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的概念
《黄帝内经》“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伤寒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
前面讨论了什么是太阳病,什么是阳明病,这里讨论什么是太阴病。为什么要跳过少阳病呢,这是因为少阳病乃是从阳明病到太阴病的中间过渡期。明白了什么是阳明病,什么是太阴病,才好理解什么是少阳病。
简单总结一下。太阳病是邪气侵犯皮毛或肌肉,而没有侵犯肌肉中的重要微细结构。阳明病是邪气侵犯了肌肉中的重要微细结构,而没有导致重要内脏功能明显减弱。太阴则是邪气不仅侵侵犯了肌肉中的重要微细结构,而且导致重要内脏功能明显减弱。太阳病包括表寒证、表虚证和表热证。阳明病是里热证。太阴是里寒证。少阳病是从里热证向里寒证转变的过渡期。
一、《黄帝内经》指出太阴病的主要症状是“腹满而嗌干”。这很精简。所谓嗌,指口腔和咽喉部。嗌干是指口燥咽干,是津液不足的表现。请注意,后世医家把口燥咽干定义为阳明病的主要症状,不是太阴病的主要症状。其实是后世医家的认识更准确合理,不过《黄帝内经》自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呢?口燥咽干是口腔和咽部唾液分泌和粘液分泌减少,而这是属于内脏分泌功能。内脏分泌功能减弱,这是邪气入于藏,而不是入于府。邪气入于府是热证,邪气入于藏是寒证。内脏分泌功能减弱是寒证。但是,后世医家的道理是,毕竟口腔分泌唾液和粘液不属于重要内脏的功能,看做是热证比较合理,而不是寒证。
“腹满而嗌干”。嗌干可以看做是是热证,也可以看做是寒证。而腹满则是典型的里寒证。既然出现了典型的里寒证,当然应该判断邪气侵犯于藏,而不是仅仅侵犯于府。所以这是太阴病,而不是阳明病。
二、《伤寒论》所描述的太阴病的主要症状则比较碎片化,不够精简。“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腹满而吐,都是里寒证。食不下,是吃了饭久久不能消化,看成是食物不能向大肠排。是寒证,自利益甚,腹泻越来越加重,是寒证。时腹自痛,其实也是里寒证。在临床上,大凡碰个到腹痛的,嘱咐病人加强保温,腹痛往往就会缓解下来。不过根据《黄帝内经》的看法,大凡疼痛都有热证。“热伤气,气伤痛”。所以腹痛可以看做是寒中有热,不是单纯的寒。所以,腹痛可以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既用白芍,必有热邪。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说太阴病禁忌使用苦寒药,否则会导致里寒加重。
《黄帝内经》“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伤寒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
前面讨论了什么是太阳病,什么是阳明病,这里讨论什么是太阴病。为什么要跳过少阳病呢,这是因为少阳病乃是从阳明病到太阴病的中间过渡期。明白了什么是阳明病,什么是太阴病,才好理解什么是少阳病。
简单总结一下。太阳病是邪气侵犯皮毛或肌肉,而没有侵犯肌肉中的重要微细结构。阳明病是邪气侵犯了肌肉中的重要微细结构,而没有导致重要内脏功能明显减弱。太阴则是邪气不仅侵侵犯了肌肉中的重要微细结构,而且导致重要内脏功能明显减弱。太阳病包括表寒证、表虚证和表热证。阳明病是里热证。太阴是里寒证。少阳病是从里热证向里寒证转变的过渡期。
一、《黄帝内经》指出太阴病的主要症状是“腹满而嗌干”。这很精简。所谓嗌,指口腔和咽喉部。嗌干是指口燥咽干,是津液不足的表现。请注意,后世医家把口燥咽干定义为阳明病的主要症状,不是太阴病的主要症状。其实是后世医家的认识更准确合理,不过《黄帝内经》自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呢?口燥咽干是口腔和咽部唾液分泌和粘液分泌减少,而这是属于内脏分泌功能。内脏分泌功能减弱,这是邪气入于藏,而不是入于府。邪气入于府是热证,邪气入于藏是寒证。内脏分泌功能减弱是寒证。但是,后世医家的道理是,毕竟口腔分泌唾液和粘液不属于重要内脏的功能,看做是热证比较合理,而不是寒证。
“腹满而嗌干”。嗌干可以看做是是热证,也可以看做是寒证。而腹满则是典型的里寒证。既然出现了典型的里寒证,当然应该判断邪气侵犯于藏,而不是仅仅侵犯于府。所以这是太阴病,而不是阳明病。
二、《伤寒论》所描述的太阴病的主要症状则比较碎片化,不够精简。“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腹满而吐,都是里寒证。食不下,是吃了饭久久不能消化,看成是食物不能向大肠排。是寒证,自利益甚,腹泻越来越加重,是寒证。时腹自痛,其实也是里寒证。在临床上,大凡碰个到腹痛的,嘱咐病人加强保温,腹痛往往就会缓解下来。不过根据《黄帝内经》的看法,大凡疼痛都有热证。“热伤气,气伤痛”。所以腹痛可以看做是寒中有热,不是单纯的寒。所以,腹痛可以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既用白芍,必有热邪。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说太阴病禁忌使用苦寒药,否则会导致里寒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