。得天热则剧,取冷则减也。白疹者,由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气相搏所为。白疹得天阴遇冷则剧,出风中亦剧,得晴暖则减,著衣身暖亦差也。脉浮而洪,浮即为风,洪则为气强,风气相搏,瘾疹,身体为痒。养生方云:汗出不可露卧及浴,使人身振、寒热、风疹。”本病的病因复杂,病机变化多端,归纳其要旨,一是禀赋不耐,气血虚弱,卫气失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均可发病;二是致病因素不离乎风,风性轻扬,善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征。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风气往来于腠理故见剧烈瘙痒。“数变”是指风邪治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瘾疹的皮疹,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亦是此原理。不过,前者为发病基础,为本;后者为致病条件,为标。标象明显时,则发病快,来势急骤;本虚突出时,则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笔者辩证论治,针对不同的证型分别予以玉屏风散、三皮止痒汤、消风散加减,合升降散升清降浊使气血调达治疗瘾疹取得较好疗效。
升降散出自于《伤寒温疫条辨》卷四。主要由蝉蜕、僵蚕、生大黄、姜黄四位药物组成,其功效主要为:升清降浊,散风清热。其升降并用,使内外通达,气血调和,则三焦火热之邪得以清散。
玉屏风散出自于《丹溪心法》。主要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物组成,其功效主要是:益气固表止汗。主治:体虚感冒,气虚出汗,肺虚咳喘,脾虚泄泻,气虚脱肛,气虚心悸。
三皮止痒汤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主要由牡丹皮、桑白皮、地骨皮组成,其功效为:清热凉血,祛湿止痒。主要用于热性皮肤病。
消风散出自于《外科正宗》由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甘草、木通各五分组成,水二茶钟,煎八分,食远服。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搔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偏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并效。
典型病案1:谭某某,女,52岁,2009年10月初诊。皮肤疹块反复发作,剧痒2年余。患者自2007年初以来,全身皮肤反复出现风疹块,阵发性剧烈瘙痒,多在运动、遇风后诱发或加重。西医诊断为慢性荨麻疹。屡用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扑尔敏等抗过敏治疗,仅能短期控制,停药即复发。近日来症候增剧,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风疹密集成片,其色淡红,搔痒无度,每逢清晨傍晚,气候凉爽,其病即发,入夜搔痒更剧,彻夜不寐,时至中午前后,气候温暧,则疹块渐退,舌淡苔白,脉沉细。中医诊断:瘾诊。拟玉屏风散合升降散化裁。服用黄芪30g炒白术10g防风15g蝉衣10g僵蚕10g生地20g牡丹皮15g赤芍30g姜黄10g甘草3g磁石30g合欢皮15g炒枣仁10g。2周后,疹块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瘙痒减轻,睡眠改善。继服16剂,疹块停止发作,痒止,病告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案例2:刘某某,男,25岁。2008年11月初诊。半年前全身作痒,诊为荨麻疹,近日复发。诊见:全身红色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尤以前胸和背部为甚,压之退色,可见搔痒痕,发疹同时伴有神疲纳呆,大便不调,患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此系湿热内蕴,兼受风邪。以黄芩15桑白皮15生地20牡丹皮15赤芍30僵蚕10蝉衣10防风15姜黄10地骨皮10g海桐皮10g磁石30g甘草3g三皮饮合升降散加减。共服十剂,瘙痒已止,皮疹消失,临床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案例3:张某,男,25岁,2009年9月20日入院,昨晚因吹电扇,即出现高热,畏寒、头痛,心烦,全身起红疹,灼热感,瘙痒疼痛,伴咳嗽,咽痛,口苦,头昏,纳少,小便黄,大便调,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中医诊断为“风疹(风热型)”。服黄芩15g 桑白皮15g栀子10 生地15g 牡丹皮15g 赤芍30g 蝉衣10g 僵蚕10g 防风15g 荆芥15g姜黄10g牛蒡子10g甘草3g消风散合升降散化裁。三天后,患者四肢及胸腹部红疹消退,瘙痒明显好转,体温降至36.5℃,咽部充血好转,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再续服上方两剂后,瘙痒止,未出现新的风团,复查血常规已恢复正常。
结语: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中医从虚实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风侵袭,发病急骤,属实;内风致病,病程缓慢,属虚。气血虚弱而生风,其证为虚;湿热内盛,血热雍盛,生风生燥,或经脉失和,血瘀生风,其证为实。若卫外不固,气血两虚或冲任失调,复受风邪,则病情反复发作,其证多属虚实夹杂。临床分型较多,有风热相搏、风寒外袭、卫外不固、冲任不调、心经郁热、脾胃不和、虫积伤脾、毒热燔营、血瘀经脉等,虽然分证甚多,但间距甚是模糊,不好把握。笔者从瘙痒论治,以升降散为主方,泄热透疹止痒,再辩证施治。其升降散具有泄热透疹之效,故适应于内有蕴热,外有风邪之瘾疹。其方用蝉蜕之辛咸凉,有透邪达热,解毒透疹之效。僵蚕辛苦咸平,既能宣通火郁之邪,又能透风湿于火热之外,两味均为虫药,有宣郁达热,升阳中之清阳的功效。姜黄气味辛苦寒,可祛邪并行气解郁。大黄味苦大寒,可泻下除秽降阴浊。四药配合可达升清降浊,解郁宣达,内外疏达之功。荨麻疹主要由风热、热毒、血热、湿热所致,升降散可以升清降浊、升阳降火,使内外通达、气血条畅故可用之。病案1中,证属气血虚弱,卫外失固,营卫不和,风寒外袭,致风疹搔痒之症。治以养血益气,散风固表。玉屏风散中,防风祛风解表,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能健脾燥湿而扶正,术芪合用补中焦滋气血之源,使脾胃健运,肌肤充实而能抵御风邪,防风能解表而不留邪,并助黄芪益气,合用能实表祛邪,疏风固卫,固表而不伤正。加用生地、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祛瘀,再予以磁石重镇安眠,合欢皮、酸枣仁养血安眠,甘草调和诸药。合升降散共奏益气固表,使气血调达之效。病案2中,证属湿热内蕴,兼受风邪。三皮止痒汤中,牡丹皮清热凉血祛血分郁热,地骨皮清虚热、凉血退蒸,合桑白皮共清泻肺热降气。加用生地、赤芍清热凉血养阴,黄芩清热燥湿,海桐皮祛风湿通络,防风解表祛风,磁石重镇熄风,甘草调和药性。合升降散共奏升清降浊,清热去湿熄风之效。病案3中,证属风热犯肺。消风散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衣疏风透表,祛除在表之风邪,配以生地、牡丹皮、赤芍养血活血,滋阴润燥,黄芩、桑白皮、栀子清泻肺热,甘草调和药性。合升降散共奏升清降浊、疏风清热之效。由上可知,荨麻疹各种证型的治疗过程中均可以配以升降散升清降浊,使内外通达、气血条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