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阳、三阴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形成得非常早。
① 先说说太、少、厥、明,这四个字的意思。
太。太,既表示在时间上出现得最早,也表示数量上最多,或程度最甚。譬如年龄最大的女人叫做老太太,年龄最大的男人叫做老太爷。太多、太少,表示数量上最多,程度上最甚。所以,太阳就是阳气最多。太阴,字面意思是阴气最重,实际上古人说的是人体的阳气最少。
少。明白了什么是太,也就明白了什么是少。少与太的意思相反,所以不必多说。少阳,就是阳气最少。少阴,就是阴气最少。
明。明是照亮的意思,引申为引人注目。所以,阳明,意思是说病人的表现最引人注目。如何最引人注目呢,譬如《素问•阳明脉解篇》说得最鲜明:“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妄言骂咧不避亲疏”。也就是病人烦躁不安。这些表现都是阳气推动的,所以叫做阳明。
厥。厥是突然逆转的意思,这里主要是指否极泰来。厥阴,意思是说病人的阳气弱到无法再弱,如果再弱下去,要么死亡,要么否极泰来。四肢厥冷,意思是说病人的阳气衰弱到不能再衰弱的程度。厥阴的字面意思本来是病人的阴气弱到不能再弱,也可以理解为阳气衰弱到不能再衰弱。
② 再来理解为什么三阳、三阴如此排列先后顺序。
区分三阳和三阴,是古人把人体遭受邪气侵犯后,人体本身的阳气强弱的变化顺序,而不是阴气强弱的变化顺序。为什么呢,因为只有阳气是外人可以观察到的,阴气是潜藏起来而观察不到的。就好比远处在烧一堆火,我们只观察到火焰,不能观察到木材。当然,我们可以根据常识,根据火焰强弱的变化来推测木材数量的变化。火焰是人体的阳气,木材是人体的阴气。三阳和三阴的判断和命名,实际上是古人根据病人的阳气强弱变化顺序来命名的。
当邪气侵犯人体时,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就是当细菌病毒感染人体时,人体内其实存在着两股气,一股是人体本身的气,叫做正气。另一股是细菌病毒的气,叫做邪气。人体本身的气区分为阳气和阴气,细菌病毒的气也区分为阳气和阴气。所以正气和邪气都有阴阳之分。明白了这个基本的道理,我们再来分析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会造成什么样的变化。
《黄帝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意思是说,推动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气是阳气,推动细菌病毒生命活动的气也是阳气。而阳气来源于有“形”之物,有形之物的形体是由阴气形成的。譬如说,汽车发动机的动力产生于阳气,而汽油是由阴气形成的。没有阴气就没有汽油,没有汽油就没有阳气,没有阳气就没有动力。人体和细菌病毒都是如此。
人体感染细菌病毒后:
① 最初是细菌病毒在人体内快速增生。此时病人的正气没有多少变化,而邪气中的阴气最强,阴气使细菌病毒非常快速地增生,产生大量的有形之物,这些有形之物不是人体需要的,而是细菌病毒的身体结构,所以被称为阴邪。最常见的阴邪被称为寒邪。寒邪首先侵犯皮毛,导致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古人把这种病证叫做太阳病。为什么叫做太阳病呢,因为得病后此时病人本身的阳气(不是细菌病毒的阳气)是最强的。
② 然后,大量的细菌病毒释放阳气,导致病人表现为阳明病。最典型的表现是“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妄言骂咧不避亲疏”,一般的表现是烦躁不安。病人发热、出汗、怕热、烦躁、脉洪大。阳明病的特点是,病人本身的阳气比太阳病有所减弱,而细菌病毒的阳气达到顶峰。细菌病毒的阳气扰乱人体本身的阳气,从而引人注目,故而称为阳明。
③ 再然后,典型的表现是往来寒热,脉弦。病人的阳气又进一步有所减弱,叫做少阳病。此时人体本身的正气与细菌病毒的邪气达到基本的平衡,于是乎正气与邪气呈现拉锯战。
④ 又然后,人体的阳气大大减弱,陷入三阴病期。三阴病又进一步区分为太阴、少阴和厥阴三个期。病人的阳气越来越减弱,阴气也是越来越减弱的。到厥阴期则是否极泰来之势。
古人在命名三阳和三阴时,对三阴病时期的变化顺序的认识是,病人的阴气从最强到最弱,于是从前到后分别命名叫做太阴、少阴和厥阴。但是,其实此时古人的认识并不十分确切。实际情况是,病人本身的阳气和阴气都是从强到弱的。太阴并不是最阴,最阴的其实是少阴。太阴是病人的阳气急剧减弱(阳气减弱叫做阴),而不是最弱。太阴时病人的阴气也不是最强,而是很弱,也不是最弱。少阴时病人的阳气和阴气都处于最低谷。到厥阴期则否极泰来,要么死亡,要么康复。
三阳与三阴的区别在于,三阳期病人的生命体征是稳定的,暂时还没有生命危险。一旦病人的生命体征失去稳定,则判断陷入三阴期。生命活动强还是弱,生命体征稳还是不稳,直接取决于病人的阳气,间接取决于病人的阴气。阳气是末,阴气是本。所以,邪气侵犯人体后,从三阳到三阴,基本变化顺序是病人的阳气和阴气都是从强到弱的。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形成得非常早。
① 先说说太、少、厥、明,这四个字的意思。
太。太,既表示在时间上出现得最早,也表示数量上最多,或程度最甚。譬如年龄最大的女人叫做老太太,年龄最大的男人叫做老太爷。太多、太少,表示数量上最多,程度上最甚。所以,太阳就是阳气最多。太阴,字面意思是阴气最重,实际上古人说的是人体的阳气最少。
少。明白了什么是太,也就明白了什么是少。少与太的意思相反,所以不必多说。少阳,就是阳气最少。少阴,就是阴气最少。
明。明是照亮的意思,引申为引人注目。所以,阳明,意思是说病人的表现最引人注目。如何最引人注目呢,譬如《素问•阳明脉解篇》说得最鲜明:“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妄言骂咧不避亲疏”。也就是病人烦躁不安。这些表现都是阳气推动的,所以叫做阳明。
厥。厥是突然逆转的意思,这里主要是指否极泰来。厥阴,意思是说病人的阳气弱到无法再弱,如果再弱下去,要么死亡,要么否极泰来。四肢厥冷,意思是说病人的阳气衰弱到不能再衰弱的程度。厥阴的字面意思本来是病人的阴气弱到不能再弱,也可以理解为阳气衰弱到不能再衰弱。
② 再来理解为什么三阳、三阴如此排列先后顺序。
区分三阳和三阴,是古人把人体遭受邪气侵犯后,人体本身的阳气强弱的变化顺序,而不是阴气强弱的变化顺序。为什么呢,因为只有阳气是外人可以观察到的,阴气是潜藏起来而观察不到的。就好比远处在烧一堆火,我们只观察到火焰,不能观察到木材。当然,我们可以根据常识,根据火焰强弱的变化来推测木材数量的变化。火焰是人体的阳气,木材是人体的阴气。三阳和三阴的判断和命名,实际上是古人根据病人的阳气强弱变化顺序来命名的。
当邪气侵犯人体时,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就是当细菌病毒感染人体时,人体内其实存在着两股气,一股是人体本身的气,叫做正气。另一股是细菌病毒的气,叫做邪气。人体本身的气区分为阳气和阴气,细菌病毒的气也区分为阳气和阴气。所以正气和邪气都有阴阳之分。明白了这个基本的道理,我们再来分析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会造成什么样的变化。
《黄帝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意思是说,推动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气是阳气,推动细菌病毒生命活动的气也是阳气。而阳气来源于有“形”之物,有形之物的形体是由阴气形成的。譬如说,汽车发动机的动力产生于阳气,而汽油是由阴气形成的。没有阴气就没有汽油,没有汽油就没有阳气,没有阳气就没有动力。人体和细菌病毒都是如此。
人体感染细菌病毒后:
① 最初是细菌病毒在人体内快速增生。此时病人的正气没有多少变化,而邪气中的阴气最强,阴气使细菌病毒非常快速地增生,产生大量的有形之物,这些有形之物不是人体需要的,而是细菌病毒的身体结构,所以被称为阴邪。最常见的阴邪被称为寒邪。寒邪首先侵犯皮毛,导致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古人把这种病证叫做太阳病。为什么叫做太阳病呢,因为得病后此时病人本身的阳气(不是细菌病毒的阳气)是最强的。
② 然后,大量的细菌病毒释放阳气,导致病人表现为阳明病。最典型的表现是“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妄言骂咧不避亲疏”,一般的表现是烦躁不安。病人发热、出汗、怕热、烦躁、脉洪大。阳明病的特点是,病人本身的阳气比太阳病有所减弱,而细菌病毒的阳气达到顶峰。细菌病毒的阳气扰乱人体本身的阳气,从而引人注目,故而称为阳明。
③ 再然后,典型的表现是往来寒热,脉弦。病人的阳气又进一步有所减弱,叫做少阳病。此时人体本身的正气与细菌病毒的邪气达到基本的平衡,于是乎正气与邪气呈现拉锯战。
④ 又然后,人体的阳气大大减弱,陷入三阴病期。三阴病又进一步区分为太阴、少阴和厥阴三个期。病人的阳气越来越减弱,阴气也是越来越减弱的。到厥阴期则是否极泰来之势。
古人在命名三阳和三阴时,对三阴病时期的变化顺序的认识是,病人的阴气从最强到最弱,于是从前到后分别命名叫做太阴、少阴和厥阴。但是,其实此时古人的认识并不十分确切。实际情况是,病人本身的阳气和阴气都是从强到弱的。太阴并不是最阴,最阴的其实是少阴。太阴是病人的阳气急剧减弱(阳气减弱叫做阴),而不是最弱。太阴时病人的阴气也不是最强,而是很弱,也不是最弱。少阴时病人的阳气和阴气都处于最低谷。到厥阴期则否极泰来,要么死亡,要么康复。
三阳与三阴的区别在于,三阳期病人的生命体征是稳定的,暂时还没有生命危险。一旦病人的生命体征失去稳定,则判断陷入三阴期。生命活动强还是弱,生命体征稳还是不稳,直接取决于病人的阳气,间接取决于病人的阴气。阳气是末,阴气是本。所以,邪气侵犯人体后,从三阳到三阴,基本变化顺序是病人的阳气和阴气都是从强到弱的。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