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补充一下资料,免得又有人觉得我不懂其它经络知识
中医将经络分为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按照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又将身体各层次分为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十二正经:,
手足三阴经三阳经,名称如上图所示,总结下来循行规律如下:
手三阴经胸走手,手三阳经手走头,足三阳经头走足,足三阴经足走腹,在胸腹与五脏六腑相互络属。
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冲脉,带脉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
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
阳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阳经
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
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
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
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
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正如《素问·痿论》所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为病,多为转筋、
筋痛、
痹证等,针灸治疗多
局部取穴而泻之。
十二皮部:
出《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又作“皮之十二部”、“皮部”。手足同名经脉皮部按“上下同法”合而为六经,各有皮部专名:太阳为关枢,少阳为枢持、阳明为害蜚,太阴为关蛰,少阴为枢儒(一作糯),厥阴为害肩。
十二皮部之分区中。布满络脉,故《素问·皮部论》每言“视其部中有浮络者”,十二皮部位属浅表,重点在于各经络脉之分布循行,病邪由外袭表入里或各经间传变影响,会导致十二皮部相应部位出现疼痛、红肿、瘙痒、敏感、斑疹、划痕等异常反映,由此成为经络理论中诊断和判定病位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素问·皮部论》讲:“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百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