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中医理论新解释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2123
获得点赞
326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宇宙的三要素:气、形、质

华夏古人把宇宙区分为三个要素:气、形、质。

《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穷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华夏古人认识宇宙,认识到气、形、质是形成宇宙的三个基本要素。就像西方人认识宇宙,把形成宇宙的要素区分为点、线、面、立体和时间。华夏古人认识宇宙,与西方人认识宇宙,研究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

什么是气?气就是力,又叫做力气。物质在气的推动下作运动。运动使物质扩散,物质扩散产生体积。物质收缩产生形。气越强,运动速度就越快,体积就越大,形就越模糊。气越弱,运动速度就越慢,体积就越小,形就越清楚。气越弱,则物质运动速度越慢,体积越小,则质越重。气越强,则物质运动速度越快,体积越大,则质越轻。这是气、形、质之间的逻辑关系。

质,又叫做素、素质。古人认识到气、形、质都有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那么它们都有初始和终末之分。气还没有产生之前叫做太易,气产生之初叫做太初。形产生之初叫做太始,质产生之初叫做太素。宇宙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区分为前后四个阶段,按顺序分别为:
①太易。未见气也。
②太初。气之始也。
③太始。形之始也。
④太素。质之始也。

前面分析了,物质运动速度加快导致形散而质灭,物质运动速度减慢导致形成而质生。那么,华夏古人关于宇宙发生发展规律的上述四个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宇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乃是突然产生最强的气,然后气由最强而越快越减弱,物质运动速度由最快而越来越减慢,于是从无形到有形,从无质到有质。这其实与近百年西方产生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不谋而合。宇宙大爆炸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产生于一个奇点。奇点完全没有气,而质量无限大。突然间奇点发生大爆炸,无限大的质量突然转化为无比强大的能量。能量被称为气。也就是说,奇点大爆炸突然产生最强的气,产生最快的速度,此时宇宙完全没有形和质,只有最强的气。此时叫做太初。然后气越来越减弱,速度越来越减慢,先产生形,然后产生质。

什么是易?易就是奇点,奇点存在于太初之前,叫做太易。

古人把气又区分为阴阳。《黄帝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再说清楚具体一些,阳气使形和质化生为气,使气越来越增强。阴气使气越来越减弱,使形越来越清楚,使质越来越加重。那么,阴气使宇宙压缩为奇点,阳气使奇点发生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后,气转化为形,形转化为质。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以数十亿、百亿年为时间跨度。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这里说的“万物”化生,万物指的是各种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化生就是产生。阳气使清轻的物质向天上扩散而产生天,阴气使浊重的物质向地下沉积而形成地,而阴阳平衡状态则使物质聚集起来形成人的身和心。阴阳平衡状态为什么可以形成人的身和心呢,是因为阴阳平衡可以产生精。什么是精?精就是阴阳平衡状态的物体。
 
最后编辑:
要理解清楚中医理论,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气,什么是形,什么是质,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什么是精,什么是神,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不能一知半解,否则就搞不懂中医理论。这些概念和名词术语,是中医理论的基本要素,需要把它们弄通。就像要搞清楚西医理论,必须把物理学和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搞清楚、弄通一样,否则就学不懂西医理论。
 
其实非常不可思议,几千年前在没有西方科学的基础上,华夏古人单纯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就可以建立起来一套完整而复杂的理论体系,并且完美地用于指导医学实践。今天的我们,已经有了完美的西方科学,在此基础上把中医理论学通其实是不难的。

当今的我们肩负的重任就是运用西方科学理论,翻译和解释中医理论。这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
 
‘当今的我们肩负的重任就是运用西方科学理论,翻译和解释中医理论。这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只有这句话存疑。西科可以借鉴,但是中医和易经一旦结合将会产生远超西方科学的功望!
 
‘当今的我们肩负的重任就是运用西方科学理论,翻译和解释中医理论。这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只有这句话存疑。西科可以借鉴,但是中医和易经一旦结合将会产生远超西方科学的功望!
之所以敢说“远超”,是因为本人有充足的长期的深刻到难以想象的亲身实践经历。本人并不懂中医、也不是易经专家,是命运和所处环境迫使深度思索医易的结果。大健康的关键是中医和养生功结合,其中蕴含着足以防治心梗、脑梗、癌症、性功能低下等现代病的智慧。
 
之所以敢说“远超”,是因为本人有充足的长期的深刻到难以想象的亲身实践经历。本人并不懂中医、也不是易经专家,是命运和所处环境迫使深度思索医易的结果。大健康的关键是中医和养生功结合,其中蕴含着足以防治心梗、脑梗、癌症、性功能低下等现代病的智慧。
性功能低下巴戟天淫羊藿
 
阴气和阳气

中国古人把宇宙的力区分为引力和斥力两类。西方人既把力区分为引力和斥力两类,也按照其它各种规则采用了多种分类方法,譬如把力区分为四个基本的力:强作用力,弱作用力,电磁力和万有引力。电磁力又区分为引力和斥力。还有区分为向心力和离心力,还有区分为动力和阻力,等等,根据不同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

中国古人就把宇宙的力区分为引力和斥力,并把引力叫做阴气,把斥力叫做阳气。前面说了,中国古人把力叫做气。

宇宙中没有任何部位没有气的。《杞人忧天》说“亡处亡气”。亡是无的意思。没有哪个地方没有气。天空中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其实天空中充满着气。气区分为阳气和阴气。由于阳气是斥力,斥力使物质作扩散运动,使物质扩散而形成天空。阴气是引力,引力使物质作聚集运动,使物质聚集而形成地球等各种星球。古人说阳气上为天,阴气下为地。古人认为阴阳不可以分离,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于是宇宙的任何部位都既有阳气又有阴气,只是阳强阴弱呢,还是阴强阳弱呢,还是阴阳平衡状态。古人认为阳气和阴气都会变化,会增强或减弱。并且阴阳是相反的,它们相互排斥,即有你无我,有我无你。阳气增强时阴气会受到抑制而减弱,阴气增强时阳气会受到抑制而减弱。并且认为阴阳变化会周期性交替,即:阳气增强而阴气减弱——阴气增强而阳气减弱——阳气增强而阴气减弱——阴气增强而阳气减弱……,这样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

所以,宇宙的任何部位,物质都会发生周期性扩散与收缩交替变化。宇宙既有爆炸运动,又有收缩运动。宇宙大爆炸理论只能反映宇宙扩散运动,而没有反映宇宙的收缩运动。迄今为止,西方人还没有意识到宇宙其实还有收缩运动周期呢。所以西方人用宇宙大爆炸理论解释宇宙的所有部位的运动,而不知道在不同的部位,有的正在发生爆炸,其它部位可能在收缩。现在在爆炸,未来会收缩。譬如说太阳系,它一定是膨胀与收缩交替变化的。


中国古人认为并且强调“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阳气和阴气都不能无限增强,也不能无限减弱。那么,阳气与阴气一定是交替增强与减弱的,宇宙和它的任何部位一定是膨胀与收缩交替变化的。

华夏古人认识到“阳化气,阴成形”。西方人认识到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可以转化为物质。两个认识结合起来,就可以认识到,阳气使物质的质量转化为能量释放出来,阴气使能量转化为质量储存起来。

所以,阳气使人体的物质转化为能量(力气)释放出来,推动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譬如维持血糖稳定和体温稳定,譬如大脑思维,心脏收缩,肌肉运动,胃肠道消化吸收,肺呼吸,肾脏排尿,大肠排便,皮肤出汗,动脉搏动,五官感觉,等等。当这些正常的生命活动减弱时,就是阳气虚弱。如果平时没有这些问题,仅仅是突然出现这些问题,考虑可能是单纯的阳气虚弱,使用辛温药增强阳气就可以了。如果经常出现这些问题,属于慢性病,则一定是阴气也虚弱,属于阴阳俱虚弱,称为气虚。气虚则不要轻易使用辛温助阳药,而应该使用甘温补气药。为什么呢,因为辛温助阳药虽然可以暂时增强阳气,而会消耗阴气。病人阴气本来就虚弱,不能耐受辛温助阳药。前面说了,增强阳气会抑制阴气。

阳气使质量转化为能量释放出来,推动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阴气使能量转化为质量储存起来,以备阳气增强时有物质用来消耗。

在一天之中,白天阳气增强而阴气减弱。阳气增强而生命活动增强,但是会抑制阴气。阴气被抑制,则能量不能转化为质量储存起来。假如每天二十四小时都运动而没有休息,则能量储存过程缺失,阴虚阳亢,最后导致阴阳俱虚弱而气虚。古人把这种情况叫做脾虚。所以李东垣说“形体劳役则伤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白天劳累一天,则晚上必须好好休息。运动时增强阳气,休息时增强阴气。白天消耗了质量,晚上必须补回来,这样才能阴阳平衡。同样道理,春夏多运动而增强阳气,秋冬就必须充分休息而增强阴气。《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说的是这个意思。
 
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平衡为人。“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所谓“冲和气”,就是阴阳平衡之气。一个人,如果持续地阳强阴弱,他就会升天。如果持续地阴强阳弱,他就会入地。只有长期阴阳平衡,他才能为人。

所以,养生的本质就是维持阴阳平衡,治病的本质也是维持阴阳平衡。
 
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平衡为人。“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所谓“冲和气”,就是阴阳平衡之气。一个人,如果持续地阳强阴弱,他就会升天。如果持续地阴强阳弱,他就会入地。只有长期阴阳平衡,他才能为人。

所以,养生的本质就是维持阴阳平衡,治病的本质也是维持阴阳平衡。
其实不是找平衡,而是水火既济,则生生不息
 
《周易》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什么是易?易就是“变化多端”。一些人把易解释为“变化”。不对。变化有两种。一种是一对一的变化,即A变化为B一种。譬如化学反应就是一对一的变化。氢气燃烧,就是变化为水,不会变化为其它东西。这不是易学研究的对象。另一种是一对多的变化,叫做变化多端。A可能变化为B,可能变化为C,可能变化为D,可能变化为E,等等,有多种变化方向,叫做变化多端。易是指变化多端。易学是研究事物变化多端的学问。

事物变化为什么会多端呢?因为阴阳二气排列组合的缘故。前面说了,宇宙产生之前处于太易状态。什么是太易?就是“未见气也”,也就是还没有表现出来阴阳之气。《周易》告诉我们,“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宇宙在大爆炸之前的奇点状态,就有“太极”。什么是太极?望文生义就可以知道,就是两个极端因素。一个极端因素是阳,另一个极端因素是阴。阴阳合起来叫做“两仪”。两仪有四个排列组合,就会形成四个变化方向,这四个变化方向就叫做四个“象”。就是说,一个东西起码可以有四个变化方向。这个规律就是易学研究的命题。
 
那么,人体就有四个不同的阴阳状态:
①太阳
②少阳
③太阴
④少阴

这就是古人产生这四个基本概念的哲学原理。这四个状态就叫做“四象”。
 
什么是太阳?太与少相对,阳与阴相对。太,既表示出现得早,也表示数量多。因为古人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先发生质变,后发生量变。奇点是质量达到极限多,而没有能量,即有质而无气,有阴而无阳。然后突然把质量全部转化为能量,阴气全部转化为阳气,于是阳气最强。这是质变。然后进行量变,其过程是阳气从强到弱。于是先有太阳,后为少阳。随着阳气进一步减弱,阴气进一步增强,就变为太阴,最后变为少阴。这是量变过程,是一个变化循环。然后又进入下一个变化循环,从少阴变化为太阳。宇宙的变化过程就是这样的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说得详细一些,整个变化过程是:太易(即奇点)——太初(即太阳)——太始(即少阳)——太素(即太阴)——少素(即少阴)——太易(即奇点)——太初……。其中的太易是处于宇宙之外,是母宇宙与子宇宙之间的连接桥梁,所以在我们的观察范围之外。我们可以观察到的过程只有四个阶段;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按顺序出现。
 
太易,有质无气。由于没有气,因此我们是观察不到它存在的。譬如奇点。

太初,有气无质。我们可以观察到它的存在,而且它的能量非常强,但是它既无质也无形。譬如光和热气就是如此。

太始,气多质少,具有不固定的形体。譬如火焰。

太素,气少质多,具有比较固定的形体。譬如铁块。

少素,气质俱多,譬如黑洞。“少素”的说法当今的文献未见,应该说的是厥阴。厥者,逆也。意味着它会导入下一个循环周期。
 
前面说的是整个宇宙的宏观大循环,其实这种循环规律也存在于人体的微观生命活动过程中。因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整个宇宙的宏观大循环周期以百十亿年计算,而人体的微观小循环周期以分秒计算。
 
太易变为太初是质量变化为能量。太始变为太素是能量变化为质量。

人体阴阳交替周期,一个周期就是一个循环,一个循环就可以区分为上述的五个阶段。在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葡萄糖分解反应释放自由能,然后自由能被固定于ATP.分子的高能磷酸键之中,就有太易变为太初,太初变为太始,再变为太素,再变为太易的过程。整个过程是葡萄糖分子内部储存的质量变化为能量释放出来,然后能量又变为质量储存于ATP分子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