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黄帝内经》气候如何影响疾病治疗?

聚气健道

惊鸿一瞥
发帖需要审核会员
注册
2025/02/09
帖子
4
获得点赞
0
声望
1
年龄
31
所在地
中国
黄帝内经原文直译:


黄帝问:幽和明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太阴、少阴两阴交尽,叫做幽;太阳、少阳两阳合明,叫做明。幽和明配合阴阳,就有寒暑的不同。


黄帝问:分和至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气来叫做至,气分叫做分;气至之时其气相同,气分之时其气不同。所以春分秋分二分和夏至冬至二至,是天地正常气化纪时的纲纪。


黄帝说:夫子所说的春秋之气开始在前,冬夏之气开始于后,我已知道了。然而六气往复循环,主岁之时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补泻方法应该怎样?


岐伯说:根据司天、在泉之气所主之时,随其所宜,正确选用药味,这是治疗的关键。左右间气的治法也是这样。


《大要》说:少阳主岁,先用甘药后用咸药;阳明主岁,先用辛药后用酸药;太阳主岁,先用成药后用苦药;


厥阴主岁,先用酸药后用辛药;少阴主岁,先用甘药后用咸药;太阴主岁,先用苦药后用甘药。


辅佐以适宜的药物,资助其生化的源泉,这样就掌握了治疗六气之病的规律。


——《至真要大论篇》(二十)



黄帝率先抛出对 “幽”“明” 的疑问,岐伯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解释道:太阴、少阴两阴交尽谓之 “幽”,太阳、少阳两阳合明谓之 “明”。此二者与阴阳相配,便衍生出寒暑的不同变化。这寥寥数语,不仅勾勒出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轮廓,更暗示了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潜在影响。紧接着,黄帝又询问 “分”“至” 的含义,岐伯进一步阐述,气来为 “至”气分为“分”,春分、秋分与夏至、冬至,乃是天地正常气化纪时的关键节点,如同天地运行乐章中的重要节拍。


谈及四季,其变化并非孤立的片段,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移行过程。这一过程如同一条缓缓流淌却永不停歇的河流,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孕育而生。同样,六气本身也存在着先后之分每个阶段各占时三十天有余。这种对时间与气候细致入微的划分,反映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基于气候变化的先后顺序,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也讲究因时制宜。岐伯明确指出,少阳主岁,治疗应先用甘药后用咸药;阳明主岁,则先用辛药后用酸药,以此类推。这一治疗顺序的背后,蕴含着中医对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深刻理解。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各有特点,因此需要精准选择药物,顺应自然之势,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然而,这些治疗大法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在实际临床运用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各种复杂的因素,灵活运用。这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的核心精神,强调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通过这段对话,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三阴三阳理论的形成根源。它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古人长期认真观察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结晶。这种基于实践与观察的理论构建方式,正是中医整体恒动观以及人与天地相应理论的物质基础。中医理论体系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人体的生命活动紧密相连,强调顺应自然、调和阴阳,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黄帝内经原文直译:


黄帝问:幽和明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太阴、少阴两阴交尽,叫做幽;太阳、少阳两阳合明,叫做明。幽和明配合阴阳,就有寒暑的不同。


黄帝问:分和至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气来叫做至,气分叫做分;气至之时其气相同,气分之时其气不同。所以春分秋分二分和夏至冬至二至,是天地正常气化纪时的纲纪。


黄帝说:夫子所说的春秋之气开始在前,冬夏之气开始于后,我已知道了。然而六气往复循环,主岁之时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补泻方法应该怎样?


岐伯说:根据司天、在泉之气所主之时,随其所宜,正确选用药味,这是治疗的关键。左右间气的治法也是这样。


《大要》说:少阳主岁,先用甘药后用咸药;阳明主岁,先用辛药后用酸药;太阳主岁,先用成药后用苦药;


厥阴主岁,先用酸药后用辛药;少阴主岁,先用甘药后用咸药;太阴主岁,先用苦药后用甘药。


辅佐以适宜的药物,资助其生化的源泉,这样就掌握了治疗六气之病的规律。


——《至真要大论篇》(二十)



黄帝率先抛出对 “幽”“明” 的疑问,岐伯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解释道:太阴、少阴两阴交尽谓之 “幽”,太阳、少阳两阳合明谓之 “明”。此二者与阴阳相配,便衍生出寒暑的不同变化。这寥寥数语,不仅勾勒出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轮廓,更暗示了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潜在影响。紧接着,黄帝又询问 “分”“至” 的含义,岐伯进一步阐述,气来为 “至”气分为“分”,春分、秋分与夏至、冬至,乃是天地正常气化纪时的关键节点,如同天地运行乐章中的重要节拍。


谈及四季,其变化并非孤立的片段,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移行过程。这一过程如同一条缓缓流淌却永不停歇的河流,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孕育而生。同样,六气本身也存在着先后之分每个阶段各占时三十天有余。这种对时间与气候细致入微的划分,反映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基于气候变化的先后顺序,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也讲究因时制宜。岐伯明确指出,少阳主岁,治疗应先用甘药后用咸药;阳明主岁,则先用辛药后用酸药,以此类推。这一治疗顺序的背后,蕴含着中医对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深刻理解。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各有特点,因此需要精准选择药物,顺应自然之势,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然而,这些治疗大法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在实际临床运用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各种复杂的因素,灵活运用。这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的核心精神,强调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通过这段对话,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三阴三阳理论的形成根源。它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古人长期认真观察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结晶。这种基于实践与观察的理论构建方式,正是中医整体恒动观以及人与天地相应理论的物质基础。中医理论体系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人体的生命活动紧密相连,强调顺应自然、调和阴阳,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今年春行冬令,春天像冬天一样冷
 
帝曰:阳明何谓也?
歧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谓也?
歧伯曰:两阴交尽也。


换言之,厥阴者也。阳明者也。亦即寒暑异也。
但这样说的话,则阳明当与厥阴对冲,但为何事实上却不是对冲的呢?

丶丶丶阳明二丶丶丶丶
少阳一丶丶丶太阳三丶
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太阴六丶丶丶厥阴四丶
丶丶丶少阴五丶丶丶丶

而幽在四,而明在二,这怎么看也不合理吧!
这三阴三阳,千古聚讼,到底该如何解决?
 
帝曰:阳明何谓也?
歧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谓也?
歧伯曰:两阴交尽也。


换言之,厥阴者也。阳明者也。亦即寒暑异也。
但这样说的话,则阳明当与厥阴对冲,但为何事实上却不是对冲的呢?

丶丶丶阳明二丶丶丶丶
少阳一丶丶丶太阳三丶
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太阴六丶丶丶厥阴四丶
丶丶丶少阴五丶丶丶丶

而幽在四,而明在二,这怎么看也不合理吧!
这三阴三阳,千古聚讼,到底该如何解决?
幽,明。字面意思就很形象。气血合并达到最大且突显。气血合并且消失。阳明者气血之始点(手太阴,阳明金也),厥阴者气血之终点。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柰何?
歧伯曰:
厥阴司天,其化以风,
少阴司天,其化以热,
太阴司天,其化以湿,
少阳司天,其化以火,
阳明司天,其化以燥,
太阳司天,其化以寒。

昭昭者明也,冥冥者幽也。
是故幽明等同于三阴三阳也。

丶丶丶阳明五丶丶丶丶丶人丶燥丶丶丶
少阳四丶丶丶太阳六丶丶火丶丶丶寒丶
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太阴三丶丶丶厥阴一丶丶湿丶丶丶风丶
丶丶丶少阴二丶丶丶丶丶丶丶热丶丶丶

这是此篇第一款,三阴三阳及六气之定位排序。
但它符合幽明的解说否?
它符合两分两至否?

它一直以此顺序说事,直到

帝曰:幽明何如?
歧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
《大要》曰:
少阳之主,先甘后咸,
阳明之主,先辛后酸,
太阳之主,先咸后苦,
厥阴之主,先酸后辛,
少阴之主,先甘后咸,
太阴之主,先苦后甘。
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问题是此两种排序合理吗?正确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