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
① “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
这段原文指出了什么是风病,什么是痹病,以及风与痹的对立性,二者是一对概念。风是阳病,痹是阴病。阳病是人体的阳气不减弱甚至增强,阴病是阳气减弱。阳病是筋有力气,阴病是筋无力气。所以,风病筋抽,痹病筋瘫。风痹俱病,此抽彼瘫。
这里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筋,什么是抽,什么是瘫。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人体一切能够发出力气的肉体,譬如肌肉运动是发力气,胃肠道消是发力气,眼视耳听是发力气,皮肤痛痒是发力气。那么,肌肉、胃肠、眼耳、皮肤皆有筋。筋者,能发出力气之肉体也。筋乱发力谓之抽,其病曰风。筋不能发力谓之瘫,其病曰痹。风与痹可以先后出现,可以分开出现,可以同时出现。那么这就需要明确鉴别风与痹,不要含糊地笼统称为风痹。因为二者疾病性质相反,治疗方法不同。
② “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形体是阴,因为阴成形,阴成形则肿胀。肿胀是阴病,是痹病,是筋不能发出力气。疼痛是阳,因为阳化气,阳化气则疼痛。疼痛是阳病,是风热病。风病痒,热病痛,皆为阳病,属于阳气增强之类。肿胀为阴病,属于阳气虚弱之类。阳病脉强,大浮数动滑之类。阴病脉弱,沉涩弱弦微之类。
“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无形而痛者阴之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阳之类”不是“阳病”,而是阴病。“阴之类“不是指“阴病”,而是阳病。
“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风热之病,表现为痒痛,病人的阳气不弱而阴气弱。
“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痹病,表现为肿胀,病人的阴气不弱而阳气弱。
③ 病风痹,知其阴弱阳弱,则自然而然地明白该如何治疗。阴弱则用酸苦凉,阳弱则用辛甘温。
① “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
这段原文指出了什么是风病,什么是痹病,以及风与痹的对立性,二者是一对概念。风是阳病,痹是阴病。阳病是人体的阳气不减弱甚至增强,阴病是阳气减弱。阳病是筋有力气,阴病是筋无力气。所以,风病筋抽,痹病筋瘫。风痹俱病,此抽彼瘫。
这里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筋,什么是抽,什么是瘫。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人体一切能够发出力气的肉体,譬如肌肉运动是发力气,胃肠道消是发力气,眼视耳听是发力气,皮肤痛痒是发力气。那么,肌肉、胃肠、眼耳、皮肤皆有筋。筋者,能发出力气之肉体也。筋乱发力谓之抽,其病曰风。筋不能发力谓之瘫,其病曰痹。风与痹可以先后出现,可以分开出现,可以同时出现。那么这就需要明确鉴别风与痹,不要含糊地笼统称为风痹。因为二者疾病性质相反,治疗方法不同。
② “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形体是阴,因为阴成形,阴成形则肿胀。肿胀是阴病,是痹病,是筋不能发出力气。疼痛是阳,因为阳化气,阳化气则疼痛。疼痛是阳病,是风热病。风病痒,热病痛,皆为阳病,属于阳气增强之类。肿胀为阴病,属于阳气虚弱之类。阳病脉强,大浮数动滑之类。阴病脉弱,沉涩弱弦微之类。
“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无形而痛者阴之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阳之类”不是“阳病”,而是阴病。“阴之类“不是指“阴病”,而是阳病。
“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风热之病,表现为痒痛,病人的阳气不弱而阴气弱。
“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痹病,表现为肿胀,病人的阴气不弱而阳气弱。
③ 病风痹,知其阴弱阳弱,则自然而然地明白该如何治疗。阴弱则用酸苦凉,阳弱则用辛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