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礞石滚痰丸方证分析和临床运用 》常熟县中医院褚玄仁 -中医杂志1980年4期
礞石滚痰丸方载于《泰定养生主论》。由礞石(捣碎)、焰硝各30克(上药同放入瓦罐内,外用盐泥封固,晒干,火锻红,候冷取出),大黄(酒蒸)、黄芩(酒洗)各240克,沉香15克,为末,水九如桐子大。
现有成药出售,10克约计120粒。
礞石甘咸,收敛制泌,镇痉消痰,经硝锻而其功益峻;
二黄苦寒,消炎镇静,清火泻痰,得酒制不伤脾胃;
沉香辛温,行气调中,镇痛坠痰,
方以咸苦寒凉之药为主,能降能泄,辛温大热之药为佐,或用作炮炙,有升有散,泄降升散相合,相反实以相成,善泻火郁,驱顽痰,药效峻捷,故称“滚痰”。
本方可用于“实热老痰、结核异证”(《中国医学大辞典》)及“顽痰怪病”(《汤头歌诀》)。
老痰、顽痰指其病因特性;
异证、怪病、结核,标其发病特征;
实热两字,明其病理实质。
临床应抓住实、热、痰、怪四字,但四字不必悉具,要以痰字为中心,故可广泛应用于外感痰热实证及七情痰火所引起的脏腑失调、气机逆乱等证。而对因“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本草纲目》)之顽痰证候,最为适用。
使用本方的脉舌指征是: 口甜、脉滑,舌红、苔黄。
《张氏医通》:“口甘……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宜)滚痰丸”,确是经验之谈,笔者曾屡试有效。但其兼证嘈杂,不是必具之证,重点在于口甜苔黄,或口甜脉滑。
服用方法及随证加减:单纯顽痰,力可独当,病情夹杂,需配它药。
急重病,用速给法,常配汤剂同服,此药用量宜大(每服3~6克,日服3次),中病即止;
慢性病,用缓给法,吞服为宜,由小剂量开始(每服2~3克,日服3次),以得畅泻为度,不泻则每日增加1克,泻后仍减为小剂量,症状解除之后,再用维持量(每服1.5~2克,日服3次),服5~7日,以巩固疗效。
一般用温开水送服,老人虚人则以人参汤送服,或改用竹沥达痰丸(本方加人参、茯苓、半夏、甘草、竹沥、生姜汁)。
孕妇不禁,但量宜减,以得轻泻为度。
总之,用此药者,必求其泻,不泻则痰火不去,病何由痊。
病案举例:
例1:
周××,女,7岁,1972年8月15日会诊。
患乙脑已1周余,因高热、神昏、抽痉住院,经西医对症处理1周,高热虽降(肛表38.3℃),但仍嗜睡不语,时时抽痉,痰鸣
齿,脘腹胀满,便秘溲赤,舌红、苔黄白厚腻,脉滑带数。痰火风食滞交阻,上蒙神明。拟熄风定痉,泻火涤痰。
天竺黄10克,石菖蒲6克,江枳实6克,双钩藤12克,广郁金6克,炒僵蚕6克,石决明(先煎)15克,炮甲片5克,生牡蛎(先煎)30克,川贝母3克,竹沥一盅(冲入)。二剂。
礞石滚痰丸6克,研末,匀分5包,每次1包,日服3次,温开水调匀灌服,得畅泻后停服。
二诊:
服药后当夜即解胶痰样大便甚多,体温已降至正常,神志虽清,但问之不能答语,(大便时曾呼其母一次),痰鸣平,脘腹软,左肢仍欠灵活,偶或拘急,苔化薄,脉仍滑。
原方去礞石滚痰丸、天竺黄、川贝,加桑枝12 克,白芍6克,桑寄生10克,忍冬藤15克。二剂。
二诊药后,言语渐出,抽搐渐稀,即以原方出入调治1周,痊愈出院。
例2:
宋××,男,53岁,农民,1977年10月24 日初诊。
患慢性支气管炎已10余年,半月前淋雨受寒,始发热畏寒,咳喘倚息,3天后因神志不清,
入某医院,诊为
1)肺心脑病;
(2)慢支肺气肿;
(3)肺 部感染。经用氨茶碱,利尿剂,呼吸兴奋剂,激素及抗菌素等治疗,神志清,咳喘减,高热降,
住院半月余而血象及肺部罗音无明显改善,精神、食欲极差,该院因感染仍未控制,嘱其转院,遂自动出院,邀我出诊。
查体温37.8℃,血压130/70毫米汞柱,脉搏90次/分,呼吸28次/分,两肺满布湿罗音。咳嗽气急,痰粘而黄,精神委靡,夜不成寐,胸脘痞满,大便4日未解,舌淡红,苔淡黄腻,脉弦滑数。痰火胶结,肺失宣肃,拟汤丸并进。
礞石滚痰丸30克,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鱼腥草30克,虎杖15克,生草5克,姜半夏10克,炒陈皮5克,云获苓10克,老姜3克。三剂。
二诊:
药后已得畅便,气急稍平,仍咳嗽,口中甜腻,知饥而纳不能多,睡眠稍安,苔黄未化,脉仍滑数,偶见歇止,重按少力,痰热稍减,久病正虚,当一面扶正,一面达邪,仿竹沥达痰丸意。
礞石滚痰丸10克,每次2克,每日3次,服法同前。
炙黄芪12克,炒党参10克,大麦冬10克,炙五味5克,制半夏6克,云茯苓10克,炒陈皮5克,北沙参10克,鱼腥草20克,虎杖根15克,炙甘草10 克。三剂。
服上药后,患者自觉症状大为好转,即自动再服原方三剂,后又以六君子汤加减调理而安。
例3:
周××,女,38岁,农民,1972年9月13日入院。
患者脐周疼痛已3年,为阵发性隐痛,痛时腹中攻窜,并有症块可摸到,大便时溏时结,每次大便之前则腹痛必作,近2月来脐周疼痛加剧,形寒低热,自汗盗汗,日渐消瘦,神困体倦,卧床不起已1个多月,口中发甜,食欲很差,每日仅食2两,大便溏薄。
曾经外地医院多次检查,胃肠透视诊断:
(1)胃肠机能障碍;
(2)小肠蛔虫症,
(3)过敏性结肠炎?曾服驱虫药,解出蛔虫数十条,又用过其他西药,均无好转而住入本院。
入院检查:舌红、苔白微黄而腻,脉濡带滑,腹软凹陷,脐周有轻压痛,右肾在脐平以下(即患者自己摸到的所谓症块)。
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先用西药处理,1周后病情毫无改善,于9月18日开始用中药治疗。初诊认为湿热壅脾,用芳香化浊法,二诊按脾虚湿困论治,均无效应,细询之下,知患者大便虽溏而解下不畅,乃辨为顽痰结于中焦。犯胃故口甜不知饥,胶结于脾,故疼痛便溏而解下不畅,脾主四肢、肌肉,脾为痰火困灼,故疲倦无力,形瘦肌削。遂改用礞石滚痰丸单刀直入,缓服图治。
礞石滚痰丸9克,每次3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
药后第2天早晨,得畅便,且腹不痛,自云系3年来未有之象。口甜大减,3天后,口不甜,腹未再痛,神振纳增而带药出院(礞石滚痰丸60克,嘱分10 天服完)。1973年3月追访,疗效巩固,康健逾昔。仅偶有大便时腹部隐痛。
礞石滚痰丸方载于《泰定养生主论》。由礞石(捣碎)、焰硝各30克(上药同放入瓦罐内,外用盐泥封固,晒干,火锻红,候冷取出),大黄(酒蒸)、黄芩(酒洗)各240克,沉香15克,为末,水九如桐子大。
现有成药出售,10克约计120粒。
礞石甘咸,收敛制泌,镇痉消痰,经硝锻而其功益峻;
二黄苦寒,消炎镇静,清火泻痰,得酒制不伤脾胃;
沉香辛温,行气调中,镇痛坠痰,
方以咸苦寒凉之药为主,能降能泄,辛温大热之药为佐,或用作炮炙,有升有散,泄降升散相合,相反实以相成,善泻火郁,驱顽痰,药效峻捷,故称“滚痰”。
本方可用于“实热老痰、结核异证”(《中国医学大辞典》)及“顽痰怪病”(《汤头歌诀》)。
老痰、顽痰指其病因特性;
异证、怪病、结核,标其发病特征;
实热两字,明其病理实质。
临床应抓住实、热、痰、怪四字,但四字不必悉具,要以痰字为中心,故可广泛应用于外感痰热实证及七情痰火所引起的脏腑失调、气机逆乱等证。而对因“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本草纲目》)之顽痰证候,最为适用。
使用本方的脉舌指征是: 口甜、脉滑,舌红、苔黄。
《张氏医通》:“口甘……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宜)滚痰丸”,确是经验之谈,笔者曾屡试有效。但其兼证嘈杂,不是必具之证,重点在于口甜苔黄,或口甜脉滑。
服用方法及随证加减:单纯顽痰,力可独当,病情夹杂,需配它药。
急重病,用速给法,常配汤剂同服,此药用量宜大(每服3~6克,日服3次),中病即止;
慢性病,用缓给法,吞服为宜,由小剂量开始(每服2~3克,日服3次),以得畅泻为度,不泻则每日增加1克,泻后仍减为小剂量,症状解除之后,再用维持量(每服1.5~2克,日服3次),服5~7日,以巩固疗效。
一般用温开水送服,老人虚人则以人参汤送服,或改用竹沥达痰丸(本方加人参、茯苓、半夏、甘草、竹沥、生姜汁)。
孕妇不禁,但量宜减,以得轻泻为度。
总之,用此药者,必求其泻,不泻则痰火不去,病何由痊。
病案举例:
例1:
周××,女,7岁,1972年8月15日会诊。
患乙脑已1周余,因高热、神昏、抽痉住院,经西医对症处理1周,高热虽降(肛表38.3℃),但仍嗜睡不语,时时抽痉,痰鸣
天竺黄10克,石菖蒲6克,江枳实6克,双钩藤12克,广郁金6克,炒僵蚕6克,石决明(先煎)15克,炮甲片5克,生牡蛎(先煎)30克,川贝母3克,竹沥一盅(冲入)。二剂。
礞石滚痰丸6克,研末,匀分5包,每次1包,日服3次,温开水调匀灌服,得畅泻后停服。
二诊:
服药后当夜即解胶痰样大便甚多,体温已降至正常,神志虽清,但问之不能答语,(大便时曾呼其母一次),痰鸣平,脘腹软,左肢仍欠灵活,偶或拘急,苔化薄,脉仍滑。
原方去礞石滚痰丸、天竺黄、川贝,加桑枝12 克,白芍6克,桑寄生10克,忍冬藤15克。二剂。
二诊药后,言语渐出,抽搐渐稀,即以原方出入调治1周,痊愈出院。
例2:
宋××,男,53岁,农民,1977年10月24 日初诊。
患慢性支气管炎已10余年,半月前淋雨受寒,始发热畏寒,咳喘倚息,3天后因神志不清,
入某医院,诊为
(2)慢支肺气肿;
(3)肺 部感染。经用氨茶碱,利尿剂,呼吸兴奋剂,激素及抗菌素等治疗,神志清,咳喘减,高热降,
住院半月余而血象及肺部罗音无明显改善,精神、食欲极差,该院因感染仍未控制,嘱其转院,遂自动出院,邀我出诊。
查体温37.8℃,血压130/70毫米汞柱,脉搏90次/分,呼吸28次/分,两肺满布湿罗音。咳嗽气急,痰粘而黄,精神委靡,夜不成寐,胸脘痞满,大便4日未解,舌淡红,苔淡黄腻,脉弦滑数。痰火胶结,肺失宣肃,拟汤丸并进。
礞石滚痰丸30克,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鱼腥草30克,虎杖15克,生草5克,姜半夏10克,炒陈皮5克,云获苓10克,老姜3克。三剂。
二诊:
药后已得畅便,气急稍平,仍咳嗽,口中甜腻,知饥而纳不能多,睡眠稍安,苔黄未化,脉仍滑数,偶见歇止,重按少力,痰热稍减,久病正虚,当一面扶正,一面达邪,仿竹沥达痰丸意。
礞石滚痰丸10克,每次2克,每日3次,服法同前。
炙黄芪12克,炒党参10克,大麦冬10克,炙五味5克,制半夏6克,云茯苓10克,炒陈皮5克,北沙参10克,鱼腥草20克,虎杖根15克,炙甘草10 克。三剂。
服上药后,患者自觉症状大为好转,即自动再服原方三剂,后又以六君子汤加减调理而安。
例3:
周××,女,38岁,农民,1972年9月13日入院。
患者脐周疼痛已3年,为阵发性隐痛,痛时腹中攻窜,并有症块可摸到,大便时溏时结,每次大便之前则腹痛必作,近2月来脐周疼痛加剧,形寒低热,自汗盗汗,日渐消瘦,神困体倦,卧床不起已1个多月,口中发甜,食欲很差,每日仅食2两,大便溏薄。
曾经外地医院多次检查,胃肠透视诊断:
(1)胃肠机能障碍;
(2)小肠蛔虫症,
(3)过敏性结肠炎?曾服驱虫药,解出蛔虫数十条,又用过其他西药,均无好转而住入本院。
入院检查:舌红、苔白微黄而腻,脉濡带滑,腹软凹陷,脐周有轻压痛,右肾在脐平以下(即患者自己摸到的所谓症块)。
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先用西药处理,1周后病情毫无改善,于9月18日开始用中药治疗。初诊认为湿热壅脾,用芳香化浊法,二诊按脾虚湿困论治,均无效应,细询之下,知患者大便虽溏而解下不畅,乃辨为顽痰结于中焦。犯胃故口甜不知饥,胶结于脾,故疼痛便溏而解下不畅,脾主四肢、肌肉,脾为痰火困灼,故疲倦无力,形瘦肌削。遂改用礞石滚痰丸单刀直入,缓服图治。
礞石滚痰丸9克,每次3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
药后第2天早晨,得畅便,且腹不痛,自云系3年来未有之象。口甜大减,3天后,口不甜,腹未再痛,神振纳增而带药出院(礞石滚痰丸60克,嘱分10 天服完)。1973年3月追访,疗效巩固,康健逾昔。仅偶有大便时腹部隐痛。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