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9/12
- 帖子
- 81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0
[特别关注]中医院管理X档案
中医院管理X档案
——西为中用“肠梗阻”调查
策划 本刊记者
执行 桂克全 张利刚
发布时间: 2008-10-20 来源: 《中国卫生产业》08年第十期
一家中医院被西医的操纵程度有多深,有一个简单的标准。
拿到这家医院收入排名前5位(10位、20位,随便你)的科室名单,按图索骥,一一核对其身份。许多时候,你会发现,这些堪称中医院经济大梁的科室,竟然无一不是以西医诊疗为主导。在一些极端的例子里,“中医”的概念甚至已从中医院管理者的意识里消失。
这正是当前我国中医院管理所面临的现实。据之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中医院中,大约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与此相对的另外一组数据是湖南省桑植县中医院的收入账单。据说,2007年该院全年收入800万元,而中医药收入还不到200万元——即便这200万元中,也绝大部分都来自中药,中医操作性收入微乎其微——难怪业界有人惊呼:中国数千所中医院正在经历一场关乎传承的异化危机!
其中的影响因素无疑是多方面的,比如师承教育与现代制度的摩擦,比如群众对中医信任度的降低,再比如Zhengfu中医西化的办院体制和管理体制等。针对这些“外部因素”,业界之前的讨论已足够多。
但仅仅把中医异化的原罪归于这些方面,似乎还很难有说服力。于是,今年9月,本刊重新调整视角,将放大镜移向了中医院的内部管理领域,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同样耐人寻味……
目前全国数千家中医院中,几乎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大多变身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阵地不断缩小。一些中医从业人员的临床手段也与中医规律背道而驰。如此,问 题到底出在哪儿?
中医院症候群
本刊记者:桂克全
三个月过去,沸沸扬扬的江西崇仁中医院“10次CT事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业内因创收黑幕所引发的中医院管理弊端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一件事情发生,背后总有一个逻辑。“10次CT事件”如此,越来越“不洋不土”的中医医院变化也一样。不过后者的逻辑至今仍存在分歧——很多专家将矛头直指中医院的管理者。可是中医院管理者们又委屈地将其归因于目前“逐利”的大环境。
不管原因何在,中医医院“西化”问题已经客观存在,并且不断地加速蔓延,滋生出了若干“梗阻”。其连锁反应主要表现在中医院财务状况、服务质量、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等方面。
中医院没有义务独自担负“发展中医药”的伟大使命,但至少应在管理上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一块自由成长的土壤。可是不少中医院连这点都没有做到。
管理目标:以经济利益为纲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相关理论研究飞速发展。
但万变不离其宗,“管理就得有目标,中医院也一样。”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原院长姚高升认为,“制定目标”是管理的第一步。“然而从现状看,我国很多中医院,尤其是比较偏远地区的中医院,根本就没意识到这点”。
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县、市中医院的院长上任后,根本没有考虑医院如何长远发展,更谈不上有任何近期或远景规划。而是抱着“权力现在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以提高医院诊疗水平为名,大肆贷款购买先进设备,从中获取利益。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不远”,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苏宝锋坚决反对中医院追逐经济利益的单一目标。他告诉记者,中医院在活力、效率和效益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中医院管理者应根据中医院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管理目标。
“中医院各自有别,管理目标也不可能完全照搬,但在几个大的方面是一致的。比如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坚持走科技兴医之路、加快培养和引进人才、积极适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及及时掌握医疗信息,加强中医特色建设等方面。”姚教授说,与之相应,中医院院长也需要具备6种观念:系统观念、改革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和人才观念。
就目前情况而言,除市场观念外,中医院院长的其他观念则往往被淡化。
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有委员指出,大部分中医院一方面为赚钱,另一方面也为迎合病人的医疗需求,实际上是“打中医的牌子,走着西医的路子”。
办院模式:西医领导中医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种较为普遍的解释是,西医技术进步迅速,中医发展则相对缓慢,西医把过去中医的优势抢占了,导致中医的阵地越来越小,而西医则占据了医疗市场的主流地位。
云南省玉溪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吴勇称,市场总是有限的,医疗市场也不例外。同一市场里,必然存在此消彼长的规律。西医占领的市场份额越多,中医学能够生存的空间就会减少。
为此,常听中医院抱怨,因为没有纯正中医,现在中医院的生存已越加艰难。
可问题是,就算有纯正中医,依现在中医院的模式,用得了吗?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正在复制西医的医疗模式。记者随意打开几家中医院的网站,首页介绍中,无一不在重点渲染“我院拥有世界先进的16层螺旋CT、放射数字化胃肠机、体内伽玛刀、体外高频热疗机……”具体有哪些中医特色专科或中医特色保健服务项目,反而成了次要。
“西化”还反映在中医院的收入比例上。据记者了解,湖南省桑植县中医院2007年全年收入800万元,中医药收入却不到200万元。即便这200万元中,绝大部分还来自中药,中医操作性收入微乎其微。
中医药发展思想家王世保认为,目前中医院管理方面最为国人所诟病的就是以西律中,导致中医院西化倾向严重,给就医者带来一种名不副实的感觉。中国的老百姓在中医院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有效治疗。中医院在这种西化的管理体制下,不能充分发挥中医自身的治疗优势,呈现给患者的实质上是三流的中西医诊疗技术。
中医医院为了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和各个医疗主体竞争异常激烈的现实面前能够生存下去,就必须尽可能地寻觅被市场认可的医疗技术手段,才可能保住应有的医疗市场份额,维持必要的生存环境。这是中医医院“西化”最主要的社会原因。
诊疗形态:“多面手”渐行渐远
“随处可见的中医院其实是个新鲜事物”,姚高升教授说:“目前通行的中医院组织模式一定程度上不适合中医诊疗形态。在这样的模式下促进中医特色发展,确实也给中医院的管理者带来一个不小的难题。”
中医自古都是以个体诊所的形式存在着。中医行医者往往就在自己的家里为周围乡邻看病,既能开具汤药,又能根据患者的病情自制丸散膏丹指导其服用。到了近代,随着中医院的兴起,这一切也随之被改变。
现在,农村的中医已经很少,有的地区甚至已经绝迹,城市里的个体中医受到地方医政管理部门的压制,也是数量有限,所以中医院里的老医生们自然就成了当今中医家队伍的主流。
不过,这也仅是保留了中医的名份,究其诊疗模式,却早已今非昔比。知情者称,各级Zhengfu当初在依据西医的诊疗形态和管理体制来组建中医院时,并没有下功夫去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只是作了简单的嫁接。这事实上也客观造成了中医院现在的扭曲生态。
众所周知,西医完成对病人的诊疗需要多个专业相互配合,其诊断和治疗是分开的。开处方的临床医师不做检验,做检验的人员不能开处方,各个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完成对病人的诊疗。此外,西医因疾病分科太细,需要综合多个专科才能便于治病。西医的这种分工合作的诊疗方式和严格分科的特征自然成就了西医医院这种规模化的集中诊疗形态。然而,传统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是由中医家独自一人完成,而且中医家往往是集内科、外科和妇科等于一身,单独进行诊疗。当中医效仿西医也以集中式的诊疗形态存在时,就为中医院的西医化倾向提供了体制基础。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单靠中医院闪转腾挪来化解中医的“西化危机”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始作俑者的Zhengfu部门,此时更要尽快转换思维,还中医院应有的价值定位。而中医院本身的作为空间在于,要更多地着眼于符合中医规律的科学管理,探索有价值的应对方略,以迟滞中医院的“西化进程”。
政治明星吕日周曾经说过,只要一把手想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不了的。此话放到中医院,虽有绝对之嫌,但却不无道理。
中医院管理X档案
——西为中用“肠梗阻”调查
策划 本刊记者
执行 桂克全 张利刚
发布时间: 2008-10-20 来源: 《中国卫生产业》08年第十期
一家中医院被西医的操纵程度有多深,有一个简单的标准。
拿到这家医院收入排名前5位(10位、20位,随便你)的科室名单,按图索骥,一一核对其身份。许多时候,你会发现,这些堪称中医院经济大梁的科室,竟然无一不是以西医诊疗为主导。在一些极端的例子里,“中医”的概念甚至已从中医院管理者的意识里消失。
这正是当前我国中医院管理所面临的现实。据之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中医院中,大约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与此相对的另外一组数据是湖南省桑植县中医院的收入账单。据说,2007年该院全年收入800万元,而中医药收入还不到200万元——即便这200万元中,也绝大部分都来自中药,中医操作性收入微乎其微——难怪业界有人惊呼:中国数千所中医院正在经历一场关乎传承的异化危机!
其中的影响因素无疑是多方面的,比如师承教育与现代制度的摩擦,比如群众对中医信任度的降低,再比如Zhengfu中医西化的办院体制和管理体制等。针对这些“外部因素”,业界之前的讨论已足够多。
但仅仅把中医异化的原罪归于这些方面,似乎还很难有说服力。于是,今年9月,本刊重新调整视角,将放大镜移向了中医院的内部管理领域,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同样耐人寻味……
目前全国数千家中医院中,几乎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大多变身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阵地不断缩小。一些中医从业人员的临床手段也与中医规律背道而驰。如此,问 题到底出在哪儿?
中医院症候群
本刊记者:桂克全
三个月过去,沸沸扬扬的江西崇仁中医院“10次CT事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业内因创收黑幕所引发的中医院管理弊端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一件事情发生,背后总有一个逻辑。“10次CT事件”如此,越来越“不洋不土”的中医医院变化也一样。不过后者的逻辑至今仍存在分歧——很多专家将矛头直指中医院的管理者。可是中医院管理者们又委屈地将其归因于目前“逐利”的大环境。
不管原因何在,中医医院“西化”问题已经客观存在,并且不断地加速蔓延,滋生出了若干“梗阻”。其连锁反应主要表现在中医院财务状况、服务质量、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等方面。
中医院没有义务独自担负“发展中医药”的伟大使命,但至少应在管理上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一块自由成长的土壤。可是不少中医院连这点都没有做到。
管理目标:以经济利益为纲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相关理论研究飞速发展。
但万变不离其宗,“管理就得有目标,中医院也一样。”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原院长姚高升认为,“制定目标”是管理的第一步。“然而从现状看,我国很多中医院,尤其是比较偏远地区的中医院,根本就没意识到这点”。
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县、市中医院的院长上任后,根本没有考虑医院如何长远发展,更谈不上有任何近期或远景规划。而是抱着“权力现在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以提高医院诊疗水平为名,大肆贷款购买先进设备,从中获取利益。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不远”,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苏宝锋坚决反对中医院追逐经济利益的单一目标。他告诉记者,中医院在活力、效率和效益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中医院管理者应根据中医院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管理目标。
“中医院各自有别,管理目标也不可能完全照搬,但在几个大的方面是一致的。比如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坚持走科技兴医之路、加快培养和引进人才、积极适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及及时掌握医疗信息,加强中医特色建设等方面。”姚教授说,与之相应,中医院院长也需要具备6种观念:系统观念、改革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和人才观念。
就目前情况而言,除市场观念外,中医院院长的其他观念则往往被淡化。
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有委员指出,大部分中医院一方面为赚钱,另一方面也为迎合病人的医疗需求,实际上是“打中医的牌子,走着西医的路子”。
办院模式:西医领导中医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种较为普遍的解释是,西医技术进步迅速,中医发展则相对缓慢,西医把过去中医的优势抢占了,导致中医的阵地越来越小,而西医则占据了医疗市场的主流地位。
云南省玉溪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吴勇称,市场总是有限的,医疗市场也不例外。同一市场里,必然存在此消彼长的规律。西医占领的市场份额越多,中医学能够生存的空间就会减少。
为此,常听中医院抱怨,因为没有纯正中医,现在中医院的生存已越加艰难。
可问题是,就算有纯正中医,依现在中医院的模式,用得了吗?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正在复制西医的医疗模式。记者随意打开几家中医院的网站,首页介绍中,无一不在重点渲染“我院拥有世界先进的16层螺旋CT、放射数字化胃肠机、体内伽玛刀、体外高频热疗机……”具体有哪些中医特色专科或中医特色保健服务项目,反而成了次要。
“西化”还反映在中医院的收入比例上。据记者了解,湖南省桑植县中医院2007年全年收入800万元,中医药收入却不到200万元。即便这200万元中,绝大部分还来自中药,中医操作性收入微乎其微。
中医药发展思想家王世保认为,目前中医院管理方面最为国人所诟病的就是以西律中,导致中医院西化倾向严重,给就医者带来一种名不副实的感觉。中国的老百姓在中医院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有效治疗。中医院在这种西化的管理体制下,不能充分发挥中医自身的治疗优势,呈现给患者的实质上是三流的中西医诊疗技术。
中医医院为了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和各个医疗主体竞争异常激烈的现实面前能够生存下去,就必须尽可能地寻觅被市场认可的医疗技术手段,才可能保住应有的医疗市场份额,维持必要的生存环境。这是中医医院“西化”最主要的社会原因。
诊疗形态:“多面手”渐行渐远
“随处可见的中医院其实是个新鲜事物”,姚高升教授说:“目前通行的中医院组织模式一定程度上不适合中医诊疗形态。在这样的模式下促进中医特色发展,确实也给中医院的管理者带来一个不小的难题。”
中医自古都是以个体诊所的形式存在着。中医行医者往往就在自己的家里为周围乡邻看病,既能开具汤药,又能根据患者的病情自制丸散膏丹指导其服用。到了近代,随着中医院的兴起,这一切也随之被改变。
现在,农村的中医已经很少,有的地区甚至已经绝迹,城市里的个体中医受到地方医政管理部门的压制,也是数量有限,所以中医院里的老医生们自然就成了当今中医家队伍的主流。
不过,这也仅是保留了中医的名份,究其诊疗模式,却早已今非昔比。知情者称,各级Zhengfu当初在依据西医的诊疗形态和管理体制来组建中医院时,并没有下功夫去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只是作了简单的嫁接。这事实上也客观造成了中医院现在的扭曲生态。
众所周知,西医完成对病人的诊疗需要多个专业相互配合,其诊断和治疗是分开的。开处方的临床医师不做检验,做检验的人员不能开处方,各个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完成对病人的诊疗。此外,西医因疾病分科太细,需要综合多个专科才能便于治病。西医的这种分工合作的诊疗方式和严格分科的特征自然成就了西医医院这种规模化的集中诊疗形态。然而,传统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是由中医家独自一人完成,而且中医家往往是集内科、外科和妇科等于一身,单独进行诊疗。当中医效仿西医也以集中式的诊疗形态存在时,就为中医院的西医化倾向提供了体制基础。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单靠中医院闪转腾挪来化解中医的“西化危机”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始作俑者的Zhengfu部门,此时更要尽快转换思维,还中医院应有的价值定位。而中医院本身的作为空间在于,要更多地着眼于符合中医规律的科学管理,探索有价值的应对方略,以迟滞中医院的“西化进程”。
政治明星吕日周曾经说过,只要一把手想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不了的。此话放到中医院,虽有绝对之嫌,但却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