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我认为我没有明显的湿热,我的舌质一直是淡白的,舌苔是白厚或不厚但腻,即使吃姜附桂也只是上火 眼睛酸,舌苔没有黄过,我吃过半夏泻心汤反而大便稀,舌苔更加白厚.舌头还长了个溃疡.我认为是黄芩黄连太苦寒上了阳气,导致虚火上浮长溃疡. 另外口臭是舌苔越厚越臭,不一定是湿热,寒湿也会你可以试试千金方的温脾丸,可能是中焦不通导致当归四逆汤/理中汤等温热的药起不到疗效
温脾丸
炮附子、干姜、细辛、肉桂、当归、黄连、黄柏、大黄、吴茱萸、麦芽、神曲 等分
《千金方》温脾丸方证规律及临床应用 新中医
3 讨论
本次病案分析结果表明,温脾丸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病程的患者,这与其原文中的“久病”是相符合的。适用人群主要年龄大于或等于 40 岁的患者,但以青壮年、体型正常或偏胖的患者为多,这可能与饮食活跃期有关。中医病症方面: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系病证,这也验证了其当数“脾脏方”内容;治疗的病证包括:脾虚湿阻气滞、便秘、不寐等病证。西医病症方面: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科、神经科疾病;治疗的疾病包括:便秘、失眠症、慢性肠炎等疾病。温脾丸证的主要症状出现于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主要的证候表现为有大便异常(便秘或便干、黏滞或便烂)、疲劳(虚羸)、多梦、失眠、四逆等症状。主要舌脉当为:舌淡或淡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或沉;温脾丸所对应的证候类型属寒热错杂证。
温脾丸出自 《千金方·脾脏方》,原文中的“久病”表明与厥阴病相关,其中的“脾气弱”当为全方病机。张璐认为,(温脾丸)专为真火式微,不能消磨宿食,蕴积于中而热积于上。指出温脾丸证除了脾气虚弱,还当有肾阳不足,所对应的体质状态也属于“脏寒”的体质状态。并且有“蕴积于中而热积于上”的积滞状态,这是脾气虚弱导致中焦湿滞、积滞或食滞,中焦的湿浊化热,或积滞壅塞化热所导致的状态。总之,上热下寒中滞是温脾丸方证的辨证思路,证候表现为寒热错杂,突出表现中焦积滞。
以方测证,温脾丸中温补的药物有附子、肉桂、干姜、细辛、当归、吴茱萸,寒凉药有大黄、黄连、黄柏,寒温并用,针对寒热夹杂症。另外,从其药物组成结构上来看,消导作用的药物有吴茱萸、大黄、黄连、黄柏、神曲、麦芽 6 味,吴茱萸辛苦温,辛能升清,苦能化浊、祛湿而下糟秽,在此以升清化浊,辅以神曲、麦芽消滞导积。大黄、黄连、黄柏苦寒清热,拔其上盛;再以附子、肉桂、干姜、细辛、当归温脏补虚,调和经府血气。诸药合用补泻兼施,寒热同调。
笔者认为,临床在使用温脾丸时,第一,当判断“中滞”的状态。关键在于舌苔的查验和大便的问诊,主要表现为舌苔黄或黄腻,便秘、便烂或大便黏滞等“中滞”的特点。而舌质淡是脏寒之象,舌苔与舌质往往表现为寒热错杂之象。从应用温脾丸的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出:温脾丸证的患者突出的体征在于舌苔黄或黄腻,从统计数据来看苔黄或黄腻的患者有 52 例,占所有患者的 86.7%,这是临床运用的抓手之一;舌质淡的患者有 36 例,占 60%,也表明中滞与脏寒相关。并且在所有使用温脾丸治疗有效的患者中以大便异常(便秘或便干、黏滞或便烂)的出现次数最多,其中便秘或便干 15 次、黏滞或便烂 39 次,占所有患者的 90%,表明了患者“中滞”的状态,这也提示我们临床上关于大便的问诊尤为重要。
第二,当寻找寒热错杂的证候群。从临床症状的统计结果中可发现,患者主诉不一,症状多,涉及多系统,除了舌象寒热错杂外,常见的临床症状既有疲劳、多梦、失眠、头晕、口干等热象,也有大便黏滞、溏泻、四逆、怕冷、下肢冷、凉食后腹部不适等寒凉症状,结合舌脉,往往寒热错杂,难以分辨。更应关注脏寒的体质状态,患者肚子受凉、凉食后不一定会腹泻,往往以凉食后腹部不适或腹胀为主要表现,俗称“胀肚子”,其胃口多为正常;也不一定会出现四肢逆冷症状,有的可能仅为“下肢冷、手热脚冷、上身热下身冷”等表现。
第三,要具备“一元论”的思维。温脾丸方证表现为上热中滞下寒的证候群,因为中焦阻滞,影响脾升胃降,升降失常,则上焦之火不降,下焦之水不升,水火不济,则呈上热下寒表现。在临证中,往往寒热虚实错杂,各种兼夹症状繁多,如果仅看到热象治以寒凉则会出现很快复发的情况,如果仅看到寒象治以温热则会出现热象加重的情况。所以在思考病机时必须以“一元论”的思维去理解病情,以上热中滞下寒的病机来分析症状,这样才能达到“一方治多病”的效果,才符合“整体观念”的中医基本思想。
结合乌梅丸,可更进一步理解温脾丸应用的基本架构和思路。温脾丸证是上热中滞下寒,而乌梅丸证的病机是上热中虚下寒。二方最基本的体质状态是“脏寒”,都表现为上热下寒或寒热错杂。二者不同点在于中焦,前者是中滞,后者为中虚。乌梅丸证的中虚,是为脾阳不足,脾主四肢功能下降,阴阳气不相顺接,则见厥逆;脾气不升,则下陷而为利。温脾丸证的特点也是上热下寒,但不仅仅是乌梅丸的中虚,而是中焦的湿热或积滞,虽然“脾气虚”,但突出是中焦的湿浊化热,或积滞壅塞化热所导致的状态。
临床上在遇到脾胃系病证、消化科、神经科疾病,如便秘、失眠症、慢性肠炎等疾病,虽然临床表现复杂,以一元论的思维,只要辨证为上热中滞下寒证时,均可考虑使用温脾丸加减进行治疗。对于寒热错杂证,温脾丸堪称为乌梅丸的合理补充。
吃过半夏泻心汤有口臭那应该有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症状
大便时不时不成形那应该有中焦的湿热或积滞,就是不知道黄连黄柏大黄吃得胃能不能受得了
如果不行还想到条路子就是每天吃白通汤通阳,温热直达下焦,效果类似潜阳丹/封髓丹,在这基础上再吃其他的药
(市面上没卖白通汤,用四逆汤口服液+大葱代替)
确定没有湿热那就艾灸吧你好 我认为我没有明显的湿热,我的舌质一直是淡白的,舌苔是白厚或不厚但腻,即使吃姜附桂也只是上火 眼睛酸,舌苔没有黄过,我吃过半夏泻心汤反而大便稀,舌苔更加白厚.舌头还长了个溃疡.我认为是黄芩黄连太苦寒上了阳气,导致虚火上浮长溃疡. 另外口臭是舌苔越厚越臭,不一定是湿热,寒湿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