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便秘验案及其反思 宋兴-《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zhtian215

声名鹊起
杏叶会员
注册
2020/05/31
帖子
259
获得点赞
911
声望
93
所在地
广东
摘要:
案例 周某,男,62岁,退休干部,成都市人. 初诊日期:1997-09-22. 主诉:大便秘结 4年余.
自述:4年多以前,大便基本正常,因重感冒住院治疗,使用大量抗生素而出现便秘,但症状不甚严重,有人授以牛耳大黄鲜叶代茶可以通便之经验方法,初试甚灵,但续服则效果日减,久而不仅完全无效,且大便秘结较前明显加重,于是转求中医调治.
=================================================

1 案例
周某, 男, 62岁, 退休干部, 成都市人。
初诊日期: 1997209222。
主诉: 大便秘结4年余。

自述:
4年多以前, 大便基本正常, 因重感冒住院治疗, 使用大量抗生素而出现便秘, 但症状不甚严重, 有人授以牛耳大黄鲜叶代茶可以通便之经验方法, 初试甚灵, 但续服则效果日减, 久而不仅完全无效, 且大便秘结较前明显加重,
于是转求中医调治。或投大承气汤, 一服即便通而泻下如水,腹痛腹胀, 停药即便秘复作, 且球解如羊粪, 苦不堪言。
或投二地、二冬、玄参、天冬、桑椹、柏子仁类, 服后效果甚微, 转增恶心脘痞。
渐至对各种治疗都深感失望, 于是改服上清丸, 初服半包有效, 渐服疗效渐减, 不得不追加用量并辅以开塞露, 以维持疗效, 苦不堪言。

今经朋友反复推荐,始抱侥幸一试的心态前来就诊。感叹唏嘘, 怨天尤人之情溢于言表。

问诊: 大便秘结难解, 3 ~ 4日一行, 每努责至肛裂而不下, 每次服3包上清丸才能排便, 小便清澈量多, 饮食尚可, 夜卧时有腹胀感, 且有缓慢加重之势;
望诊: 面色晦黯, 但不油垢, 形体尚丰, 精神萎顿, 舌绛黯而胖, 苔黄厚腐润;
切诊:四肢欠温, 六脉沉迟而弦劲有力。
诊断: 便秘。
辨证: 阳虚湿滞, 络阻津郁。
治法: 温阳化气, 通络行津。
方药: 五苓散加味。
桂枝15 g 茯苓20 g 猪苓20 g 泽泻10 g白术20 g 枳壳10 g 桃仁15 g.
书方未就, 即有临床实习生两次离席趋前耳语: /老师, 这是便秘0, 我点头应答/知道, 仍叫他写/ 五苓散。
学生不解, 以为我心不在焉,于是大声喊叫: 老师! 他不是拉肚子, 是便秘!
我告诉他, 这是五苓散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大胆予五苓散与服。并叮嘱患者停用一切通便药物,先服上方1剂, 以观进退。

翌日二诊:
前方服1剂, 大便初段如羊屎, 中段如驴粪, 较前排出大为轻松。舌之绛红减退, 黄滑苔亦消退近半, 脉亦渐起, 前方既效, 坦途已现, 治疗当无大难。
予五苓散合砂半理中汤化裁。
桂枝30 g 茯苓20g 猪苓20g 泽泻10g 白术20g 砂仁10 g 法半夏15 g 红参5 g 干姜10 g 柴胡5 g 小茴香5 g
上方水煎服, 1日1 剂, 连服2剂。
2 剂尽而黄腐苔退去十之七八, 脉起而弦象消除, 津回便通, 渐成条理。

三诊时嘱续服前方4剂, 舌上黄苔退净, 质转红润, 大便畅解。续以理中汤合济川煎2日1剂, 以固成功, 嘱其连服月余。

后自来相报, 服前方精神、体力、饮食、睡眠日益改善, 遂连续服用2月余方止, 自觉诸症尽解, 观其精神矍铄, 肤色明润, 全身状况较病前更佳。

2 静思解惑

211 辨证难点


便秘而燥苔黄而厚作为阳虚便秘, 本案辨证之难, 既难在便秘而燥, 又难在舌苔黄厚。便秘而燥, 以热邪耗津的内在病机影响所致为多见, 似与阳虚证格格不入; 舌苔黄厚, 以湿热内蕴, 阻滞熏蒸的内在病机影响所致为多见, 亦与阳虚证关系不密。

余如舌色绛黯而胖, 颇似热极而肿; 脉沉弦有力, 颇似邪热内蕴; 能承受每次服攻下之剂上清丸3包始便通而身体并未大衰, 颇似真正的体实证实。
综合观之, 与湿热蕴结中焦之阳明腑实证极为相似, 而与阳虚证相去甚远, 临床历练未深者, 确实难辨真伪。

此外, 与辨证标准并无直接关系, 但却严重干扰正确辨证的, 还有患者的情急之请。便秘患者,追求速效的心情最为迫切, 临诊求治, 总是恳请医生赐以峻剂猛药, 渴求立竿见影之效。
二便不通是令人无法忍受的巨大痛苦, 欲求速速通便以解窘迫之急, 也是人之常情, 因而最易给医生的诊疗思维造成极大干扰, 迫使那些理论基础尚欠坚实, 难以站稳学术脚跟的医家不由自主地放弃辨证论治原则, 屈从病家之请, 毕集攻下之剂以求暂缓标证之急。
这在客观上就严重干扰了辨证, 使之无法得以正常实施。

212 辨证要点

小便清澈六脉沉迟本案辨证要点在津液之存亡, 脉象之盛衰。

从津液盈亏辨寒热热邪的最大病理影响是伤津耗液, 果是热性病症, 必然首先影响津液发生量变。无论动物植物, 在漫长进化过程中, 受自然选择的复杂影响, 都逐渐获得了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的微妙生理机制, 正是这种机制决定了机体在受到某种不良因素影响时, 都有自我调节, 自我保护的要求和能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更无丝毫例
外。
人体对津液的存在状态反应甚为敏感, 其具体反应形式多体现在汗尿等液体排泄物的色、质、量及排泄畅、滞等特点上。阳明热结, 最易耗津, 果是真热, 小便必量少、色黄、热涩而不畅,
本案患者却清澈量多, 排泄通畅, 且无苔燥少津, 唇燥口渴等症状, 可知津液毫无损伤, 阳热之证可以排除。

从脉象盛衰别虚实

脉是人体内在气血运行状态的反映点, 透过脉象看到的是人体内在生命水平和生命状态。凡气血盛衰畅滞, 病性寒热虚实, 无不在脉象上有所表达。

今患者沉迟而弦, 沉主里, 弦主饮, 迟主虚,虽便秘而燥, 但据脉测证, 可以断言, 本病与阳明热结形同实异, 有着本质的区别, 是阳气内虚, 浊阴阻滞, 气机凝闭, 搏击于内的典型表现,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里虚寒证。

此外, 患者的精神情绪也很有参考价值, 果是湿热闭郁之阳明腑实证, 一二日即令人烦躁, 焦躁难安, 数日不解, 可致人精神狂乱失常, 何能热邪内炽, 数年不得散解而神情尚且自安?有了这样的清晰认识, 其余各种症状也就很好理解了。

舌苔腐厚黄润, 是阳虚气化不力, 水谷精微不能充分吸收布运, 秽浊垃圾不能充分排除, 内生湿浊, 壅遏中焦, 腑气不通, 秽浊上干之真情外露, 而非阳明热结所致。湿浊堆积则苔腐厚, 郁久化生浮热则色黄; 长期壅滞郁结不解, 影响营卫敷布, 阻碍气血运行则舌质绛黯而胖。唇舌黯时, 或隐隐有绛红之感, 黯是真而绛是假。

只要抓住了上述要点, 病之真情不难求取。至于服上清丸3包而未见身体衰败,

一是说明患者素体不差, 对过用误用寒凉攻下有一定承受能力。

二是说明事物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 服攻下之剂造成的损伤性量变还在渐进中发展, 破坏性质变结果还未到来, 但这并不等于质变的悲剧永远不会发生, 更不等于误攻无害, 对机体毫无损伤。

既然患者素体较为强健, 何以还落下此症? 追溯原始原因, 极有可能与四年前大量运用抗生素有密切关系。误用滥用抗生素早已成为普遍社会现象, 且由来已久, 并非一时一人之个案, 其他人因此而造成便秘的大多不过延续数日、数月便能在食疗或药疗的帮助下得到纠正, 何以此人数年不能改变? 这可能与前期纠正是否及时, 措施是否正确都有密切关系。

临床所见, 对因误用滥用抗素所致便秘, 如果再用寒凉攻下之中药, 其破坏性影响有如雪上加霜, 往往导致邪机沉陷, 脏腑气机凝固, 造成水冻舟停之严重后果。

治疗难点: 秘不可通燥不可润

本病数下之而愈下愈秘, 数润之而愈润愈燥,原因何在?
由脉沉迟、舌苔厚腻, 舌体胖黯, 湿浊内盛等典型症状可知, 病本非实热结聚, 而是寒湿凝滞。故通下柔润都断不可用!

攻下之剂大多味苦性寒, 最易损气伤阳, 饮食水谷的吸收, 不仅有赖阳气的温煦, 肠道之糟粕的排泄, 也有赖阳气的推动, 若误用苦寒攻下, 必愈下脏腑元气愈伤, 中气之运行更加疲惫乏力, 秘必愈重;

柔润之剂大多质地浓稠, 性质滋腻, 虽有润肠滑肠之功, 但也有滞气碍气之负面影响, 体内湿浊潴留严重者, 若误用愈润, 必愈润气机愈滞, 体内潴留之浊阴愈不能气化流行, 故燥终不解。

就临床常规运用而论, 秘则当通, 燥则当润, 今秘不可通, 燥不可润, 岂非治疗之难点? 舍攻下柔润是否还有可用之法? 可选之方?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214 治疗要点: 温化气机排除浊阴

用五苓散治便秘确是前所未闻, 其理论依据何在?
不究明所以然之理, 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能收效, 也就更谈不上真正把前人创制的奇效良方用好用活。

本案所选五苓散原本是汉代伟大医学家仲景治疗外感病过程中, 太阳表邪未解, 内传太阳之腑, 寒湿凝闭, 以至膀胱气化不行, 而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的千古名方。

仲景提出的运用标准是症见口渴欲饮, 饮入即吐, 小便不利。仲景在杂病治疗中还广泛运用本方来治疗寒湿内阻的水肿、吐、泻、痰饮、眩晕、短气、咳喘诸证, 运用范围极宽。这就给后世如何打破教条, 灵活运用做出了优秀示范。

认真研究一下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 就不难理解, 仲景制方用方, 在示人以法则,授人以规矩, 而不是教人一成不变, 死搬硬套。其所举各病各证之症状, 也不是千古不变的凝固临床模式, 而是各方证的核心主干症状, 是针对一般体质而言的疾病最常见, 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其实,只要病机相同, 无论何病何症, 都可运用同一处方, 并无某方只治某病之限制, 后世在继承发扬中绝不可刻舟求剑。寒凝湿郁便秘之用五苓散, 其主导思想主要在于通过温通渗利, 先去其已经形成的潴留壅塞浊阴, 使肠络畅通, 津气流行布散, 为续治创造良好内环境条件, 以便更好地实施温补扶其阳治本方案。

初诊辅以枳壳、桃仁, 其意也正在于此。

待寒散络通, 津气流行后, 则改投温中益气化饮之剂, 培其已损之脾胃阳气, 化其未尽之饮邪浊阴。只有脾胃阳气充盛, 才能阴霾散而阳和敷布,坚冰融而气化流行, 收到崇根固本的良好效果。

215 病因指迷
本病起因是大量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苦寒伤中, 误用过用, 最易损伤脏腑阳气, 致生寒凝湿郁, 气滞血瘀之变。西医虽并无此说, 但临床实践早已反复证明, 确实如此, 凡有经验的临床医生也都深知这一点。何况今日之西医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抗生素在杀灭病菌的同时, 也严重破坏正常菌群和谐共存关系, 还严重杀伤白细胞, 降低机体免
疫功能, 故西医已将其视为/ 双刃剑。这种认识上的不断发展, 似乎预示着中西两种医学最终可能找到以整体动态观为核心的吻合点。

患者4年前之重感冒治疗, 其误可能有二:

一是误用抗生素及寒凉药物。用西医眼光看, 本病当时是否有确切细菌感染, 值得怀疑, 因为临床一见发热, 无论有菌无菌, 都用抗生素的现象, 至今仍十分普遍。抗生素的运用应有严格标准, 滥用则无菌可杀则损伤机体正气甚至杀人。果真有对应的细菌感染, 针对性很强地适量运用抗生素, 并无明显不良影响。
用中医辨证标准看, 患者便秘并非火热实证, 如系火热实证, /热者寒之 运用寒凉攻下全属正法正治, 岂有不效之理? 邪热一去, 则津回便通, 又岂有反复发作之理? 有病则病受, 当然就更不致引起阴寒凝滞的便秘了。唯寒证误用寒药,才会严重伤伐生气, 造成此种气郁津凝, 愈用苦寒柔润症状愈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是过用抗生素或寒凉药物。即便有确切感染, 即便属于火热实证, 西医之用抗生素和中医之用寒凉药物, 也应有严格的用量控制, 其运用标准是/中病即止0, 不可有不
及或太过的偏颇。用量不够, 杯水车薪, 则病重药轻, 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常常容易产生诊有误而治无功的疑虑, 甚至把治疗引入诸法遍试, 百药杂投的歧途。用量过大, 运用时间过长, 则病轻药重,过犹不及, 易致阳气徒耗, 寒凝气郁之变。中焦受纳、运化、输布之功全赖脏腑阳气温煦推动, 阳气受损则脏腑生机萧索, 阳和不布, 津凝不化, 便秘不行, 其理颇似/ 水冻舟停0, 即前人所论之阳虚便秘。

216 诊治反思

一见便秘就用泻热通腑方药进行治疗,
一见便燥就用润肠通便药, 由来已久, 并非一时一人之偏见, 而是中医千古举世之弊端, 西医百年四海之通病。

中医弊端并非源自理论的偏颇, 而是因于学用的粗疏。

西医通病却是源自学理的偏盲, 而非医者学识的浅陋。在这样的问题上, 以中医固有之独到理论认识, 独特诊疗手段, 足可补西医理念之未及, 但令人遗憾的是, 却鲜有能深刻体现中医优势者。

对这样的现实, 中医同仁如不能深自反省, 及早觉悟, 以鞭策自己锐意进取, 不断提高, 中医优势亡矣! 中医前途危矣!

21611 脱离辨证害人害己

为什么一见便秘就用泻热通腑方药? 一见便燥就用润肠通便药?

从表象上看, 攻下方药具有促进排便作用, 柔润方药具有增加肠道津液作用, 看似对症而且简明易行, 实则是学浅识陋, 只知对症治疗之简明, 不知辨证治疗之精妙。
这种不思辨证,不求病本, 简单滥用攻下、柔润方药治疗便秘的方法, 是没有真正理解中医学术内涵, 不自觉地把中医简单化了的表现, 与中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原则相去甚远!
抱这种简单治疗观念的人, 当然也就永远无法理解种种复杂因素对疾病的微妙影响。

不懂得致秘之因, 涉及六淫七情, 非独热、燥两端; 既秘之证, 必有虚实寒热, 非只实、热二证。

这种脱离辨证, 见秘即攻, 见燥即润的治疗, 与患者自己对症买药, 误服误用, 至死不悔, 并无本质区别。如长期执迷不悟, 既耽误了患者的病情, 又永远不能在学术上有所长进, 实在是害人害己。

辨证不精误人误己

或虽以辨证为追求, 但却不善深入分析, 不能在四诊合参中正确取舍, 以便燥、舌黯红、苔黄厚、脉有力为据, 诊为阳明热结, 看似有理, 投攻下方药, 一服即便通, 似乎更证实其为当攻之证无疑。
为什么不能收到稳定疗效? 却不加深究, 所以频发频下, 越发越重, 越下越收效甚微。
其结果必然是: 脾气虚衰者, 一下就洞泻不止, 停药则秘结愈甚; 肺气闭郁者, 越下越秘结不通, 只好不断加大药物用量。
长此以往, 脾胃功能严重损伤, 患者体质日益衰减, 病机愈结愈固, 病情愈陷愈深, 久而渐成虚怯之证。

对于那些便燥结又下而不通者,则转求之润, 认为既便燥则津亏必矣, 润可直接增加肠道津液, 又无攻下伤正之弊端, 是最稳妥温柔的王道之治, 不二妙法。
殊不知, 柔润之品, 多兼补益之性, 只能用于因虚而致津亏液竭, 或邪气已尽而津液未复者, 断不可用于湿、热、痰、瘀等阻滞气机者, 误用则愈润邪气愈胶固难解, 气机升降出入之机愈滞碍不畅, 津液流行布散愈不能顺利实现。

所以, 临床表现有的虽也可收便秘暂得缓解之功, 但却滞涩难畅, 愈治愈秘, 甚至转增脘痞腹胀纳呆种种症状。此种治疗, 表面看起来和风细雨,无伤无害, 医者可以放胆运用, 患者也都乐意接受, 实则误人而形迹不彰, 误己而心智蒙蔽, 隐患无穷。

临证当慎思之!
 
4年便秘,求助各中西医,都没有人可以正确辨证,中医学的精髓,难学难精的体现。

有时候自己心里想,食了方药后,没有效果,或者初时有效果,药停了,病情依然或者就加重。。医生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大方向搞错了吗?难道不会自己思索吗(对于自己有要求的中医)?
大方向搞错了,就麻烦了。。

中医讲究千人千方,每个中医对同一个患者,开出的方药或者不同,但是大方向肯定一样吧?寒热虚实的方向,肯定一样吧?

难怪有鼎鼎大名的中医名家在学术讲座中,中医学没有理论,只有经验,或者中医理论没有用处,宋老师听了这些中医名家都摇头走开。。
可能这些中医名家凭经验或可也能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

经验,一般都是只能治疗特定的患者和特定的疾病。只要按照经验开处方的,如果患者没有效果,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了,这估计就是普遍的现状吧

难怪郝万山老师,遇到中医院校教了一辈子的中医,自己都不相信阴阳五行的,也感叹不已
 
最后编辑:
问诊: 大便秘结难解, 3 ~ 4日一行, 每努责至肛裂而不下, 每次服3包上清丸才能排便, 小便清澈量多, 饮食尚可, 夜卧时有腹胀感, 且有缓慢加重之势;
望诊: 面色晦黯, 但不油垢, 形体尚丰, 精神萎顿, 舌绛黯而胖, 苔黄厚腐润;
切诊:四肢欠温, 六脉沉迟而弦劲有力。
诊断: 便秘。
辨证: 阳虚湿滞, 络阻津郁。
治法: 温阳化气, 通络行津。
方药: 五苓散加味。

这个案例用药正确,但辨证说理显然是错误的!
【六脉沉迟而弦劲有力】就是实证(除非回光返照脉证不符的时期,患者显然还远未到这个阶段),辨为【阳虚】无据。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医理解释,是因为:强套【五苓散温阳化气行水利湿的方解】,但事实上五苓散是治疗阳虚水停的方子吗?真正的阳虚水停(阴水)要用【真武汤】合【肾气丸】(见诸《内科学》教材)


五苓散顶多是个平性的经方,不寒不温也不补。
准确的方解应该是:【通阳化气、行水利湿】,完全应对【舌绛黯而胖】的【湿郁之证】。


现在不少中医师,基础理论不严谨,肆意曲解和创编医理。
 
最后编辑:
患者的血分(血液中)有瘀毒(多余的代谢废物)排不出去(肾脏血液灌注少或者肾小球堵塞),
尿自然清澈,舌质自然绛黯而胖啰!

【五苓散】中剂量最大的就是泽泻,这味药是【泻肾浊】的,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它可以降血脂。

这个患者不是便秘症状暂时缓解就治完了的,背后的根源还没有找到和解决。
很可能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中医说的肾小球微症瘕),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病的可能性很大。
 
望诊: 面色晦黯, 但不油垢, 形体尚丰, 精神萎顿, 舌绛黯而胖, 苔黄厚腐润;

精神萎顿,属于“大实生羸状”。

湿瘀阻滞 -〉嗜食易饥(消渴) -〉肠燥便秘

活血行水利湿 -〉 津血输布恢复-〉食欲不再亢奋 -〉内热减弱散出-〉便秘得到缓解-〉
                       -〉运化负担减轻 -〉湿瘀生成减少 -〉正向循环


五苓散中的【苍术】,就是一味【通过化湿阻,来治疗消渴】的要药,

《饮膳正要》“服苍术”:《抱朴子》云∶
南阳文氏,值乱逃于壶山(山中雾露大,湿气重),饥困,有人教之食术,遂不饥。
数年乃还乡里,颜色更少,气力转胜。《药经》云∶必欲长生,当服山精。是苍术也。
 
4年多以前, 大便基本正常, 因重感冒住院治疗, 使用大量抗生素而出现便秘,(抗生素寒凉,则肠道推动力量衰减,造成便秘) 但症状不甚严重, 有人授以牛耳大黄鲜叶代茶可以通便之经验方法, 初试甚灵, 但续服则效果日减, 久而不仅完全无效, 且大便秘结较前明显加重,(大黄鲜叶仍为寒凉药,虽暂时有通下作用,多用则寒上加寒),
于是转求中医调治。或投大承气汤(此为以症状下药,辨证错误,治反了), 一服即便通而泻下如水,腹痛腹胀, 停药即便秘复作, 且球解如羊粪, 苦不堪言。
或投二地、二冬、玄参、天冬、桑椹、柏子仁类,(诚然老年人大肠津亏导致便秘占较大比例,补津行舟见效明显,但此例为肠寒引起,,久之不能温化,又增水湿,而二地、二冬、玄参、天冬、桑椹也会增加湿重) 服后效果甚微, 转增恶心脘痞。
 
五苓散君药之我见
金 钊
成都中医药大学外事处( 四川成都610075)
提要: 五苓散系仲景方, 历代医家对五苓散之君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笔者从君药的概念、五苓散症的病机、所主症候、病性分析, 认为桂枝以其辛温发散、甘温通阳之功效, 应为五苓散中君药。

关键词: 五苓散 君药 桂枝 肾失气化 脾不输精

五苓散出自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
由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五药组成。
主治水湿内停、痰饮、头眩、霍乱等症。

历代医家对五苓散中君药, 或谓桂枝, 或谓泽泻, 或谓茯苓, 或谓白术,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谓: / 君泽泻之咸寒, 咸走水府, 寒胜热邪 ;
又有许氏谓: / 用茯苓为君, 猪苓为臣, 二者之甘淡, 渗泻水饮内蓄为解烦渴也 ;

而陈古愚则认为: / 虽有烦热之症, 责在水精不能四布, 故白术、桂枝辛温不避也 ;

现行使用的5方剂学6 第六版教材中认为: /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 取甘淡性寒, 直达肾与膀胱, 利水渗湿 。

对五苓散中何者为君, 说法不一, 于此可见一斑。笔者欲以此为话题, 予以讨论。

1 君药的概念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 / 主病之谓君。君药是针对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
所谓辨证, 就是根据四诊所获得的资料, 进行理性分析, 综合病因、病位、病性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 就是病机。

所以5素问# 至真要大论强调在辨证时要/ 审查病机 , 在施治要/ 谨守病机 。

所谓君药, 就是针对病机施治的药物。

五苓散证的病机及其君药

分析任何一首古方, 都必须据证析理、据理立法, 再据治法选药组方, 从而确定方中君药。

六版教材认为五苓散病机是/ 太阳表里同病,膀胱气化不利 。
针对这一病机, 提出五苓散重用泽泻, 是以泽泻之咸寒, 咸则直达膀胱, 利水渗湿; 寒则胜烦渴热邪, 故选泽泻为方中君药。这种解释看似环环相扣, 无可挑剔, 但若深究其理, 却有悖仲景之旨, 其理由如下述。

21 1 五苓散所主证候不仅是膀胱蓄水

历代医家皆以/ 水蓄膀胱 为病机。笔者认为, 仅仅提出膀胱蓄水是不够全面的。

素问#经脉别论 谓: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归于脾, 脾气散精, 上输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津从口腔摄入, 须经脾胃运化吸收, 上输于肺, 一部分通过肺的宣发, 输布于表, 一部分通过肺的肃降下输肾系, 其清者由肾阳蒸化为气, 经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所余废水化为尿液, 经由肾系排除体外。

可见津液在人体内的摄纳、生化、输布、排泄有赖于五脏的协同作用, 不是膀胱一腑所能完成。

从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 原著分析, 仲景也并未指出只有膀胱蓄水才是五苓散主证。

在伤寒论 中, 既有/ 太阳病, 发汗后,,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而消渴者 的水蓄下焦,
也有/ 中风发热, 六七日不解而烦, 有表里症, 渴欲饮水, 水入即吐的水停中脘,
还有因表症内传胃肠而致霍乱之症。

金匮要略 中也有/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
因素体阳虚而致水停脐下, 上犯清阳之证。

可见, 五苓散所主证候不仅只有水蓄膀胱, 其证候病机也非仅仅为膀胱蓄水所能概括。

上述诸条, 或因/ 太阳病发汗后 , 或因/ 中风发热 , 外感风寒之邪, 表邪未尽, 卫阳郁遏, 肺失宣肃之功, 水道通调不利, 津液无法下输膀胱,肾失气化, 小便不利;

或因素体阳虚, 肾之蒸腾气化失司, 脾不输精, 水津停于中焦, 升降无权, 水入即吐; 肾失气化, 关门不利, 水饮积聚, 溢于皮肤, 而为浮肿。

这些都是肺脾肾功能障碍造成水精停聚, 并非膀胱一腑所专。

212 五苓散证病性偏寒

历代医家多认为五苓散证中的微热、烦渴是热邪与水饮互结于膀胱所致。故选性寒之泽泻以胜热邪。

然而察其病机, 就不难发现烦渴非关胃津受损, 实为肾失气化, 水津不能四布, 脾不输精, 水津不得上潮于口所致。
微热亦由外感风寒, 邪气不尽, 卫阳闭郁使然, 并非阳明热盛津伤。

五苓散证是以太阳病或素体阳虚为前提, 所有证象均属水邪为患, 病性偏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 谓/ 寒者热之 , 金匮要略 也说/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0 , 故君药当选温药为宜。

21 3 五苓散证的病机及五苓散君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五苓散的病机为:
阳气被遏, 肾失气化、脾不输精致水饮内停。治宜通阳化气, 利水渗湿。

桂枝味辛甘, 性温。辛温则发散风寒, 解除表邪,甘温则振奋阳气, 肾之蒸腾气化、脾之转运输布功能复常。用之犹如丽日当空, 阴霾自散。配白术健脾燥湿, 加快脾之运化功能的恢复。
茯苓一药二用, 合白术健脾利湿, 合泽泻、猪苓则开泄下焦蓄水, 以除湿蠲饮。
诸药合用, 共奏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功。以桂枝为君, 切中病机, 当之无愧。

又谓, 桂枝用量仅半两, 不及泽泻用量一半,以之为君, 似有不妥。诚如是, 十枣汤中甘遂用量不及大枣十分之一, 但并不影响其君药地位。
君药在方中用量大是普遍现象, 但不是作为判断君药首要和唯一依据。桂枝在五苓散中针对病机而设, 以之为君药毋庸置疑。

3 结 语

五苓散证,
按脏腑辨证, 病在脾肾;
按八纲辨证, 属阴证、寒证、表里同病;
按气血津液辨证,是津液运行障碍。

五苓散以桂枝为君, 外以解表,内以通阳, 配以渗透燥湿之品, 以蠲浊饮。
 
最后编辑:
阳气被遏, 肾失气化、脾不输精致水饮内停。治宜通阳化气, 利水渗湿。

这个解释是对的,是通阳,不是温阳。


【五苓散】药性是平的,《伤寒论》原始方量
桂枝性温 6克、苍术性温 9克、茯苓性平 9克、猪苓性微寒 9克、泽泻性寒 15克

【五苓散】和【桂枝茯苓丸】可以看成一对姊妹方:一个行水、一个活血。
因为它们都是以【桂枝-茯苓】为核心的【苓桂剂】:桂枝色红偏于【通阳活血以行水】,茯苓色白偏于【利湿运脾以活血】。


中医认为:血不利则为水;血行则水行,血滞则水停。

在【桂枝-茯苓】的基础上,加 苍术、泽泻、猪苓 三味化湿渗湿药,即组成【通阳行水剂】:【五苓散】
在【桂枝-茯苓】的基础上,加 桃仁、赤芍、丹皮 三味活血化瘀药,即组成【通阳活血剂】:【桂枝茯苓丸】
 
最后编辑:
小便清长说明水道通畅。五苓散是利尿很强的方子。用五苓散治小便清长型便秘可行吗?大家在临床上试试看吧!
 
五苓散可以治尿崩症,江西中医药大学陈瑞春讲过这类验案。
 
此案患者如果说是真的是肾阳虚气化不利,那把寒性的猪苓尤其是泽泻去掉,不是更能温肾化气吗?
 
再分享,宋兴的老师陈潮祖经历的2个医案
见《中医治法与方剂》

陈潮祖--宋兴--金钊。。。师父,徒子,徒孙,三代的学术继承。。

1)眩晕 眩晕即《金匮要略》所说颠眩.审其兼见吐涎,舌体淡胖,即属阳虚气化不及, 水邪上干清阳。用此方化气行水,可以获效.

1970年在盐亭办学时,剑阁- 60余岁男子, 眩晕不能站立,口中时吐清涎.因其血压很高,余(陈潮祖)明知是五苓散证亦不敢用桂枝,改投四苓散,服七日无寸效。
后由李克光老师接管,仍用五苓散,数剂以后血压即趋正常,眩晕随即消 失。
有此一案,始信此方不用桂枝则不能呈其化气行水之功,徒用利水药无济于事。古方不 可随意加减,于此可见一斑。
(四苓散,五苓散去桂枝)


2)便秘见病案。
病案:
1982年应邀到省干疗院诊病,每周两次。某女,50余岁。自述大便困难,5〜7日 始一行,服药无效已有年矣!讯其四肢无力,别无所苦,面色淡黄.舌淡脉缓。
遂疆助手小许 书五苓散一帖付之.亦未说明何以要用此方.
第二周复去应诊,病人自述服此方后竟一日大 便两次.一周来已一日-行。余问小许是否知道使用此方之理?回答不知。
余谓:便秘一 证,无非四种基本病理,一是阴津枯竭,二是水津不布,三是传导无力,四是三焦气滞。
今病 人面色淡黄,舌淡脉缓,身软无力,显系肾的气化不及,以致水精不能四布.五经不能并行,虽 有湿滞体表征象.肠道却见燥涩,与水肿而兼便秘同理。用此方化气行水,令其水精四布,内 渗肠道,大便自然正常。
医者但知五苓散能治气化失常的泄泻,不知能治气化不行的便秘, 是对《黄帝内经》"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理未透彻理解,亦对治病求本之旨尚未彻底明了。


======================
以下为陈潮祖对五苓散的解读

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桂枝9克 白术12克 茯苓12克 猪苓2克 泽泻24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
1 .外感风寒,内停水湿.证见头痛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
2 .水湿内停之水肿、身重、泄泻、小便不利及吐泻等证.
3 .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者。
[证析]
水液能在体内升降出入,有赖肾阳气化,脾气运输,肺气宣降。
如果外感风寒. 引起营卫运行之机受阻,肾命化气行水功能障碍,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异常,即会外见头痛发 热,内见小便不利;
脾不运湿,津不上承,故渴欲饮水;所饮之水仍因脾运障碍而不为肠道吸 收,故水人即吐.
如果不因外感而纯属脾肾功能失调,水湿停滞,可见肿、重、吐、泻等证。
湿 滞体表则身重,水邪外泛则身肿,内侵胃肠,升降逆乱,则吐利.
亦有水饮停滞三焦, 下见脐 下动悸,中见吐涎,上见眩晕者。
综上可知,所有征象都是水液失调。再究水液失调之理,则 因肾失气化,脾失健运使然。

[病机]肾失气化,脾失健运,水液失调。
[治法]温阳化气,运脾除湿法。
[方义]
脾肾功能失调,水湿为患,法当温肾阳以助气化.健脾胃以助输津。故方用桂 枝直达下焦,温肾命之火,恢复肾阳气化功能,气化正常,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白术健脾 输津,恢复脾胃运化水湿功能,脾能输津,则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泄泻等证可愈。津停为湿, 又宜淡渗利水,通调水道。故用二苓、泽泻通调三焦,利其已停水湿。此方一面调理脾肾治 其本,一面祛除水湿治其标,合而用之,能呈运脾除湿,化气利水功效。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此方着重调理脾肾功 能,白术运脾,是助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茯苓、泽泻利水,是通调水道令水津下流归肾;桂枝温 肾命之火,使津化为气以后才能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其升降之机与内经之旨一脉相承,若 与真武汤合参,可以窥见仲景组方奥秘,学者识之。

研究此方,须深入思考两个问题
1 .此方所治,《伤寒论》注家谓系太阳表里同病,膀胱气化失司。病位限于足太阳经,是 否能够揭示病变本质?
注家根据论中所列六条分析病机,谓有表里证,自然无可非议。所用桂枝,有发汗解肌、 活血调营、化气行水三大功效,外可解肌和管卫,内可化气调阴阳,与茯苓、白术配伍,用于表 里同病,水液失调,亦与机理相符。但不全面,

如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所列九条予以综合 分析,不难发现此方所治病位应在脾肾。脾肾功能异常,水液运行障碍,才是病变本质。
若 谓仅属膀胱气化失司,则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是脾不输津现象,谓系膀胱气化不行,恐难令 人信服。
霍乱吐利明是脾胃升降失调,调系膀胱气化不行,亦难令人信服。
本方九条之中, 就有八条都有口渴征象,仅配桂枝温阳化气,不配门术运脾输津上升于肺,恐难令人信服。
脐下有悸,吐诞沫而颠眩,明是脾肾功能异常,水饮停滞三焦,谓是膀胱气化失司,亦难令人 信服.
所以.从学方剂研究,不能限于原著,应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全面认识它的病变 本质。

2 .此方有谓以泽泻为主,有谓以茯苓为主。有谓以桂枝为主,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何 药为主才合此证机理,亦宜深究.
一个完整之方,常由消除致病原因、调理脏腑功能及流通、补充气血津精三类药组成・ 药物之间既各有用途而又相互协同。
此方以桂枝为主药。困为,此证是外寒或自身阳虚引 起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水湿阻滞.茯苓、泽泻仅能袪除已停水湿,不能恢复脾肾功能.白术虽 能健脾输津,亦不能兼袪表邪,振奋阳气,唯桂枝能够兼顾。或消:泽泻用量最重,应是主药。

是否属于主药.应视此药在方中是否起到主导作用而定・桂枝既可解肌发汗,又可温阳化 气.有表证时可以兼顾表里,无表证时可以化气行水,在此方中居主导地位,故为主药
 
最后编辑:
四肢欠温, 六脉沉迟而弦劲有力。 //这个就得用温法,弦劲有力,说明是寒结了,温阳的力度要大点,伍以化湿。

前面的医生不是滋阴的都用过了吗,无效,就得考虑是阴证了。
 
现在的医书和杂志通常都有让人惊奇的新招。
想想也算合理,没有新招如何能吸人眼球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