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说起

焦三仙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5063
获得点赞
110
声望
38
作者:散仙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古代不少大家对此也有异议,准确地说应该是“冬伤于寒,春天可能患温病”,但为什么会出现“春必病温”这么绝对化的语言呢?这就是古文文法的限制,追求语言的精炼和字数对称,导致语言出现歧义或绝对化语言。这类的语言很多,如“诸疮痛痒,该属于心”、“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诸风掉眩,该属于肝”、“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等等。
当然,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是学术界喜欢说些绝对化的语言是一大通病也是一个方面,中医更甚,所以,中医学术给人不科学的看法,要知道凡事绝对化了就不科学,至少是不科学的态度。其实会读书就知道,中医人学说、说话不太科学,但实践还是实事求是的,我读那些中医古书,书中的观点往往比较绝对,但再看他们的医案,发现他们的实践与理论不相一致,这很有趣。事实上,这些中医大家假如按自己的偏激理论去实践,医术就不会这么高。比如:朱丹溪强调补阴,但他也温阳,张景岳强调温阳,他照样滋阴,如此现象众多,说明他们在实践中还是强调辩证的。
问题是这些古人由于学说偏激,导致千百年来争论不休,而不善读书的则迷惑不解。
所以,我们读古书必须要善读书才行,不然钻进古书堆里出不来。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传统认为是伏邪,本人认为,是免疫学的问题,春伤于寒,可以认为免疫力低下,春季病温是免疫力低下的结果.
 
中国文化就是这样。不能死记书本,个人还要灵活变通。不仅是医家,另外如兵家,不是也有赵括的“纸上谈兵”么。
 
冬,藏。伤于寒,即伤了藏,即伤了阳。
春,生,升。破藏残阳随升起,温病即起。
此温病非彼温病。
 
火走一经,乘虚而入。
 
回复 1# 焦三仙 的帖子

古人错了,还是现在的人理解错了?
 
理论偏激,但实践中庸圆通,时代不同,具体情况不同,但最根本的东西还是辨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