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柴胡升肝第一,因升肝脾助运化,故能升中气,若云其升肺则谬矣。伤寒发热用量宜大,疏肝用量适中,升中气用量宜小,反佐升肝用量亦小。常规用量:5~30克。俗云“柴胡竭肝阴”,实不知药物升降佐使之道。北方野生红柴胡佳(内蒙最佳),家种者次之,南方所出者不可用。
香附、乌药、槟榔、大腹皮、枳实、厚朴
香附生用疏肝强、治在膈上,醋制能深入膈间至少腹。乌药治在膈之下,膈之上亦能温胃,重在使引。王清任血府逐瘀汤用柴胡、桔梗为引;膈下逐瘀汤以香附、乌药为引;少腹逐瘀汤用小茴香、肉桂为引,此乃使引之道也。
槟榔力强,理气消积、杀虫截疟,善接骨、除骨痹;大腹皮善逐水、理气。二者善入肝脾,肝生血、脾统血,故能通畅气血;最宜气血不和之证,此其所别于枳实、厚朴者也。肝脾水肿,用大腹皮;肝脾硬积,用槟榔。
枳实行脾肺胃肠之气。古者不分枳实、枳壳,凡枳之果统称枳实。今之枳壳,乃取果熟、干后中空者;枳实取果嫩、干而中实者。枳实力强而枳壳略弱,取同值效力,三壳当二实。又云枳壳善走表,枳实善攻里下行,乃因枳实囊肉多也。
《伤寒论》中皆用炙者,但炙、勿令黑,存其油而善消导。《金匮》之枳术丸用生者,枳实芍药散则用炙黑者。乃因生者油多促肠,反不易被吸收;炙黑少油者,易被吸收,入血分疏肝理气。若全用炙黑者,其谬也远矣:荡涤阳明用生者,健脾用微炒者,疏肝用炙黑者,厚朴亦同此例。
枳实行胃、十二指肠、小肠气。厚朴行大肠气,油润通腑、降任脉,去积滞;炒制后能行肝气,辛温升督脉、太阳,亦能解表、除周身寒湿,但只在皮肉,难入筋膜骨骼。炒厚朴,降任升督,使气血畅通。
炒枳实、炒厚朴善温中除湿、急救脾胃,故暑湿伤中常用。
白术、苍术
术生山谷,古人不分苍白、统称为术;盖因古皆野生者,后世种植者即白术。传统以茅山出产者为道地药材。
《伤寒论》:若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说明桂枝是利小便的,白术是通大便的。白术不及苍术温,故发表亦不及苍术;但是也能利尿,是汗尿双解之药;治一身寒湿,尤善治脐下、腰背寒湿。富含挥发油,大剂可促肠蠕动而通便,故用于通便不宜久煎。土炒后,油去之八九,故守而不走;能健脾补气、实肌固表、涩肠止泻、固崩安胎。
苍术能发汗、利尿,宜风寒夹湿表证、肺胃寒饮,肠寒泄泻,寒湿带下。湿热证亦可用,如四妙丸,可妨黄柏苦寒败胃,于寒凉剂中统摄脾胃。
凡二术:欲走肌肤、四肢、肩背、头面,当与阳药、升药为伍;欲走胸腹脏腑,当与阴药、降药为伍,如芍药、胶饴。二术降任脉、升督脉,诚沟通阴阳者!
桔皮、青皮、橘红、橘核、广陈皮
桔皮,全红晒干者温和,疏肝和胃;半青半红晒干者温燥,化痰理气力道强,实证多用之。桔皮脾胃药,青皮则更温燥,香烈升散善入肝,善治中焦诸寒痛。橘红亦温,能燥化湿痰。此类温芳理气药,轻用就有极强的辅助作用,可助麻黄发表,助干姜温寒化饮,助诸药平喘化痰,青皮引诸药入肝脾。
橘核善入里,理气散郁,却不甚燥。善入诸腺体、腔器,上至乳肋、下至男女胞,皆可治。
新会桔皮陈放五年以上者,方曰广陈皮。桔皮、青皮、橘红以温燥治标,独此富酶含菌,善助运化,治本而不伤津气。
川楝子、青木香、木香
前二者苦寒,疏肝气、清肝热、解肝郁。川楝子能杀虫,青木香又为蛇伤要药。木香辛温,主脾胃肠,善行气止痛。木香、青木香皆治痢:但木香主气分,治寒痢;青木香主血分,治热痢。
广木香原产东南亚,清代唯广州开阜,故称之为广木香。今有广东种植者,亦称广木香者,不可用。云南天文地理近似东南亚,云木香品质为国产最佳!
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胡椒
上四味温中、理气、化湿,于脾胃、少腹有奇功。
小茴香温肾纳气,治在胸腹脏腑,治寒湿腹痛;但与威灵仙、白术、独活、附子等为伍,可治寒湿腰痛。以前用过一个小偏方:茴香、花椒、青盐、酸枣仁,蒸猪腰,治阳虚易感冒得效良好。
公丁香开胃化浊,疏肝解郁,止呕除烦;母丁香气味厚重,能沉入膈下。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合香附为良附丸。胡椒温肺胃、降气化饮,亦能发汗解表。
麦芽、稻芽、金花茯砖茶、神曲、酒曲
二芽富含酶类,健脾消食。麦产北方,得地土者厚,故力强。生用佳,不宜久煎。麦芽轻量能消食,中量能泄肝,大剂能泻心安神。常规用量15~100克。
《茶经》以阳地茶为上,以阴地茶为下,盖因阴地茶生长缓慢,青腥气更重。唐代没有杀青技术,无法克服茶叶的青腥气,只能煮着喝。云南慢轮制陶、灌浆法抄纸、茶叶不杀青(或低温杀青),都是上古、中古技艺的遗存。宋代有了杀青技术,但没有揉茶工艺,所以要先擂茶,再泡。揉茶可以破坏茶叶的细胞壁,使其能够泡出味道来,故后世不必擂茶。
茶似甘草,甘缓能解毒,又兼芳香疏肝,味苦泻心。金花茯砖茶富酶多菌,秋燥便秘泡水而饮,奇效。西域人以肉为食、以乳为浆,常服此类以消解,但湿盛者不宜。普洱、安茶、六堡茶,凡后发酵茶类均有效,然多不及茯茶。又有所谓 “熟普洱茶”者,近年急功近利之产物:乃沤水渥堆发酵,非自然成熟者。其味不佳,于身有害。
二曲含酶多菌,益气厚肠,消食止泻、能通能守。建曲解表力强;酒曲止泻力强,宜散服。
古者制曲,八月辣蓼花开时,以辣蓼花和米粉制曲。
后世烧酒亦制春曲、夏曲。制作酒曲常加入各种药材者,传统烧酒曲必加辣蓼草、银杏果,其余配方则各有不同。有加桔叶、柚叶、桂花者,酒最芬芳;亦有加细辛者,能松骨行气、通督脉;有加生草乌者,后劲最足。今之酒曲,多有添加化工合成糖化酶者,禁用;其所酿之酒最伤肠胃,久食使肠胃气逆、出血。亦有加巴豆者,所酿之酒上头、伤身,不宜食。
甜酒、淡酒、苦酒、清酒、黄酒、烧酒
酒皆上行,升肝!发汗、利尿,效类麻黄,而得效速于麻黄。
发酵期越长,含糖量越低;酒老,略有苦味。故有甜酒、淡酒、苦酒之别。甜酒开胃,但胃逆者不宜,甜酒当与酒糟同食,单食酒酿使脾胃滞生胀满;淡酒含菌与酶多,消导最好;苦酒最老,通经活络最强。
加石灰澄清者,曰清酒。浊酒入煎剂易糊汤,故多以清酒入煎剂。无灰酒就是未加石灰的酒。
陈者曰黄酒,绍兴黄酒乃自然陈化而成,少则三五年,多则上十年。绵软而后劲足。
苏锡地区半甜型黄酒,乃在成熟酒醅中加入烧酒终止发酵,使其剩余糖分不会转化成酒精。因此结合了原汁酒与烧酒的长处,故升散之力极强,最易醉。
江西黄酒,乃将新酒入锅熬热,再装坛陈化;或用柴草燎坛,终止酒精发酵。此酒善温通,治妇人寒湿之证。
山东即墨黄酒用糯小米酿造,糯小米是中国最早的酿酒原料,殷商好酒成风,以至于黍贵稷贱!
原汁酒经过蒸馏,即成烧酒。烧酒,应是元代由胡人传来。胡人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原汁酒不便携带,故蒸馏浓缩而成烧酒。今之烧酒有:米香、清香、酱香、浓香和其它香型。浓香乃泥池发酵,所含微生物与活性成份最多。
烧酒虽酒精度高,但一些活性成份低于原汁酒。酒能通经活络,是酒精携带其它成份共同作用的,若失去了其它活性成份,通经活络力大降。故酒入煎剂,酒精虽挥发掉,仍有药效,只是取效稍弱。原汁酒药效高于烧酒,原汁酒如掌推人,烧酒如拳打人,然掌力更厉害也。
烧酒酒精度高,若是泡药酒,药中成份析出率高。原汁酒泡药,耗时要长。余尝思,或可鉴苏锡黄酒法,以烧酒泡成高浓药酒,参入原汁酒中,即成最强劲之药酒。
烧酒乃最升之物,大黄、红芽大戟酒炒以后都不再泻。常饮烧酒,易升痰于脑,痰饱和则脑中蓄水。抑郁而饮烧酒,使气血沿任脉逆行,痰秽滞于咽喉至膻中一线,使诸脏腑病变。快意而饮,则气血沿督脉上行,此本有益于身心;若是逆境突然转好、暴喜狂饮,或可至脑卒中、脑溢血。
常饮烧酒,易至上实下虚。原汁酒则不同,原汁酒激发肾阳真火,由里至外、可疏通毛细血管、筋膜骨骼、脏腑、经别孙络,不似烧酒空开腠理、以使表虚。
粳米、扁豆、绿豆、赤小豆、薏苡仁、算盘子根
粳米煮成稀粥,乃天下第一补品。宜煮羹食用,或入煎剂。利尿,解虚热烦渴;养阴而健脾胃,培土生金而益气。初碾保存棕色内皮者,曰糙米,营养更佳;传统石臼舂米,破坏其细胞壁,口味、营养更好。极虚弱者,宜用陈年粳米,不粘腻易消化也。富含淀粉的药,都善于蓄水利尿,利尿而不伤阴,适宜燥热者,粉葛、花粉皆是此类。
扁豆健脾补气,七月开花,花能解暑。绿豆善解暑、清热利湿、解诸毒。解暑不宜久煎,北方人用暖水瓶泡绿豆一夜,次日喝水;其豆另加水作羹,解表和里两不误,妙也。赤小豆主肾经,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凡豆之属,皆健脾益气、厚肠胃、实肌肉。
薏苡仁健脾清热除湿,化痰通络、攻毒散结。既能走表,善治诸疮疹痈疽、湿热痛风;又能治里,吸水除湿,如果腹泻引起腰痛,可能是腹腔中痰水泡着腰椎了,这种腰痛就可以用薏米。治皮肤病、清热解毒泡水喝,利尿消肿入煎剂,治腹泻、积水腰痛煮粥吃(带渣吃掉)。
算盘子根,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消肿、除积。湖北蕲州常用此药,治一切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及毒蛇咬伤。内服可用上百克。
山药、萆薢、黄药子
此三者皆薯蓣科,藤叶极其相似。古书谓山药善攻毒散结,或相混淆也,有些地方将萆薢、黄药子也称作山药。古今异地药材,同名异谓、异谓同名者,何其夥矣!
山药古称薯蓣,后因避唐代宗李豫讳,改为薯药,宋代避宋英宗赵曙讳改称山药。淮河流域所出者谓之“淮山药”,怀庆府所出者,谓之“怀山药”。山药兼补肺肾,气阴双补。涩敛,涩唾、汗、二便,非渗湿药也。此物虽平和,平人久食亦滞。病重则不足以纠偏,故余用之少矣。
山萆薢能渗湿利尿、清热解毒。外可治皮膜,内可治脏腑、筋骨。
黄药子有毒,善于清热化痰、攻毒散结。治一切疮疡肿痛,淋巴痰核积肿,毒虫蛇伤。
莲子、芡实
二味涩敛。莲子、芡实较平和,健脾益气,便秘者不宜。
大枣、甘草
世上补气,未有捷如大枣者。服泻下剂,胃中不和、心慌意乱者,嚼大枣数枚立止。譬如驱寒,未有速效如生姜者。故经方多用姜枣,脾胃不绝、庶几可救!然,大枣补气虽捷,却后劲不足,故常与人参为伍。枣善守不走,守胃气第一,多食则易滞!故十枣汤以枣统帅诸药,既守胃气、又使药力留于胃上,重在泄胃、膈上、隔间之积痰蓄水也!经方欲使药力作于上,多以大枣为锁。枣核入少阴,燥动心肾阳气,令人烦。故去其核也!
古人以山东、河南大枣为上,然以今之气候,则当取陕北、晋北为上!枣肉断面棕色者佳,为熟枣晒干;断面米白色者,为半熟青枣晒干。因熟枣易蛀,肆人愿贾生者。捏之结实、段面牛毛细眼者佳;捏之疲软,枣肉疏松者次。若稽地土:肥沃粘土所生者甜、善补阴;山岗岩土所生者味厚,善补气!
甘草亦可谓十二经药。首入者,胃肠也,故生甘草善解毒。因其甘缓蓄水,欲泻胃者多以为锁,如调味承气汤;亦可蓄水充脉,是以甘草泻心汤以为君药;又为肾经神药,如桔梗汤、半夏散皆用之。
经方所用炙甘草,清水炙也。甘草炙后,甘缓略减,温通则增。善入心,大剂可鼓舞心脉行血,炙甘草汤是也!以西北出产之红皮粉嫩者为上!
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
古代,人参、党参可能混用,若是今之野山参,小柴胡汤即用三两,当今约47g,实无可能。经方之中,人参多用来滋阴,庶几类乎今之西洋参。故另有一说:汉时人参为另一别种,类今之西洋参。
党参滋腻而得效慢,救急不如人参。张盐山以园参温燥,不可用;其实只需配以葛根,即不温燥又助其力;纵使血燥者,配以花粉即可。
一般来说,原生山陂者不宜沙土种植。党参跟胡萝卜一个样,肥细沙土种植者表面光洁,粘土种的就有横纹。太行山岩层深厚,岩土野生者补气力强,坡地种植者气阴双补。北太行山燥冷,南太行山湿润,故台党参补气之力胜过潞党参,潞党参则更温柔!党参味甘、比人参腻,略助湿,气虚燥者最宜。
气阴两虚宜西洋参、太子参,善清补、补而不燥。太子参土腥味重,善培土,治脾胃气虚、气阴两虚。
黄芪、蜂蜜、冰糖、红糖、胶饴
黄芪出将、戍边卫国,人参入相、执掌中枢。人参气阴双补,黄芪纯阳之物。黄芪升阳补气、健脾实表,补而不滞;气滞者可用黄芪行气,用人参则恐壅塞,盖将军雷行之性也。与当归伍,补血、活血、透疹、透脓。凡活血药得黄芪助,效倍增。然黄芪偏燥,必要时可伍葛根,又增升阳之力。黄芪蜜炙后补中力增强,卫外力减弱;健脾补气宜蜜炙,补血活血宜生用。黄芪得与小建中汤合,则能建中补气;既能重症急救,又能调养慢病。常规15g建中,30 g升阳补气,45克卫外。补阳、疮疡重症托补、下焦病,常用百克以上。
蜂蜜健脾补气,促进肠道蠕动;润燥而不黏腻,又能解毒,上品也。能引诸药补中,润诸药之燥。冰糖生津效速,性平和,用量宜大。红糖更滋腻,适合血虚者,或妇人虚寒者。胶饴建中补气,有助于恢复肠胃功能。
甘草、大枣、冰糖、红糖、胶饴皆滋腻,常与生姜相佐。如麻黄之配白果、柴胡之配白芍、葛根之配牛膝,其中妙不可言者皆需细细体会。
柴胡升肝第一,因升肝脾助运化,故能升中气,若云其升肺则谬矣。伤寒发热用量宜大,疏肝用量适中,升中气用量宜小,反佐升肝用量亦小。常规用量:5~30克。俗云“柴胡竭肝阴”,实不知药物升降佐使之道。北方野生红柴胡佳(内蒙最佳),家种者次之,南方所出者不可用。
香附、乌药、槟榔、大腹皮、枳实、厚朴
香附生用疏肝强、治在膈上,醋制能深入膈间至少腹。乌药治在膈之下,膈之上亦能温胃,重在使引。王清任血府逐瘀汤用柴胡、桔梗为引;膈下逐瘀汤以香附、乌药为引;少腹逐瘀汤用小茴香、肉桂为引,此乃使引之道也。
槟榔力强,理气消积、杀虫截疟,善接骨、除骨痹;大腹皮善逐水、理气。二者善入肝脾,肝生血、脾统血,故能通畅气血;最宜气血不和之证,此其所别于枳实、厚朴者也。肝脾水肿,用大腹皮;肝脾硬积,用槟榔。
枳实行脾肺胃肠之气。古者不分枳实、枳壳,凡枳之果统称枳实。今之枳壳,乃取果熟、干后中空者;枳实取果嫩、干而中实者。枳实力强而枳壳略弱,取同值效力,三壳当二实。又云枳壳善走表,枳实善攻里下行,乃因枳实囊肉多也。
《伤寒论》中皆用炙者,但炙、勿令黑,存其油而善消导。《金匮》之枳术丸用生者,枳实芍药散则用炙黑者。乃因生者油多促肠,反不易被吸收;炙黑少油者,易被吸收,入血分疏肝理气。若全用炙黑者,其谬也远矣:荡涤阳明用生者,健脾用微炒者,疏肝用炙黑者,厚朴亦同此例。
枳实行胃、十二指肠、小肠气。厚朴行大肠气,油润通腑、降任脉,去积滞;炒制后能行肝气,辛温升督脉、太阳,亦能解表、除周身寒湿,但只在皮肉,难入筋膜骨骼。炒厚朴,降任升督,使气血畅通。
炒枳实、炒厚朴善温中除湿、急救脾胃,故暑湿伤中常用。
白术、苍术
术生山谷,古人不分苍白、统称为术;盖因古皆野生者,后世种植者即白术。传统以茅山出产者为道地药材。
《伤寒论》:若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说明桂枝是利小便的,白术是通大便的。白术不及苍术温,故发表亦不及苍术;但是也能利尿,是汗尿双解之药;治一身寒湿,尤善治脐下、腰背寒湿。富含挥发油,大剂可促肠蠕动而通便,故用于通便不宜久煎。土炒后,油去之八九,故守而不走;能健脾补气、实肌固表、涩肠止泻、固崩安胎。
苍术能发汗、利尿,宜风寒夹湿表证、肺胃寒饮,肠寒泄泻,寒湿带下。湿热证亦可用,如四妙丸,可妨黄柏苦寒败胃,于寒凉剂中统摄脾胃。
凡二术:欲走肌肤、四肢、肩背、头面,当与阳药、升药为伍;欲走胸腹脏腑,当与阴药、降药为伍,如芍药、胶饴。二术降任脉、升督脉,诚沟通阴阳者!
桔皮、青皮、橘红、橘核、广陈皮
桔皮,全红晒干者温和,疏肝和胃;半青半红晒干者温燥,化痰理气力道强,实证多用之。桔皮脾胃药,青皮则更温燥,香烈升散善入肝,善治中焦诸寒痛。橘红亦温,能燥化湿痰。此类温芳理气药,轻用就有极强的辅助作用,可助麻黄发表,助干姜温寒化饮,助诸药平喘化痰,青皮引诸药入肝脾。
橘核善入里,理气散郁,却不甚燥。善入诸腺体、腔器,上至乳肋、下至男女胞,皆可治。
新会桔皮陈放五年以上者,方曰广陈皮。桔皮、青皮、橘红以温燥治标,独此富酶含菌,善助运化,治本而不伤津气。
川楝子、青木香、木香
前二者苦寒,疏肝气、清肝热、解肝郁。川楝子能杀虫,青木香又为蛇伤要药。木香辛温,主脾胃肠,善行气止痛。木香、青木香皆治痢:但木香主气分,治寒痢;青木香主血分,治热痢。
广木香原产东南亚,清代唯广州开阜,故称之为广木香。今有广东种植者,亦称广木香者,不可用。云南天文地理近似东南亚,云木香品质为国产最佳!
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胡椒
上四味温中、理气、化湿,于脾胃、少腹有奇功。
小茴香温肾纳气,治在胸腹脏腑,治寒湿腹痛;但与威灵仙、白术、独活、附子等为伍,可治寒湿腰痛。以前用过一个小偏方:茴香、花椒、青盐、酸枣仁,蒸猪腰,治阳虚易感冒得效良好。
公丁香开胃化浊,疏肝解郁,止呕除烦;母丁香气味厚重,能沉入膈下。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合香附为良附丸。胡椒温肺胃、降气化饮,亦能发汗解表。
麦芽、稻芽、金花茯砖茶、神曲、酒曲
二芽富含酶类,健脾消食。麦产北方,得地土者厚,故力强。生用佳,不宜久煎。麦芽轻量能消食,中量能泄肝,大剂能泻心安神。常规用量15~100克。
《茶经》以阳地茶为上,以阴地茶为下,盖因阴地茶生长缓慢,青腥气更重。唐代没有杀青技术,无法克服茶叶的青腥气,只能煮着喝。云南慢轮制陶、灌浆法抄纸、茶叶不杀青(或低温杀青),都是上古、中古技艺的遗存。宋代有了杀青技术,但没有揉茶工艺,所以要先擂茶,再泡。揉茶可以破坏茶叶的细胞壁,使其能够泡出味道来,故后世不必擂茶。
茶似甘草,甘缓能解毒,又兼芳香疏肝,味苦泻心。金花茯砖茶富酶多菌,秋燥便秘泡水而饮,奇效。西域人以肉为食、以乳为浆,常服此类以消解,但湿盛者不宜。普洱、安茶、六堡茶,凡后发酵茶类均有效,然多不及茯茶。又有所谓 “熟普洱茶”者,近年急功近利之产物:乃沤水渥堆发酵,非自然成熟者。其味不佳,于身有害。
二曲含酶多菌,益气厚肠,消食止泻、能通能守。建曲解表力强;酒曲止泻力强,宜散服。
古者制曲,八月辣蓼花开时,以辣蓼花和米粉制曲。
后世烧酒亦制春曲、夏曲。制作酒曲常加入各种药材者,传统烧酒曲必加辣蓼草、银杏果,其余配方则各有不同。有加桔叶、柚叶、桂花者,酒最芬芳;亦有加细辛者,能松骨行气、通督脉;有加生草乌者,后劲最足。今之酒曲,多有添加化工合成糖化酶者,禁用;其所酿之酒最伤肠胃,久食使肠胃气逆、出血。亦有加巴豆者,所酿之酒上头、伤身,不宜食。
甜酒、淡酒、苦酒、清酒、黄酒、烧酒
酒皆上行,升肝!发汗、利尿,效类麻黄,而得效速于麻黄。
发酵期越长,含糖量越低;酒老,略有苦味。故有甜酒、淡酒、苦酒之别。甜酒开胃,但胃逆者不宜,甜酒当与酒糟同食,单食酒酿使脾胃滞生胀满;淡酒含菌与酶多,消导最好;苦酒最老,通经活络最强。
加石灰澄清者,曰清酒。浊酒入煎剂易糊汤,故多以清酒入煎剂。无灰酒就是未加石灰的酒。
陈者曰黄酒,绍兴黄酒乃自然陈化而成,少则三五年,多则上十年。绵软而后劲足。
苏锡地区半甜型黄酒,乃在成熟酒醅中加入烧酒终止发酵,使其剩余糖分不会转化成酒精。因此结合了原汁酒与烧酒的长处,故升散之力极强,最易醉。
江西黄酒,乃将新酒入锅熬热,再装坛陈化;或用柴草燎坛,终止酒精发酵。此酒善温通,治妇人寒湿之证。
山东即墨黄酒用糯小米酿造,糯小米是中国最早的酿酒原料,殷商好酒成风,以至于黍贵稷贱!
原汁酒经过蒸馏,即成烧酒。烧酒,应是元代由胡人传来。胡人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原汁酒不便携带,故蒸馏浓缩而成烧酒。今之烧酒有:米香、清香、酱香、浓香和其它香型。浓香乃泥池发酵,所含微生物与活性成份最多。
烧酒虽酒精度高,但一些活性成份低于原汁酒。酒能通经活络,是酒精携带其它成份共同作用的,若失去了其它活性成份,通经活络力大降。故酒入煎剂,酒精虽挥发掉,仍有药效,只是取效稍弱。原汁酒药效高于烧酒,原汁酒如掌推人,烧酒如拳打人,然掌力更厉害也。
烧酒酒精度高,若是泡药酒,药中成份析出率高。原汁酒泡药,耗时要长。余尝思,或可鉴苏锡黄酒法,以烧酒泡成高浓药酒,参入原汁酒中,即成最强劲之药酒。
烧酒乃最升之物,大黄、红芽大戟酒炒以后都不再泻。常饮烧酒,易升痰于脑,痰饱和则脑中蓄水。抑郁而饮烧酒,使气血沿任脉逆行,痰秽滞于咽喉至膻中一线,使诸脏腑病变。快意而饮,则气血沿督脉上行,此本有益于身心;若是逆境突然转好、暴喜狂饮,或可至脑卒中、脑溢血。
常饮烧酒,易至上实下虚。原汁酒则不同,原汁酒激发肾阳真火,由里至外、可疏通毛细血管、筋膜骨骼、脏腑、经别孙络,不似烧酒空开腠理、以使表虚。
粳米、扁豆、绿豆、赤小豆、薏苡仁、算盘子根
粳米煮成稀粥,乃天下第一补品。宜煮羹食用,或入煎剂。利尿,解虚热烦渴;养阴而健脾胃,培土生金而益气。初碾保存棕色内皮者,曰糙米,营养更佳;传统石臼舂米,破坏其细胞壁,口味、营养更好。极虚弱者,宜用陈年粳米,不粘腻易消化也。富含淀粉的药,都善于蓄水利尿,利尿而不伤阴,适宜燥热者,粉葛、花粉皆是此类。
扁豆健脾补气,七月开花,花能解暑。绿豆善解暑、清热利湿、解诸毒。解暑不宜久煎,北方人用暖水瓶泡绿豆一夜,次日喝水;其豆另加水作羹,解表和里两不误,妙也。赤小豆主肾经,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凡豆之属,皆健脾益气、厚肠胃、实肌肉。
薏苡仁健脾清热除湿,化痰通络、攻毒散结。既能走表,善治诸疮疹痈疽、湿热痛风;又能治里,吸水除湿,如果腹泻引起腰痛,可能是腹腔中痰水泡着腰椎了,这种腰痛就可以用薏米。治皮肤病、清热解毒泡水喝,利尿消肿入煎剂,治腹泻、积水腰痛煮粥吃(带渣吃掉)。
算盘子根,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消肿、除积。湖北蕲州常用此药,治一切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及毒蛇咬伤。内服可用上百克。
山药、萆薢、黄药子
此三者皆薯蓣科,藤叶极其相似。古书谓山药善攻毒散结,或相混淆也,有些地方将萆薢、黄药子也称作山药。古今异地药材,同名异谓、异谓同名者,何其夥矣!
山药古称薯蓣,后因避唐代宗李豫讳,改为薯药,宋代避宋英宗赵曙讳改称山药。淮河流域所出者谓之“淮山药”,怀庆府所出者,谓之“怀山药”。山药兼补肺肾,气阴双补。涩敛,涩唾、汗、二便,非渗湿药也。此物虽平和,平人久食亦滞。病重则不足以纠偏,故余用之少矣。
山萆薢能渗湿利尿、清热解毒。外可治皮膜,内可治脏腑、筋骨。
黄药子有毒,善于清热化痰、攻毒散结。治一切疮疡肿痛,淋巴痰核积肿,毒虫蛇伤。
莲子、芡实
二味涩敛。莲子、芡实较平和,健脾益气,便秘者不宜。
大枣、甘草
世上补气,未有捷如大枣者。服泻下剂,胃中不和、心慌意乱者,嚼大枣数枚立止。譬如驱寒,未有速效如生姜者。故经方多用姜枣,脾胃不绝、庶几可救!然,大枣补气虽捷,却后劲不足,故常与人参为伍。枣善守不走,守胃气第一,多食则易滞!故十枣汤以枣统帅诸药,既守胃气、又使药力留于胃上,重在泄胃、膈上、隔间之积痰蓄水也!经方欲使药力作于上,多以大枣为锁。枣核入少阴,燥动心肾阳气,令人烦。故去其核也!
古人以山东、河南大枣为上,然以今之气候,则当取陕北、晋北为上!枣肉断面棕色者佳,为熟枣晒干;断面米白色者,为半熟青枣晒干。因熟枣易蛀,肆人愿贾生者。捏之结实、段面牛毛细眼者佳;捏之疲软,枣肉疏松者次。若稽地土:肥沃粘土所生者甜、善补阴;山岗岩土所生者味厚,善补气!
甘草亦可谓十二经药。首入者,胃肠也,故生甘草善解毒。因其甘缓蓄水,欲泻胃者多以为锁,如调味承气汤;亦可蓄水充脉,是以甘草泻心汤以为君药;又为肾经神药,如桔梗汤、半夏散皆用之。
经方所用炙甘草,清水炙也。甘草炙后,甘缓略减,温通则增。善入心,大剂可鼓舞心脉行血,炙甘草汤是也!以西北出产之红皮粉嫩者为上!
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
古代,人参、党参可能混用,若是今之野山参,小柴胡汤即用三两,当今约47g,实无可能。经方之中,人参多用来滋阴,庶几类乎今之西洋参。故另有一说:汉时人参为另一别种,类今之西洋参。
党参滋腻而得效慢,救急不如人参。张盐山以园参温燥,不可用;其实只需配以葛根,即不温燥又助其力;纵使血燥者,配以花粉即可。
一般来说,原生山陂者不宜沙土种植。党参跟胡萝卜一个样,肥细沙土种植者表面光洁,粘土种的就有横纹。太行山岩层深厚,岩土野生者补气力强,坡地种植者气阴双补。北太行山燥冷,南太行山湿润,故台党参补气之力胜过潞党参,潞党参则更温柔!党参味甘、比人参腻,略助湿,气虚燥者最宜。
气阴两虚宜西洋参、太子参,善清补、补而不燥。太子参土腥味重,善培土,治脾胃气虚、气阴两虚。
黄芪、蜂蜜、冰糖、红糖、胶饴
黄芪出将、戍边卫国,人参入相、执掌中枢。人参气阴双补,黄芪纯阳之物。黄芪升阳补气、健脾实表,补而不滞;气滞者可用黄芪行气,用人参则恐壅塞,盖将军雷行之性也。与当归伍,补血、活血、透疹、透脓。凡活血药得黄芪助,效倍增。然黄芪偏燥,必要时可伍葛根,又增升阳之力。黄芪蜜炙后补中力增强,卫外力减弱;健脾补气宜蜜炙,补血活血宜生用。黄芪得与小建中汤合,则能建中补气;既能重症急救,又能调养慢病。常规15g建中,30 g升阳补气,45克卫外。补阳、疮疡重症托补、下焦病,常用百克以上。
蜂蜜健脾补气,促进肠道蠕动;润燥而不黏腻,又能解毒,上品也。能引诸药补中,润诸药之燥。冰糖生津效速,性平和,用量宜大。红糖更滋腻,适合血虚者,或妇人虚寒者。胶饴建中补气,有助于恢复肠胃功能。
甘草、大枣、冰糖、红糖、胶饴皆滋腻,常与生姜相佐。如麻黄之配白果、柴胡之配白芍、葛根之配牛膝,其中妙不可言者皆需细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