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我所理解的大青龙汤

gqdxk

声名远扬
高级会员
注册
2008/09/08
帖子
3237
获得点赞
48
声望
48
先引原文:

《宋本伤寒论》
太阳中风,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038)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039)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大青龙汤,一般都说是表里双解之法,属于解表清里方剂的“鼻祖”(我说的,嘿嘿)。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大青龙汤完全应当归入解表剂中,理由是:
首先,张仲景在理论上不承认表里双解法;
其次,在大青龙汤涉及条文中无确切症候可称之为“里症”;
第三,原方中生石膏的用量比例所占很小,力量不足以“清里”。
先说第一条。按照后世的眼光,其实还有好几个方子可以算是表里双解之剂——譬如桂枝人参汤、厚朴七物汤。但这都基于直接的分类思维,是不正确的,中医的药理并非如此简单。简单说,这种对应是建立在把桂枝当作纯解表药,把桂枝汤当作纯解表剂才能成立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现在我们看大青龙汤的药物组成,大致相当于桂枝汤+大剂量麻黄(折合今量约90~100克)+中剂量石膏(如鸡子大者据称算约50多克)。按照后世的方药理论,解表那是很强了——桂枝汤量略小一点点,麻黄可是加了一倍,解表那是大大的足够,所以大青龙汤治的是风寒闭郁的重症;治里呢?生石膏50克,看上去也不算小(至少对于后世所谓叶派是这样),但是按照原方比例推算,实在差得太远。说白了,清热力量太弱太弱——重药轻投,要说是清在表之浮热或者说监制麻桂之辛温还通,要非说是清在里之热(好像还有扯到阳明病上去的),那就不能令人信服了。
当然,其实最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是——什么是“表里双解法”——没有明确内涵和外延限定的概念,常常误人。按照八纲归类,表里关系其实很复杂。理论上大概地说:应该有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里俱虚、表里俱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里俱热、表里俱寒;至于表阴里阳、表阳里阴、表里俱阴、表里俱阳的说法未免滑稽,暂置不论可也。但换个说法呢:分轻重应该有表轻里重、表重里轻、表里轻重相等(俱轻或俱重都算在内)三种。这中间关系错综复杂,搞搞排列组合要一大堆,我数学很差,弄不明白。
若把大青龙汤看作表里双解之剂,那么大青龙汤证自然应该是表寒里热证(表阴里阳证),也是表里俱实证(表里俱阳证);若不从证而从症论,甚至也可以说是表里俱热证;从用药剂量上论,自然是表重里轻证——可是后世人使用大青龙汤,麻桂剂量远小于生石膏,特别是麻黄,大家畏之如虎。因此,如果用严谨的态度来讲,大青龙汤是绝不能被看成是后世所谓表里双解之剂的。不过,就现有材料分析,表里双解法是从大青龙汤变化而出的,这一点应该承认。
 
大青龙汤应该是发表的,而且是大力发表散寒,所谓里热实际上就是阳郁而已,非真正的内热。
 
接着再说几句。
如:太阳中风,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038)
上一条中烦躁无疑是重要的阳性症状,而且也是大青龙汤证区别于麻黄汤证的重要分界。烦躁二字,看似一词一义,实则当分别而观。烦,从页从火,《说文》云:热头痛也;躁,此为俗字,本当作趮(后世因非成是原不止此一字),《说文》云:疾也。现在我们解释大青龙汤证,多把此处之“烦躁”释为“心烦意乱”、“躁动不安”等等,并以此为“病入阳明”或“内有实热”,实则不然。细观《说文》释义,结合临床所见,再参考《伤寒论》中条文字句,比如这一条——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046)——
我的想法是:大青龙汤证之“烦”是指严重头部热痛而言,而“烦躁”之组合从语法上讲当是意偏于烦,若必须解释“躁”的含义我以为当指头部血管跳动急速而言,对病人来说是自觉症状而非医者可查知的。当然,头痛严重者多呻吟出声,可能还会把头晃来晃去,释为躁动也是可以的。
但是要说明:头固然是热痛,但病原是寒,而且是寒邪闭郁重症,故用大剂量麻黄发表出汗,头痛自解;因其有“阳气重”,故少佐生石膏以制之。
 
郝万山的讲座里曾经说,大青龙的发汗力量非常的强,他的老师告戒说,用大青龙发汗一次后不可再发汗,不然容易有危险。
 
说实在话,我对大青龙汤现在没人敢用很是疑惑。
金老师在潍坊培训班上提到大青龙汤可以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引起了我的兴趣。
 
头痛烦躁谵语:南街吴姓,清晨上市回家,卒得恶寒壮热,头痛无汗身重肢烦。医言秋温。二日心中烦燥,三日时有神昏谵语。余诊左脉浮缓,趺阳脉大,以大青龙汤一剂愈。

中医功底若皆如此,也无需愁什么发展之类了
 
各位大师,救命哦, 前几天感冒了,头痛,怕冷,无汗,苔黄,于是给自己开了大青龙汤, :麻黄 9g桂枝 6g杏仁 9g 甘草 3g 石膏 30g 生姜几片,大枣8枚, 我没学过中医,只是爱好者,把一本中医学都翻烂了,以前也给自己开了几次方,效果都不错 , 可这次出问题了,书上没有说只能喝一次,我配了3副,喝了5次,每副熬3次,最后感觉不对,不敢喝了,主要问题是咽喉肿痛,舌两边和右侧的里边起泡,牙龈内侧起泡,非常难过,两天过去了,我先后用了牛黄解毒片,VC银翘片,板蓝根清火,咽喉好多了,但舌和牙龈一点一点好也没有,再清火脚就有点发冷,胸部想咳嗽,其他都很好。
各位大师,帮我分析分析是怎么回事,我该怎么办
 
回复 11# zydcd 的帖子

建议您到医患交流版咨询求助,详细填写表单。
就您所述及之症状,我个人推测要么是火郁于上;要么是虚热上攻;也有可能是服药过剂,导致阳衰于下,龙火上游。
请您根据自己掌握的中医知识认真辨认,如无把握,建议找中医专家治疗。
 
冰伏(重感冒)
张某某,女,40岁
初诊
近日患感,自觉头晕,身热。恶心,胸闷,全身酸软无力。昨日自服安宫牛黄丸二丸,次日即胸闷异常,呼吸气粗,下肢浮肿,全身无力,四肢逆冷,面色苍白且浮。顷诊两脉沉伏,按之涩而不畅,舌白质淡苔滑润液多,小便不爽,精神萎靡。此暑湿蕴热,过服寒凉,邪被冰伏于中,急以辛温通阳,芳香祛湿,解冰伏散寒邪,开郁通闭。
桂枝10克,干姜6克,香薷6克,半夏10克,厚朴6克,草蔻3克,炒川椒6克,生姜6克,一付,煎服
二诊
药后遍体小汗,身热已退,胸闷大减,呼吸正常,面目四肢浮肿皆退,两脉渐起,脉象濡滑,四肢转温,舌润质略红。此寒去冰解,改用芳香宣化方法:
藿香10克,半夏10克,厚朴6克,草蔻3克,陈皮10克,苍术6克,生姜6克,茯苓10克,冬瓜皮20克
又服三付而愈
[按]:冰伏为湿热证误治最重的一种,其程度较寒凝更甚。并非湿热病一用寒凉即成冰伏,一般湿热证贪凉饮冷,误服寒药,轻者为凉遏,重者成寒凝,最重者变冰伏。故冰伏者虽亦因过用寒凉而来,却多发生于素体阳虚的病人,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致阳气重伤,寒湿大盛,阳气式微,湿热之邪为寒凉所迫,深伏于内,渐成冰冻之势,气机为之闭塞,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证见面色苍白晦暗,胸脘痞闷堵满极重,憋气似喘,气难接续,四肢厥冷,少腹绞痛,颈面如肿,舌淡润水滑,多液欲滴,脉象沉迟伏或沉涩,重按脉难应指。此冰伏之势已成,邪气深伏难出,急用辛热燥烈之品“温散冰冻,开郁通闭,宜四逆理中方法,药如桂枝,肉桂、干姜、川椒、草蔻、生姜、吴茱萸,淡附片等。药后若面色转为红润,四肢厥冷转温,舌苔水滑已化,脉象沉伏渐起,胸闷憋气减轻,周身微似汗出,即冰伏得解,阳气宣通之象,可及时停药,以免温燥过用而转增其热。本案患者因误服安宫牛黄丸而成冰伏,及时应用辛温通阳方法,得遍体小汗,诸证向安,即改用芳香宣化,以清理余邪。
 
回复gqdxk 版主,我搜索这个方子正好看见大家在讨论这个方子,所以来问问,担心我喝了这么多次会不会有大问题,谢谢了
 
大青龙汤其实是麻黄汤的变方.用石膏兼清里热<烦躁> 发汗力大于麻黄汤.
 
回 花香丁 版主

谢谢关注!

当天晚上喝了一次,出了一身汗后就好多了,第二天起来头不痛,身不重,也有力了,声音也爽朗了,又喝了一碗出门了,这天温度降得低,又吹了好多冷风,到了晚上又和头天差不多了,于是加重喝了两剂,您说的应该是对的,凉遏,现在吃龙胆泻肝汤,黄连上清丸,知柏地黄丸,一起吃,量取得小,因为舌头搞得吃不下东西,必须先把舌头搞定,现在吃了一次,脚又凉了,又咳嗽了,不过舌头自由了许多,哎,医院里的医生有您们这样负责就好了,用不着我们这样瞎折腾了,谢谢
 
各位大师,救命哦, 前几天感冒了,头痛,怕冷,无汗,苔黄,于是给自己开了大青龙汤

关键是服药后有没有发汗过度或下泻。
 
大青龙汤,一般都说是表里双解之法,属于解表清里方剂的“鼻祖”(我说的,嘿嘿)。对此我有不同看

大青龙汤本来就是发表剂,适应症是太阳即中风又伤寒,本来是桂枝麻黄合剂,但是此时又多一烦躁症(阳气被郁),而且无里症(无少阴证),才用石膏配麻黄(保持发散风寒之能而去温燥之性),既散风寒而舒阳气。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