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藏的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
这段原文指出了肺与脾胃系统的关系。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饮与食的区别,都是食物,而饮是液态的,食是固态的。不管是液态的还是固态的食物,进入胃府都是液态的。所以是“饮入于胃”。何为胃?胃是府,府是肉体结构。藏是隐藏于肉体结构后面的功能系统,脾是藏。譬如消化系统的粘膜和它们的细胞是胃府。而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和其后的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营养物质“变化而赤为血”,这一套一套的机制属于脾藏。功能系统在上,肉体结构在下。所以,营养物质从胃府到达脾藏,被认为是“上输于脾“。“游溢精气”。游是走动、流动。溢是散开。胃府受纳营养物质,变化而赤为血。血生精,精发出气。精与气合称精气。精气在人体内流动并散开,向上输于脾藏。脾藏产生营气,营养全身。但是,脾藏不能直接把营气播撒到全身,必须经过肺气宣发作用。于是乎: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上焦如雾,就像天起雾露把水分播撒到所有生物,肺把脾藏产生的营气播撒到全身,叫做宣发作用。如果没有肺气的宣发作用,全身的细胞还是得不到营气,人体之气不能产生。由于这个道理,古人认为肺主气。肺气旺盛还是不够旺盛,最灵敏地反映于皮毛(因为内脏不能灵敏地观察到)。所以古人认为肺主皮毛。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肺藏除了上述的主气(即主宣发)和主皮毛之外,还有通调水道的作用。
《黄帝内经》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都,是古代城邦(国家)之都城,国家的一切物质财富都藏于州都。在人体,膀胱好比是州都,藏着人体的营养物质。津液,津是稀薄的营养物质,液是浓稠的营养物质。膀胱负责储藏营养物质。然后,膀胱还有“气化”作用,使营养物质变化而赤为血,成为细胞可以直接使用的物质。
知道了膀胱的作用,再来理解上述原文。肺气通调水道,把来自于脾藏的营气输送到膀胱,并且使膀胱产生气化作用,使营气散布到全身。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营气产生精,精溶解于水。水与精四处散布,进入“五经”(指与五藏相通的经)并且随之运行,根据一年四季的不同时节(春、夏、长夏、秋、冬),产生五藏(肝心脾肺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