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即为:伤人之箭,
既包括外因虚邪贼风六淫,更包括内因饮食起居情志。
中医的最高追求不是效如桴鼓、渴而穿井,
病已成,就算治疗覆杯而愈,仍然是更大的损失,
【养生摄防、避免伤人之箭、不治已病治未病】才是中医的最高追求!
1、先秦《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中提出【七大养生原则】: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高下不相慕气从以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东汉《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提出【养慎】: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3、西晋《抱朴子》中葛洪引述《仙经》之言【养生以不伤为本】:
“伤”积聚的结果是人的早亡,人要养生则必去其“伤”。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失其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笑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
……
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及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职聚,饮过则成痰癖。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
4、唐代《摄养枕中方》中孙思邈提出【自慎】:
夫天道盈缺,人事多屯。居处屯危,不能自慎而能鮨济者,天下无之。故养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与论养生之道也,故以自慎为首焉。夫圣人安不忘危,恒以忧畏为本。营无所畏忌,则庶事隳坏。
(天道有盈满亏缺,人世间多艰难曲折。生存在这样一种艰难忧惧的环境中,不能自慎而可以获得成就的人,普天下是没有的。如果养性修身的人不知道自慎这条基本要求,是不可以与他谈论养生之道的。因此,谈养生首先就要谈自慎。圣贤的人居安而思危,经常以忧惧害怕为其基本准则。如果人世间没有忧惧害怕,那么万事都要毁坏。)
5、元朝《饮膳正要》中忽思慧本于儒家“中庸”思想,借用《道德经》中的用语提出养生防病原则【守中】:
非保养,何以能安其身?保养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调顺四时,节慎饮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调和五藏。五藏和平则血气资荣,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诸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袭,人乃怡安。
6、当代《中医学导论(2004)》中何裕民等人开宗明义地指出:“饮食起居皆关乎康疾寿夭”,【医学(包括中医学),本质上是一类生活方式】
袁钟:中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世界上最大样本量、5000年不断试错,所获得的应对疾病和幸福生活的方式,这才叫中医,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