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比较杂而全,为了自己和家人健康少走弯路,还是尽量看一下。
长新冠名字很贴切,很多人认为已经过去了,只是对它认识不足而矣,参考一下乙肝病毒,并且没有一个国家或卫生组织宣布它已经结束了。
误区一:冬天里有风温吗?一年内有冬夏,一日内也有寒热之分,夏日也可受凉感冒,冬季风温也常见,现今大多外感是风温。
误区二:恶寒,感冒后恶寒就片面认为是受寒。温病卫分证主要症状就是发热恶寒,恶寒不是伤寒独有的。温病卫分证气分证主要分别就是是否恶寒,气分证恶热不恶寒,这是中医最基本的常识。
误区三:流清涕就是受寒。这是一种巨大的误解,无论受寒受热都流清涕。
这个绝大数人不知道原理,懂了这个原理鼻炎、哮喘、咳嗽这类呼吸疾病简单易治。流涕是因为肺热,好比酒精蒸馏,肺是蒸馏器,鼻腔是冷凝管。在疾病初期邪气盛且肺津液充足,鼻涕较多且清,后期邪衰兼津液耗损,鼻涕逐渐粘稠且浊,排出困难,在体内时间越长越粘稠,成为夙痰,这也是鼻炎逐渐引起哮喘的病机。很多鼻炎成为久病、难病,就是因为不停的通窍利湿,但它的病根在肺,治鼻窍没啥用。辛夷、苍耳子类只是通窍,治标不治本,正确应清肺祛风。
误区四:痰液(狭义)清稀就是受寒。外感初期无论寒热,痰液都可清稀。
这也是个根深蒂固的盲区,痰液和鼻涕同源而异名,只是粘稠度不同而已。这与土法榨油同理,始则油清澈量多,逐渐量少浑浊。不能因痰清色白辩证为寒,粘稠色黄为热。肺热产生的病理,风寒是因为寒束表闭,风温是热郁,好比高速路堵车,寒是路口关闭,热是局部产生交通事故,最后的结果都是交通堵塞,也就是肺热。
误区五:手脚发凉,很多人认为手脚发凉必定是虚寒或受寒,这也是错误的。
现代人多是气机郁滞引起的气血不畅,有的地方经济发达,有的地方贫困,人体也一样。症状和易经否卦一样,热在上寒在下,温病手脚发凉往往兼带头热汗出胸烦。
这是风温挟湿,跟寒没关系。
温为热之渐,热为火之渐,温、热、火本质为一,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热性炎上,新冠的主要病机就是气上逆和热灼津亏成痰。痰(广义)是热病的必然产物,现代人多痰湿体质,新冠是风温,进入人体后与痰湿相结合,温与湿合,如油入面,混成一体,难解难分,缠缠绵绵。忌麻柴剂,此等药辛温升宣如风助火,火更旺,一逆尚可期,再逆促命期。辛温发宣和温补可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徐灵台和王孟英书中强调了无数遍,为医者不可不多读书。
脉象为寸脉独大或脉沉躁,舌尖红。伤寒看脉,温病看舌,有些寒热错杂的可以翘起舌头看舌尖底。说话时多气短。
基础方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虽久,在一经不移。中医主流观点这一经是指脾。从理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上讲及结合临床肺热贯穿整个温病始终,还有复阳(病毒持续潜伏在呼吸道),这一经应是肺系(肺系是叶天士发明的)。本着肺热这一病机创立了基础方不移汤,连翘、杏仁、浙贝母、半夏、陈皮、芦根、薄荷等。临床上根据症状加减,鲜有不愈的(早期对寒热错杂认识不足,治疗效果不佳)。
出汗:汗吐下是人体自救行为(排邪),见汗莫止汗,见吐莫止吐,见泻莫止泻。
汗出过多要考虑亡阳亡阴,亡阴亡阳相似而视不同,一则脉微,汗冷如膏,手足厥逆而舌润;一则脉洪,汗热不粘,手足温和而舌干。舌润是重点,温病见舌润加益智仁、淫羊藿类。温病越往头部汗出越多,越往下汗越少,治疗显效则周身汗出。治疗上要用辛药以开郁结,如薤白豁痰,薄荷散风热,莱菔子消食,桂枝通血,藿香化湿,此为点睛之药,随证加之,郁开汗出,邪随汗泄。
无力,热邪损伤精气,加石斛、木瓜、肉苁蓉。
发热,温病致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温邪郁滞气机,一种是寒之不寒是无水也,主要是看舌和结合临床,很多人发热吃了退热药,体温持续不退,舌干,补液(大剂量输液)即可。西医的参与,使病情和以往的疫情发展有很大的改变。西医补液很大程度上使病情减轻,典型的阳明经证很少见,肝肾阴亏也少见。但滥用激素也使很多病情复杂了。呼吸系统尽量不要输激素,雾化也没必要,临床上很多哮喘病人越输激素发病频率越快,口服中药很长时间不复发,复发后病情也轻。
烦躁与失眠,很多人被西医诊为精神病,这只是热扰神明而已。
中医辩证在这方面有优势。内经:“阳明病重,其人弃衣而走,登高而歌,不食数日。”阳明胃本多气多血,温邪客胃,阳明经气血更旺盛,盛则躁,夜则失眠。中医讲肝主情志,精神病多因思虑过多,劳则精伤,精伤则阳虚亢,精神病有虚的表现,治之从肝,而新冠引起的烦躁主要是邪实(肺热移胃),治则从肺胃。
昏迷,醒后如常人,此为痰迷心窍,多无后遗症,加菖蒲郁金。这个临床比较多见,尤其脑炎患者,西医多无良法,中医诊断治疗比较容易。中西医各有优点,不可偏执。
头晕,血压高或不高。
肺胃不降,冲气上逆,血随气升,此为脑充血,加天麻钩藤桑叶白蒺藜。人活一口气,肺为治节之臣,气之主,在中医诊疗中,肺处于突出地位,王孟英讲“外邪从肺治,内病从肝治”就是这个道理。治疗上热则降肺胃,寒则升肝脾,大抵如此。《脾胃论》是对《伤寒论》里寒则升宣一种补充,临床上使脏腑功能更加细化和理论化,凡病不可皆从脾治。从气上讲,心肾为天地,心为火,向上,肾为水,向下,异性相引,人体达到动态平衡。左(肝脾)升,右(肺胃)降,在气的运行上讲,肝脾都是向上的,他们是协同的,这一点有点绕,肝脾不是简单的相乘相克(肝郁则脾升无力,肝旺脾亦升发太过,同时影响的是肺胃下降)。脾胃在这个循环中处于协从地位的。这也是不移汤中用杏仁降肺气,芦根清肺热滋阴引热从小便出,半夏、陈皮降胃气的原因。
头重不举,如头晕,和成熟的谷穗一样,患者自述举不起头,别无所苦,加天麻,桑叶。
耳聋、耳鸣:痰随热升,蒙蔽清窍,加石菖蒲、路路通、郁金。
口干、咽痒、咽痛、扁桃体肿大加双花、射干、牛蒡子。
口舌、鼻腔生疮,卫气营血的变症,兼于气血之间,口舌溃疡,是热渐入血分,机体抗争,透热而出,俗称走火道,为顺。古人脾胃强盛用泻心汤治疗,今人脾不健运,黄连黄芩苦寒,寒能冰遏气机使热不透发,给人临床上愈合上的假象,热遏伏于体内,后期复发或变为它证,加炒栀子、通草。
咽喉有异物感,梅核气,痰随火升,加旋复花、牛蒡子、僵蚕。临床上治疗梅核气多宗伤寒论用半夏厚朴汤,疗效不稳定。梅核气是气郁化热,热炼津液为痰,痰随热升。痰为阴,下行为顺,上逆必有热,加射干、牛蒡子。
咳嗽,加前胡。市面上止咳药多不效,不如中药效果快,此汤药味比较淡,大人小孩都可以接受。糖浆太甜,甜能助热。可用川贝母1g,碾碎,口服,日两三次。
喘、气短 多见气粗、气短。温病条辨讲气粗为喘之渐,诚不欺人。内不治喘,外不治癣,治则打脸。喘应根据脏腑分为肺喘、胃喘、心喘、肾喘,分而治之。肺喘,不外热(以前讲过)、痰(第四条)、风。有风多能理解,重点这是内风,内风宜熄不宜宣,搞明白这个,肺喘治疗上很容易的。气短往往伴着胸骨上窝凹陷,这种患者太多见了,基本上不用问诊,这是因为肾不纳气。现代人争强好胜(肝气旺,气血上涌,拔肾气)加上外感病毒咳喘(拔肾气),喘病患者会越来越多。网上很多名家用麻柴类治疗咳喘及新冠,误人无数,自欺欺人。
嗳气、恶心、呕吐、食入即吐,胃气上逆。不可用止吐药,止吐药使气不得泄,气机郁闭,能让人猝死,慎之慎之,加竹茹,重则竹叶石膏汤。汗吐下既是祛邪之法,又是祛邪之路,治病应求本。这种病人太多,症状或轻或重,很多人用小柴胡汤,逆上加逆。
胃心症,这个比较特殊,临床上有风心症、水心症,很少有人讲这个胃心症。胃心症临床比较多见,医疗纠纷也多来源于这个地方。大多人以胃脘部不适就诊,临床医师经验丰富的多心胃系统一起检查,检查结果多无大毛病。麻烦来了,患者不理解为什么明明是胃出问题,你检查心脏,理解成过度医疗。回家心情不佳,不几日梗了。还有的一看检查身体挺好的,又开始放纵身体,也梗了。钱花了,人走了,留下一地鸡毛。这个病有个很重要的症状,不论医师还是患者都忽视了,就是腹热。这是因为患者夙有痰饮在脾胃,加上外感之热,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痰热堵塞气机更加严重,气不畅,血亦淤滞,心主血脉,往往多发生心脑血管病变。这也是用麝香保心丸的原理。生活中吃肉太腻了,多食辣也是这个道理。如瓜蒌薤白汤中的薤白。加旋复花、薤白、厚朴、莱菔,现今治心脏病多用活血药,知其一而已。病情会随环境、时间、心情等因素变化的,患者自身占主导因素,医师只是从属因素。
痈、斑、肌肉拘挛、关节疼痛。大凡风寒热留于经络,无从发泄,往往变为痈肿,外则散为斑疹,留于关节则为痿痹拘挛。痈是热邪伏于体内,郁结不散,气血凝滞,经络雍遏而成。加皂刺、玄参、双花。斑是阳明气血不足,热邪入血,血热外出,外出为顺,用药不可过寒亦不可用辛热发散,加蝉蜕、茅根。筋脉关节拘挛,热伤津引起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生地、石斛、木瓜,木瓜舒筋活络为必用之品。疼痛麻木,麻木较重,热痰郁于关节,热伤津液,筋脉不利,津液受热成痰淤滞关节,此类关节多粗大,晨起时,关节多僵硬,活动后减轻,不可认为是类风湿,加胆南星、僵蚕、丝瓜络、木瓜、薏米。此类病在肌肉关节方面占多数,前人介绍的较少。这类病人近几年会出现高发期。
往来寒热,多是先寒后热,病机是邪入少阳,邪气发展时郁堵气机,气机不畅,精气不能正常输布经络,这时为寒,随着气机郁堵逐渐变为热,少阳较太阳位置更深,且少阳为枢,影响精气输布较太阳经重,恶寒也重。伤寒少阳是由内到外,温病少阳是由上到下,少阳是人体上下内外的交通枢纽。临床上虽然上下也可以影响里外气机通畅,但治疗则大不同。不可用小柴胡汤,所谓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是后人加的,现今小柴胡很少用的。临床上多见口苦,苔白,加茵陈,竹茹,川楝子。
便秘 临床上碰到过十多天不大便的患者因咳嗽就诊,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此症为肺气不降影响大肠传导,忌汗忌下,不必刻意去通便(不认症,往往越治越孬),加枇杷叶。有少部分是津液亏损,加肉苁蓉。
腹泻,儿童多见,火本炎上,此为胃火过多欲外出乘隙移入大肠,稍加黄连三两克,仿黄连苏叶汤,不可多加。这与脾虚泄泻不同,此为火,可散,不可涩;可清不可用葛根类升提;存津液,更不能用五苓散利小便(教科书上用五苓散治诺如病毒,谬矣)。
小便利与不利,肺通调水道,肺热引起肺通调失调。这部分病人多小便频,往往口服消炎药两三个月不见好转,加琥珀、滑石。还有一部分是小便涩痛量少,这是金不生水,加阿胶、麦冬、桑叶。
消渴,很多糖尿病都是从外感引起的,治疗也大同小异,加石斛、僵蚕、地锦草。
寒热错杂 嗜酒引起的胃热脾寒,肺水肿、甲减、心衰等病形成的上热下寒,主要看舌,舌质红舌苔润基本夹杂寒。还有一部分是服过寒药引起的。桂枝、益智仁、附子、煨姜随症加减。
结节、肿瘤(症瘕积聚) 结节多是痰、热,加海浮石、丝瓜络,连翘为散结圣药。结节更进一步入血分,变为肿瘤;还有一部分人往有淤血,又加外热变成主客浑受,再进一步亦成肿瘤。
复发加重 外感、饮食过饱(食复)、上火生气,凡气机郁滞皆可引起复发和加重。上火生气可立即复发。呼吸系统疾病较往年较重,不是因为病毒厉害,而是因为新冠热毒未清理干净,外感后热上加热,症状很快加重。这也是夏天很多人中暑死亡的原因。
长新冠名字很贴切,很多人认为已经过去了,只是对它认识不足而矣,参考一下乙肝病毒,并且没有一个国家或卫生组织宣布它已经结束了。
误区一:冬天里有风温吗?一年内有冬夏,一日内也有寒热之分,夏日也可受凉感冒,冬季风温也常见,现今大多外感是风温。
误区二:恶寒,感冒后恶寒就片面认为是受寒。温病卫分证主要症状就是发热恶寒,恶寒不是伤寒独有的。温病卫分证气分证主要分别就是是否恶寒,气分证恶热不恶寒,这是中医最基本的常识。
误区三:流清涕就是受寒。这是一种巨大的误解,无论受寒受热都流清涕。
这个绝大数人不知道原理,懂了这个原理鼻炎、哮喘、咳嗽这类呼吸疾病简单易治。流涕是因为肺热,好比酒精蒸馏,肺是蒸馏器,鼻腔是冷凝管。在疾病初期邪气盛且肺津液充足,鼻涕较多且清,后期邪衰兼津液耗损,鼻涕逐渐粘稠且浊,排出困难,在体内时间越长越粘稠,成为夙痰,这也是鼻炎逐渐引起哮喘的病机。很多鼻炎成为久病、难病,就是因为不停的通窍利湿,但它的病根在肺,治鼻窍没啥用。辛夷、苍耳子类只是通窍,治标不治本,正确应清肺祛风。
误区四:痰液(狭义)清稀就是受寒。外感初期无论寒热,痰液都可清稀。
这也是个根深蒂固的盲区,痰液和鼻涕同源而异名,只是粘稠度不同而已。这与土法榨油同理,始则油清澈量多,逐渐量少浑浊。不能因痰清色白辩证为寒,粘稠色黄为热。肺热产生的病理,风寒是因为寒束表闭,风温是热郁,好比高速路堵车,寒是路口关闭,热是局部产生交通事故,最后的结果都是交通堵塞,也就是肺热。
误区五:手脚发凉,很多人认为手脚发凉必定是虚寒或受寒,这也是错误的。
现代人多是气机郁滞引起的气血不畅,有的地方经济发达,有的地方贫困,人体也一样。症状和易经否卦一样,热在上寒在下,温病手脚发凉往往兼带头热汗出胸烦。
这是风温挟湿,跟寒没关系。
温为热之渐,热为火之渐,温、热、火本质为一,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热性炎上,新冠的主要病机就是气上逆和热灼津亏成痰。痰(广义)是热病的必然产物,现代人多痰湿体质,新冠是风温,进入人体后与痰湿相结合,温与湿合,如油入面,混成一体,难解难分,缠缠绵绵。忌麻柴剂,此等药辛温升宣如风助火,火更旺,一逆尚可期,再逆促命期。辛温发宣和温补可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徐灵台和王孟英书中强调了无数遍,为医者不可不多读书。
脉象为寸脉独大或脉沉躁,舌尖红。伤寒看脉,温病看舌,有些寒热错杂的可以翘起舌头看舌尖底。说话时多气短。
基础方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虽久,在一经不移。中医主流观点这一经是指脾。从理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上讲及结合临床肺热贯穿整个温病始终,还有复阳(病毒持续潜伏在呼吸道),这一经应是肺系(肺系是叶天士发明的)。本着肺热这一病机创立了基础方不移汤,连翘、杏仁、浙贝母、半夏、陈皮、芦根、薄荷等。临床上根据症状加减,鲜有不愈的(早期对寒热错杂认识不足,治疗效果不佳)。
出汗:汗吐下是人体自救行为(排邪),见汗莫止汗,见吐莫止吐,见泻莫止泻。
汗出过多要考虑亡阳亡阴,亡阴亡阳相似而视不同,一则脉微,汗冷如膏,手足厥逆而舌润;一则脉洪,汗热不粘,手足温和而舌干。舌润是重点,温病见舌润加益智仁、淫羊藿类。温病越往头部汗出越多,越往下汗越少,治疗显效则周身汗出。治疗上要用辛药以开郁结,如薤白豁痰,薄荷散风热,莱菔子消食,桂枝通血,藿香化湿,此为点睛之药,随证加之,郁开汗出,邪随汗泄。
无力,热邪损伤精气,加石斛、木瓜、肉苁蓉。
发热,温病致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温邪郁滞气机,一种是寒之不寒是无水也,主要是看舌和结合临床,很多人发热吃了退热药,体温持续不退,舌干,补液(大剂量输液)即可。西医的参与,使病情和以往的疫情发展有很大的改变。西医补液很大程度上使病情减轻,典型的阳明经证很少见,肝肾阴亏也少见。但滥用激素也使很多病情复杂了。呼吸系统尽量不要输激素,雾化也没必要,临床上很多哮喘病人越输激素发病频率越快,口服中药很长时间不复发,复发后病情也轻。
烦躁与失眠,很多人被西医诊为精神病,这只是热扰神明而已。
中医辩证在这方面有优势。内经:“阳明病重,其人弃衣而走,登高而歌,不食数日。”阳明胃本多气多血,温邪客胃,阳明经气血更旺盛,盛则躁,夜则失眠。中医讲肝主情志,精神病多因思虑过多,劳则精伤,精伤则阳虚亢,精神病有虚的表现,治之从肝,而新冠引起的烦躁主要是邪实(肺热移胃),治则从肺胃。
昏迷,醒后如常人,此为痰迷心窍,多无后遗症,加菖蒲郁金。这个临床比较多见,尤其脑炎患者,西医多无良法,中医诊断治疗比较容易。中西医各有优点,不可偏执。
头晕,血压高或不高。
肺胃不降,冲气上逆,血随气升,此为脑充血,加天麻钩藤桑叶白蒺藜。人活一口气,肺为治节之臣,气之主,在中医诊疗中,肺处于突出地位,王孟英讲“外邪从肺治,内病从肝治”就是这个道理。治疗上热则降肺胃,寒则升肝脾,大抵如此。《脾胃论》是对《伤寒论》里寒则升宣一种补充,临床上使脏腑功能更加细化和理论化,凡病不可皆从脾治。从气上讲,心肾为天地,心为火,向上,肾为水,向下,异性相引,人体达到动态平衡。左(肝脾)升,右(肺胃)降,在气的运行上讲,肝脾都是向上的,他们是协同的,这一点有点绕,肝脾不是简单的相乘相克(肝郁则脾升无力,肝旺脾亦升发太过,同时影响的是肺胃下降)。脾胃在这个循环中处于协从地位的。这也是不移汤中用杏仁降肺气,芦根清肺热滋阴引热从小便出,半夏、陈皮降胃气的原因。
头重不举,如头晕,和成熟的谷穗一样,患者自述举不起头,别无所苦,加天麻,桑叶。
耳聋、耳鸣:痰随热升,蒙蔽清窍,加石菖蒲、路路通、郁金。
口干、咽痒、咽痛、扁桃体肿大加双花、射干、牛蒡子。
口舌、鼻腔生疮,卫气营血的变症,兼于气血之间,口舌溃疡,是热渐入血分,机体抗争,透热而出,俗称走火道,为顺。古人脾胃强盛用泻心汤治疗,今人脾不健运,黄连黄芩苦寒,寒能冰遏气机使热不透发,给人临床上愈合上的假象,热遏伏于体内,后期复发或变为它证,加炒栀子、通草。
咽喉有异物感,梅核气,痰随火升,加旋复花、牛蒡子、僵蚕。临床上治疗梅核气多宗伤寒论用半夏厚朴汤,疗效不稳定。梅核气是气郁化热,热炼津液为痰,痰随热升。痰为阴,下行为顺,上逆必有热,加射干、牛蒡子。
咳嗽,加前胡。市面上止咳药多不效,不如中药效果快,此汤药味比较淡,大人小孩都可以接受。糖浆太甜,甜能助热。可用川贝母1g,碾碎,口服,日两三次。
喘、气短 多见气粗、气短。温病条辨讲气粗为喘之渐,诚不欺人。内不治喘,外不治癣,治则打脸。喘应根据脏腑分为肺喘、胃喘、心喘、肾喘,分而治之。肺喘,不外热(以前讲过)、痰(第四条)、风。有风多能理解,重点这是内风,内风宜熄不宜宣,搞明白这个,肺喘治疗上很容易的。气短往往伴着胸骨上窝凹陷,这种患者太多见了,基本上不用问诊,这是因为肾不纳气。现代人争强好胜(肝气旺,气血上涌,拔肾气)加上外感病毒咳喘(拔肾气),喘病患者会越来越多。网上很多名家用麻柴类治疗咳喘及新冠,误人无数,自欺欺人。
嗳气、恶心、呕吐、食入即吐,胃气上逆。不可用止吐药,止吐药使气不得泄,气机郁闭,能让人猝死,慎之慎之,加竹茹,重则竹叶石膏汤。汗吐下既是祛邪之法,又是祛邪之路,治病应求本。这种病人太多,症状或轻或重,很多人用小柴胡汤,逆上加逆。
胃心症,这个比较特殊,临床上有风心症、水心症,很少有人讲这个胃心症。胃心症临床比较多见,医疗纠纷也多来源于这个地方。大多人以胃脘部不适就诊,临床医师经验丰富的多心胃系统一起检查,检查结果多无大毛病。麻烦来了,患者不理解为什么明明是胃出问题,你检查心脏,理解成过度医疗。回家心情不佳,不几日梗了。还有的一看检查身体挺好的,又开始放纵身体,也梗了。钱花了,人走了,留下一地鸡毛。这个病有个很重要的症状,不论医师还是患者都忽视了,就是腹热。这是因为患者夙有痰饮在脾胃,加上外感之热,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痰热堵塞气机更加严重,气不畅,血亦淤滞,心主血脉,往往多发生心脑血管病变。这也是用麝香保心丸的原理。生活中吃肉太腻了,多食辣也是这个道理。如瓜蒌薤白汤中的薤白。加旋复花、薤白、厚朴、莱菔,现今治心脏病多用活血药,知其一而已。病情会随环境、时间、心情等因素变化的,患者自身占主导因素,医师只是从属因素。
痈、斑、肌肉拘挛、关节疼痛。大凡风寒热留于经络,无从发泄,往往变为痈肿,外则散为斑疹,留于关节则为痿痹拘挛。痈是热邪伏于体内,郁结不散,气血凝滞,经络雍遏而成。加皂刺、玄参、双花。斑是阳明气血不足,热邪入血,血热外出,外出为顺,用药不可过寒亦不可用辛热发散,加蝉蜕、茅根。筋脉关节拘挛,热伤津引起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生地、石斛、木瓜,木瓜舒筋活络为必用之品。疼痛麻木,麻木较重,热痰郁于关节,热伤津液,筋脉不利,津液受热成痰淤滞关节,此类关节多粗大,晨起时,关节多僵硬,活动后减轻,不可认为是类风湿,加胆南星、僵蚕、丝瓜络、木瓜、薏米。此类病在肌肉关节方面占多数,前人介绍的较少。这类病人近几年会出现高发期。
往来寒热,多是先寒后热,病机是邪入少阳,邪气发展时郁堵气机,气机不畅,精气不能正常输布经络,这时为寒,随着气机郁堵逐渐变为热,少阳较太阳位置更深,且少阳为枢,影响精气输布较太阳经重,恶寒也重。伤寒少阳是由内到外,温病少阳是由上到下,少阳是人体上下内外的交通枢纽。临床上虽然上下也可以影响里外气机通畅,但治疗则大不同。不可用小柴胡汤,所谓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是后人加的,现今小柴胡很少用的。临床上多见口苦,苔白,加茵陈,竹茹,川楝子。
便秘 临床上碰到过十多天不大便的患者因咳嗽就诊,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此症为肺气不降影响大肠传导,忌汗忌下,不必刻意去通便(不认症,往往越治越孬),加枇杷叶。有少部分是津液亏损,加肉苁蓉。
腹泻,儿童多见,火本炎上,此为胃火过多欲外出乘隙移入大肠,稍加黄连三两克,仿黄连苏叶汤,不可多加。这与脾虚泄泻不同,此为火,可散,不可涩;可清不可用葛根类升提;存津液,更不能用五苓散利小便(教科书上用五苓散治诺如病毒,谬矣)。
小便利与不利,肺通调水道,肺热引起肺通调失调。这部分病人多小便频,往往口服消炎药两三个月不见好转,加琥珀、滑石。还有一部分是小便涩痛量少,这是金不生水,加阿胶、麦冬、桑叶。
消渴,很多糖尿病都是从外感引起的,治疗也大同小异,加石斛、僵蚕、地锦草。
寒热错杂 嗜酒引起的胃热脾寒,肺水肿、甲减、心衰等病形成的上热下寒,主要看舌,舌质红舌苔润基本夹杂寒。还有一部分是服过寒药引起的。桂枝、益智仁、附子、煨姜随症加减。
结节、肿瘤(症瘕积聚) 结节多是痰、热,加海浮石、丝瓜络,连翘为散结圣药。结节更进一步入血分,变为肿瘤;还有一部分人往有淤血,又加外热变成主客浑受,再进一步亦成肿瘤。
复发加重 外感、饮食过饱(食复)、上火生气,凡气机郁滞皆可引起复发和加重。上火生气可立即复发。呼吸系统疾病较往年较重,不是因为病毒厉害,而是因为新冠热毒未清理干净,外感后热上加热,症状很快加重。这也是夏天很多人中暑死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