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脏腑生克关系疑问?

shijie125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4/01/05
帖子
58
获得点赞
13
声望
8
年龄
45
所在地
青岛
难经69条,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泄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
难经75条,肝实肺虚,泄心火,补肾水。虚则补其子,实则泻其母。
金匮第一章,肝虚,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经言,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未至而至,此谓太过,薄所不胜,乘所胜也。
最近试图理清脏腑的生克关系,但确实逻辑有点混乱。首先是内经所说不及和太过的观点,形成了脏腑的生克关系图,例如,脾土不及肝木妄行肺金受病肾水乘之。脾土太过则薄肝木乘肺金。这个逻辑比较清晰。但是又发现难经的69条跟75条所言本就互相矛盾,也一直没有找到解读的角度,然后跟内经所说也联系不上。至于金匮第一章的说法也很难跟这三条的逻辑吻合。
我能理解任何脏腑之间都存在生克的关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肯定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应该怎么把握呢?依据什么来确定这个方向?
 
首先丶五脏生克关系乃是复制五行生克之关系,而在陏唐之後它叫相克,在陏唐之前叫相胜,这两者之分别在那?

其次丶五脏配五行又是另一个问题。

最後丶还有一个脏腑相胜之问题,即肺病则治大肠之类。

而在实用上,三者则以最後者有较佳之效果,为何?
 
首先丶五脏生克关系乃是复制五行生克之关系,而在陏唐之後它叫相克,在陏唐之前叫相胜,这两者之分别在那?

其次丶五脏配五行又是另一个问题。

最後丶还有一个脏腑相胜之问题,即肺病则治大肠之类。

而在实用上,三者则以最後者有较佳之效果,为何?
制衡为健康
 
各种说法,五花八门,真伪难辨。

这些写书的人,也未必能解释清楚。
 
大概理解了这个关系的逻辑,首先任何两者之间都存在生克的关系,这是毫无疑问的,不及太过都是病态,失衡的。
那么怎么来理解这个问题呢?首先这是个环状的关系,但是实际上是有主次之分的,脾胃弱,如果之前一直好好的,突然大吃一顿撑到了,脾胃病,但其他脏腑会有反应但不会立即成病态。这个时候病只在脾胃,不会传化。但是这个状态没有缓解,久而久之,比如这人剩余的4脏肾相对更弱,或者这期间肾也受了一些刺激,哪就会直接变成脾胃和肾的生克关系为主导,其他脏腑也会有反应但是很轻,主要表现在脾肾上,比如可能是肾水来乘土,表现出一些列的肾水乘脾土的症候。脾胃新病只有脾胃,脾胃久病会把所有的脏腑都拖下水都有症候,但是我们治疗的时候一般就是脾胃为主,剩下的由主到次排序,病的越重兼顾的脏腑越多。新病只有脾胃,久病脾肾,再久脾肾肝或脾肾肺,再久五脏皆病。治疗用药也是,先只针对脾胃,后续会逐步针对的越来越多,极虚的时候如果没有特别明显的哪一脏的症候就要都兼顾了。
这也是经方药味少剂量大针对性强的一部分原因,经方对应的症候大都没到脾胃极虚的情况下,所以用药就会针对性特别强,待到脏腑极虚久病的时候经方的思路就受限了,也是后来脾胃论的立论原因
 
难经之难,本来就是自寻烦恼。
五角星一般的生克关系,本来就不存在!
它是邹衍的五德始终之说,而非五行之说,在此之前的五行,乃是无常胜的五行。无常胜的五行学说,与四象学说兼容,而与五德学说不兼容。

脾胃论就是脏与腑之关系,而非五脏间之关系。
经脉关系也没有五角星的生克关系,若明乎此,则难经可舍矣。
 
难经之难,本来就是自寻烦恼。
五角星一般的生克关系,本来就不存在!
它是邹衍的五德始终之说,而非五行之说,在此之前的五行,乃是无常胜的五行。无常胜的五行学说,与四象学说兼容,而与五德学说不兼容。

脾胃论就是脏与腑之关系,而非五脏间之关系。
经脉关系也没有五角星的生克关系,若明乎此,则难经可舍矣。
以现有的医学水平对脏腑内各个器官互相作用关系的理解,想要描述清楚这些关系,你可以试试,没有几十万字能不能说清楚,有几十万字也说不清楚,单独某两个的器官之间的关联都不知道用多少论文去解读了。但是古人辅以五行生克的逻辑关系来解释,了了数语就能把这些器官之间的作用关系宏观的逻辑解释清楚,还想怎样?五行是用来理解脏腑关系的手段!这么去理解五行你就发现古人这个比喻的效率及价值有多高了
 
以现有的医学水平对脏腑内各个器官互相作用关系的理解,想要描述清楚这些关系,你可以试试,没有几十万字能不能说清楚,有几十万字也说不清楚,单独某两个的器官之间的关联都不知道用多少论文去解读了。但是古人辅以五行生克的逻辑关系来解释,了了数语就能把这些器官之间的作用关系宏观的逻辑解释清楚,还想怎样?五行是用来理解脏腑关系的手段!这么去理解五行你就发现古人这个比喻的效率及价值有多高了
相生,相克,比和,相帮,相合,相穿,相冲,合中带克,之类
 
人体本身就不是二维的结构,是个三维交织复杂的,各个器官之间好比一团乱码,想解释清楚没那么容易,所以各个大家都从各自的理解捋出来一条或者几条线,我们怎么看待这条线?
这条线肯定不是全部,各条线间也有无数的交点,但也不能因此轻易的否定这条线的价值,这都是前辈毕生经验的总结,而且大都是实战派出来的,如果是我们来描述人体,你要怎么解读?西医的九大系统?连大部分的证都解决不了。
目前理解到的,什么生克和帮穿冲之类的,都是有其特定的使用场景,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的解读这很正常,但是对于什么场景选定什么角度是需要深入体会学习的。
目前倾向于对这些开宗立派的人物的观点都持肯定的态度,然后试图去理解他们写书当时的场景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进一步理解身体的某一条线,待汇集多条线再去理解这个麻团。
 
你这75条后半截是自己的思考吗?怎么和原文不一样。69条最后不是落脚在经络上吗?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些基本规律。
金匮的这句,是第一段的解释,感觉有点语言结构和第一段不一样。大概理解就行。
实际上,理论都是为了给实践指路的,但实践不等于会按理论来走。经典力学的定理很重要,让我们走进了物理学,但是量子力学完全颠覆了经典力学。那我们就不学经典力学了吗?
脏腑之间的关系要比经络复杂,甚至说是随意的。一个肺病的喘,或者咳。我想你可以去看咳论,十二个都能咳。那么治肺还是治其他为主?这是个辨证的坎儿。
经络的病其实简单,但有的所谓经络的问题是脏腑机能的问题,渐及经络。
杂病木土之间最常见。还有很多问题,就不说了,估计讲个大概都得几万字。后世的注解多看看,在临床印证一下就能有自己的理论架构了。
 
这个不用找吧?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顺序相生,间隔相克。
是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就一脏来说,就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从而与其它四脏相关。

1732195056187.png
 
人体本身就不是二维的结构,是个三维交织复杂的,各个器官之间好比一团乱码,想解释清楚没那么容易,所以各个大家都从各自的理解捋出来一条或者几条线,我们怎么看待这条线?
这条线肯定不是全部,各条线间也有无数的交点,但也不能因此轻易的否定这条线的价值,这都是前辈毕生经验的总结,而且大都是实战派出来的,如果是我们来描述人体,你要怎么解读?西医的九大系统?连大部分的证都解决不了。
目前理解到的,什么生克和帮穿冲之类的,都是有其特定的使用场景,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的解读这很正常,但是对于什么场景选定什么角度是需要深入体会学习的。
目前倾向于对这些开宗立派的人物的观点都持肯定的态度,然后试图去理解他们写书当时的场景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进一步理解身体的某一条线,待汇集多条线再去理解这个麻团。
怎么这么乱?
拿理科思维来学中医?
也不是不能,就是得先学一下中医本身的东西(《中基》《中诊》之类的)才能拿这种思维模式来解读,要不然不容易切入。
 
补虚三种,补本、补母、补子。
“实者泻其子,虚者补其母”,只是一种治则。另外还有两种:
直接在本经上补泻,这是用途最广泛,最基本的一种。
还有一种就是补子实母。
在我的认知中,构成人体的五行能量是不均衡的,所以需要看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治则。
补母能实子,补子亦能实母。母补好了,能传递其子;子补好了,则不需要其母再传补,母自然积攒成实。
 
这个不用找吧?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顺序相生,间隔相克。
是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就一脏来说,就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从而与其它四脏相关。

浏览附件179381
这个是简单示意图,粗线条大概意思,细分的生克关系,生还有生中带克,刑还有半刑,合还有半合。还有三合
 
这个是简单示意图,粗线条大概意思,细分的生克关系,生还有生中带克,刑还有半刑,合还有半合。还有三合
先把简单的搞清楚才谈得上其它吧?
阴阳五行看似简单,其实很深奥的。
初学中医的话,简单的已经够用了。
简单的都没搞清楚就深入研究,很可能会误入歧途。
 
怎么这么乱?
拿理科思维来学中医?
也不是不能,就是得先学一下中医本身的东西(《中基》《中诊》之类的)才能拿这种思维模式来解读,要不然不容易切入。
您说的这个问题我考虑过,确实我本人也是理科生,而且学习的过程中也掺杂了很多西医尤其是血液和消化系统的东西,也能跟中医的比如脾虚气滞血瘀这些概念结合上,但是也能认识到这确实是理科的思维,一是现在路走到这了,也感觉以后中医也不可能跟西医割裂开。二是因为是自学所以对于这种中医的逻辑也有些模糊,能否详细说一下?就以脾胃生克关系为例,中医和理科的角度的区别?或者利弊?您怎么认为现代医学这九大系统的?没必要跟中医结合起来理解?
 
您说的这个问题我考虑过,确实我本人也是理科生,而且学习的过程中也掺杂了很多西医尤其是血液和消化系统的东西,也能跟中医的比如脾虚气滞血瘀这些概念结合上,但是也能认识到这确实是理科的思维,一是现在路走到这了,也感觉以后中医也不可能跟西医割裂开。二是因为是自学所以对于这种中医的逻辑也有些模糊,能否详细说一下?就以脾胃生克关系为例,中医和理科的角度的区别?或者利弊?您怎么认为现代医学这九大系统的?没必要跟中医结合起来理解?
首先,中西医结合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的目标,所以在这方面研究的人不少,但就目前来说,似乎进展不大。
其次,如果要研究中西医结合,就得两方面都要精通,就像继承和发扬的关系一样,先得继承才谈得上有发展。中西医都要精通,就目前来讲就是各自的体系先搞清楚,基础的东西弄明白,然后才是各自深入,再才是两相联系,最后才能融合----这是终极目标,不一定做得到,但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收获,那怕只是一种疾病的用药模式;积少成多之下也是可观的。
再次,中西医各自精通主要的精力还是要放在中医上面,西医的理论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中医就想对比较难。有些人讲过,西医是从微观世界开始的医学,中医因为有整体观念,天人相应是从宏观方面开始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一些从事中西医结合的前辈是这样做的,在诊病的过程中用中西医两种体系各自诊断治疗,然后从中找寻规律,积少成多,形成自己的理论。也有以某种擅长的理论(中或西)为主,融合另一种的。
中西医结合的先驱,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现代的著作应该也有很多,可以参看。

脾胃属于中医的脏腑,归属于中医的藏象学说。首先从二者的关系来讲是互为表里,位置相近,位于中焦在功能上是消化吸收食物的脏器。西医的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中医的脏腑的脾胃和西医的单纯的消化器官不同,而是赋予更多的意义,比如五脏藏神的脾藏意。从五行的角度来说,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那相对应的就生我者心,我生者肺,克我者肝,我克者肾;这是脾藏的关系,胃腑同理。各脏的详细论述可以参看《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各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所以通过五行就把五脏六腑连接在一起了,相互之间不管是生理还是病理都有影响。若是再加上经络联系则联系更加紧密。比如说脾虚,就有这几种情形了:一、心虚导致脾虚----母病及子;二、肺虚殃及脾---子盗母气;三、肝旺克脾;四、本藏虚损。另外因为人体的复杂性还有肾虚中焦失于温煦而导致脾虚;痰湿淤血阻滞导致的脾虚;阴虚及阳导致的脾胃功能低下等等。

楼主所提的问题包含范围太广,目前就说这么多吧。其实能提出问题,一般就能在网上找到相应的答案,可以试试把问题列出来一个一个去搜索,探寻答案的过程也是很有意思的。当然网上的答案稂莠不齐,也需分辨一下。
 
首先,中西医结合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的目标,所以在这方面研究的人不少,但就目前来说,似乎进展不大。
其次,如果要研究中西医结合,就得两方面都要精通,就像继承和发扬的关系一样,先得继承才谈得上有发展。中西医都要精通,就目前来讲就是各自的体系先搞清楚,基础的东西弄明白,然后才是各自深入,再才是两相联系,最后才能融合----这是终极目标,不一定做得到,但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收获,那怕只是一种疾病的用药模式;积少成多之下也是可观的。
再次,中西医各自精通主要的精力还是要放在中医上面,西医的理论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中医就想对比较难。有些人讲过,西医是从微观世界开始的医学,中医因为有整体观念,天人相应是从宏观方面开始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一些从事中西医结合的前辈是这样做的,在诊病的过程中用中西医两种体系各自诊断治疗,然后从中找寻规律,积少成多,形成自己的理论。也有以某种擅长的理论(中或西)为主,融合另一种的。
中西医结合的先驱,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现代的著作应该也有很多,可以参看。

脾胃属于中医的脏腑,归属于中医的藏象学说。首先从二者的关系来讲是互为表里,位置相近,位于中焦在功能上是消化吸收食物的脏器。西医的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中医的脏腑的脾胃和西医的单纯的消化器官不同,而是赋予更多的意义,比如五脏藏神的脾藏意。从五行的角度来说,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那相对应的就生我者心,我生者肺,克我者肝,我克者肾;这是脾藏的关系,胃腑同理。各脏的详细论述可以参看《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各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所以通过五行就把五脏六腑连接在一起了,相互之间不管是生理还是病理都有影响。若是再加上经络联系则联系更加紧密。比如说脾虚,就有这几种情形了:一、心虚导致脾虚----母病及子;二、肺虚殃及脾---子盗母气;三、肝旺克脾;四、本藏虚损。另外因为人体的复杂性还有肾虚中焦失于温煦而导致脾虚;痰湿淤血阻滞导致的脾虚;阴虚及阳导致的脾胃功能低下等等。

楼主所提的问题包含范围太广,目前就说这么多吧。其实能提出问题,一般就能在网上找到相应的答案,可以试试把问题列出来一个一个去搜索,探寻答案的过程也是很有意思的。当然网上的答案稂莠不齐,也需分辨一下。
非常感谢!我先消化消化。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