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110
声望
38
第一节: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大多是由于寒湿外袭,湿热浸淫,跌打损伤,淤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骨脉失养所致。
  风湿寒邪外袭:由于久居湿冷之地,或冒雨涉水,劳汗当风,衣着湿冷,或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而致风湿寒之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痹阻而致本病。
  湿热浸淫:关节湿热行令,或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之邪浸淫经脉,痹阻气血,筋骨失养而致本病。
 淤血阻络:跌仆挫伤,损及腰背,淤血内停,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而致。
肾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方式不节以致肾精亏损,筋骨失养而发本病。
综上所述,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筋骨失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湿热浸淫,淤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则是造成本病发生的基本病历因素。或者说,体内原有的肾精亏虚是最主要的致病内因,而风、寒、湿、热、邪、老、伤等是致病外因。内外交合,导致经脉阻滞、内毒沉积后可引发肿痛等症状;邪气内盛导致组织的异常增生症状;而经脉长期阻滞致使筋骨失养则导致软骨、滑膜等组织的坏死和脊柱、关节等器官强直,丧失正常的功能。
 
第二节:早期的发病过程
2.1足太阳膀胱经与早期下行性 AS
部分AS患者起初从眼部出现症状(大部分不是非常严重,可以忍受,没有就医,即使就医也不会怀疑到AS),然后依次出现颈部、胸椎、腰椎病变,再向骨盆、下肢发展,可一直到足部。
这种发展过程,与足太阳膀胱经脉主干的走向是一致的。
让我们先看看这条经脉的资料:
足太阳膀胱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1) 。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2) ,循肩膊 (3) ,挟脊 (4) 抵腰中,入循膂 (5) ,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 ( 6 ) ,循脾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 (7) 之后,循京骨 (8) 至小指外侧。
[本经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三焦下合)、委中(合)、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络)、跗阳、昆仑(经)、仆参、申脉、金门(郄)、京骨(原)、束骨(输)、足通骨(荥)、至阴(井)。 [交会穴]曲鬓、率谷、浮白、窍阴、完骨、临泣、环跳(足少阳),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陶道(督脉)。
【注释】
(1)交巅——“交”者,交会之意;“巅”者,乃指头顶正中高点,当百会穴处。
(2)项——后颈部。
(3)肩膊——指肩胛区。
(4)挟脊——指挟行脊柱两旁。
(5)膂——挟脊两旁的肌肉。
(6)髀枢——当股骨大转子部,环跳穴所在。
(7)外踝——腓骨下端的突出处。
(8)京骨——足外侧小趾本节后突出的半圆骨,即第五蹠骨粗隆。又为穴名。
【语译】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脉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加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加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1) 。
是主筋所生病者 (2) :痔,疟,狂、癫疾 (3) ,头囟项痛 (4) ,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5) 、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注释】 (1)踝厥——指本经经脉循行小腿部气血厥逆的见症。
(2)主筋所生病——《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主说明阳气化生精微,内可以养神,外可以柔筋.太阳为巨,所以主筋所发生的病证。
(3)癫疾——癫痫等病证。
(4)囟——音信。即囟门部。
(5)尻——音考,平声。骶尾骨部的通称。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象被牵引,脊背痛,腰好象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象凝结,腓肠肌象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疟疾,躁狂、癫痫,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膝弯、腓肠肌、脚都可发生病痛,小脚趾不好运用。
好了,现在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来看看它与AS的关系:
既然叫作“膀胱经”,显然与这个器官有显著关系,有一种假说,说经脉体系就是人体内看不见的信息传导体系,包括有免疫信息传递的功能。在经脉中巡行的“气”,其中有一部分叫作“正气”的,就是免疫信息。当然,也有邪气,又分外邪、内邪,外邪应包括病菌、病毒,而内邪则是紊乱的免疫信息,如肿瘤坏死因子之类。
如果一旦膀胱这个器官(或者泌尿系统)出现细菌感染或各类其他疾病,免疫系统就会工作,而免疫系统的工作也可能产生副作用,就是发生了一些紊乱,产生了“内邪”。内邪通过经脉巡行,导致陆续出现各种病变。
那么,这样一类AS患者,他们发病的过程应大致如下:
① 首先出现病变的部位就是足太阳经脉的起点——眼部。会有一些胀痛的感觉(书中说“目欲突,目黄,泪出”,是形容虹膜炎发病时的现象——虹膜变色,流泪,眼压升高。)
② 同时,头部会经常疼痛。可能也包括偏头痛。
③ 然后,发展到颈部,可能出现疼痛,然后是经脉阻滞导致的骨质增生、韧带硬化劳损等现象。这可能导致出现一些类似颈椎病的症状。
④ 然后,是胸椎——背部出现疼痛。
⑤ 再下面,是腰椎。
⑥ 然后,是髋关节关节炎,直到强直。(“髀不可以曲”,说得多形象啊!)
⑦ 再下面,是膝关节炎,但是比较特别的是,这里是膝关节后侧(腘窝)变硬,而不是膑骨痛。
⑧ 再下面,小腿后侧像“要裂开”样疼痛。
⑨ 最后,则是踝关节和脚面。出现疼痛。
⑩ 此后,通过足太阳经脉与其他经脉的连接处,继续影响其他部位和器官。
2.2足少阴肾经与早期上行性 AS
一部分早期AS,易发足少阴肾经为病,该经瘀阻,以至下肢关节、足底肿痛。足少阴长期瘀阻后,可继发督脉阻塞,从而造成脊柱症状。
这是一种“上行性”发展趋势。
让我们先看一下足少阴肾经的资料:
足少阴肾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于腘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之间,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还出于前(中极,属任脉),沿腹中线旁开0.5寸、胸中线旁开2寸,到达锁骨下缘(俞府)。
肾脏直行之脉: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两侧。
肺部支脉:从肺出来,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2.主治概要:本经主要治疗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病证。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大钟 水泉 照海 复溜 交信 筑宾 阴谷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彧中 俞府 。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面不欲食,面如漆柴 (1) ,咳唾则有血,喝喝 (2) 面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3) 。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 (4) ,脊、骨内后廉痛,痿、厥 (5) ,嗜卧,足上热而痛。
【注释】
(1)漆柴——形容病者面色黄黑无光泽。
(2)喝喝——为气喘声.
(3)骨厥——肾主骨,指本经脉所过部出现的证候。
(4)肠澼——澼音僻,肠间水也。此处指泄泻病证。
(5)痿厥——痿,主要指下肢痿弱;厥,逆冷。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饥饿而不想进食,面色黯黑象漆柴(炭),咳嗽痰唾带血,喝喝气急,刚坐下就想起来,两目视物模糊不清、心象悬空而不安,有如饥饿之感;肾气虚的容易发生恐怖、心中怦怦跳动,好象有人要捉捕一样;这还可发生为“骨”方面的深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口热、舌干燥、咽部发肿、气上逆、喉咙发干而痛、心内烦扰且痛、黄疸、腹泻、脊柱、大腿内侧后边痛、萎软、厥冷、喜欢躺着,脚心发热而痛。
可见,足少阴肾经是自足部起始,向上走的。
此类AS,中医认为与“肾”有关,多是先天廪赋不足,或后天感染风、寒、湿、邪,导致肾虚,肾主水,又主筋骨,造成筋骨不养,水气不行造成的。
病的早期时,先在足部、膝部阻塞作乱,导致浊水淤积。所以治法是疏通患处的上部,使得水路重通,浊水自肾出,则病情可解。
 
第三节 中医对AS的治疗方法
中医讲求针对病因,尤其是病人自身的内因,标本兼治,治本为主。药物治疗也好,其他治疗手段也好,都体现了这一观点。
3.1中医药物治疗
3.1.1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论治与基本药物举例
(1)风湿寒邪外袭
主证:背腰拘急疼痛,或连髋股,或引膝胫,或见寒热,腰背觉冷,遇寒则重,得温痛减,脉浮紧,苔白腻。
主证分析:寒湿之邪,侵袭腰背,痹阻经络,寒性收引,湿性凝滞,故背腰拘急疼痛且感觉冷;得温则气血较为流畅,故其痛减;遇寒则血益凝滞,故疼痛加重;风湿寒邪或留于髋股,或下注膝胫,故痛引髋股或膝胫;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故见寒热。脉浮紧,苔白腻为风湿寒邪侵袭之象。
治则:疏风散寒,祛湿止痛。
方药:三痹汤加减。
独活log,秦艽12g,细辛68,川芎log,当归12g,熟地15g,芍药10g,茯苓12g,桂枝log,杜仲128,牛膝10g,党参12g,黄芪12g,续断12g,防风log,制川草乌各log。
方解:方中独活、细辛、川乌、草乌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桂枝温经通络,为主药,熟地、·续断、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芍药、当归补血活血;黄芪、党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以助主药驱邪外出;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之风湿寒邪从外而解。诸药合用,扶正祛邪,共奏疏风散寒、袪湿止痛之功。
(2)湿热浸淫
主证:背腰及腿部疼痛,活动后痛可减轻,口干不欲饮,无明显畏寒,但恶热,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
主证分析;湿热之邪壅滞背、腰、腿部,经脉痹阻,气血郁遏不通,故至疼痛:活动后气机稍有舒展,湿滞得减,故痛或可减轻;湿热内盛,故不畏寒,但恶热;热灼津液,且内有湿邪,故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皆湿热之象。
治则: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四妙丸加味。
苍术10g,黄柏10g,川牛膝15g,薏苡仁30s,鸡血藤30g,栀子10g,川断10g,乳香8g,没药8g,杜仲10g。
方解:苍术苦温燥湿,黄柏苦寒清下焦之热,配薏苡仁清利湿热,再以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兼能强壮筋骨:川断、杜仲,助牛膝强健筋骨,配栀子以助黄柏之清利湿热:乳香、没药行瘀止痛,鸡血藤通经活络。全方共奏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
(3)瘀血阻络
主证:腰背及腿部疼痛,日轻夜重,脊背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主证分析:瘀血阻滞经脉,以致气血不能通畅,故背、腰、腿部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日轻夜重皆为瘀血内停征象。
治则: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0g,没药10g,五灵脂 10g,牛膝15g,秦艽10g,土元10g,羌活10g,地龙15g,香附 15g。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没药,五灵脂消肿定痛井增强祛瘀之力,香附行气以活血,牛膝引瘀血下行并能强壮腰膝,秦艽、羌活以除周身痹痛;加土元以配方中地龙通络祛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4)肾精亏虚
主证:腰背及腿部酸软疼痛,喜温喜按,腰膝无力,遇劳加重:肾阳虚者,畏寒,肢体怕冷,遇冷痛重,得温则舒,面色胱白,手足不温,舌质淡,脉沉细;肾阴虚者,心烦失眠,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足跟疼痛,舌质红、脉弦细。
主证分析: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亏虚,则腰脊失养,故酸软无力,其痛绵绵,喜温喜按,此乃虚证所见;劳则气耗,故遇劳加重:肾阳虚,不能温煦脊骨筋脉,故畏寒、肢冷,四肢不得温养,故手足不温,遇冷则阳气更显不足,故痛重,得温则阳气易于舒展,则痛轻;面色胱白,舌质淡,脉沉细皆为阳虚有寒之象;阴虚则阴津不足,虚火上炎,故心烦失眠,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足跟疼痛为肾阴亏虚之象;舌质红,脉弦细均为阴虚有热之征。
①肾阳亏虚
治则:温补肾阳,佐以活血祛风止痛。
方药:乌头桂枝汤加味。
制川、草乌各9g,炙甘草9g,熟地10g,当归10g,川芎10g,独活12g,制乳香9g,制没药9g,桑寄生15g,细辛3g,蜂房9g,红花9g,肉桂9g,菟丝子12g,川断15g,杜仲15g。
方解:方中菟丝子、肉桂、川断、杜仲温补肾阳,熟地、当归、川芎、红花养血化瘀,独活、桑寄生祛风胜湿,川乌、草乌、制乳没散寒化瘀止痛,细辛以搜肾经风痹,蜂房祛风湿并能解毒。全方共奏温补肾阳,活血祛风止痛之功。
②肾阴亏虚
治则:滋补肾阴,佐以活血祛风止痛。
方药:芍药甘草汤加味。
白芍20g,甘草9g,生地30g,麦冬15g,丹参25g,木瓜15g,乳香9g,没药9g,蜂房9g,川断9g,桑寄生15g,独活9g,枸杞子15g,龟板l0g。
方解:方中枸杞、生地、麦冬、龟板滋阴补肾,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丹参、乳香、没药化瘀消肿止痛,木瓜舒筋活络,桑寄生、独活祛风胜湿以治痹痛,川断补肝肾、行血脉,且可消肿止痛。诸药合用,全方共奏滋阴补肾,活血祛风止痛之功。
 
3.1.2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中成药
(1)雷公藤片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痹阻型。
用法用量:每次1—2片,每日3次。
(2)风湿寒痛片
药物组成:青风藤、桂枝、附子、生苡仁、鹿茸、枸杞、黄芪、黄芩等。
功效: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扶正固本。
主治: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属风湿寒邪痹阻者。
用法用量:每次6~8片,病重者12一15片,每日3次。
(3)腰痛宁胶囊
药物组成:马钱子、土元、乳香、没药、全虫、牛膝、麻黄、苍术。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通络。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瘀血阻络兼寒湿痹阻者。
用法用量:每次3~5粒,每日2次,用黄酒适量(10~30ml),兑白开水冲服。
(4)类风湿灵液
药物组成:重楼、狗脊等。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壮腰健肾化瘀。
主治:肾精亏虚,风湿寒邪痹阻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每次20ml,每日2次。
(5)知柏地黄丸
药物组成: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属阴虚火旺者。
用法用量:每次1丸,每日2次。
(6)骨刺消痛液
药物组成:川乌、威灵仙、怀牛膝、桂枝、木瓜。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主治:寒湿阻络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15ml,每日2次。
(7)活络丹
药物组成:蕲蛇、天麻、当归、威灵仙、虎骨(豹骨代)、全蝎、麝香、牛黄等。
功效:祛风除湿,活络蠲痹。
主治:寒湿闭阻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成人每次1丸,每日2次。孩童服成人量的l/3、1/2,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8)壮腰健肾丸
药物组成:狗脊、鸡血藤、黑老虎、金樱子、千斤拔、牛大力、桑寄生(盐酒蒸)、女贞子(蒸)、菟丝子(盐水制)。
制法:上药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5.6g。
功效:壮腰健肾,养血通络,祛风除湿。
主治:肾虚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丸,每日2~3次.
(9)鸡血藤膏(胶)
药物组成:鸡血藤煎膏、鲜续断、鲜川牛膝、黑豆、红花。
功效:养血活血通络。
主治:瘀血阻滞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口服。胶剂可将胶研碎,用水酒各半化服。每日 9~15g。每日2次。若膏剂,则用水酒各半炖化服。
 
3.1.3治疗强直性膏柱炎的一些土单验方
(1)强脊宁一号方
药物组成:丹参30g,白芍20g,生地15g,薏苡仁30g,威灵仙10g,独活10g,千年健10g,钻地风10g,川牛膝15g,木瓜 15g,香附10g,生甘草6g。
功效:祛风除湿,养血化瘀,壮腰健膝。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早期。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剂。
(2)强脊宁二号方
药物组成:淫羊藿10g,何首乌10g,桑寄生15g,川牛膝15g,当归15g,丹参25g,鸡血藤30g,白芍15g,独活10g,木瓜15g, 威灵仙15g,甘草10g,黑豆10g,黄酒30g。
功效:补益肝肾,养血活血,祛风通络,兼以清热利湿。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中后期。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内服。
(3)扶正化痰汤
药物组成:露蜂房10g,白芥子6g,海藻9g,昆布9g,炒牛蒡9g,山甲片6g,血竭3g,生黄芪60g,当归12g,葛根12g,桂枝6g,枸杞于30g。
功效:补气养血,化痰通络,软坚散结。
主治: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属正气不足,痰浊阻络型。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剂。
(4)抗风湿1号
药物组成:威灵仙30g,羌活15g,独活15g,生黄芪25g,全蝎6g,土元20g,川楝子25g,元胡25g,当归20g,远志20g。
功效:祛风除湿,养血活血止痛。
主治:血虚血瘀,风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剂。
(5)消痹汤
药物组成:双花30g,连翘20g,寄生30g,川断30g,鸡血藤30g,狗脊20g,枸杞子30g,菟丝于15g,桂枝10g,白术15g,茯苓30g,附子15~20g,威灵仙30g,黄芩15g,木香Sg,赤芍 15g,丹参20g。
功效;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瘀血阻络,风寒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分服。
(6)强脊汤
药物组成:雷公藤25g,生地黄30g,川断15g,金银花30g,川牛膝18g,赤芍15g
功效:祛风除湿,化瘀通络。
主治:风湿之邪痹阻经脉,兼有瘀滞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l剂。
(7)散痹汤
药物组成:青风藤40g,生麻黄、桂枝、生姜各10g,制附子(先煎1小时)24g,木通6g,生石膏18g,甘草6g。
功效:祛风壮阳,活络强筋。
主治:寒湿痹阻,阳气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l剂。
(8)肾痹汤
药物组成:熟地、首乌、淫羊藿、桑寄生、川断、丹参各20g,杜仲、地龙各15g,川芎、红花各12g,菝葜、金毛狗脊各30g。
功效:益肾养血,祛邪化瘀。
主治:正虚邪实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用量:水煎服,日1剂,3周为1疗程。
3.1.4熏洗疗法
(1) 强脊炎蒸熏方
药物组成:威灵仙、生甘草各60g,羌活、独活、川乌、草乌各30g,地鳖虫20g。
功效: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腰背痛重者。
用法:用蒸熏治疗机,每日蒸熏2次,每次30~40分钟,3~4周为1疗程。
(2) 强脊炎浸浴方
药物组成:川椒目、海藻、鸡血藤各30g,羌活、独活、制半夏、昆布,木瓜、桂枝各15g,制川乌、制草乌各5g。
功效:温通经络,化瘀止痛。
主治: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腰背疼痛,活动受限者。
用法:上药纱布包之,用水3kg,煎20分钟,倒入浴缸温水中,水量以能浸泡整个人体为度。每次浸浴半小时,每周2次。
(3) 热痹外洗方
药物组成:桑枝500g,海风藤、络石藤各200g,稀莶草100g,海桐皮、忍冬藤、鸡血藤各60g。
功效: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湿热阻络,热重于湿者。
用法;诸药共研细末,纱布包扎好,加水3000ml煎煮,过滤去渣,乘热洗浴患部。每日1次,每次约1小时,7~10日为1疗程。
〖处方〗:荆芥 10 克,防风 10克,羌活 10克,独活 10克,干姜 10克 苍术10克,苏叶 5克,苍耳子 5克,麻黄 4克,伸筋草 4克,白芷4克,秦艽6克,地丁 8克,川弓8克,细辛3克,葱白30克,水菖蒲根50克,童子尿400毫升。
(4) 童子尿熏蒸
【功用】温经散寒,祛痹止痛。
【主治】风寒湿型AS
【操作】将上述药放于锅中,加适量水蒸煮,温度应保持在45-55℃之间,以薰蒸患部,每次30-60分钟,或至大汗淋漓为度,每7日一次,一般治疗2-3次。
【注意】:为防止虚脱,可同时饮糖水,并测血压,脉搏。孕妇或伴有高血压者、肺心病史者忌用。

【出处】《安徽医学》1988年第3期50页
 
3.1.5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敷疗法
(1) 除痹散
药物组成:荆芥、防风、秦艽、丁香、肉桂、草乌、没药、胡椒、细辛各20g。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
主治:寒湿阻痹经络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混匀。先用凡士林在腰背痛处涂一层,然后将药末撒于腰痛部位,用数层醋浸透的纱布盖在上面,在纱布上洒95%的酒精或65%的白酒少许,·用火点燃,当患者觉得腰背部热烫时立即熄灭,外加温水袋保温。
(2) 温经通络方
药物组成:肉桂30g,吴茱萸90g,葱头30g,花椒60g。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属寒湿阻络者。
用法:上药共炒热纱布包趁热反复熨敷痛处。
(3) 消肿祛痛灵
药物组成:七叶一枝花、红花、透骨草等。
功效:解毒消肿,活血化瘀,祛风湿寒。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腰背痛甚者。
用法:先打开消肿祛痛灵外包装塑料袋,取出药袋,将药粉从塑料袋端倒入纸袋端摊平药粉,敷于患处。每日2~3小时(病
 
3.1.6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酒
(1)华佗延寿酒
药物组成:枸杞子、天冬,松叶、黄精(制)、苍术(漂)、狗脊。
功效:养肝肾,强筋骨,益脾肺,补虚损。
主治:阴血亏虚,寒湿闭阻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口服。成人每次20~50ml,每日2~3次。
(2)龟龄集酒
药物组成:鹿茸log,人参log,熟地15g,甲片log,生地15g,石燕log,地骨皮15g,蜻蜒5支,蚕蛾5个,枸杞子15g,雀脑3个,海狗肾、驴肾、黄狗肾各1具,急性子l0g,薄荷10g,冰糖50g,大曲酒1000g。
功效:补气养血,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型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口服,随量饮用。但每次量不超过50ml。佐膳更宜。
 
3.1.7 治疗AS的药膳
(1)桂浆粥:肉桂2~3g,粳米50~lOOg,红糖适量。将肉桂煎取浓汁去渣,再用粳米煮粥,待粥煮沸后.调入肉桂汁及红糖,同煮为粥,或用肉桂末1—2g调入粥内同煮服食。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属寒湿阻络者。
(2)薏苡粥;薏苡仁150g,薄荷15g,荆芥15g,葱白15g,豆豉50g。将薄荷、荆芥、葱白、豆豉用清水1500ml,烧开后文火煎10分钟,滤取原汁盛于碗内,倒去药渣,将锅洗净,将薏苡仁洗净后倒入锅内,注入药汁,置火上煮至薏苡仁开裂酥烂即可食用。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属肝肾阴虚兼风湿阻络者。
(3)雪凤鹿筋汤:干鹿筋200g,雪莲花38,蘑菇片50g,鸡脚200g,火腿25g,味精5g,绍酒10g,生姜、葱白、食盐,高汤各适量。
制作:①将鹿筋加入开水浸泡2天后,切成指条块下锅,加入姜、葱、绍酒和水,将鹿筋煨透取出。②鸡脚用开水烫透,脱去黄衣,斩去爪尖,拆去大骨,放入罐内;将雪莲花洗净后用纱布袋松装放入罐子内,上面再放鹿筋、火腿片、蘑菇片,加入高汤、绍酒、生姜、葱白,上笼蒸至鹿筋熟软时取出(约2小时),滤出原汤,汤中加入味精、食盐,搅匀后倒入罐子内再蒸半小时,取出即可食用。适用于肝肾亏虚、寒湿阻络型强直性脊柱炎。
(4)雪花鸡汤:党参150g,雪莲花30g,峨参15g,苡仁1000g,光鸡lOkg,生姜50g,葱白50g。
制作:①把鸡宰杀后,去毛及内脏,洗净掺入清水40kg。②将党参、雪莲花洗净切成4cm长的段,峨参切成0.1cm厚的片,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薏苡仁洗净用纱布另包亦放入锅中,同时加人生姜、葱白,先用旺火将汤煮沸,改用文火炖2~3小时左右即可。⑧捞出鸡肉砍成2~3cm见方的块,按定量放入碗中,再把煮的薏苡仁捞出,解开抖散,分撒入碗中,加入药汤,用食盐略调味即可食用。适用于脾肾虚寒,风湿阻络型强直性脊柱炎。
 
3.2 中医物理疗法
3.2.1 推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1) 病变在脊柱
①取穴:以脊柱两旁肌肉为治疗重点,常取肾俞、命门、肝俞、脾俞、腰阳关、腰眼等穴。
②操作手法:a.患者侧卧位,屈髋屈膝,术者位于患者背侧,一手按于患者肩前,一手按于臀部,双手轻轻向相反方向推动,趁患者腰部放松时再适当用力抖搬。b.患者俯卧位,以双手拇指于腰眼处着力按压,并由外向脊柱正中推动腰肌,近于脊柱时使用双拇指相对按压。然后用掌根顺时针方向按揉腰部,配以腿部搬伸法。c.患者坐于方凳上,双脚分开固定,术者坐于患者背后,左拇指着力按压脊柱一侧棘突,然后术者右手拉患者颈部,使身体旋转近90度,至最大限度时再作抖动或搬动,左拇指同时用力可听到响声。d. 接上势,按揉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反复4~5次,双拇指沿棘突两侧按穴自上而下反复4~5次.双手鱼际顺背部两侧向外分推于季肋部4~5次,叩击沿后背进行。e. 双手摇踝,轻屈髓作伸屈牵动3~4次。一手摇动双踝,—手按于微屈双膝,左右摇动髋部。稍候,加压后再以双手握踝牵拉伸直。
(2) 病变在髋部
①取穴;环跳、髀关穴。
②操作手法:a.患者俯卧,下肢伸直,术者以肘代指按环跳穴,然后一手摆于患者膝前,另一手扶臀略外侧,向对方轻轻搬动。b。患者仰卧位,伸直下肢。术者拇指按压于臀大肌处,余四指扶于鼠蹊部,拇指用力向内点按,使患者有酸胀感,再揉动半分钟轻轻分开,再以拇指点压髀关穴(相当于股动脉),渐用力停留半分钟,轻轻松手后患者感下肢热即止,最后摇髋牵抖。
(3) 病在足太阳膀胱经
由于此经为病时,首先不适的不是肾,所以不容易出现“水循环”失调的情况,也就是说,肿胀的现象不明显。
这类病人药疗时可采用以毒攻毒之法,克制内邪。
理疗时最好能就地解决问题,在患处拔除病气。针灸、拔罐、刮痧皆可用之,减轻一分患处的病气,它就少了一分继续下行的能量。
(4) 病在足少阴肾经,造成足部或下肢关节肿胀
下肢、足部肿胀时的理疗不宜对患处进行手法治疗。为什么呢?打个比方吧:一条街中的一间房着火了,水泼在何处?自然是哪里有火泼哪里,泼在别家是白费。 一条河中的一小段水盈将溢,治何处?上策是疏通下游。在水盈之处乱搅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所以,如果是肿胀之症,不要对患处作推拿、按摩,应弄清是哪条经脉阻塞,以 针灸、拔罐、按摩、推拿之法疏通之,肿自消,痛自解。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家庭中,可沿足少阴肾经(患处除外)进行拔罐、按摩、推拿。推拿时作向上推的手法。针灸疗法
 
3.2.2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1) 针刺疗法
疗法①
a.取穴:大椎、身柱、脊中、命门、肾俞、阳关等穴。合并坐骨神经疼痛者,选用环跳、委中、承山等穴。
b.手法:用捻转法进针。风湿寒邪偏盛者,用泻法;肝肾亏虚者用补法。每次选4~5个穴位,每日1次。
疗法②
a.取穴:人中穴。
b.手法:以手针或电子捻针器捻针,使其自上而下,从内向外发热以驱除风寒。
疗法③
a.取穴:华佗夹脊穴。
b.手法:针刺前先从华佗夹脊穴的起点(即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半寸),用拇指向下按压滑动,找出敏感点(压痛甚或有酸、麻、胀感处),然后用1.5~2寸毫针向脊椎方向斜刺,待针下出现电击样或胀麻感传导时,则停止进针,施以相应手法加强针感。按上法在脊柱对侧也刺一针,然后将两针柄分别拔罐留针20分钟。
疗法④
a.取穴:天柱、风池、大椎、大杼、风门、身柱、心俞、至阳、膈俞、肝俞、脊中、命门、肾俞、关元俞、腰阳关、膀胱俞、八?FDA2?、腰俞、秩边、环跳。
b.手法:以上穴位用补法,不留针,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2) 灸治疗法
①温筒灸
a.取穴:阿是穴。
b.方法:将荆芥、防风、乳香、没药、白胡椒各60g,共为细末,艾绒500g与药拌匀,分20 份。将一份药料制成药柱,置筒中在患部施灸。每晚睡前灸40~50分钟,20次为1疗程。
②麝火灸
a.取穴:阿是穴。
b.方法:取麝火药块(由麝香12g,明雄、朱砂各8g,硫黄210g加工而成)如黄豆大,用镊子夹住,点燃后迅速放在阿是穴上,使之继续燃烧,并用手轻轻按揉灸部周围,减轻疼痛。灸后敷贴用麻油、黄丹熬制的膏药,并同时进发性食物(如雄鸡、鲤鱼、黄花菜、猪蹄等)。一般每次灸10处左右,灸后第二天,可见灸部起疮,皮肤脱落。在灸处贴敷一张膏药,以后每天换药1~2次,直至伤口痊愈(约40天)。灸后忌生冷、避风寒、禁房事,伤口不宜用水浸泡,防止外伤。孕妇、哺乳期、月经期,伴有严重心脑肝肾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者禁用。
③艾条灸
a.取穴:命门、阿是穴。
b.药物制备:取艾绒30g,乳香、没药、丁香、穿山甲、皂角、细辛、桂枝、川芎、独活、杜仲、松香、甘松各1g。将上药粉碎,与艾绒以1∶2的比例拌匀做成艾条。
c.方法:用悬灸法,直接灸。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
(3) 新针疗法
①挑针
a.取穴:颈4~骶5的华佗夹脊穴、膀胱经穴、督脉、双髋、骶部的阿是穴。 b.方法:每次取两个穴位(左右对称),每天针挑1次。用2%的普鲁卡因在相应穴位下注射皮丘,继而用消毒的大号缝衣针,右手横向持针,左手食指轻压穴侧以固定局部皮肤,把针尖放在挑点中心处,缓慢进针,当针尖穿过皮肤后,可放松左手食指的压力,右手同时把针尖翘高一点,提高针体做左右摇摆动作,把挑起的表皮拉断,然后再将针尖伸进缺口皮下,挑出一些带粘性的皮内纤维,挑一点拨出一条,反复多次,直至把针口周围的纤维挑完为止。每次针挑的时间约15~30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②穴位注射
a.取穴:大椎、身柱、天杼、至阳、阳关,命门。
b.药物及方法:每次选3~6个穴位,每穴注入追风速注射液0.5~0.8m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③电针
a.取穴:华佗夹脊穴。
b.方法:取相应夹脊穴,向脊椎斜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配合6806治疗仪,以连续脉冲刺激,频率120次/分,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2.3 拔罐法
(1) 走火罐
走火罐治疗AS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克服背部疼痛及呼吸受限的慢性症状,效果极佳。
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有毒排毒,有寒散寒,有火去火,有湿除湿,拔出深藏在较深处的病气。
方法:买1瓶按摩乳(又称“刮痧膏”,药店有售)和一个真空罐(火罐亦可,但真空罐更加安全),让另一人帮你作。
将按摩乳挤在要走的部位,用罐的杯口刮匀,然后抽气(初期不要大,达到皮肤隆起半厘米即可),这时罐如果垂直向上拉应该拿不下来。然后在背部根据图上的红色方向往复移动,脊柱正中和两侧为主。也可根据具体感觉最不舒服的方位重点走。
按摩乳涂在皮肤上的感觉应该是又烫又冰的奇怪感觉,如果没有就说明不对。
走罐的过程应该比较顺滑,不顺滑说明按摩乳少了,应该增加。
虽然顺滑,但走的过程中除了一种刺激和舒服感外,应该也感到一些疼痛,就是罐子揪起背部皮和筋的痛感。不痛就说明力度太小,需要再抽些气。如果你的确有病,几十下过后,皮肤会变色。
皮肤变紫黑、紫青,罐变凉——体内有寒气,被拔出。
皮肤变红、紫红,罐变热 ——体内有火,热,被拔出。
皮肤渗出水气,罐内挂水珠,如果罐固定在一位置出水泡——体内有湿毒,被拔出。
如果皮肤不变色,——这个地方没病。
图中的部位分别治疗脊柱、肩甲、肋骨、腰骶、心肺、肝胃、肾。
罐还很大地改善软骨和肌腱因发炎而粘连的情况,要知道,粘连的下一步就是变硬、坏死、钙化、强直,所以这种疗法能够很好地预防强直。
还有,这是解决脸上长疙瘩的一种非常好的办法!
(2) 药罐法
药罐法即先在需治疗的部位涂药,然后拔罐的方法。
药方:二乌汤
【处方】川乌15克,草乌15克,当归15克,白芷15克,桂枝16克,威灵仙16克,红花10克,风油精50毫升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主治】风寒湿型AS
【操作】将上药放入95%酒精500毫升内,浸泡半月后使用。根据临床情况使用大、中、小号三型玻璃火罐,在涂中药制剂的痛区内,用内火法拔罐,留置15分钟取下,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
【注意】拔罐后防止皮肤感染。如有破损处即用酒精消毒,下次不再治疗该处。
【出处】《全国第二届中医外治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
第四节 对AS患者采用中医治疗的重要建议
 
4.1 选择中医治疗如同选衣服(谨慎的原则)
4.1.1衣服不能乱穿,药方不能照搬
最高档的衣服你穿不一定合身,艳丽的衣服你穿不一定漂亮。最好的衣服,是找高明的裁缝为你量身定做的。
最好的药方,是好中医专门针对你当时的情况开的。
穿衣服,最好的是找好裁缝作;其次是自己到商场选现成的试;再次是穿别人的衣服,很容易不合适;最差的是干脆不穿,这么光着就挺好……
药方,最好的是找中医现开;其次是选药店里的药,难以对自己非常合适;再次是吃别人的药方,不管自己的情况和别人一样不一样;最差的做法是有病不治,坐失良机。
要注意的是,衣服可以随便试,药不能随便试,试不好的后果大家都知道。
身材、像貌都不错的人,衣服不合体,甚至到了显得滑稽的程度,给人的整体印象就完全破坏了。
自身病不重的人,药方不对症,就会吃成重病。
4.1.2衣服适时而变,药方因病而换
谁能一件衣服从小穿到老?身材尺寸不断变化,衣服要穿新作的,才能保持永远合身,显示美感。
人体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十分错综复杂,情况不断变化,药方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4.1.3原料质量要保证
衣服款式再好,面料不佳,几天就成了抹布。
药方再高明,抓的药质量不过关,也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4.1.4小心“奸商”和“托”
买衣服的有奸商和托,这一点很多人都清楚;很多不法的人利用大家对中医不了解的缺点,故作玄虚,骗人上当,这一点大家更需小心。利用中医为幌子骗人的情况比西医要多,大家应尽量多去规模较大、正规、负责任的医院,以免上当。
 
4.2 综合治疗的原则
广大病友的治疗实践证明,中、西医治疗手段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治疗AS的效果最佳。中医疗法应与西医疗法结合使用,不能因使用中医治疗而轻易错过西医治疗的良机。
同时,中医的药疗、理疗、体疗等各种方法也应综合,然后根据自己的治疗体会进行优选和搭配,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4.2.1 坚持不懈的原则
事实表明,AS是一种难以治疗的疾病,病发后仍能痊愈者极为罕见,经治疗达到“临床治愈”的案例需要深入调查和时间考验。中、西医治疗使患者恢复的程度都比较有限,但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生活治疗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和可靠的。
所以,我们采取中医治疗时也要遵循“长期控制”的方法,不要寄希望于快速地痊愈,贵在坚持。
 
4.2.2 慢性期是最佳治疗时机
每一次急性发作,都是AS借机猛烈进展的高潮,是AS占上风的周期,而慢性期则是你自己的身体抵抗AS,你自己占上风的周期。比如说吧,慢性症状持续3年,可能一节也不强直,急性发作一次,还一个多月治不好,可能一下子半根脊柱就直了,作为这次急性发作的后遗症了。而且,这种后遗症难以逆转。
所以说,虽然急性期中医治疗的效果更为明显(如一天内使疼痛缓解等),但慢性期才是最佳治疗时机。因为在这个时期治疗,就意味着预防下一次急性发作,从而控制整个AS发展进程,尽量让自己的机体始终处于主动,以使自己获得对抗AS的最终胜利。
吃中药的朋友,慢性期应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补益肝肾(分作补肾阴和补肾阳),通督袪痹的药物。此阶段是缓解期,有人是肾阴虚,而余热作乱导致疼痛;有人是肾阳虚,不养筋骨,畏寒而筋骨酸痛。疼痛或许不重,但治疗绝不能停。应根据正规中医的药方,针对你自身的情况施治。
 
4.2.3 小心中药的毒副作用
许多人认为中药药性缓和,毒副作用小而应用安全。然而有关中药所致的血液系统损害的报道越来越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国内有学者检索了《中国药学文献》,自1995年1月至2001年6,临床报道的有关药物不良反应个案的原始文献共涉及刊物56种,文献86篇,病例108例。共涉及中药及其制剂47种,病例年龄从40天至91岁,其中男性63例、女性41例,性别不详4例,血液系统损害转归为痊愈63例,好转24例,死亡5例,不明16例。中药所致的血液系统损害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红细胞减少和红细胞形态改变,血红蛋白尿,类白血病反应。而以前3种疾病为多,最常见的症状是出血,皮肤黄染,乏力,发烧等。
相当一部分人按医嘱和正常用量用中药后导致血液系统损害,有些人是因为自服中药,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服用方法不当及相信游医偏方引起血液系统损害。中药引起的血液系统损害与用药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有关。
经资料分析,引起血液系统损害的47种中药及其制剂中的前10位依次是雷公藤及其制剂(根、糖浆、片、多苷片)、复方丹参(片、注射液)、蛇毒酶制剂(精制蝮蛇抗栓酶、蕲蛇酶、消栓灵)、复方青黛丸、普乐林(葛根素)注射液、正清风痛宁胶囊、三七(粉、片)、榄香烯乳、双黄连(注射液、粉针剂)及山大岸。
这47种中药及其制剂中,有毒中药及含毒性成分的中药有:雷公藤及其制剂、正清风痛宁(青风藤)、蛇毒酶制剂、朱砂、蟾酥、马钱子、蛇胆、水蛭、牵牛子(槟榔四消丸)、砷、牵正散(白附子、全蝎、蜈蚣)、消疣灵(土贝母)、山大岸(茜草科植物九节)等。雷公藤主要毒性成分为二萜类,其次是生物碱,可使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甚至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正清风痛宁主要成分青藤碱取自中药青风藤,药理作用之一为免疫抑制作用,其引起白细胞减少的机制可能与其免疫抑制作用有关。蛇毒酶制剂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因而可导致多脏器出血等症。朱砂的主要成分为汞,汞进入人体可使一些重要生物酶失去活性,导致组织细胞和细胞膜的损害。水蛭中含有水蛭素,可降低血黏度,降低血流阻力,个别患者用后可发生过敏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中具有活血化瘀的药物有丹参、三七、云南白药、山海丹、地奥心血康等,药理作用为降低血黏度及抗血栓,部分患者用后可出现出血症状。
雷公藤中毒引起广泛性脏器损伤乃至死亡的原因是服用无质控的制剂如煎剂、生药、合剂等,或滥用与有意超量服用有质控指标的制剂(如雷公藤多苷、雷公藤片)所致。还与个体差异有关。山大岸的枝叶含β-谷甾醇、内酯、酚等成分和有机酸等,因内服或外用枝叶而诱发急性白血病死亡两例,提示要谨慎用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