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四部医纬·药解第五》

唐融儿

声名远扬
贵宾
注册
2014/09/29
帖子
2698
获得点赞
944
声望
113
年龄
44
所在地
湖南浏阳
概述:

今传药书最古者,《神农本草经》也!传为神农氏作,其实乃魏晋人博采方书而纂。常言某药可常服、益寿延年,皆服食家之语。至唐有《新修本草》,宋有《证类本草》。及明李时珍著作《本草纲目》,所录甚广,遂为后世之圭臬。
然此皆药者药书也!始读之欣欣然似有所得,待临证茫茫然不知所措。呜呼!医者药书何在?
后世最弊者,莫过于分类定药。其实一药常入多经、治多病,只需使引得当耳!药不误医医自误也!余勤求古训,广博方家,始知药性实在《伤寒》《金匮》。其虽未言药性,然可方证互推、据方审药,知某药入某经、对某证。上溯《素问》《难经》,探赜索隐;下资历代名家,取其发明者。于是,临证胸有成竹,则下笔如有神。



桂枝、桂皮、附子、乌头、细辛、吴茱萸

桂枝,激发三昧真火。三昧者,上昧心火,中昧肾火,下昧膀胱。“昧”者,藏也!三昧真火皆宜潜藏:心火行气血、升阳布津,宜行于脉内,故谓之营气;肾火从督脉升发、升阳通脉,温煦经脉、骨骼,又谓之元气,逆行于任脉则为虚火;膀胱之火气化水津、利尿升阳,宜藏于幽冥,浮散则水津不利,灸关元可以收纳。三昧真火,一旦逆行任脉而上,则如鬼神作乱,故忿恚者慎用桂枝。
桂枝能通行十二经,看为谁所使。为麻黄使,行于表;为芍药制,行于里;为茯苓、猪苓所引,专注下攻,如五苓散。心肝肾有实热者,多忌;实热轻者用之,可配伍佐反药。治内伤:上焦常轻用,中焦适中,下焦重用方能通达。
桂枝能升能降,桂皮则专注下行;故虽有实热却可轻用,以引火归元。桂皮温煦脏腑、下焦之力强于桂枝,虚寒便秘犹善;若是温经通脉,肉桂又不及桂枝,盖因其无利尿之功。《伤寒论》用桂枝多去皮,去皮则温性减,故用量大;今人用桂枝不去皮,故用量小。
附子本少阴药,得干姜走经络,治寒闭;得桂皮走脏腑,治寒脱。得白术走肉,得麻黄走皮,得细辛入骨;受芍药制约入骨,受地黄制约入血,受乌梅制约温煦大小肠,引导得当可通行十二经。寒闭便秘,常与炕白术、肉桂、当归、补骨脂为伍。生者需先煎,砂炮附子轻用无需先煎,常规10~15克,重证可用30克以上。卤砂制者不可取,常非附子中毒,而是卤砂中毒也。制附子,用清水浸泡、漂洗,再通过蒸或煮使其淀粉糊化凝固就可以了。
乌头,乃附子之母,攻寒湿;入骨骼筋膜,药力胜过附子;内服当先煎,不可多量,亦可如附子炮制用。
细辛,温煦三阴第一;温通督脉、全身骨骼第一,故伤寒多用。人的大脑、小脑、脑干是由三节脊椎发育而成,属骨,故头痛属寒者多用细辛。督脉统领诸阳经,故又温通诸阳。细辛者,上通于天,下通于幽冥,往来于人间,不亦善哉。煎煮细辛,不可盖、中途不可掺冷水,成人5克以内不必先煎,大量头煎至少要沸半小时以上,重用须沸腾时间更久。治伤寒以北细辛为正品,南方土细辛药力、毒性都小很多,更近似于徐长卿。
吴茱萸,主治肝胆脾胃。下有附子温阳,上有细辛通窍、温心肺,唯吴茱萸最善治中焦。不论病灶在何处,只要肝胆脾胃有寒,皆可。无论头痛、喘咳、下痢,凡属太阴、厥阴寒湿者,最宜。寒热相杂者,常以吴茱萸配伍黄连。


草乌、关白附(禹白附)

草乌与关白附同属毛莨科,性相近,草乌更烈。另有禹白附,乃天南星之属,其效也同,其力愈宏。草乌温热之品,比之乌头、附子,善深入诸络、筋膜,善化顽痰。生草乌毒性远大于生川乌,南草乌毒性、药力大于北草乌。草乌多年生,一年种植者不堪用,野生七八年以上者最好。


生姜、炒生姜、干姜、炮姜、姜炭

凡药,原生山陂者,不宜过肥;原生于隰泽者,则嗜肥。姜原生山陂,过肥则壮实,然药力陡降。鲁、豫、苏、皖诸地砂土种植者,巨壮,不堪食也;仅切细如发丝,装点于清蒸鱼之上。因此,药用姜不可过肥。南方黄壤土、红壤土种植者,药效最佳。
鲜姜宣胃、解诸毒;重用升发阳气,发汗力强,但力不持久。
生姜炙、勿令其黑,即炒生姜。更温芳、且能止痛,胃寒气滞最宜。生姜切末,大火快速干炒,至微焦黄、芳香扑鼻即可。生姜皮利水,炒姜皮行气利水。
干姜温阳救逆取效最捷,唯药力不持久,故常与附子、细辛、吴茱萸为伍。反佐乌梅、黄连则能引火归元,如诸泻心汤。
炮姜芳燥减轻,专注于血分。伤寒多用干姜,内伤、久病至虚则多用炮姜。干姜威猛效速,宜急救;炮姜沉稳坚毅,温血持久。
姜炭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热性出血,亦有轻用姜炭反佐寒药者。
一般来说,脉浮用生姜,脉沉用干姜,不沉不浮用炒生姜。姜亦善哉,通行十二经者,看炮制、佐使和用量如何。


薤白、艾叶

薤白温通心阳,最善治痰蒙心窍;寒重者,可与桂枝、附子等配伍。薤与韭同属,但薤白治在心;韭菜籽治在肝、肾、肺。
艾叶苦温、善入血分,温经安胎,散寒止血。


麻黄、香薷
麻黄本质为行血药,主心经,然无须使引却可通行十二经。配桂枝则发汗,配白芍则利尿,配附子则温阳敛汗、利尿,得杏仁则入肺,配泽泻下行利尿。
麻黄所用不止于表证、喘咳,亦不止于寒证。桂枝激起三味真火,故热证忌;麻黄行的是心血,故不忌。凡脉象浮紧者,无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皆可用,只是用量、配伍不同也!其性刚猛,有它药不到之功,积痰、瘀血、滞气互结为肿,常非麻黄不能破。麻黄、陈皮、桔梗、甘草四药联用,治咽喉肿痛速效。亦散胸膈痰饮积水,功盖半夏,寒湿呕吐,麻黄、陈皮、半夏、干姜四药联用止呕最强。故无水饮者服麻黄剂,当多喝水!尝以独活寄生汤去芍药加麻黄,泡酒治寒湿关节痛,速效且预后良好。只是药酒过于温燥,不宜久服;麻黄泡酒浸出率高,与白酒的复合作用强,一般剂量为汤剂十分之一。
冬用麻黄,夏用香薷。香薷善解暑,非夏不能用麻黄也。


葱白、辛夷、白芷、苍耳
葱嗜肥,多年生。葱白通阳效速而不持久,故不似桂枝、细辛燥血生火,宜急救、或以为引。旧时农家食葱,掰其叶而存其茎,多年生老茎药力犹强,然此物已难得。今多化肥浇灌,二三月即发芽长成,不堪大任,故用之者鲜矣!
辛夷、白芷、苍耳皆温,上行、表散。
辛夷肺经药,善辛温通窍,伤寒鼻塞最宜,但终不能入骨,入骨还是要细辛。白芷本阳明经药,行气散郁、除湿化痰,内外之病弗论脏腑、筋膜、皮肉皆可用。盖因胃主肌肉,皮骨之间为肉,诸痹、疮疡痈疽、疱疹,皆需透散阳明,阳明通透则气血畅通、药力无阻于血肉间。苍耳善温通,除寒湿、功积滞。辛夷、白芷皆芳香者,芳香者活跃走串,但药效不持久,苍耳则力大持久。外可达皮肤,内可达大肠,上可通颠顶,下可至涌泉、八风。皮肤病、肠风、脚气、痛风、脑漏、耳鸣、头痛,凡属寒湿者皆可治,湿热者亦可配伍使用。亦可温经除湿,然入骨不如细辛,终只荡涤于筋膜皮肉间,故常相伍为用。苍耳重剂可用45克,枣阳王军医师传,重剂使用苍耳可配伍等量以上的黄芪,就不会伤肾。余退而思之,此因黄芪升提使药力上行,避免了苍耳伤肾。
辛夷主肺、清窍,白芷主阳明、肌肉,苍耳主肝肾、三阴、筋骨,此三者所别也。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

四者皆温热芳香,去寒湿。周身疼痛,无论表里皆可。
羌活最燥烈,善上行头目,开窍醒脑、祛寒除湿,治肩颈手臂;独活善下行,治下焦、腰腿疼痛;藁本善理中焦、治胸腹脏腑,入肝、脑,尤其善治脑漏,以及肩颈、手臂寒湿疼痛。羌活侧重于祛寒通络,藁本侧重于温阳除湿。
防风较平和,行气而耗气少,活血而不伤血,虚实皆可用。外善驱风透疹,内能逐肠风,上达清窍、下探胞宫,亦通行十二经者,实上药也。以云中郡野生者为上品!


威灵仙、木瓜、刺五加皮、狗脊

威灵仙辛温善走串,通行十二经,胜湿止痉。咽喉肿痛、溃疡,鱼刺卡喉,各种结石,为专药。木瓜酸温,鲜木瓜最能泻肝升脾,又能深入下焦、治寒湿水肿。鲜木瓜、干木瓜攻而不补,能消食、止泻、止呕。滋补用制木瓜。
刺五加皮、狗脊性温,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能破能立。


苏叶、荆芥、淡豆豉

皆表散之轻剂,又能疏肝解郁、健脾理气、和胃止呕,肝脾通达则气血通畅。宜表虚、气虚感冒。
苏叶又能温胃、解鱼毒;解郁导滞,多用苏梗。紫苏极不耐肥,土稍肥则长至二三米高,气味淡薄;需无肥的原生黏土所长,高不过一米者药效佳。吾邑有两种,双面红者气味细腻、馥郁柔和,善和胃;单面红者气味浓烈芳香,善解表。苏梗当去其根、梢,取中段茎方、中空者。
荆芥轻扬透疹,炒炭止血,理中用全草,解表用芥穗佳。煎苏叶、荆芥、薄荷,宜浸透,加盖速煎取汁,勿使其药性挥发。入丸散取效佳。
淡豆豉宣胃、理气,治诸胸膈不和之证;既解表又实表,驱邪又扶正。古法用黄豆制作需一年,历经春夏秋冬,得四时和气。今多用黑豆速成,正宗者难觅。


薄荷、紫背浮萍、牛蒡子

皆辛凉解表之药,主外感风温、风疹瘙痒。
薄荷醒脑除湿、外用薄荷油、薄荷脑善透散。浮萍利尿,泻火消肿。牛蒡子又入肺胃、大肠经,利咽消肿、豁痰、润肠通便。


桑叶、菊花、蔓荆子

三者皆寒,卫、气两分通治。又除肝热,治肝风上行诸疾。温病初起卫分证,卫气同病,内生火热皆可用。桑叶主肺中燥热,平肝泄火,润燥敛汗,治脱发。菊花主肝经,色黄味甘者,平肝和胃;色白味苦者,泻肝火。蔓荆子善上行头目,升散风热;亦能引药上行,泄内热、醒脑开窍。
桑叶未见霜者,其性不凉。


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肉豆蔻、草果

上六味芳香理气燥湿,取效迅速,寒湿证少用有奇功。善理气,既能止呕,又能止泻。湿热蕴结则不宜,阴虚血热者慎用。
藿香能发汗解表,又能温中救逆,故最善解暑。佩兰善温中除湿,芳香化浊。砂仁温脾开胃,又能温肾秘精,兼能引火归元,乃通达三焦者。野生白豆蔻上行清窍、入脾肺,开窍力强。肉豆蔻性温沉,善治中焦寒湿,理气止痛。草果能入下焦,激发肾阳真火,温阳除湿、止泻。
上药皆能调理肠胃功能,既扶正又驱邪。芳香避秽,治诸疫疠霍乱。
 
概述:

今传药书最古者,《神农本草经》也!传为神农氏作,其实乃魏晋人博采方书而纂。常言某药可常服、益寿延年,皆服食家之语。至唐有《新修本草》,宋有《证类本草》。及明李时珍著作《本草纲目》,所录甚广,遂为后世之圭臬。
然此皆药者药书也!始读之欣欣然似有所得,待临证茫茫然不知所措。呜呼!医者药书何在?
后世最弊者,莫过于分类定药。其实一药常入多经、治多病,只需使引得当耳!药不误医医自误也!余勤求古训,广博方家,始知药性实在《伤寒》《金匮》。其虽未言药性,然可方证互推、据方审药,知某药入某经、对某证。上溯《素问》《难经》,探赜索隐;下资历代名家,取其发明者。于是,临证胸有成竹,则下笔如有神。



桂枝、桂皮、附子、乌头、细辛、吴茱萸

桂枝,激发三昧真火。三昧者,上昧心火,中昧肾火,下昧膀胱。“昧”者,藏也!三昧真火皆宜潜藏:心火行气血、升阳布津,宜行于脉内,故谓之营气;肾火从督脉升发、升阳通脉,温煦经脉、骨骼,又谓之元气,逆行于任脉则为虚火;膀胱之火气化水津、利尿升阳,宜藏于幽冥,浮散则水津不利,灸关元可以收纳。三昧真火,一旦逆行任脉而上,则如鬼神作乱,故忿恚者慎用桂枝。
桂枝能通行十二经,看为谁所使。为麻黄使,行于表;为芍药制,行于里;为茯苓、猪苓所引,专注下攻,如五苓散。心肝肾有实热者,多忌;实热轻者用之,可配伍佐反药。治内伤:上焦常轻用,中焦适中,下焦重用方能通达。
桂枝能升能降,桂皮则专注下行;故虽有实热却可轻用,以引火归元。桂皮温煦脏腑、下焦之力强于桂枝,虚寒便秘犹善;若是温经通脉,肉桂又不及桂枝,盖因其无利尿之功。《伤寒论》用桂枝多去皮,去皮则温性减,故用量大;今人用桂枝不去皮,故用量小。
附子本少阴药,得干姜走经络,治寒闭;得桂皮走脏腑,治寒脱。得白术走肉,得麻黄走皮,得细辛入骨;受芍药制约入骨,受地黄制约入血,受乌梅制约温煦大小肠,引导得当可通行十二经。寒闭便秘,常与炕白术、肉桂、当归、补骨脂为伍。生者需先煎,砂炮附子轻用无需先煎,常规10~15克,重证可用30克以上。卤砂制者不可取,常非附子中毒,而是卤砂中毒也。制附子,用清水浸泡、漂洗,再通过蒸或煮使其淀粉糊化凝固就可以了。
乌头,乃附子之母,攻寒湿;入骨骼筋膜,药力胜过附子;内服当先煎,不可多量,亦可如附子炮制用。
细辛,温煦三阴第一;温通督脉、全身骨骼第一,故伤寒多用。人的大脑、小脑、脑干是由三节脊椎发育而成,属骨,故头痛属寒者多用细辛。督脉统领诸阳经,故又温通诸阳。细辛者,上通于天,下通于幽冥,往来于人间,不亦善哉。煎煮细辛,不可盖、中途不可掺冷水,成人5克以内不必先煎,大量头煎至少要沸半小时以上,重用须沸腾时间更久。治伤寒以北细辛为正品,南方土细辛药力、毒性都小很多,更近似于徐长卿。
吴茱萸,主治肝胆脾胃。下有附子温阳,上有细辛通窍、温心肺,唯吴茱萸最善治中焦。不论病灶在何处,只要肝胆脾胃有寒,皆可。无论头痛、喘咳、下痢,凡属太阴、厥阴寒湿者,最宜。寒热相杂者,常以吴茱萸配伍黄连。


草乌、关白附(禹白附)

草乌与关白附同属毛莨科,性相近,草乌更烈。另有禹白附,乃天南星之属,其效也同,其力愈宏。草乌温热之品,比之乌头、附子,善深入诸络、筋膜,善化顽痰。生草乌毒性远大于生川乌,南草乌毒性、药力大于北草乌。草乌多年生,一年种植者不堪用,野生七八年以上者最好。


生姜、炒生姜、干姜、炮姜、姜炭

凡药,原生山陂者,不宜过肥;原生于隰泽者,则嗜肥。姜原生山陂,过肥则壮实,然药力陡降。鲁、豫、苏、皖诸地砂土种植者,巨壮,不堪食也;仅切细如发丝,装点于清蒸鱼之上。因此,药用姜不可过肥。南方黄壤土、红壤土种植者,药效最佳。
鲜姜宣胃、解诸毒;重用升发阳气,发汗力强,但力不持久。
生姜炙、勿令其黑,即炒生姜。更温芳、且能止痛,胃寒气滞最宜。生姜切末,大火快速干炒,至微焦黄、芳香扑鼻即可。生姜皮利水,炒姜皮行气利水。
干姜温阳救逆取效最捷,唯药力不持久,故常与附子、细辛、吴茱萸为伍。反佐乌梅、黄连则能引火归元,如诸泻心汤。
炮姜芳燥减轻,专注于血分。伤寒多用干姜,内伤、久病至虚则多用炮姜。干姜威猛效速,宜急救;炮姜沉稳坚毅,温血持久。
姜炭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热性出血,亦有轻用姜炭反佐寒药者。
一般来说,脉浮用生姜,脉沉用干姜,不沉不浮用炒生姜。姜亦善哉,通行十二经者,看炮制、佐使和用量如何。


薤白、艾叶

薤白温通心阳,最善治痰蒙心窍;寒重者,可与桂枝、附子等配伍。薤与韭同属,但薤白治在心;韭菜籽治在肝、肾、肺。
艾叶苦温、善入血分,温经安胎,散寒止血。


麻黄、香薷
麻黄本质为行血药,主心经,然无须使引却可通行十二经。配桂枝则发汗,配白芍则利尿,配附子则温阳敛汗、利尿,得杏仁则入肺,配泽泻下行利尿。
麻黄所用不止于表证、喘咳,亦不止于寒证。桂枝激起三味真火,故热证忌;麻黄行的是心血,故不忌。凡脉象浮紧者,无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皆可用,只是用量、配伍不同也!其性刚猛,有它药不到之功,积痰、瘀血、滞气互结为肿,常非麻黄不能破。麻黄、陈皮、桔梗、甘草四药联用,治咽喉肿痛速效。亦散胸膈痰饮积水,功盖半夏,寒湿呕吐,麻黄、陈皮、半夏、干姜四药联用止呕最强。故无水饮者服麻黄剂,当多喝水!尝以独活寄生汤去芍药加麻黄,泡酒治寒湿关节痛,速效且预后良好。只是药酒过于温燥,不宜久服;麻黄泡酒浸出率高,与白酒的复合作用强,一般剂量为汤剂十分之一。
冬用麻黄,夏用香薷。香薷善解暑,非夏不能用麻黄也。


葱白、辛夷、白芷、苍耳
葱嗜肥,多年生。葱白通阳效速而不持久,故不似桂枝、细辛燥血生火,宜急救、或以为引。旧时农家食葱,掰其叶而存其茎,多年生老茎药力犹强,然此物已难得。今多化肥浇灌,二三月即发芽长成,不堪大任,故用之者鲜矣!
辛夷、白芷、苍耳皆温,上行、表散。
辛夷肺经药,善辛温通窍,伤寒鼻塞最宜,但终不能入骨,入骨还是要细辛。白芷本阳明经药,行气散郁、除湿化痰,内外之病弗论脏腑、筋膜、皮肉皆可用。盖因胃主肌肉,皮骨之间为肉,诸痹、疮疡痈疽、疱疹,皆需透散阳明,阳明通透则气血畅通、药力无阻于血肉间。苍耳善温通,除寒湿、功积滞。辛夷、白芷皆芳香者,芳香者活跃走串,但药效不持久,苍耳则力大持久。外可达皮肤,内可达大肠,上可通颠顶,下可至涌泉、八风。皮肤病、肠风、脚气、痛风、脑漏、耳鸣、头痛,凡属寒湿者皆可治,湿热者亦可配伍使用。亦可温经除湿,然入骨不如细辛,终只荡涤于筋膜皮肉间,故常相伍为用。苍耳重剂可用45克,枣阳王军医师传,重剂使用苍耳可配伍等量以上的黄芪,就不会伤肾。余退而思之,此因黄芪升提使药力上行,避免了苍耳伤肾。
辛夷主肺、清窍,白芷主阳明、肌肉,苍耳主肝肾、三阴、筋骨,此三者所别也。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

四者皆温热芳香,去寒湿。周身疼痛,无论表里皆可。
羌活最燥烈,善上行头目,开窍醒脑、祛寒除湿,治肩颈手臂;独活善下行,治下焦、腰腿疼痛;藁本善理中焦、治胸腹脏腑,入肝、脑,尤其善治脑漏,以及肩颈、手臂寒湿疼痛。羌活侧重于祛寒通络,藁本侧重于温阳除湿。
防风较平和,行气而耗气少,活血而不伤血,虚实皆可用。外善驱风透疹,内能逐肠风,上达清窍、下探胞宫,亦通行十二经者,实上药也。以云中郡野生者为上品!


威灵仙、木瓜、刺五加皮、狗脊

威灵仙辛温善走串,通行十二经,胜湿止痉。咽喉肿痛、溃疡,鱼刺卡喉,各种结石,为专药。木瓜酸温,鲜木瓜最能泻肝升脾,又能深入下焦、治寒湿水肿。鲜木瓜、干木瓜攻而不补,能消食、止泻、止呕。滋补用制木瓜。
刺五加皮、狗脊性温,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能破能立。


苏叶、荆芥、淡豆豉

皆表散之轻剂,又能疏肝解郁、健脾理气、和胃止呕,肝脾通达则气血通畅。宜表虚、气虚感冒。
苏叶又能温胃、解鱼毒;解郁导滞,多用苏梗。紫苏极不耐肥,土稍肥则长至二三米高,气味淡薄;需无肥的原生黏土所长,高不过一米者药效佳。吾邑有两种,双面红者气味细腻、馥郁柔和,善和胃;单面红者气味浓烈芳香,善解表。苏梗当去其根、梢,取中段茎方、中空者。
荆芥轻扬透疹,炒炭止血,理中用全草,解表用芥穗佳。煎苏叶、荆芥、薄荷,宜浸透,加盖速煎取汁,勿使其药性挥发。入丸散取效佳。
淡豆豉宣胃、理气,治诸胸膈不和之证;既解表又实表,驱邪又扶正。古法用黄豆制作需一年,历经春夏秋冬,得四时和气。今多用黑豆速成,正宗者难觅。


薄荷、紫背浮萍、牛蒡子

皆辛凉解表之药,主外感风温、风疹瘙痒。
薄荷醒脑除湿、外用薄荷油、薄荷脑善透散。浮萍利尿,泻火消肿。牛蒡子又入肺胃、大肠经,利咽消肿、豁痰、润肠通便。


桑叶、菊花、蔓荆子

三者皆寒,卫、气两分通治。又除肝热,治肝风上行诸疾。温病初起卫分证,卫气同病,内生火热皆可用。桑叶主肺中燥热,平肝泄火,润燥敛汗,治脱发。菊花主肝经,色黄味甘者,平肝和胃;色白味苦者,泻肝火。蔓荆子善上行头目,升散风热;亦能引药上行,泄内热、醒脑开窍。
桑叶未见霜者,其性不凉。


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肉豆蔻、草果

上六味芳香理气燥湿,取效迅速,寒湿证少用有奇功。善理气,既能止呕,又能止泻。湿热蕴结则不宜,阴虚血热者慎用。
藿香能发汗解表,又能温中救逆,故最善解暑。佩兰善温中除湿,芳香化浊。砂仁温脾开胃,又能温肾秘精,兼能引火归元,乃通达三焦者。野生白豆蔻上行清窍、入脾肺,开窍力强。肉豆蔻性温沉,善治中焦寒湿,理气止痛。草果能入下焦,激发肾阳真火,温阳除湿、止泻。
上药皆能调理肠胃功能,既扶正又驱邪。芳香避秽,治诸疫疠霍乱。
威灵仙什么的都不是神农本草经里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