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6/25
- 帖子
- 441
- 获得点赞
- 13
- 声望
- 18
- 年龄
- 80
已发表十四点感想,现续之:
首先请求版主把我《学医感想续之三》中的一些数字改正一下,原数字有误,我已没法改了。凡见45一律改为15,见135改为45,并把“没见过麻黄用到135克的”这句删除。原因见我原帖后自我跟贴,谢谢了。
(十五)脉诊难学
历代名医对脉象的认识和实际应用都有各自的体验,有的还存争议。从诊断意义的次序性来看,切脉排在四诊中最后,况且还有“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之说,还有以脉象测危重病人死期和以脉定生死等屡试不爽的记载。民间更有御医“以丝代脉”和高明中医光凭按脉“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情分晓”的传说。近现代一些有关脉学的著作更是把脉诊说得天花乱坠各家一说,使人不知如何适从。再看看古今医案有哪一例是六部脉象都清清楚楚记载下来的?还有出现“绝脉”必死之病人经西医或中医抢救及时和治疗得当而“起死回生”的。此外,一个人的脉象迁涉面还很广,如本人的体质、季节、性别、胖瘦、有无服过药、有无刚饮食(包括吃饭、喝酒)、有无刚运动、有无患对脉象有决定性影响而尚未治愈但目前不影响正常生活起居的疾病、所居环境(如高原和盆地等)等等。还有,同一个病人在不长的时间内由不同的中医切脉,可以有不同的脉诊结论。我这样说,决没有否定中医脉诊意义的意思,只不过是认为中医脉诊太高深莫测,“指下难明,心中了了”。诊脉应左右手各“五十候”,“三部九候”,有道是“急惊风碰到慢郎中”,实际是医生在集中精神细辨脉象(据说以前一些老中医看病搭脉时要双目紧闭低头沉思),可现在哪有“五十候”和“三部九候”的中医啊?我曾请教过一位老中医,说脉诊要结合舌诊意义更大,大多数时候是重舌诊轻脉诊,有时舌诊比脉诊更有意义(当然,这是一家之言)。小儿、发热病人多浮脉,我就常察这二类人的脉象,以体验“如水漂木”之浮脉;孕妇多滑脉,以体验“如珠走盘”“往来流利”之滑脉。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病人多为弦脉,于是常察这一类病人的脉象以体验“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之弦脉等等。实际上单纯以一种脉象出现的是没有的,多为兼脉。有时候我就到中医医院候在门口请病人让我对照病历卡察脉,学脉诊真是好辛苦。所以我体会脉诊是相当难学的。
首先请求版主把我《学医感想续之三》中的一些数字改正一下,原数字有误,我已没法改了。凡见45一律改为15,见135改为45,并把“没见过麻黄用到135克的”这句删除。原因见我原帖后自我跟贴,谢谢了。
(十五)脉诊难学
历代名医对脉象的认识和实际应用都有各自的体验,有的还存争议。从诊断意义的次序性来看,切脉排在四诊中最后,况且还有“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之说,还有以脉象测危重病人死期和以脉定生死等屡试不爽的记载。民间更有御医“以丝代脉”和高明中医光凭按脉“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情分晓”的传说。近现代一些有关脉学的著作更是把脉诊说得天花乱坠各家一说,使人不知如何适从。再看看古今医案有哪一例是六部脉象都清清楚楚记载下来的?还有出现“绝脉”必死之病人经西医或中医抢救及时和治疗得当而“起死回生”的。此外,一个人的脉象迁涉面还很广,如本人的体质、季节、性别、胖瘦、有无服过药、有无刚饮食(包括吃饭、喝酒)、有无刚运动、有无患对脉象有决定性影响而尚未治愈但目前不影响正常生活起居的疾病、所居环境(如高原和盆地等)等等。还有,同一个病人在不长的时间内由不同的中医切脉,可以有不同的脉诊结论。我这样说,决没有否定中医脉诊意义的意思,只不过是认为中医脉诊太高深莫测,“指下难明,心中了了”。诊脉应左右手各“五十候”,“三部九候”,有道是“急惊风碰到慢郎中”,实际是医生在集中精神细辨脉象(据说以前一些老中医看病搭脉时要双目紧闭低头沉思),可现在哪有“五十候”和“三部九候”的中医啊?我曾请教过一位老中医,说脉诊要结合舌诊意义更大,大多数时候是重舌诊轻脉诊,有时舌诊比脉诊更有意义(当然,这是一家之言)。小儿、发热病人多浮脉,我就常察这二类人的脉象,以体验“如水漂木”之浮脉;孕妇多滑脉,以体验“如珠走盘”“往来流利”之滑脉。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病人多为弦脉,于是常察这一类病人的脉象以体验“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之弦脉等等。实际上单纯以一种脉象出现的是没有的,多为兼脉。有时候我就到中医医院候在门口请病人让我对照病历卡察脉,学脉诊真是好辛苦。所以我体会脉诊是相当难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