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2364
获得点赞
353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
古人根据人的道行把 真正的人类 (人形动物除外,野蛮的人属于人形动物)区分为四个层次: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从概念上说,这四个层次的人被后世统称为君子,以区别于人形动物即小人。古人提倡修身养性,本质就是提高人的道行,以提高人的层次。如何修身养性呢,就是认识和把握天地之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之道,在此基础上要把握天地之道,以达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效果。对天地之道的认识越清楚明白,就越能把握天地之道。越能把握天地之道,个人的道行就越高,层次就越高。最高层次被取名叫做真人,次之叫做至人,再次叫做圣人,最低叫做贤人。次于贤人者叫做小人,为野蛮人类,当今把这类人叫做人形动物。
 
何谓真人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
所谓天地,今天通常叫做宇宙。宇宙有道,作为一个人,需要搞清楚宇宙之道是什么。何谓道?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当然,道好比是一头大象,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形象。可能看做是一堵墙,可能看做是一根大柱子,可能看做是一根粗绳子。三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中国古人对道的认识,与西方人对道的认识就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认识的。中国古人把道区分为阴阳。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当我们对道的认识达到最高境界时,就成为真人。真人可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古人把真人叫做神仙,神话故事中有很多真人形象。把真人形象文学艺术化,以便普通百姓喜闻乐见,便产生神话故事。

真人可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提挈天地,这就不是对宇宙的绝对服从,而是主动改造宇宙。与西方古人对比,他们认为人类只能绝对服从于宇宙(上帝代表宇宙)。要改造宇宙,首先要认识宇宙。如何认识宇宙呢,当然是认识阴阳运动变化规律,也就是认识道。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达到真人的层次,就会呼吸精气而独立守神。注意“独立”两个字。宇宙之神是大神,个人之神是中神,细胞之神是小神。独立守神,当然指的是个人之中神。本来个人之中神高度依赖于宇宙之大神的,达到真人层次,则个人之中神获得独立,可以与宇宙之大神平起平坐,平等互动,叫做独立守神。这样的人,人们把他叫做上帝。上帝与天地同在,但是不可能超越天地。此曰寿敝天地。就是说,在中国古人看来,上帝不可能高于宇宙,只能与宇宙平起平坐。而西方古人则认为上帝高于宇宙,在此基础上,所有的凡人必须绝对服从于上帝。
 
真人是理想中最高层次。真人虽然是理想境界,但是并不是模糊的理想,而是有清晰追求路线的。好比当今的人追求超出银河系的理想,并不是空想,而是科学幻想。

要提高人的境界,基本路线是“把握阴阳”而“提擎天地”,也就是改造“自然”。中国古人心目中的“自然”,不是仅仅指自然科学,而是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符合阴阳运动的规律,人体内的运动变化规律符合阴阳运动规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符合阴阳运动的规律。所以,真人的思想境界是自然科学、医学和人文科学都达到最高层次,这三个境界一理相通,那就是阴阳运动变化规律。要提高人的境界,便是提高对阴阳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同时就可以提擎天地。
 
古人把自然界(自然界,古人叫做“道”,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医学方面的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规律区分阴阳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因素。阴阳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近代西方人也认识了对立统一规律,只是没有中国古人认识得那么清楚。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合称为辩证规律,以这样的套路研究自然,叫做辩证法。研究阴阳理论体现的是辩证法。要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主要是认识辩证规律。辩证规律,古人叫做“道”。道是形而上的东西。器的运动变化遵循道。
 
要研究道,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阴,什么是阳。

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因素。阳是展现出来的因素。由于它展现出来,因此阳是看得见的。由于它看得见,因此被称为阳。阴是隐藏在阳背后的因素。由于它隐藏着,因此阴是看不见的。由于它看不见,因此被称为阴。

就好比北冰洋的冰山,阳是显露出来的冰山一角,阴是潜藏于水下的冰山主体。科学家根据显露出来的冰山一角和海水的物理性质,可以测算整个冰山。同样道理,人们根据阳,可以知道整个事物。医生根据人体之阳,可以知道整个人体。

又好比一堆火,阳是火焰,阴是木材或汽油。人们根据火焰,可以知道产生火焰的是木材还是汽油。人们不必走近火焰,远处观察就可以知道产生火焰的是木材还是汽油。同样道理,医生根据病人的阳气,可以知道病人的阴气如何,整个人体如何。虽然阴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医生有办法知道病人的阴气如何。阳气和阴气都知道了,整个病人的情况就知道了。

譬如一个人一天能够吃三餐饭,每餐饭可以吃一大碗米饭和一小盘红烧肉。医生就知道这个人的“胃”很好。虽然胃隐藏在体内,医生在体外可以知道它的情况。吃饭这个情况是阳,胃是阴,根据阳可以判断阴,根据阴阳可以判断整个人体。要根据阴阳判断整个人体,就需要认识阴阳运动变化规律,也就是认识道。健康的人体阴阳平衡。如果病人阴阳失去平衡,医生的任务是调整阴阳使之恢复平衡。这叫做“提擎天地,把握阴阳”。医生既然可以恢复病人的阴阳平衡,也就应该有能力维持自己的阴阳平衡。医生可以这么做,其他任何人也可以,只要不断提高对道的认识,也就是提高对阴阳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由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具有普遍性,也就是遵循道,因此精通阴阳即精通道的人,既可以为良医,也可以为良相。这样的人,最低层次是贤人,最高层次是真人。
 
阴阳既是对立的关系,又是统一的关系。对立性与统一性合而为一,导致阴阳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由于很复杂,因此要把握阴阳当然是永远追求的目标。由于是永远追求的目标,因此要达到真人的境界永远不可能。两千五百年以来,唯一被公认的圣人才有孔子一人,贤人也不多。
 
【阴阳的对立关系】
这一点不难理解,阴阳本来就是对立的,大家都知道的。所谓对立,就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我强则你弱,我弱则你强。

阴阳之所以对立,是因为阳气增强会消耗阴气,阴气增强会抑制阳气。就好比是一个燃烧木材的炉子,火焰是阳气,木材是阴气。火焰增强必加快消耗木材,木材太多会限制火焰。那么二者就会产生对立的关系。木材不足不要助火,火焰太弱不要添材。

人体也是如此。阳亢会导致阴虚,阴盛会削弱阳气。所以,阳虚者不要滋阴,阴虚者不要助阳。活动会增强阳气,休息会增强阴气。所以,白天活动一天必须晚上休息,晚上休息一晚必须白天活动。不可以整天活动,也不可以整天休息。春夏活动多,必秋冬多休息。秋冬多休息,必春夏多活动。不可以一整年多活动,也不可以一整年多休息。运动养阳必与休息养阴交替进行。

所以,表寒证和里寒证都不要使用酸苦,表热证和里热证都不要使用辛甘。阳盛者使用酸苦,阴盛者使用辛甘。

冬至阴气最强而阳气最弱,此时应该使用辛甘助阳法。夏至阴气最弱而阳气最强,此时应该使用酸苦涌泄法。

阳明病阴弱阳强,此时用药必苦寒。
三阴病阴阳皆弱,此时用药必辛甘。
太阳病阳弱阴强,此时用药必辛温。

辛与酸对立,甘与苦对立。
辛甘助阳,酸苦添阴。所以:
阳亢不要用辛甘,否则会使阴气枯竭。
阴盛不要用酸苦,否则会使阳气熄灭。
 
最后编辑:
对于人体来说,
阳气有二:①正气之阳气。②邪气之阳气。
阴气亦有二:①正气之阴气。②邪气之阴气。

人体的阳气和阴气都是正气,细菌病毒的阳气和阴气都是邪气。人体的阳气推动人体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人体的阴气在背后支持人体的阳气。人体的阳气对抗细菌病毒。细菌病毒的阳气消耗人体之阴气,表现为阳邪。细菌病毒的阴气抑制人体的阳气,导致人体的阳气相对不足。

作为邪气,细菌病毒可以局限于人体之表,也可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属于纵向传播,叫做传经。因为经乃是纵向的(络是横向的)。所谓传经,不是从皮肤粘膜传到内脏和血液(菌血症和毒血症还是表证呢,败血症才是里证),而是从病人的里气不受损到里气受损,里气受损从轻到重的过程。

太阳病】人体的正气不弱,而细菌病毒的阴气很强。此时病人表现为阳虚阴盛,细菌病毒感染人体没有损害人体的里气,病在表而不在里,叫做表寒证。此时病人的阳虚是相对不足,而不是绝对不足。也就是说病人的各种生命活动没有减弱。细菌病毒强大的阴气施加于人体(即细菌病毒快速增殖),导致人体的阳气不足以抵抗细菌病毒的邪气。此时使用辛温走表药,助阳气以驱除邪气而不伤人体的阴气。不要使用酸苦、辛甘走里之药,因为酸苦走里药会抑制阳气而抑制免疫力,辛甘走里药会激发邪气而助火,促生里热证。

太阳病乃是人体的正气不弱,细菌病毒在人体之表快速增殖而表现为强大的阴气。邪气在表而不在里。细菌病毒增殖需要依靠阴气,这种阴气叫做邪气之阴气,它属于体表阴气盛,阳气相对不足。故曰表寒证。用辛温走表药驱散表寒为正招。

人体的细胞会增殖,依靠人体自身的阴气。细菌病毒也会增殖,亦依靠它们的阴气。细菌病毒感染人体之后,首先表现为细菌病毒快速增殖,在西医叫做菌血症或毒血症,在中医理论中叫做寒邪在表,表之阴气盛,阳气相对不足,即表寒证。病人的里气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增强在表之阳气以对抗在表之阴气,阻止细菌病毒继续增殖并消灭之。细菌病毒还没有损害人体的里气,所以病人的各项生命活动基本上都是健康的。
 
太阳病的特点一定是病人的正气不虚,也就是各项生命活动不减弱,也不亢进。病人不疲劳,也不兴奋。不失眠,也不嗜睡。如果病人正气不足了,阳气不足则生命活动减弱,表现为疲劳嗜睡。阴气不足生命活动亢进,表现为兴奋失眠。病人正气不虚,所以能吃能消,二便正常,全身有力气,思维敏捷。
 
太阳病,在表之阳气相对不足(在里之阴阳皆不虚),就会激发在里之阳气增强,目的是增强在表之阳气。在里之阳气增强,就会消耗阴气。如果阴气充足,即可以支持阳气继续增强。阳气继续增强,总是可以消除邪气的。所以,太阳病保护阳气即可,需要不需要继续增强阳气,人体自身会有决断,医生只需要考察病人的阴气是不是虚弱下来了。只要阴气没有虚弱下来,继续保护阳气就可以了。

所以,原则上其实太阳病不需要用药治疗,保护阳气不受被动抑制即可。
 
【阴阳的统一关系】
前面说了,阴阳之间有对立关系。对立关系是你强则我弱,你弱则我强。两个因素如果仅仅是对立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就会相互排斥,以至于两者最后分离脱钩。要么有你无我,要么有我无你。这是阴阳相离。但是实际上阴阳是不相离的,为什么呢,因为阴阳之间还有统一的关系。阴阳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阴阳之间物极必反,故而不能相离。当阳气增强而阴气减弱时,达到某个极点就会反过来变化,阴气增强而阳气减弱。阴阳之间如此循环交替变化,乃至于无穷无尽,循环无端。

春三月。当人体的阴气达到鼎盛状态而阳气最弱时,物极必反,阳气开始增强,阴气维持鼎盛状态,阴阳达到平衡状态。譬如从冬至到春分就是如此。这个过程叫做阳生

夏三月。阳气继续增强并达到鼎盛状态,而阴气从鼎盛状态开始越来越减弱。从春分的阴阳平衡状态到夏至的阳气鼎盛而阴气最弱。这个过程叫做阴长

秋三月。阳气开始由盛转衰,越来越衰退。阴气处于低谷状态。从夏至到秋分就是如此。这个过程叫做阳杀

冬三月。阴气由低谷状态开始增强,阳气进入低谷状态。从秋分到冬至就是如此。这个过程叫做阴藏

冬至人体的阳气不会降到零,夏至人体的阴气也不会降到零。那么阴阳不会相离,二者只会在某个范围内反向波动。冬三月阴藏,为阳气保留了火种。当人体进入耄耋之年,最后阴不能藏,则油枯灯灭而死亡。夏三月阴长,为阳气提供了强大的火力。当人体进入青年期,五藏六府之气皆达到鼎盛状态。
 
冬三月为什么会阴藏呢?因为此时阳气处于低谷状态,最小限度消耗阴气,使阴气得以保留种子,古人称之为冬藏。保留什么种子呢,当然是保留精,精藏于肾。冬三月是养肾精的大好时机。如何养肾精?充分休息,只是维持必要的低水平运动。如果冬三月失于藏精,来年阳气增强过程中容易得各种温病和暑病。所以《黄帝内经》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冬三月应该充分休息,叫做养藏。夏三月则应该做极限锻炼,叫做养长。夏三月是一年四季中最适合做各种强化训练的时机。春三月要勤快而不劳累,叫做养生。秋三月要减少运动强度,叫做养收。

总而言之,春三月勤快,夏三月劳累,秋三月平和,冬三月静养。此乃四季养生之道也。
 
当人体感染各种细菌病毒时,充分休息也是四季养生之道。这是因为细菌病毒感染会充分激发人体的阳气,相当于夏三月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大量消耗肾精,此时必须充分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活动是治疗疾病最重要的原则,比正确用药更重要。此时既要充分休息以节约肾精消耗,又需要充分保暖以维持足够强的阳气而抵抗细菌病毒。

所以,当人体感染各种细菌病毒时,既要充分休息,又要充分保暖
 
细菌病毒本身是肉体,它的增殖属于阴邪之气(邪气之阴气)。

太阳病期。细菌病毒感染人体后,首先必须大量地快速地增殖,才能致病。阴邪之气施加于人体,会抑制人体自身的阳气,导致人体的阳气相对不足。此时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寒症状,叫做表寒证。为什么是“表”寒而不是里寒呢,因为人体的正气并没有虚弱。不仅阴气不虚,阳气也只是相对不足,而不是绝对不足。即人体的阳气足以维持各种正常的生命活动。由于人体自身的阴气(正气之阴气)是充足的,因此可以耐受辛温发散药。如果病人的阴气虚弱了(譬如阳明热病),则不能耐受辛温发散药,因为辛温发散药会消耗阴气。

阳明病期。太阳病期,细菌病毒数量达到鼎盛状态,细菌病毒的数量代表邪气之阴气,故太阳病时阴邪气重。然后强大的阴邪必释放强大的阳邪之气,此时阴邪之气减弱,阳邪之气鼎盛,叫做阳明病。阴邪的作用是产生并释放阳邪,并抑制人体正常的阳气。阳邪的作用是扰乱人体的阳气并消耗人体的阴气。人体自身的阳气减弱了,即各种生命活动减弱了。而且各种生命活动被阳邪打乱了,古人称之为火气。阳邪本身也好,火气也罢,都会消耗阴气,导致人体的阴气虚弱。病人表现为阴虚阳亢。阳亢则发热而恶热,恶热则烦躁不安。阴虚则出汗而控制火气和阳气。所以,阳明病必发热而恶热,烦躁不安而出汗。

太阳病,病人的各种生命活动正常。阳明病,病人的各种生命活动不同程度减弱和紊乱。太阳病是邪气在表,阳明病是邪气入里。太阳病是表寒,阳明病是里热。

太阴病期。阳明病时病人的阴气越来越减弱,导致阳气(包括人体正气之阳气和邪气之阳气)不能维持而突然衰弱下来,此时进入太阴病期。就像是木材不足而火焰必突然衰弱下来。最先衰弱下来的阳气乃是脾胃系统之气。先胃气衰弱,此时还是阳明病。再脾气衰弱下来,则进入太阴病期。

少阴病期。太阴病期病人的阳气继续衰弱下来,则心气虚弱而进入少阴病。心气虚弱必“但欲寐”。心气弱而不能推动脉气,脉气虚弱则“脉微细”。所以,少阴病的主要症状乃是“脉微细,但欲寐”。
 
最后编辑:
太阳病是阴邪致病,细菌病毒在体内大量地快速地增殖。此时的治疗原则是刺激人体的阳气,一方面使用辛温发散药,另一个方面充分保暖。阳气会消灭细菌病毒的肉体,因为细菌病毒的肉体代表阴气,而阳气增强会消耗阴气。增强阳气可以杀灭细菌病毒,当然也会消耗人体的阴气,那么这就要求人体自身的阴气不虚弱。如何判断人体自身的阴气虚弱还是不虚弱呢,根据是不是出汗,是恶寒还是恶热,和脉象来判断。阴虚必出汗,阴盛必脉紧。阴虚必恶热,阴盛必恶寒。

阳明病是阳邪致病,细菌病毒极大限度地消耗人体的阴气并打乱人体的阳气。导致病人阴虚阳亢。治疗原则是苦寒泻火,酸甘清热。切忌使用辛温发散药。此时不强调保暖,但是也不要失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