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黄可清《四部医纬·诊断第四》

唐融儿

声名远扬
贵宾
注册
2014/09/29
帖子
2677
获得点赞
930
声望
113
年龄
44
所在地
湖南浏阳
诊断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又要留意细节。把握宏观要熟读经典,体察细节要多看医案。然后勤于实践、敏于思索,才能日益精进,辨细微于毫发之间。在此不将诊断之术一一列举,只将个人有所心得之处道来。细节者,将在《病治》卷中就病而论。



进门休问荣枯事,一观容颜便得知。诊断重在细节!故望诊包含万象,患者胖瘦高矮、神情举止、动静喜好,全在观察之列。头大、脖子粗短的人,阳气不易升发,督脉常阻滞、清窍常壅塞。目凸之人多肝旺,唇厚之人多痰湿,如此种种应当一眼望穿。



望诊辨体质

凡小儿能坐立,可侧观其脊柱,尤其是腰椎处。气盛者脊柱挺立,自然气息挺拔,挺腰、抬胸、含颌;若未受严重内外伤,虽耄耋依旧挺拔。气虚体质者,自然气息沉沦,腰凸、背弓、含胸,全身气息下沉至腰间;青春气盛时稍好,人到中年又复如初。这种体质是很难改变的,孕妇营养充足,新生儿的肌肉会比较结实、脾胃健运,但是骨骼遗传特性很难改变。正所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多数人右半身运动得多,右脚大于左脚,右脸肌肤比左脸松弛皱纹多,若是气虚体质的人,左右差异会加大。腰椎病者基本都是气虚体质的人,其脊柱会变形,背部左右两侧也会不对称。

望齿:凡齿光洁瓷实者,气盛阳实;因阳气主骨也,其人力气也强。凡齿易结石或斑黄者,因齿缺钙而表面粗糙,其人必气阳虚;乃因阳气虚、运化不足,骨不固钙也。

望肌肉:肌肉结实者,运化足;肌肉松垮者运化不足。

望皮肤,腠理紧密者气盛;腠理松散易汗者,气虚。



望诊辨人种差异:

小骨骼的瘦人应该是源自南方种群,大骨骼的壮人应该是源自北方的族群。由于人口迁徙才混杂而居,但是上万年形成的生理特征不可能在一两千内彻底改变。

南方天气炎热,小骨骼者必定有更多的凝血酶,其血液更粘稠,游离态脂肪更多。虽然固态积聚的脂肪不多,但是更容易形成瘦积综合症。小骨骼者移居寒冷地带更明显,因为气温低需要更清稀的血液,其粘稠的血液使其更容易得病。

北方气候寒冷,大骨骼者为了保持血液的清稀,必定要将营养转化为肌肉。大骨骼者移居炎热地带后,其代谢受到干扰,分解肌肉使血液粘稠度增加,肌肉变得松垮,固态脂肪不断蓄积,人由壮实变得肥胖了。血糖变高了。

北方人为什么大大咧咧,因为干燥严寒更易导致气血郁闭,那种细腻、多愁善感的人必定被北方的气候淘汰。为了应对严寒,北方人必须增加外周气血循环,减少脏腑气血循环。



望舌

舌象能候脏腑,犹如脉也。但舌诊不是绝对的,当以四诊合参为准!

舌体候心肝肾、血分;舌苔候脾胃肠、气分。有苔者,脾胃实;无苔者,脾胃虚。舌体前段候上焦,中段候中焦,下段候下焦。舌苔则不然!舌苔有无,是脾胃运化之力的象征。舌尖无苔,脾胃气虚,不能蒸腾津液上行;舌尖与中段无苔,脾胃益虚;全舌无苔,脾胃极虚。有舌苔则有胃气,存一分胃气就多一线生机。但是,也有极其燥热导致无苔的,所以得四诊合参!

舌体胖者为水湿,舌体瘦者为津亏。人瘦而舌大者,脏腑有积滞也;人胖而舌瘦者,气血两虚、或阴绝阳亡,二者皆为逆证!舌体干瘦而苔厚者,脾胃湿热、阴血津亏。舌体干瘦,苔干薄者,气阴两虚或气血两热、津亏。

舌体淡胖而无苔者,血分蓄水,脾胃虚弱无力蒸腾水津上行,故无苔。舌淡胖而苔少者,脾胃略弱也。舌体淡胖苔厚者,血分、心肾蓄水而脾胃实,蒸腾水津上行而成苔。

舌淡胖白板苔刮之不易去者,肾中寒湿;白粉苔刮之易去者,脾胃湿阻、或食积郁热。舌淡胖黄厚苔者,血分湿热;舌淡胖黄腐苔者,气分血分皆湿热、肠胃痰阻积滞。苔厚刮之易去者,肺胃肠湿重,病在气分。舌苔刮之不去、留根者,病入血分;舌苔白板刮之不动者,寒湿结于心肝肾,而胃气蒸腾有力。

舌质老腻粗糙者,痰阻郁结;舌体短而横向膨胀,肝气郁结横逆,此因肝生痰、痰亦最病肝也。痰阻而脾胃虚弱者,舌边膨胀而中心凹陷。痰阻而舌尖厚实者,乃痰阻心肺;舌尖萎缩者,心肺虚象。

舌质老腻粗糙,却干燥、窄而瘦长者,瘦积之人。若见于肥人,则逆,阴阳离散也。深红者血热,暗红者血瘀,色紫者甚,色黑者益甚。







闻诊首先是辨人声音。声音高亢者阳盛,声音低沉者阳弱。声音沉闷者声带厚,脏腑肥厚,气血必滞于里而虚于筋骨;声音尖锐者声带薄,脏腑瘦小,气血必虚于里而盛于筋骨。声浑浊者痰湿,声音清透者气血和,声嘶哑者津亏。



吸气缓、困难,呼气易、促迫者,多属气虚、阳虚、气郁、寒湿。

吸气易、促迫,呼气缓、困难者,多属阴血虚、气逆、诸热。

喘声清扬而气难敛者,多属热、肺气升而失敛;喘声浊重而气难升发者,肺气沉而不扬。

咳声低沉者,必有虚证;咳声高亢者,实证必盛。肾虚、膀胱咳,其声沉闷如自少腹出。

例如大承气汤证导致的喘咳,由于腹满,横膈肌难以向下扩张,肺叶扩张也受到限制。于是其气不能沉降,吸气难、呼气急迫。

-----此乃粗略概括,听呼吸喘咳其道至深,可辨阴阳虚实、沉降升浮。若自己不是多肺病患者,很难达到高深的境界。



闻诊的最高境界是听心,或许就是所谓的第六感,其实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觉。不光是临床诊病,偶遇路人亦可感受对方的气场,知其阴阳。此道难以名状。





问诊

问而知之为工,故问诊当不厌其烦,哑科尤需毫微必辨。问之所得,当去伪存真,哑科之旁述尤其。因患者并非专业,即使主述,也未必完全准确。案例:

哑科验案:苓桂术甘汤去桂加菊

女婴,蚊毒愈后半月,咳嗽。望之:指纹无明显异常,口水偏多。余靠近而听:肺部、气管无异常。问得:仰卧片刻则咳,抱立、俯卧则不咳,几无痰,饮食不佳。此乃停饮尔。为疏方:茯苓15 g、白术15 g、菊花3 g、炙甘草2 g。

因其眼角略有黄眼矢,故去桂加菊。嘱其煎一次,取汁约60ml,频频而服。孰料一剂而愈,二剂遂为乳母所服。此等婴儿,一次只能喝药七八毫升,取汁不宜多,故煎一次为佳。一般剂量为成人1/5,按伤寒原方,茯苓、白术剂量当为9~10g。但今之茯苓、白术多为速生,性味轻薄,故需加量。



切诊

凡发热,先辨内外伤。哑科无脉诊、无主述,此道尤其重要。案例为证:

哑科验案:辨蚊毒发热血疹并治

时间:立秋前后。女婴,四月龄,体重7.5公斤。忽然发热。头上有红疹约十处,乃蚊子叮咬所致。一般几日自消,此在乡间习以为常,故未曾在意。指纹无明显异常。其腹热甚,而四肢不温,余大惊:热极厥逆?然观其神情尚可,只显呆讷,四肢虽不温然亦不凉。抚其背,亦不温,于是心中豁然开朗:此非表证,乃脏腑发热也!抚其头,四周微温,独颠顶热甚如腹,肝热也!为取一剂:蝉衣、菊花各3克,嘱其煎一次,取汁频频而服。

当日服药热退,但次日早晨又反复,而头上红疹越发鲜红、肿胀,微潮热、神情不佳。视毕,退而静思,心中豁然开朗:时值立秋,潮湿闷热而疬气盛行,此非单纯肝热,乃蚊传疫毒也。立疏方:

灯芯1g、蝉衣3g、银花3g、菊花3g、僵蚕3g、当归3g、防风3g。

共二剂,嘱其煎二次,共取汁约80ml,频频而服。服一剂,热退、红疹大消,只微泻三次。遂于二剂加焦术6g,药尽而差。

按:背属阳,若是表证,无论寒热,背部当发热。腹热,背、四肢不温,脏腑发热也。



脉诊

切脉,首先要确保切得真脉。患者疾步而来,必待其休息后再切脉。神情紧张者,必和颜悦色与之闲聊,待其释然再切其脉。痛苦挣扎者,先救其急,待平息后复切其脉。

还有患者真实脉与短时病脉的区别:一患者气血俱虚,左右脉皆沉细弱,忽患脚疾肿胀,脉象突然洪数,几日脚疾痊愈,脉象又恢复沉细弱。沉细弱,就是该患者的真实脉。有的患者轻取是病脉,重按就显现出真实脉。在治疗年老体虚、危急重症患者时,特别要注意这点,避免被假象所误。

把脉有如潜艇对抗,比的就是谁更静。若是医生的心比患者浮躁,将难以体察脉象细微之处。因此,心性修养极高之人虽病重,脉象变化却不大,需要医生更静心的体察。年少好动之人,气血易动,往往病轻而脉重。久病之人,气血迟钝,往往病重而脉轻。当脉象细微难以体察时,我们可以一手把脉,身体前倾,自己心脏和一耳靠近患者身体,此乃“用心听脉”。脉象细微时,可用拇指竖切,一指定三关,方便把握全局。

治病要抓主证,凭脉辨证要抓核心指征,而不必求全。例如各种疼痛,喜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从脉而辨,脉松软者多为虚,脉紧弦者多为实。重点抓住“松紧”二字。若是肩颈痛,实寒者多用葛根汤加减,虚寒者多用黄芪桂枝汤加减。有时脉象不能确定是何病,却能排除疾病。一次学校电告,小孩流鼻血。我过去一搭脉,无任何异常;问得,全身无任何疼痛。即知无大碍,不过是秋燥伤了脉络;令其继续上学,晚上用一剂“桔甘桑知”即愈。

脉象有神,就有生机、有胃。何谓有胃?后世脾土学派扩大了胃气的概念,有一分胃气就有一线生机。或曰:人能饮食、呼吸,便宗气不绝,有生化之源!脉象弦紧沉涩,只要还有弹性、还能应指作出反应,就还有神、有生机、有胃;若是如硬石枯木,轻取重按皆无反应,便是无神、无生机、无胃。

无规律的脉象为逆,有规律的脉象为顺。尝为一八旬老妪诊脉,脉虽细弱而缓,但仍有神。双手十动而一止,每侧切得循环七八轮,很有规律、丝毫不乱。年高体弱,其光自微,脉象细弱已属正常;十动而一止,乃代偿性的休息,只要不乱也属正常。于是告诉她:无恙,哪里不舒服,吃点药就可以了。今四五年已过,老妪虽偶有微恙,仍生活自理,活得好好的。若命其去医院检查,查出心率失常,使其心生忧惧,抑或促其早赴黄泉矣!诊此脉耗时几分钟,不可草草了事。为医者胆识与良心并存,方能造福患者。

无论手性高低,切勿恃才逞能,还需四诊合参。唯脉断病施治,终是少数案例!



天地人三部脉法

此法载于《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因其繁杂,习用者鲜矣!



寸口、人迎、趺阳三部脉法

人迎、寸口脉法,诸经皆载。脑虽露于外,却是人之脏腑,因此人迎脉大者,则脏腑气血充盈;寸口脉大者,则身躯四肢气血充盈。人迎大于寸口太多,则脏腑气血多、肢体气血少;寸口大于人迎太多,则肢体气血多、脏腑气血少。人迎寸口大小相近,则为平脉。唯附子中毒,则人迎、寸口俱大!

虽然,也有所别:夏脉寸口大于人迎,为平也;冬脉人迎大于寸口,为平也;好动之人,寸口偏大为常;喜静之人,人迎略大为常。童子少年,常寸口大于人迎,以其阳盛也;风烛残年,人迎略大于寸口亦为常。得志之时,寸口大于人迎;失意之时,人迎大于寸口。阴阳既辨,临证必了然于胸。

寸口、人迎最异常者,为关格。《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曰: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格是格拒的意思,关就是关闭的意思。人迎四倍于寸口,则气血被闭于脏腑,不能行于周身,外阳被格拒。寸口四倍于人迎,则气血流于肢体,不能回归脏腑,里阴被闭。



趺阳脉诊,张仲景脉法。趺阳所候,本类寸口。然人之气血行于双腿者,必多于行向双手者。故寸口脉不可触时,复可诊于趺阳,趺阳不绝,仍有生机。下身及特定部位病变,趺阳脉象所异或甚于寸口,犹可一诊。夫寒从脚入,足六经皆起于脚,故伤寒重趺阳脉诊。

伤寒脉法,先辨寸口沉浮。双手寸关尺俱浮者,纯太阳伤寒证;双手寸关尺俱沉者,纯少阴伤寒证。太阳为阳本经、诸阳之屏,故三部皆浮;少阴为阴本经、诸阴之屏,故三部皆沉。若某部脉象有异者,则病已传变,或有内伤杂症。一般来说,单手三部同变者为外伤;单手三部变化各异者,必有内伤。无论伤寒温病皆是如此,除非是脱亡将绝之证,或六部同。





人迎、寸口、趺阳俱微,将绝矣!



独取寸口脉法

上古诊脉不分寸关尺,寸关尺的区分实际上是细化脉象的溢缩而来。看脉之前溢和后溢:前溢者则寸强尺弱,即溢阳,重者涌上鱼际;后溢则寸弱尺强,即溢阴,重者溢出尺后。前缩脉,尺脉不后溢,寸脉自缩矣;后缩脉,寸脉不前溢,尺脉自缩矣。前后皆缩、脉极短者,则关脉独强。

独取寸口出自《难经》学派。独取寸口者,并非不参人迎,而是发明寸口脉法。此派继承了五脏学派的五脏中心论,以:以心肝肾匹配左手寸关尺,肺胃肾匹配右手寸关尺,六腑则随脏而配。余慨然而叹:一度式微的藏象学,终于在寸口脉法上取得了主导权。这应该是藏象学对中医最大的影响之一。

五脏如此匹配,也是根据位置三焦说确定的。心肺在上焦,故列居寸口;肝胃在中焦,故列居关口,肾在下焦,故列居两尺。但是,没有内伤的情况下,五脏之经证:如太阳、少阴伤寒、肺经经证(卫分证),往往六部同候。还有厥阴伤寒的当归四逆汤证,也是六部同候。总之,没有内伤下的经证,多为六部同候,无须分寸关尺。

按理说,六腑根据各自位置,配上去即可。但历史上却颇有争论,莫衷一是!余以为六腑并不固定匹配,而是根据情况有所变动:

心包络病,实为营热,乃血分之屏,犹如太阳、少阴伤寒,六部皆显。

胆与肝同位,脾与胃同位,肝胆脾胃常同病,故两关常同变。但所谓“脾肾阳虚证”时,脾应配在尺位;因为古人将下利亡阴归为脾阳绝,其病实在下焦。

小肠配属左三部,因为小肠多移热于心肝,重则至肾。小肠寒湿,亦被归入脾经。

大肠配属右三部,因为大肠多移热于肺胃。涌出寸口病重,深入尺后则病传营血。其寒湿下痢皆被归入脾经,湿热下痢被归入肾经,皆配属右尺。

膀胱腑证归入肾经,配属两尺,无论寒热湿燥皆显于两尺。病脉只在尺位则病轻,延及寸关则病重,超出三部本位则更重。膀胱经证即太阳经证。

三焦就不必了,因为独取寸口的原理就是以三焦位置说为基础,那三焦就不是指某个脏腑了。



寸口二十九种脉象



脉的基本形态实际上只有十种:

浮、沉、数、缓、有力、无力,长、短、大、细。这十种脉象实际蕴含了八纲辨证,浮、沉、数、缓、有力、无力,分别对应:表、里、热、寒、实、虚。另外:细,代表阴虚;长细有力代表阳盛阴虚;大,代表阳盛;大而短,代表孤阳离阴。

浮、沉、数、缓、有力、无力,六大单纯脉是最基础的;长、短、大、细,四大脉是次基础的。其它脉都是由这十种脉复合、演变而成。唯芤脉与革脉是特例,是由突然失血、亡阴造成的。掌握了这十二种脉,就可以掌握所有脉象。

十大基础脉:浮、沉、数、缓、长、短、大、细、有力、无力。加上芤脉、革脉,共十二种。再通过考察寸口前后溢缩,其它脉象可由此十二脉复合出来:



伏脉:沉之甚者。

疾脉:数之甚者。

迟脉:缓之甚者。

散脉:浮之甚者。

涩脉:长细不畅者。

结脉:迟、涩。气血瘀滞,或虚证重者。

代脉:迟、不涩、时而芤止。

促脉:脉数、时而芤。



紧脉:细、有力。

弦脉:细、有力、长。多属阳气被郁闭,痰阻血粘。

牢脉:沉、长、弦,紧伏于骨。阳盛,故长弦有力;突然寒中三阴、阳气遏闭,故沉弦紧伏。

芤脉:突然失血所致,或暴痢亡阴。

革脉:素有膏脂沉积于脉管,又突然亡血,故中空而边坚。因其脉管厚实也。



濡脉:细、浮、无力。其证,或气郁、痰阻、血瘀。若人迎大者为实证,气血郁闭、滞留脏腑;人迎不大者,为气血虚弱。

弱脉:细、沉、无力。气血两虚。

微脉:细、沉、无力更重者,阴阳俱亡。

洪脉:浮、大、有力,前溢,头大尾短。故曰:来盛去衰。为前溢脉之属实者。

滑脉:浮、大,每一搏收尾短、圆。痰湿、怀孕等。

动脉:滑之更短者,数而有力。



由上可知:复合脉,实际就是多种基础脉共同出现的结果。其实很多时候,医生们并不用这些复合脉的名称,而是用基础脉直接描述!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