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黄帝内经》 解涕泪精微,探医道至理

聚气健道

惊鸿一瞥
发帖需要审核会员
注册
2025/02/09
帖子
4
获得点赞
0
声望
1
年龄
31
所在地
中国
原文直译:
黄帝在明堂里,雷公请问说:我接受了您传授的医道,再教给我的学生,教授的内容是经典理论,包括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等内容。
然而他们在临证时,因智有贤愚之别,所以未必能有十全之效。

先告诉给他们,在临证时要注意病人的悲哀喜怒,气候的燥湿寒暑,以及阴阳妇女等方面的问题;

等他们提问所以然的道理时,再给他们讲述卑贱富贵及人之形体的适从等,使他们通晓这些理论,把学到的道术运用到临证中,这些在过去我已经听您讲过了。

现在我还有一些很浅陋的问题,在经典中没有答案,希望听您解释。

黄帝说:你谈的问题真是重要啊。

雷公请问说:有哭泣而泪涕皆出,或泪出而很少有鼻涕的,是什么道理?

黄帝说:在医经中有记载。

雷公又问:眼泪是怎样产生的?鼻涕是从哪里出来的?

黄帝说:你这些问题,对治疗没有什么意义,但也是医生应该知道的,因为它也是建立医学理论的基础。

心为五脏之专精,两目是它的外窍,光华色泽是它的外荣。

所以人有得意之事,则和悦之情显露于两目;而有所失意,则忧愁之情表现于面色。因此悲哀落泪,流下的泪是由水产生的。

水的来源,是体内积聚的水液。积聚的水液,是至阴。所谓至阴,就是肾藏之精。

来源于肾精的水液,平时所以不出,是由于肾精的持守。精能辅助、裹藏水,所以泪水不至外流。

水的精气是志,火的精气是神,水火相互交感,神志都感到悲哀,因而泪水就出来了。所以谚语说:心悲叫做志悲。

因为肾志与心精,同时上凑于目,所以心肾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而不传于肾志,肾志独悲,水失去了精的约制,故而泪水就出来了。

泣涕源出于脑,脑属阴,髓充于骨孔并且藏于脑,所以脑髓渗漏而成涕。肾志是骨之主,所以泪水出而鼻涕也随之而出,是因为涕泪是同类的关系。

涕之与泪,好比兄弟,危难则同死,安乐则共生,若肾志先悲,则涕泪同出而横流。涕泪所以俱出而相随,是由于涕泪同属水类的缘故。

——《解精微论篇》(一)

医道传承,是一场知识与经验的接力。雷公在接受黄帝传授的经典医道后,肩负起将其传递给学生的重任。这些医道涵盖从容形法,通过对人体形态、外在表现的观察来判断内在健康状况;阴阳刺灸,依据阴阳理论进行针灸治疗,调和人体阴阳平衡;汤药所滋,运用汤药来滋养身体、治疗疾病。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学生们由于智慧和能力的差异,难以做到十全十美。这提醒我们,医道的传承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磨砺、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临证时,医生需要全方位地关注病人。病人的悲哀喜怒等情绪变化,往往是身体内部状况的外在反映。例如,长期的悲伤情绪可能与肺气的虚弱或不畅有关;过度的愤怒可能会影响肝气的疏泄。气候的燥湿寒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在炎热潮湿的夏季,人们容易受到暑湿之邪的侵袭,引发脾胃不适等问题;而在寒冷干燥的冬季,寒邪易伤阳气,导致关节疼痛、感冒等疾病。阴阳的平衡以及妇女的特殊生理病理,也是医生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疾病的表现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医生还需结合人事,考虑病人的卑贱富贵及形体的适从等因素。不同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人,患病的原因和类型可能有所差异,治疗时也需要因人而异。

雷公提出的关于眼泪和鼻涕产生的问题,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医学原理。黄帝认为,虽然这个问题看似与治疗直接相关不大,但却是构建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础。心,作为五脏之专精,统领着五脏六腑,两目是它的外窍,眼睛的明亮有神、色泽光华是心之精气外荣的表现。当人得意时,喜悦之情会通过眼神流露;失意时,忧愁则会显现在面色上。当人悲哀哭泣时,泪水便随之而来,而这泪水的源头是体内积聚的水液

体内积聚的水液来源于肾藏之精,肾为至阴,藏精主水。正常情况下,肾精能够持守水液,使其不轻易外流。然而,当人感到悲哀时,心肾交感,神志都受到触动。心的精气与肾的志气相合,上凑于目。此时,神气传于心精,而肾志独悲,水失去了精的约束,泪水便夺眶而出。这也印证了谚语所说的 “心悲叫做志悲”,深刻体现了心肾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神志对身体生理变化的影响。

涕泪同源,泣涕皆出于脑脑属阴,髓充于骨孔并藏于脑,肾精上通于脑,脑髓渗漏便形成了鼻涕。肾志主宰着骨,当泪水流出时,鼻涕也会随之而出,这是因为涕泪同属水类,它们就像兄弟一样,危难时同死,安乐时共生。当肾志先悲时,涕泪就会一同横流。这种对涕泪产生机理的阐述,让我们看到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协同作用,也体现了中医对人体整体性的深刻认识。

解精微论篇》(一)所传达的内容,无论是医道传承的理念,还是对人体生理现象的精妙解析,都展现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它提醒着医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实践中全面、细致地观察病人,深入理解人体的奥秘,从而更好地运用中医理论为患者解除病痛,传承和弘扬中医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