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47
- 声望
- 63
- 年龄
- 62
[讨论]五藏之背俞不同者 何也?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灵枢•背腧》:“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椎之间,心腧在五腧之间,膈腧在七椎之间,肝腧在九椎之间,脾腧在十一椎之间,肾腧在十四椎之间,皆夹脊相去三寸许。”
《素问•血气形志篇》:“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藏之俞。”
以上两段经文所载,五藏之背俞不同者,何也?请看历代医家注释:
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一•输穴•气穴》:“欲知背输,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其半已,即以两禺相柱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禺居上,齐脊大椎,两禺在下,当其下禺者,肺之输也。复下一度,心输也。复下一度,右角肝输也,左角脾输也。复下一度,肾输也。是谓五藏之输。”
注云:“以上言量背输法也。经不同者,但人七尺五寸之躯虽小,法于天地无一经不尽也。故天地造化,数乃无穷,人之输穴之分,何可同哉?昔神农氏录天地间金石草木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日,济时所用。其不录者,或有人识用,或无人识者,盖亦多矣。次黄帝取人身体三百六十五穴,亦法三百六十五日。身体之上,移于分寸,左右差异,取病之输,实亦不少。至于《扁鹊灸经》取穴及名字,即大有不同。近代《秦承祖明堂》、《曹子氏灸经》等,所乘别本,处所及名,亦皆有异。而除疴遣疾,又复不少,正可以智量之。适病为用,不可全言非也。而并为非者,不知大方之论。所以此之量法,圣人设教有异,未足怪之也。”
萧延平按:“‘其半’,‘其’字《素问》无;‘禺’均作‘隅’;‘柱’作‘拄’;‘右角肝’作‘左角肝’;‘左角脾’作‘右角脾’。”
王冰注云:“《灵枢经》及《中诰》咸云:‘肺腧在三椎之旁,心腧在五腧之旁,肝腧在九椎之旁,脾腧在十一椎之旁,肾腧在十四椎之旁。’寻此经草量之法,则合度之人,其初度两隅之下约当肺腧,两度两隅之下约当心腧,三度两隅之下约当七椎,七椎之旁乃膈腧之位,此经云‘左角肝之腧、右角脾之腧’,殊与《中诰》等经不同。又四度则两隅之下约当九椎,九椎之旁乃肝腧也,经云肾腧,未究其源。”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按:两隅左右各开一寸五分,宜为膈腧穴,乃第七椎旁,今云然者误也……肾俞在第十四椎之旁,各开一寸五分,此宜为肝俞穴,今曰肾俞者亦误也。”此明确指出其错误之处,与杨上善、王冰之谨慎态度迥异。
吴昆《素问吴注》:“此取五脏俞法,与《甲乙经》不合,盖古人别为一家者也。”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十一》注云:“按:肝俞、脾俞、肾俞,以此法折量,乃与前《背俞》篇及《甲乙经》、《铜人》等书皆不相合,其中未必无误,或古时亦有此别一家法也。仍当以前《背俞》篇及《甲乙经》等书者为是。”
张志聪《素问集注》:“吴鹤皋曰:‘此取五脏俞法,与《甲乙经》不合,盖古人别为一法者也。’”
日人•伊泽赏轩《素问释义》:“桂山先生曰:‘《初稿原识》云:‘《灵枢•背俞篇》五藏俞,后世尊用,此法殆不诸,而以左肝右脾考之,觉极有理焉。盖五藏之输,见《扁鹊传》,其来尚矣。而《旧唐书》太宗以暇日,遍开辟书,因读《明堂孔穴》云:人五藏之系,咸附背脊,针灸失所,皆有损害,乃须制罪人,不得鞭背。’”
日人•森立之《素问考注》:“王注‘四分去一’之说,与本文不同,盖欲为背二行,故有此说。其实则三行也。……案:此五藏俞穴法,盖古来一种别传之法,故不与《灵枢•背俞篇》所说‘五藏俞’合也,古来注家王氏以来,以为背二行,非是。此所云‘五藏俞’,即背三行也。肺俞为魄户,心俞为神堂,肝脾二俞为膈关,肾俞为魂门也。今试度两乳间,如本文取之,则两禺正当三行。其图如左(略):……案:右肝左脾,宜从《太素》,乃医者所度之左右,即病人之左右也。今本《素问》互误。《太素》‘左’作‘右’,‘右’作‘左’。”此说可谓新颖,颇有创见。
胡天雄《素问补识》:“天雄按:本篇五藏之俞度量法,据王注是‘以草量其乳间,四分去一,使斜与横等,折为三隅。’以此法量背俞,不仅心肝肾俞,与《灵枢》、《甲乙》等书不合,即初度肺俞,尚未及三椎之下也。《内经》诸篇非出一人之手,盖师承各别,所闻异词,未可斥为误文,若施之临床,则当以《灵枢》、《甲乙》等书为准也。”
请诸位贤达之士、同道网友发表高论。
2010-07-26.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灵枢•背腧》:“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椎之间,心腧在五腧之间,膈腧在七椎之间,肝腧在九椎之间,脾腧在十一椎之间,肾腧在十四椎之间,皆夹脊相去三寸许。”
《素问•血气形志篇》:“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藏之俞。”
以上两段经文所载,五藏之背俞不同者,何也?请看历代医家注释:
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一•输穴•气穴》:“欲知背输,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其半已,即以两禺相柱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禺居上,齐脊大椎,两禺在下,当其下禺者,肺之输也。复下一度,心输也。复下一度,右角肝输也,左角脾输也。复下一度,肾输也。是谓五藏之输。”
注云:“以上言量背输法也。经不同者,但人七尺五寸之躯虽小,法于天地无一经不尽也。故天地造化,数乃无穷,人之输穴之分,何可同哉?昔神农氏录天地间金石草木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日,济时所用。其不录者,或有人识用,或无人识者,盖亦多矣。次黄帝取人身体三百六十五穴,亦法三百六十五日。身体之上,移于分寸,左右差异,取病之输,实亦不少。至于《扁鹊灸经》取穴及名字,即大有不同。近代《秦承祖明堂》、《曹子氏灸经》等,所乘别本,处所及名,亦皆有异。而除疴遣疾,又复不少,正可以智量之。适病为用,不可全言非也。而并为非者,不知大方之论。所以此之量法,圣人设教有异,未足怪之也。”
萧延平按:“‘其半’,‘其’字《素问》无;‘禺’均作‘隅’;‘柱’作‘拄’;‘右角肝’作‘左角肝’;‘左角脾’作‘右角脾’。”
王冰注云:“《灵枢经》及《中诰》咸云:‘肺腧在三椎之旁,心腧在五腧之旁,肝腧在九椎之旁,脾腧在十一椎之旁,肾腧在十四椎之旁。’寻此经草量之法,则合度之人,其初度两隅之下约当肺腧,两度两隅之下约当心腧,三度两隅之下约当七椎,七椎之旁乃膈腧之位,此经云‘左角肝之腧、右角脾之腧’,殊与《中诰》等经不同。又四度则两隅之下约当九椎,九椎之旁乃肝腧也,经云肾腧,未究其源。”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按:两隅左右各开一寸五分,宜为膈腧穴,乃第七椎旁,今云然者误也……肾俞在第十四椎之旁,各开一寸五分,此宜为肝俞穴,今曰肾俞者亦误也。”此明确指出其错误之处,与杨上善、王冰之谨慎态度迥异。
吴昆《素问吴注》:“此取五脏俞法,与《甲乙经》不合,盖古人别为一家者也。”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十一》注云:“按:肝俞、脾俞、肾俞,以此法折量,乃与前《背俞》篇及《甲乙经》、《铜人》等书皆不相合,其中未必无误,或古时亦有此别一家法也。仍当以前《背俞》篇及《甲乙经》等书者为是。”
张志聪《素问集注》:“吴鹤皋曰:‘此取五脏俞法,与《甲乙经》不合,盖古人别为一法者也。’”
日人•伊泽赏轩《素问释义》:“桂山先生曰:‘《初稿原识》云:‘《灵枢•背俞篇》五藏俞,后世尊用,此法殆不诸,而以左肝右脾考之,觉极有理焉。盖五藏之输,见《扁鹊传》,其来尚矣。而《旧唐书》太宗以暇日,遍开辟书,因读《明堂孔穴》云:人五藏之系,咸附背脊,针灸失所,皆有损害,乃须制罪人,不得鞭背。’”
日人•森立之《素问考注》:“王注‘四分去一’之说,与本文不同,盖欲为背二行,故有此说。其实则三行也。……案:此五藏俞穴法,盖古来一种别传之法,故不与《灵枢•背俞篇》所说‘五藏俞’合也,古来注家王氏以来,以为背二行,非是。此所云‘五藏俞’,即背三行也。肺俞为魄户,心俞为神堂,肝脾二俞为膈关,肾俞为魂门也。今试度两乳间,如本文取之,则两禺正当三行。其图如左(略):……案:右肝左脾,宜从《太素》,乃医者所度之左右,即病人之左右也。今本《素问》互误。《太素》‘左’作‘右’,‘右’作‘左’。”此说可谓新颖,颇有创见。
胡天雄《素问补识》:“天雄按:本篇五藏之俞度量法,据王注是‘以草量其乳间,四分去一,使斜与横等,折为三隅。’以此法量背俞,不仅心肝肾俞,与《灵枢》、《甲乙》等书不合,即初度肺俞,尚未及三椎之下也。《内经》诸篇非出一人之手,盖师承各别,所闻异词,未可斥为误文,若施之临床,则当以《灵枢》、《甲乙》等书为准也。”
请诸位贤达之士、同道网友发表高论。
201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