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0/28
- 帖子
- 20890
- 获得点赞
- 198
- 声望
- 68
北京市近日出台政策要求二级以上中医院恢复中医儿科。专家指出,中医对小儿常见病不仅办法多、疗效好,而且副作用小、花钱少,中医药特色优势显著,可有效缓解当前小儿看病难、看病贵——
本报记者黄心冯磊
孩子生了病去哪儿看?在北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市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或其他三甲医院。但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压力巨大,尤其一到假期就诊患儿激增,昼夜排队、地铺过夜的“春运式”就诊场景在此上演,大人如此折腾尚苦不堪言,何况孩子们呢?如何分流不堪重负的儿科专科医院压力,如何解决孩子们看病难的问题,中医应该做什么?
今年6月,尘封15年之久的北京中医医院儿科病房再度重启,给了人们新的选择,这也是目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提出“振兴中医儿科”的几项举措之一。然而,在“新政”扶持下,中医儿科要长足发展,真正振兴,还须靠自身特色优势和疗效的彰显。
存在需求 亟待重振
今年1月,15个月大的小患者杨杨,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咳嗽,不曾想到,求医之路竟一波三折。
起初,他在一家三甲综合医院治疗,疗效不佳,后转至首都儿科研究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这是一个难治的疾病。首都儿科研究所是北京市仅有的两所儿科专科医院之一,患儿众多,半夜排队,有时看病常需花费一天时间,孩子和家长都痛苦不堪。
因担心长期使用激素对孩子有害,经人推荐,他们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就诊。在候诊区,杨杨的家长告诉记者,这里挂号相对方便,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北京市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徐荣谦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叩诊、听诊,询问了病史,开出五虎汤合小苦辛汤加减。徐荣谦告诉记者,对于慢性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理论上生存不超过五岁,而中医则可通过调节来维持,他救治的一位秦皇岛患儿如今已十一岁了。半天内,记者遇到了三例来就诊的该病患儿。
中医儿科确有需求,对很多疾病也是疗效确切。但为何近年来,综合医院尤其是中医医院的儿科都呈萎缩呢?
徐荣谦认为有多种原因。儿科又称为“哑科”,患儿大多自己不能说话,病情由其父母主诉,对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疗手法的中医来说,难度比其他科大。中医儿科效益并不好,常拖医院后腿。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中医儿科用药相对较少,且大多是常见病,加上儿童脏腑清灵,病因单纯,易趋康复,经济利益驱使不少医院关闭了中医儿科。
其次,中医儿科的优势在于特色病种和适宜技术,在综合医院以西医为主导并对中医儿科形成挤压之势,且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或家长观念的原因,造成中医儿科难以发展。
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徐春军表示,儿科在该院建院时是个大科,有80多人,比现在最大的科室针灸科还多,而且有病房有门诊,人员老中轻配备都比较合理。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衰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儿科经济效益差,儿童大多数是常见病,检查少,收入少,所以医院当年就分流了儿科部分人员。
特色明显 疗效独特
2009年,中医药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及少儿多发的手足口病方面发挥的巨大的作用让政府意识到中医儿科有作为。
谈及推动北京市中医儿科发展时,北京市中医局局长赵静表示,中医儿科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众多优势值得挖掘。其涵盖了儿科临床众多常见病,对许多慢性病能整体调节,扶正祛邪。
“中医儿科在治疗病毒性传染病与西医相比是有优势的,小儿慢性疾病、小儿哮喘以及小儿捏积、针灸疗法、穴位贴敷、中药雾化吸入等特色疗法也是中医特色所在。” 徐荣谦说。
徐春军也说,中医对儿科的常见病疗效非常好,花钱少,副作用小,有特色疗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医儿科便是悄然崛起的一个实例。主任王素梅介绍,该院作为北京市首批儿科诊疗中心,去年门诊量达11.3万人次,日门诊量保持在250~300人之间,高居东方医院各临床科室之首。
政策支撑 全面发展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而医改也强调要坚持中西并重,中医药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颇具特色又效果明显的中医儿科的恢复便提上了日程。
目前,北京市已挂牌两个儿科诊疗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分别在城市的东南角和西北角,将立足于解决城南城北地区患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把深受群众喜爱的方便、效验、价廉的儿科服务送到群众中去。城市核心区的北京市中医医院儿科诊疗中心正在建设中。
据了解,被要求恢复中医儿科的二级医院几乎覆盖了北京市的所有区县,各区县中医院将依靠对口支援单位,以两三个优势病种为依托,提高儿科服务能力,北京市的优势中医儿科资源将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区县中医儿科发展。
随着北京市中医儿科诊疗中心的建立,二级中医医院中医儿科恢复,辅以中医药适宜技术深入社区,中医儿科网络将丰富完善,儿童看病受益,患儿看中医的流向也可更趋合理。
本报记者黄心冯磊
孩子生了病去哪儿看?在北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市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或其他三甲医院。但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压力巨大,尤其一到假期就诊患儿激增,昼夜排队、地铺过夜的“春运式”就诊场景在此上演,大人如此折腾尚苦不堪言,何况孩子们呢?如何分流不堪重负的儿科专科医院压力,如何解决孩子们看病难的问题,中医应该做什么?
今年6月,尘封15年之久的北京中医医院儿科病房再度重启,给了人们新的选择,这也是目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提出“振兴中医儿科”的几项举措之一。然而,在“新政”扶持下,中医儿科要长足发展,真正振兴,还须靠自身特色优势和疗效的彰显。
存在需求 亟待重振
今年1月,15个月大的小患者杨杨,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咳嗽,不曾想到,求医之路竟一波三折。
起初,他在一家三甲综合医院治疗,疗效不佳,后转至首都儿科研究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这是一个难治的疾病。首都儿科研究所是北京市仅有的两所儿科专科医院之一,患儿众多,半夜排队,有时看病常需花费一天时间,孩子和家长都痛苦不堪。
因担心长期使用激素对孩子有害,经人推荐,他们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就诊。在候诊区,杨杨的家长告诉记者,这里挂号相对方便,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北京市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徐荣谦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叩诊、听诊,询问了病史,开出五虎汤合小苦辛汤加减。徐荣谦告诉记者,对于慢性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理论上生存不超过五岁,而中医则可通过调节来维持,他救治的一位秦皇岛患儿如今已十一岁了。半天内,记者遇到了三例来就诊的该病患儿。
中医儿科确有需求,对很多疾病也是疗效确切。但为何近年来,综合医院尤其是中医医院的儿科都呈萎缩呢?
徐荣谦认为有多种原因。儿科又称为“哑科”,患儿大多自己不能说话,病情由其父母主诉,对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疗手法的中医来说,难度比其他科大。中医儿科效益并不好,常拖医院后腿。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中医儿科用药相对较少,且大多是常见病,加上儿童脏腑清灵,病因单纯,易趋康复,经济利益驱使不少医院关闭了中医儿科。
其次,中医儿科的优势在于特色病种和适宜技术,在综合医院以西医为主导并对中医儿科形成挤压之势,且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或家长观念的原因,造成中医儿科难以发展。
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徐春军表示,儿科在该院建院时是个大科,有80多人,比现在最大的科室针灸科还多,而且有病房有门诊,人员老中轻配备都比较合理。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衰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儿科经济效益差,儿童大多数是常见病,检查少,收入少,所以医院当年就分流了儿科部分人员。
特色明显 疗效独特
2009年,中医药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及少儿多发的手足口病方面发挥的巨大的作用让政府意识到中医儿科有作为。
谈及推动北京市中医儿科发展时,北京市中医局局长赵静表示,中医儿科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众多优势值得挖掘。其涵盖了儿科临床众多常见病,对许多慢性病能整体调节,扶正祛邪。
“中医儿科在治疗病毒性传染病与西医相比是有优势的,小儿慢性疾病、小儿哮喘以及小儿捏积、针灸疗法、穴位贴敷、中药雾化吸入等特色疗法也是中医特色所在。” 徐荣谦说。
徐春军也说,中医对儿科的常见病疗效非常好,花钱少,副作用小,有特色疗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医儿科便是悄然崛起的一个实例。主任王素梅介绍,该院作为北京市首批儿科诊疗中心,去年门诊量达11.3万人次,日门诊量保持在250~300人之间,高居东方医院各临床科室之首。
政策支撑 全面发展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而医改也强调要坚持中西并重,中医药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颇具特色又效果明显的中医儿科的恢复便提上了日程。
目前,北京市已挂牌两个儿科诊疗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分别在城市的东南角和西北角,将立足于解决城南城北地区患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把深受群众喜爱的方便、效验、价廉的儿科服务送到群众中去。城市核心区的北京市中医医院儿科诊疗中心正在建设中。
据了解,被要求恢复中医儿科的二级医院几乎覆盖了北京市的所有区县,各区县中医院将依靠对口支援单位,以两三个优势病种为依托,提高儿科服务能力,北京市的优势中医儿科资源将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区县中医儿科发展。
随着北京市中医儿科诊疗中心的建立,二级中医医院中医儿科恢复,辅以中医药适宜技术深入社区,中医儿科网络将丰富完善,儿童看病受益,患儿看中医的流向也可更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