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医的阴阳五行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於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1.阴阳学
中医基本理论及阴阳学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於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於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低下属阴等等。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并非绝对不变,而是相对的、变化的,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胸在上属阳,但与背相对而言,胸又属阴。
阴阳变化的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阴阳的互根:阴阳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没有阴,就不可能有阳,没有阳,也不可能有阴,″阴生於阳,阳生於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例如,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阳),都必须有营养物质(阴)作为基础,没有营养物质就无从产生机能活动;而机能活动又是化生营养物质之动力,没有脏腑的活动,饮食就不可能变成体内的营养物质。这种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始终贯彻在生命的全部过程,一旦″阴阳难绝″生命也就终止。
(二)阴阳的消长:阴阳并不是处於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进行著″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竞争。例如,人体在进行机能活动时(阳长),必然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阴消);在化生各种营养物质时(阴长),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消)。
阴阳既是处於不断消长的过程,因此阴阳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没有绝对的、永久的平衡。人体中阴阳在一定限度内不断的有消有长,有盛有衰,这是生理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过程出现异常,就会发生病理变化。如果机体的物质基础(阴)消耗过多,则机能活动(阳)就会相对地亢盛,阴阳的平衡不能维持而产生形体虚弱、头晕耳鸣、燥热盗汗、虚烦不眠等″阴虚阳亢″的证候。治疗这种病理要用″滋阴潜阳″法来调整体内阴阳的消长,使之恢复正常,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三)阴阳的转化:中医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例如,机能亢盛的阳证可以变化为机能衰竭的阴证。肺炎病人,症见高热、面红、烦燥、脉数而有力,这些都是机体反应机能旺盛的表现,中医叫做实热证,应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但是当发展到严重阶段而出现毒性休克时,病人反而手足发凉、面色苍白、脾搏细弱、血压下降,也就是机体反应机能衰竭,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应急用温热的药物″回阳救逆″。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於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1.阴阳学
中医基本理论及阴阳学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於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於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低下属阴等等。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并非绝对不变,而是相对的、变化的,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胸在上属阳,但与背相对而言,胸又属阴。
阴阳变化的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阴阳的互根:阴阳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没有阴,就不可能有阳,没有阳,也不可能有阴,″阴生於阳,阳生於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例如,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阳),都必须有营养物质(阴)作为基础,没有营养物质就无从产生机能活动;而机能活动又是化生营养物质之动力,没有脏腑的活动,饮食就不可能变成体内的营养物质。这种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始终贯彻在生命的全部过程,一旦″阴阳难绝″生命也就终止。
(二)阴阳的消长:阴阳并不是处於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进行著″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竞争。例如,人体在进行机能活动时(阳长),必然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阴消);在化生各种营养物质时(阴长),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消)。
阴阳既是处於不断消长的过程,因此阴阳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没有绝对的、永久的平衡。人体中阴阳在一定限度内不断的有消有长,有盛有衰,这是生理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过程出现异常,就会发生病理变化。如果机体的物质基础(阴)消耗过多,则机能活动(阳)就会相对地亢盛,阴阳的平衡不能维持而产生形体虚弱、头晕耳鸣、燥热盗汗、虚烦不眠等″阴虚阳亢″的证候。治疗这种病理要用″滋阴潜阳″法来调整体内阴阳的消长,使之恢复正常,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三)阴阳的转化:中医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例如,机能亢盛的阳证可以变化为机能衰竭的阴证。肺炎病人,症见高热、面红、烦燥、脉数而有力,这些都是机体反应机能旺盛的表现,中医叫做实热证,应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但是当发展到严重阶段而出现毒性休克时,病人反而手足发凉、面色苍白、脾搏细弱、血压下降,也就是机体反应机能衰竭,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应急用温热的药物″回阳救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