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医经解读•八纲辨证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2364
获得点赞
353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金匮要略》:“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
太阳病,其证备”。病人有表寒,即风寒在表。

身体强几几然”。形容身体肌肉有抽风,属于肝风内动。风的本质是火,火的本质是阴虚,阴虚的本质属于里病,产生了肝火。

脉反沉迟”。脉沉病在里,与肝火吻合。脉迟病为虚寒,为阳虚,病亦在里。注意“反”字。本来风寒之邪在表,脉本来应该浮。今脉反而是沉的。

综合起来考虑:风寒之邪在表,阴阳俱虚于里。阴阳俱虚,寒热并存,表里皆病,虚实相兼。

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痉,属于内热证的一类,阴虚火旺的表现。痉是肌肉(筋)运动增强并且紊乱。功能增强和紊乱,古人称之为火。发生于筋,即筋急,则叫做肝风。痉病属于肝风内动。所谓瓜蒌桂枝汤,其瓜蒌乃指瓜蒌根,即天花粉。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寒,作用是清热泻火,对证肝风即痉病。桂枝汤对证风寒在表之证。桂枝汤之桂枝亦对证于里虚寒证(里阳虚)。
 
最后编辑:
人体从表至里区分为四个层次:①皮毛。②肌肉(包含筋和脉)。③府。④藏。

邪在皮毛和肌肉:不包含筋和脉者叫做表寒证。包含筋和脉者叫做表热证。邪气局限于皮毛者,叫做表寒实证,即麻黄汤证。邪气侵犯到肌肉而没有侵犯到筋和脉者,叫做表寒虚证(侵犯到筋和脉者引起表热证),即桂枝汤证。
邪在府:叫做里热证
邪在藏
:叫做里寒证。

瓜蒌桂枝汤证。邪气侵犯于肌肉(皮毛自不在话下),并且侵犯到筋和脉,产生表热证。而且进一步侵犯到了肝藏,则产生痉病。痉病属于里热证。肝属木。什么是木?泛指人体的肉体结构。邪气侵犯到肉体结构之脉,引起表热证。邪气侵犯到肉体结构之筋,筋通于肝藏,则引起痉病,即肝风。肝风表现为“身体强几几然”。病性为火热,火热的原因是阴虚,阴虚的原因是素亏(而不是刚刚发生的)。所以,病人平常就有脉沉迟。阳气素不足,邪气容易侵犯于藏府。一旦邪气侵犯于藏府,则导致阴虚加重而产生火热,成为主要矛盾。
 
肝藏,五行属于木。所谓木,是古人对于人体的肉体结构的泛称。肉体结构区分为三层,从表到里是:①肉体。②筋脉。③府藏。邪在肉体者是桂枝汤之。邪在脉者是表热证。邪在筋者连通于肝,是痉病。邪在其它的经脉而联通于胃府者是阳明里热病。邪入于脾者是太阴病。邪入于心者是少阴病。

五藏之中,唯肝藏代表肉体之中的筋,脾代表肉体本身。所以,到底是肝代表肉体呢,还是脾代表肉体呢,从前到后有两种看法。五行的区分是把肝藏代表肉体(肝属木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而后来又认为应该是脾藏代表肉体,肝藏专门代表肉体之中的筋。所以,肉体消瘦被认为是脾虚,筋急被认为是肝风。实际情况是:肌肉和筋虚寒是脾虚,筋产生火热则是肝风。

就是说,筋病区分为二:①虚证,即阳虚之寒证。②实证,即阴虚之风证。前者责脾,后者责肝。

肝主筋,指的是肝藏负责筋的运动的协调,而不是负责产生筋的运动力量。筋产生运动力量,这是依靠脾藏,而不是肝藏。所以,脾虚必乏力,肝虚不乏力。筋运动不协调,叫做风。风的本质是热,热的来源是火,火的来源是肝。肝藏负责控制火气,使筋的运动具有协调性。
 
古人把个人首先区分为二:
①肉身
②心神

每个人区分为这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当然是紧密结合起来的。医生考察一个人是不是健康,既要考察他的肉身,也要考察他的心神。肉身是阴,心神是阳。阴气产生肉身,阳气产生心神。阳在外,阴在内。阳在表,阴在里。阳一眼就可以看到,阴不容易看清楚,甚至看不清楚。这是最初步的区分。进一步的区分必须建立在这个初步区分的基础上,不能违背这个初步区分。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阳是肉体释放的各种能量,阴是制造肉体的能量。阳是分解反应,阴是合成反应。阳气的活动必消耗肉体,肉体的合成必消耗阳气。阳气推动肉体的各种活动,各种活动必消耗能量。阴气推动肉体的合成反应,也必定消耗(实际上是储存)能量。阳气把质量转化为能量,阴气把能量转化为质量,阳气代表动能,阴气代表势能。阳气使势能转化为动能,阴气使动能转化为势能。阳气使化学键断裂,阴气使化学键形成。化学键断裂释放阳气,化学键形成吸收阳气。化学键断裂拆开肉体,化学键形成形成肉体。所以,《黄帝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肉体的化学键断裂而释放阳气,阳气被肉体释放出来后有两个去路:

①以热能的形式向周围释放,维持体温和升高体温,而体温维持着阳气的强度。体温越高,阳气越强。体温越低阳气越弱。所以,降低体温会减弱人的阳气,升高体温会增强人的阳气。阳气增强会增强人的各种生命活动,包括对细菌病毒的免疫力。也会激发细菌病毒的阳气(即阳邪),打乱人的正气,并消耗人的阴气。所以,当细菌病毒感染人体后,阳邪还没有产生,以阴邪为主时,即太阳病时,应该增强人的阳气以消灭邪气。治疗原则包括避寒就温和使用辛温发散药。当细菌病毒的阳气已经被激发起来,即阳明病时,则应该抑制阳气,切忌增强阳气。人体的阳气和细菌病毒的阳气本身就会消灭细菌病毒本身的肉体,此时的治疗原则是抑制细菌病毒的阳气,以避免它杀灭人的肉体。

细菌病毒好比是敌对国家。细菌病毒的阳气好比是敌对国家向我国发射的各种炮弹,细菌病毒的阴气好比是各种炮弹。太阳病,是敌对国家拼命生产各种炮弹。阳明病,是敌对国家拼命发射各种炮弹。太阳病,我国应该向敌国拼命发射各种炮弹,也就是增强阳气。阳明病,我国应该休养生息,不要发射各种炮弹,也就是控制阳气。

心神的作用是产生并管理人的各种生物活动,肉身的作用是为心神提供物质基础。

②以化学能的方式储存于高能磷酸键(ATP分子、磷酸肌酸分子)。高能磷酸键在需要的时机断裂而释放阳气,用于推动人的各种生命活动。

所以简而言之,人的阳气有三个去路是:①释放热能,②推动人的各种生命活动。③形成各种化学键而产生肉体。前二者是阳气本身的作用,后者是阳气转化为阴气。
 
最后编辑:
古人进一步把肉身区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大类,叫做五行(行即形)。古人又把心神也相应地区分五个大类:风热湿燥寒。叫做五气。五气是神的五个要素。它们相互作用产生神明。五气产生五行,五行产生五藏,五藏相互作用产生神。

古人又把神区分为志意思虑智五个层次。最高层次的神叫做智,智产生心,心为君主之官,管理全身的一切生命活动。
 
最最简单的生物个体(独立的生物个体)必包括肉体和心神,而五行和五气的分化不甚明显。古人说“麻雀虽小,五藏俱全”,其实麻雀不是最小,最小的是病毒。病毒有肉身,有心神,而肝脾肺肾的分化不甚明显。肉身也简单,心神也不太神秘,很容易研究透彻。
 
心产生神,脾产生肉,肝产生筋,肺产生气,肾产生精。精气神肉筋,代表人的五个要素。人好比一个国家。精是国家的各类人才,气是综合国力,神是国家的软实力,肉是国家的硬实力,筋是国家的各种组织机构。在人,这种分化最显著。在病毒,这种分化最不明显。
 
表里辨证

肉体区分为表里。在表的肉体区分为皮毛和肌肉。在里的肉体区分为筋脉和府藏。在表的肉体可以用肉眼看清楚,所以叫做阳。在里的肉体不能用肉眼看清楚,所以叫做阴。所以,邪气侵犯皮毛和肌肉都是表病,邪气侵犯筋脉和府藏都是里病。正气强则邪气不能入里,正气弱则邪气可以入里。邪气不入里则人的各种生命活动正常,邪气入里则必定削弱某些重要的生命活动。明白了这个基本道理,则表里辨证就比较简单了。
 
《金匮要略》:“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
“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太阳病,即表寒证。表寒证区分为两个典型证: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是邪在皮毛,发热、恶寒、无汗、尿清长、脉浮紧。有没有汗当然会影响尿量多少,有汗会减少尿量,无汗会增加尿量。麻黄汤证无汗,故尿清长。邪气在表,故尿清,无汗,故尿长。桂枝汤证是邪气在肌肉(没有侵犯到肌肉中的筋脉),发热、恶寒(或恶风)、有汗、尿短、脉浮而不紧(不紧谓之缓)。原文说的意思是,病人发热、恶寒、无汗,却反而尿短。那么,这既不是典型的麻黄汤证,也不是典型的桂枝汤证。是二者的混合证型,所以使用桂枝汤加麻黄。什么是混合证型?就是邪气侵犯到皮毛与肌肉之间,一脚踏入肌肉,另一脚还在皮毛。在皮毛则无汗,入肌肉则尿短。邪入肌肉而尿短,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有汗,另一个是邪气侵犯于膀胱。本案例无汗而尿短,当然提示邪气已经顺着足太阳膀胱经脉侵入于膀胱。故用桂枝汤解肌,加麻黄发汗解散皮毛之邪,外加麻黄还有利尿作用(即驱散膀胱之邪气)。

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先理解“欲作刚痉”。

什么是痉?看《金匮要略》原文:“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痉病是从太阳病发展而来的。病人发生了太阳病,有发热,本来是有恶寒的,现在恶寒消失了。不仅恶寒消失了,脉浮也消失了,变成了脉沉,而且脉变细了。在此基础上再出现肝风内动。这就是痉病。

什么是柔痉?再看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所谓柔痉,就是指最先定义的痉病,也就是原始意义上的痉病,也就是上文所指出的“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病人发热、有汗、不恶寒、脉沉细,出现肝风内动症状。

什么是刚痉?又看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最先认识痉病时,认识的是柔痉。后来认识到痉病可以区分出两个证型,于是就区分出柔痉和刚痉。前面说了,痉病(也就是柔痉)本来是有发热而没有恶寒的。本案例的痉病却有恶寒。故曰“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由此可见,痉病之区分刚柔,乃是《金匮要略》作者首创。从“反恶寒”三个字可以看得出是这么回事。这是因为,本来“发热、无汗”应该是有恶寒的,为什么要说“反”而恶寒呢,就是因为当时的大家都认定痉病不该有恶寒。病人发热、恶寒、无汗、尿短、脉沉细,并出现肝风内动。这就是刚痉。

再反过来理解原文“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这其实已经是出现肝风内动症状了,只是还没有发展到“身体强几几然”。所以说是“欲作刚痉”。

葛根汤主之”。原文告诉我们,葛根汤是治疗刚痉和欲作刚痉的方子。痉病也好,刚痉也罢,都是邪气侵入于肌肉,并且侵入于筋和脉,并且侵入于肝藏,导致肝风内动。葛根汤乃是桂枝汤加麻黄,再外加葛根。桂枝汤治疗邪气在肌肉,加麻黄的道理前面说了。加葛根则是针对肝风内动的。
 
最后编辑:
《金匮要略》:“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
何谓痉病?西医所谓的高热惊厥是也。何谓惊厥?肝风内动是也。病人外感风寒,因为素体虚弱而发展为痉病。外感风寒,故发热。或不恶寒,或有恶寒。或不出汗,或有出汗。素体虚弱,故脉沉细弦紧。在此基础上出现肝风内动症状,就可以诊断为痉病。

痉病之邪,从肌肉入里于筋和脉,并入于肝藏。人体从表到里区分为:①皮毛。②肌肉。③筋和脉。④府和藏。痉病之邪从肌肉不仅入侵于筋和脉,还入侵于肝藏。入侵于肌肉,故桂枝汤主之。入侵于肝藏,故为痉病。素体虚弱,故邪气入侵。病在肝,故脉弦。里气虚,故脉沉细。表有寒,故脉紧。
 
痉病最显著的特点是肝风内动。所谓肝风,就是肌肉运动失去协调性,并且运动增强。这是邪火使然。肝风乃是邪火的一个特殊类型。邪气入里化热而产生邪火,邪火侵犯到肝藏,就会导致筋急。筋急就是肝风。所以,治疗痉病,以桂枝汤为基础方驱除肌肉邪气,加上清热泻火之品。桂枝汤中的白芍本身也有平熄肝风的作用。
 
肝主筋

什么是筋?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筋指西医说的肌肉,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即能够产生机械力的器官。广义的筋泛指一切功能性器官。譬如思考问题叫做动脑筋。狭义的筋也好,广义的筋也罢,其作用都是“发力”。筋发力需要协调,由肝藏负责这种协调工作。肝主筋,既主狭义的筋,还主广义的筋。《黄帝内经》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谋虑就是动脑筋,可见脑筋也是肝藏主导的。

所谓谋虑,就是如何协调各种功能器官的各种功能活动。如果肝藏功能降低了,则失于谋虑而出现各种和各个筋之间不能协调,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动风。风的本质是热,热的作用是增强并且扰乱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这种情况又被称为上火。这种火是邪火。邪火产生于肝,也就是肝失去了协调筋发力的作用。相比之下,正火产生于心。心火叫做君火,肝火叫做相火。相火与君火必然存在着竞争关系,因为火必消耗阴气,而阴气是有限的。君火强则抑制相火,相火强则抑制君火。肝虚产生相火,相火抑制心火,这个逻辑链条叫做“木不能生火”。肝不虚才能产生心火,叫做“木生火”,五行相生之一。

所以,肝虚产生相火,相火打乱筋的生命活动,被称为肝风内动。肝藏的基本作用是协调人体的各种筋,这个说法其实是省略性说法。不省略地说就是,肝藏负责谋虑而抑制相火,相火被抑制,君火才不被抑制,君火不被抑制才能协调各种筋发力。这是肝主筋的逻辑链条。所以,最终实际上还是君火起协调筋发力的作用。筋发力协调靠心的智慧,心的智慧来源于肝的谋虑。所以,是肝主筋,不是心主筋。心是抓全面的,肝是负专职的。
 
肝虚病怎么治疗?看《金匮要略》原文:: “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肝虚,所以用酸味补肝。苦味泻火(实际上是泻相火,即泻肝火),于是就保护心之君火。故曰焦苦入心。知道肝虚怎么治疗,也就知道痉病怎么治疗,明白治疗痉病除了需要用桂枝汤等方子驱除表邪之外,还需要使用酸味补肝,用苦味助心,目的都是清热泻火。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