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奇妙的数——关于《思考中医》的思考之四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奇妙的数——关于《思考中医》的思考之四

邢玉瑞 陕西中医学院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辩证思维的有效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马克思在考察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时,曾深刻地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在现代,数学方法正在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数学或数学方法的依赖和应用程度,已成为衡量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数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算法为中心、以实用为目的、以归纳为主要方法、以问题集为主要模式的独特风格和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受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影响,数又被赋予广泛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推演工具,其典型代表莫过于“象数”。

象数概念源于易学,是“象”与“数”的合称,其字面意义分别指形象、表象和度数、量度。《易传》在解释《易经》时初步提出了一套象数原理,指出:易卦“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认为由易卦阴阳之数和爻数的错综变化而成各种卦、爻之象,由这些卦象、爻象则可象征任何事物及其位置关系。即“象”是通过“数”来确定与表示,这里“数”已不具有量的含义,是形象和象征符号的关系化,以及在时空位置上的排列化、应用化和实用化。一般的数是抽象的概念,数是由单位构成的集体,它不考虑事物的其他属性,只考虑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它是在事物中抽象地存在,与事物的量以外的属性没有关系,已经超越了经验和直观。象数之数则与一般的数不同,它没有单位,没有大小可比性,也没有精确计算之性,更是只有整数没有小数,因而其义随意而宽阔,它更多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质的而非量的特征,主要并不是用来计算,而是一种象征,易数始终与易象相联系,是一种特殊的象。

中医学由于受中国传统哲学及其思维方式的影响,加之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缺乏必要的实验和测量手段,因此在运用数学方法上,不可能像现代医学那样采用定量方法,而是走向另一条完全不同质的道路,即象数方法。如在《内经》中就有两种数:一种是观察实测的数,包括对人体组织器官实测的数据,制方中药物的相对数量比,针刺的次数等。另一种就是象数,它与所指事物的量的规定性没有联系,而仅仅表示一种象。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内经》并对阴阳、五行给与了象数的规定,《灵枢•根结》指出:“**偶,阳道奇。”《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五行配五脏,其中肝木之数为八,心火之数为七,脾土之数为五,肺金之数为九,肾水之数为六。这里奇、偶数不管大小,只表示阴阳;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以及五分别表示五行水、火、金、木、土,并非计量的数值。因此,邱鸿钟称“中医古典数学主体上是一种以数为‘象’进行推演的哲学”。总之,易学象数概念中,“象”与“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体关系。这种象数相关的思想,无疑带有原始思维的痕迹。

中医学中对“数”的应用有数学之数和象数之数的严格区别。因此,在对中医相关问题分析时,应明确区分象数之数与一般之数,绝不能将二者同样来理解和应用。而《思考中医》一书恰好在许多地方犯了这样的错误。如对白虎汤的解释,认为白虎汤用药4味,因地四生金,四为金数,为西方之数,与方名相合。其次,君药石膏色白味辛,色味均与白虎西方相合。再看诸药的用量,君药石膏用1斤,臣药知母用6两,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六为坎水北方之数,以北方寒水清泻火热。西方而用北方之数,这不但是以子救母,也为金水相生。佐使药粳米用6合,亦为此意,且粳米之用为生津,故亦用水数。甘草用2两,二为南方火数,用之以防寒凉泻火伤伐中阳,使平和之中又具有顾护中阳之妙。如此,则治疗阳明腑证的小承气、调胃承气汤用药3味,三为木数,又当何讲?又查《伤寒论》113方,药用4味的方剂达24首,如麻黄汤、理中汤、四逆散、白头翁汤、吴茱萸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等,几乎涉及到所有六经病证,恐怕难以都用西方金来加以解释。再如对小柴胡汤的解释,认为该方用药7味,七为火数,这说明它用的是火的格局,与少阳相火相应了。其中柴胡用8两,黄芩用3两,三、八正好是东方之数,正好是寅、卯、辰之数。这一君臣药的用量,就把整个少阳的性用以及少阳病的欲解时相烘托出来。但《伤寒论》中用柴胡的方剂7首,6首方剂与黄芩相配伍,其中小柴胡、大柴胡、柴胡桂枝干姜汤3方用8两,柴胡桂枝汤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4两,柴胡加芒硝汤则用2两16铢。黄芩与柴胡相配伍的6首方剂中,黄芩用量也有3方并非2两,如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1两半,柴胡加芒硝汤则为1两。上述用量恐怕也难以用象数之学完全加以说明,况且《伤寒论》113方中,药用7味的方剂共14首,并不限于小柴胡汤,它如大青龙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葛根汤等,并不完全与少阳相火相关。又如解释炙甘草汤大枣用30枚,当归四逆汤大枣用25枚,认为炙甘草汤是养阴的方剂,30是10个基数中阴数的总和,是一个“群阴会”,当然就有养阴作用;当归四逆汤是温养阳气的方剂,25是10个基数中阳数的总和,是一个“群阳会”,正好与当归四逆汤的主治功用相应。但总计《伤寒论》用大枣者40方,用量分别有4、5、6、10、12、15、25、30枚不同,是否都可以用象数理论解释之?还有如认为乌梅丸出自《伤寒论》388条,三、八为风木之数,38条讨论大青龙汤,均是通过条文的序号传达风木的信息。乌梅作为厥阴主方的主药,用量为300枚,这个数又一次体现了厥阴的方时特性。通过上述牵强附会的解释,刘力红教授还给张仲景封了一个新的称谓,即“张仲景是中医用数的鼻祖”。真不知张仲景果真如此,还是将自己的牵强附会强加给张仲景,也不知这样的解说对中医学的振兴、发展、推广有何益处?如果中医用药原理如此机械简单,那么中医学还有什么理论和科学性可言?

另外,刘力红教授在《思考中医》还提出“术数就是关于数学的学问”,当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数理逻辑系统。传统的数学就包含在河图、洛书之中,中医与现代科学一样也需要数学,所以就离不开河图、洛书这两图。对此也有必要加以说明。张其成教授在《象数易学》中,对术数的源流有详细的考辨,指出术数,即数术,是以“数”为工具进行预测吉凶的技术,并详细考证了象数学与术数的区别在于目的与功用、内涵与外延的不同。汉代刘歆《七略•术数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的相关论述,可以说为其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术数既然以“数”为工具,其中必然包含着数学的知识,但不能不加区别地认为“术数就是关于数学的学问”。这就像《易经》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易经》就是一本哲学著作。因为《易经》毕竟是一本占筮书,只是经过《易传》的发挥,才升华为哲学著作。

中国传统数学的内容十分丰富,虽然许多著名的中算家,在思想上持有河图、洛书为“数之本原”的观点,但自从《易传•系辞上》提及河图、洛书,刘歆、班固、郑玄等人将之与八卦相联系,从汉到唐,人们并没有说明河图、洛书的具体形式,直至宋代刘牧才将汉以前已产生的十数图、九数图分别与河图、洛书相联系,后由朱熹定型而流传至今。这种河图、洛书数图,从数学的角度而言,仅仅是一种组合数学的幻方,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医学中的应用,则更多地是作为象数而非数学。因此,绝对不能说传统的数学就包含在河图、洛书之中,更不能说中医学需要数学,就离不开河图、洛书这两图。
 
把握古人的脉搏,用现在的“微积分”行不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