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0/28
- 帖子
- 20890
- 获得点赞
- 199
- 声望
- 68
□ 乔克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病夏治适应证
呼吸系统疾病: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脾胃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泄泻等。
此外,类风湿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各种骨关节病、软组织及韧带的慢性劳损,以及心绞痛等,冬病夏治疗效也不错。
作用机理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
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心绞痛、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冻疮等,将这些病机为阳气虚弱而冬天好发的疾病,于未发病而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治疗和调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贴敷部位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
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此外,根据临床辨证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大椎、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穴也有选用。
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贴敷时机
一般选在农历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共贴敷3次。如果中伏为20天,可间隔10天加贴一次。
三伏天期间的其他时间也可进行贴敷,但每两次贴敷应间隔7~10天,每年以贴敷3次为宜。
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2~6小时,儿童为0.5~2小时。贴敷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要考虑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如贴敷后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要及时取下。
一般连续贴敷3年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操作注意事项
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
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6.久病体弱、身体消瘦者,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贴敷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
贴敷后的皮肤反应
及处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贴敷时间长短等,贴敷后皮肤可出现一定反应,如局部皮肤潮红、有灼热感、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或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在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因患者的病情、体质情况等,贴敷后可偶发一些不良皮肤反应,包括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等。
局部皮肤红肿者,可外涂适当药物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皮肤过敏者,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并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或出现水疱体积过大、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者,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皮肤出现不良反应时,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禁忌及慎用人群
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两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使用时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以判断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等。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提 示
今年贴敷时间
一伏:2010年7月19日开始,连贴3天。
二伏:2010年7月29日开始,连贴3天。
三伏:2010年8月8日开始,连贴3天。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病夏治适应证
呼吸系统疾病: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脾胃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泄泻等。
此外,类风湿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各种骨关节病、软组织及韧带的慢性劳损,以及心绞痛等,冬病夏治疗效也不错。
作用机理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
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心绞痛、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冻疮等,将这些病机为阳气虚弱而冬天好发的疾病,于未发病而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治疗和调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贴敷部位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
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此外,根据临床辨证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大椎、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穴也有选用。
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贴敷时机
一般选在农历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共贴敷3次。如果中伏为20天,可间隔10天加贴一次。
三伏天期间的其他时间也可进行贴敷,但每两次贴敷应间隔7~10天,每年以贴敷3次为宜。
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2~6小时,儿童为0.5~2小时。贴敷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要考虑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如贴敷后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要及时取下。
一般连续贴敷3年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操作注意事项
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
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6.久病体弱、身体消瘦者,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贴敷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
贴敷后的皮肤反应
及处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贴敷时间长短等,贴敷后皮肤可出现一定反应,如局部皮肤潮红、有灼热感、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或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在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因患者的病情、体质情况等,贴敷后可偶发一些不良皮肤反应,包括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等。
局部皮肤红肿者,可外涂适当药物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皮肤过敏者,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并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或出现水疱体积过大、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者,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皮肤出现不良反应时,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禁忌及慎用人群
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两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使用时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以判断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等。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提 示
今年贴敷时间
一伏:2010年7月19日开始,连贴3天。
二伏:2010年7月29日开始,连贴3天。
三伏:2010年8月8日开始,连贴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