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6/19
- 帖子
- 838
- 获得点赞
- 13
- 声望
- 0
朱文锋 吴润秋 瞿岳云
中医学所建立的是“生理-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精神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的总体认识及功能调整上,体现在对生命的混沌现象的直觉、灵性观测和把握上。中医学的诊法、辨证等理论与内容,在科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点。
1 中医诊断的原理与思维特点
与西医诊断思维重病理检验结果、重定量指标、重逻辑论证相比较,中医诊断的原理及思维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无创伤性获取病理信息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医生直接接触和观察病情以获得感觉经验的方法,它在未借助任何精密探测仪器和化验方法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无创伤性获取病理信息,作为分析判断的依据,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
1.2 司外揣内的诊断原理
所谓司外揣内,即是通过观察外表的征象,以揣测分析内在生理、病理变化的一种认识方法。中医诊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体会到,仅仅根据人体形态解剖可见的结构联系,是无法解析在病理情况下所出现的复杂病情及症、病、证之间的有机联系的。事实证明,即使象今天这样精细的解剖学,也未能穷尽人体生命科学的一切。所以,中医诊法是通过司外以揣内的功能观察方法来认识疾病本质的。
1.3 整体恒动的诊察观
中医诊法注重于整体恒动的观察,用以研究自然、社会与身心一体化的人,这是具体而非泛化、整体而非可以肢解剖割、活灵而非僵尸的人。从整体上把握生命与疾病的运动,又从运动中诊察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并注重在此基础上的运动变化及其内在矛盾的根源和规律。不但诊察"人之病",更诊察"病之人",因而避免了那种割断联系的、静态的认识和分析方法上的缺陷。
1.4 独具特色的诊察方法
中医获取病情信息的方法,特别是察舌、切脉、望神、问症等具体诊察内容,及其对病证诊断价值的认识,是中医学的特色、长处和优势。
比如中医学认为,舌决不是口腔中一个孤立的器官,脉象也决不是简单的动脉搏动,它与全身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整体变化密切相关,反映的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生物信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其观察内容细致入微,对病证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
1.5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
中医诊断以形象(直觉)判断为主,但注意结合抽象(逻辑)论证,是一种定性的整体把握病证的诊断思维特点。虽然缺少定量指标,但注重对病因、病性的综合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病、证的本质。中医诊断的逻辑论证,是在已有的中医理论和已掌握的临床资料基础上的思维过程。这种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比西医偏重逻辑的证明,忽视直觉思维的诊断思维要优越。
当然,中医诊法也有明显不足。比如由于中医诊断引进其他的自然科学成果缓慢,因而难以全部从"司外"而"揣内"。当本质与现象不统一时容易产生误诊,病状信息的模糊性,常常导致诊断的主观性、歧义性。
2 中医辨证的优点与不足
2.1 辨证的优点
“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其科学性与必要性已为长期的医疗实践所证实。中医辨证主要是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病变过程中邪正斗争的状况,对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诊断,往往是通过辨证而明确的。
西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有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等,并且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而作出完整的诊断。中医学的病名非常精炼,但并非将疾病的所有本质属性概括无遗,而是通过“辨证”以补其不足。尤其是内、妇、儿等科疾病,其病变部位多在内部脏腑,中医学往往只能通过从外部表象来推测内部的病理变化。因而这些科对病的认识应该说还是很不够的,许多病名实际是主症,因而很难说是真正的辨病论治。为补其不足,于是注重从整体上考察机体的反应状况,创立了辨证论治这一法宝,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2.2 辨证的不足
虽然辨证论治很重要,但它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归类辨证论治的方法有七八种之多,相互错杂而不统一;证只是病变某阶段的本质,对疾病全过程的本质认识不足,因而诊断的预见性不够;有的疾病客观检查异常,但临床上缺少主观症状,从而无症可辨;有的病情虽有一定的症状与体征,但病变的位置与性质仍难明确,形成无证可辨的情况;过分强调辨证论治,则束缚了其它认识的发展,如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实际上形成重证轻病的误导,而视病为可有可无。
2.3 辨证统一体系的建立
以往诸种辨证方法中,必有对“证”本质的共同认识,其所包含的辨证具体内容,主要是病位与病性,名称虽异而辨证的实际目的相同。任何疾病的病状,均与一定的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相关。任何复杂的“证”,都是由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的排类组合而构成。
因此,通过分析而确定病位、病性等辨证的基本要素,便可抓住辨证的实质,为把握灵活复杂的辨证体系找到执简驭繁的纲领。在研究中医辨证思维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症状、体征的整理,到明确辨证的50项左右基本内容--辨证要素,由辨证要素组成500个左右规范证名,然后以病位为纲进行证候归类,从而可形成完整的辨证体系。这一新的辨证体系,能够涵盖以往的诸种辨证方法,更有利于临床掌握运用,具有纲领性强、灵活实用的特点,并可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规范性。
中医学所建立的是“生理-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精神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的总体认识及功能调整上,体现在对生命的混沌现象的直觉、灵性观测和把握上。中医学的诊法、辨证等理论与内容,在科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点。
1 中医诊断的原理与思维特点
与西医诊断思维重病理检验结果、重定量指标、重逻辑论证相比较,中医诊断的原理及思维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无创伤性获取病理信息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医生直接接触和观察病情以获得感觉经验的方法,它在未借助任何精密探测仪器和化验方法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无创伤性获取病理信息,作为分析判断的依据,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
1.2 司外揣内的诊断原理
所谓司外揣内,即是通过观察外表的征象,以揣测分析内在生理、病理变化的一种认识方法。中医诊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体会到,仅仅根据人体形态解剖可见的结构联系,是无法解析在病理情况下所出现的复杂病情及症、病、证之间的有机联系的。事实证明,即使象今天这样精细的解剖学,也未能穷尽人体生命科学的一切。所以,中医诊法是通过司外以揣内的功能观察方法来认识疾病本质的。
1.3 整体恒动的诊察观
中医诊法注重于整体恒动的观察,用以研究自然、社会与身心一体化的人,这是具体而非泛化、整体而非可以肢解剖割、活灵而非僵尸的人。从整体上把握生命与疾病的运动,又从运动中诊察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并注重在此基础上的运动变化及其内在矛盾的根源和规律。不但诊察"人之病",更诊察"病之人",因而避免了那种割断联系的、静态的认识和分析方法上的缺陷。
1.4 独具特色的诊察方法
中医获取病情信息的方法,特别是察舌、切脉、望神、问症等具体诊察内容,及其对病证诊断价值的认识,是中医学的特色、长处和优势。
比如中医学认为,舌决不是口腔中一个孤立的器官,脉象也决不是简单的动脉搏动,它与全身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整体变化密切相关,反映的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生物信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其观察内容细致入微,对病证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
1.5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
中医诊断以形象(直觉)判断为主,但注意结合抽象(逻辑)论证,是一种定性的整体把握病证的诊断思维特点。虽然缺少定量指标,但注重对病因、病性的综合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病、证的本质。中医诊断的逻辑论证,是在已有的中医理论和已掌握的临床资料基础上的思维过程。这种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比西医偏重逻辑的证明,忽视直觉思维的诊断思维要优越。
当然,中医诊法也有明显不足。比如由于中医诊断引进其他的自然科学成果缓慢,因而难以全部从"司外"而"揣内"。当本质与现象不统一时容易产生误诊,病状信息的模糊性,常常导致诊断的主观性、歧义性。
2 中医辨证的优点与不足
2.1 辨证的优点
“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其科学性与必要性已为长期的医疗实践所证实。中医辨证主要是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病变过程中邪正斗争的状况,对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诊断,往往是通过辨证而明确的。
西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有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等,并且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而作出完整的诊断。中医学的病名非常精炼,但并非将疾病的所有本质属性概括无遗,而是通过“辨证”以补其不足。尤其是内、妇、儿等科疾病,其病变部位多在内部脏腑,中医学往往只能通过从外部表象来推测内部的病理变化。因而这些科对病的认识应该说还是很不够的,许多病名实际是主症,因而很难说是真正的辨病论治。为补其不足,于是注重从整体上考察机体的反应状况,创立了辨证论治这一法宝,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2.2 辨证的不足
虽然辨证论治很重要,但它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归类辨证论治的方法有七八种之多,相互错杂而不统一;证只是病变某阶段的本质,对疾病全过程的本质认识不足,因而诊断的预见性不够;有的疾病客观检查异常,但临床上缺少主观症状,从而无症可辨;有的病情虽有一定的症状与体征,但病变的位置与性质仍难明确,形成无证可辨的情况;过分强调辨证论治,则束缚了其它认识的发展,如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实际上形成重证轻病的误导,而视病为可有可无。
2.3 辨证统一体系的建立
以往诸种辨证方法中,必有对“证”本质的共同认识,其所包含的辨证具体内容,主要是病位与病性,名称虽异而辨证的实际目的相同。任何疾病的病状,均与一定的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相关。任何复杂的“证”,都是由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的排类组合而构成。
因此,通过分析而确定病位、病性等辨证的基本要素,便可抓住辨证的实质,为把握灵活复杂的辨证体系找到执简驭繁的纲领。在研究中医辨证思维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症状、体征的整理,到明确辨证的50项左右基本内容--辨证要素,由辨证要素组成500个左右规范证名,然后以病位为纲进行证候归类,从而可形成完整的辨证体系。这一新的辨证体系,能够涵盖以往的诸种辨证方法,更有利于临床掌握运用,具有纲领性强、灵活实用的特点,并可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