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我的临证医案

榕城之蓝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7
帖子
126
获得点赞
1
声望
18
尿频
男,20岁,电话来诉尿频,晚上最多曾达十几次,白天次数也多,短涩黄,有时白,无疼痛.口渴,喝水不多,四肢、小腹凉,纳可,眠时多梦,无头昏耳鸣。舌淡红苔白,脉象不知。经治疗无明显改善,曾服知柏地黄丸,无效,尿次反增。做过检查无异常,有过手淫。
患者喝水不多,四肢、小腹凉,服知柏反加重,有手淫史,考虑肾阳不足尿频、短涩,口渴,考虑气化不利。嘱患者购肾气丸服用。
患者服用同仁堂金匮肾气丸三盒,尿次稍减,四肢、小腹变暖。嘱继服。患者继服两盒,症状继续好转,舌苔稍黄,喉咙有少许不适,嘱停服观察。三两天后痊愈。
 
外感发热

三婶40来岁,曾发肾炎,未彻底治愈,平时常腰酸,小便混浊有白色沉淀,劳累后症状加重,偶有脸面或脚丫浮肿,5月底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呕吐,经治疗呕吐已止。7月4日凌晨不慎受凉后于10点开始发热,恶寒,伴汗出。下午3时许准备去看病,恰好我回老家,于是带上体温计前往探视。只见患者神疲困倦,时近小暑却身穿两件厚衣并盖一床棉被,自觉发热恶寒,严重怕风,测体温38.5度,头两侧疼痛较剧,全身不适,四肢酸痛不可碰触,心下、两胁胀满不适,纳呆,午餐只进食两口,偶有轻微恶心欲吐感,少许咽痛,舌暗红,苔白腻脉弦尺沉。

此为太阳少阳两感,虽舌脉不支持,但所诉症状与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所描述的如出一辙,故用柴胡桂枝汤(按用药可能不能说是):柴胡15、半夏10、黄芩10、桂枝10、白芍10、大枣5、党参10、甘草3、生姜3小片,两剂,并为其针刺治疗,取穴双合谷,左中
渚、曲池,右鱼际,针入得气即觉头痛缓解,留针20分钟,出针后全身轻松,头痛大减。下午5点半左右服第一剂,药后腹中作响而转矢气,心下及两胁胀满顿减,当晚进食两碗稀粥后熟睡,出汗较多,夜9点前往探视时精神转佳,测体温37.7度,继服二煎。翌晨体温36.9度,仍恶寒,少许头痛,四肢酸痛减轻,两胁稍胀,继服第二剂。至下午两剂服完后,无发热恶寒,身穿短袖,除少许头痛、鼻塞之外,其余症状均消失。因经验不足,未敢继续用药,为其针双合谷、中渚、曲池,留针20分钟,出针后右侧头痛消失,嘱清淡饮食调养,并于爱生兄处讨得一治肾炎方留待日后服用。

问题:1.此患者困倦欲睡,发热恶寒,脉尺沉,是否为少阴病?
2.此患者需不需继续用药?该用何方?
3.针灸我不在行,故针刺时只是凭感觉取穴,虽然头痛减轻但却是凑巧,其中我觉得与中渚一穴关系较大,不知是否?

请各位老师指点。
有网友提供:中渚为手少阳之输,属木.中渚有清热利咽,明目聪耳之功,治疗目眩目翳,头痛,儿聋耳鸣等.<<难经.六十八难>>:输主体重节痛.<<难经.七十四难>>:季夏刺输。
 
腹胀

07-9-24
今日扎针治腹胀
男性患者64岁,因腰椎间盘突出5天行摘除术,术后情况良好,饮食二便均可。今日突然出现腹胀,按之软,叩诊呈鼓音,大便不通,余无不适。给予肛管排气半小时后稍缓解。我给患者针双足三里、太冲,针入得气患者即有矢气并觉腹胀减轻。我接着去干别的事,待回去给患者出针时患者说针灸效果就是好,比排气好多了,针后像拖拉机一样,呵呵。
当时并未仔细辨证,而根据“肚腹三里留”的原则取足三里,又觉得突发腹胀,当是气滞,于是加用太冲,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眩晕

女,51岁,主诉“头晕两天”
患者07年11月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不适,伴有天旋地转感,恶心欲呕,站立不稳,无双眼黑朦。11月7日入厕时因头晕站立不稳而跌倒,于急诊就诊,查CT未见异常,心电图示ST段延长,心酶四项示CK-MB:27.3U/L,LDH:305U/L,诊断为头晕查因,经对症治疗症状稍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
入院症见:神清,精神疲倦,面白少华,头晕,少许头痛,无耳鸣,少许天旋地转感,恶心欲呕(曾呕吐清水样物一次),纳眠差,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平素血压低,现血压85/50mmHg
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气血亏虚,痰浊上泛
西医诊断:头晕查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治疗:静滴银杏达莫针改善循环,磷酸肌酸钠营养支持,参芪扶正针益气扶正,晕乃停口服液口服定眩止晕。
中药以益气养血化痰降浊为法,拟方如下:
黄芪30、党参15、茯苓15、白术15
红枣15、当归10、酸枣仁30、吴茱萸10
干姜10、半夏15、陈皮10、炙甘草10 三剂。
12日:患者8-10日服药三剂,精神好转,头晕缓解大半,原来卧床不起,现已可坐起,无恶心呕吐,纳眠好转,效不更方,前方继进三剂(12-14日):
15日:精神已佳,转颈过快时头晕仍有轻微头晕,可起床活动,纳眠如常,前方三剂巩固(15-17日)
18日:痊愈,颈椎照片示轻度骨质增生,经颅多普勒、椎-基底动脉彩超未见异常,患者服药后血压平稳上升,目前为120/80mmHg。今晨已出院。
网上有老师提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对我很有启发,如果一开始这样用效果会更好。
我当时的思路是,患者干呕,吐涎沫,少许头痛,苔腻故考虑吴茱萸汤,由于种种原因没用生姜而用了干姜,当然按比例也不能叫吴茱萸汤;头晕,面白,纳眠差,舌淡,脉细,故考虑不能单用吴茱萸汤,而加用健脾益气养血安神之归脾汤,效果还是有的。当时却是没考虑到苓桂术甘汤,思维不够灵活。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点!
 
发热

2008/07/12
我自己,发热两天,最高38.5℃,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强身痛,咳嗽痰少难出,咽红不痛,舌淡红苔稍黄,脉浮左紧右缓。服用解热镇痛药无效。
处方:葛根40g,桂枝20g,白芍20g,炙甘草10g,大枣20g,石膏30g,生姜一大块。
一剂。当晚服药,体温反上升至39.5℃,后逐渐下降,翌日热退,遗留少许咳嗽,调治而俞。
 
无汗而未见有用麻黄,蓝当时是如何考虑的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