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疑问求解 請問傷寒論中「陽脈微」與「陰脈微」的解釋

刻板小文員

惊鸿一瞥
杏叶会员
注册
2023/12/02
帖子
75
获得点赞
54
声望
18
年龄
43
所在地
台灣
在傷寒論太陽篇裡有一則「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想請問各位前輩,這裡的「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該如何解釋?
前面的「脈陽陰俱停」我的理解是「寸和尺都沒有浮脈了」,那麼後面的陽脈與陰脈也是作為寸脈和尺脈來解釋嗎?如果是的話其中的病機又該是如何呢?
懇請諸位前輩大老賜教。
 
我的理解,“脉阴阳俱停”,这明显是夸张的文法,强调桡动脉极度收缩。太阳病的特点是人体浅表组织减少血液循环,目的是减少散热,因为人体需要提高体温。为了减少散热,于是就收缩供应浅表组织的动脉,桡动脉就是属于供应浅表组织的动脉。原文告诉我们,当桡动脉极度收缩时,就需要战而汗出解。太阳病汗出而解者,有不需要寒战的,有需要寒战的。根据桡动脉收缩程度可以预测需要不需要寒战。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这段话是表述不需要寒战而可以汗出而解的两种情况。是所谓脉微,是指脉力不足,也就是脉不那么紧。阳脉微,是寸脉不那么紧。阴脉微,是尺脉不那么紧。原文的意思是,寸脉不那么紧,而尺脉很紧,可以自然而然地汗出而解。尺脉不那么紧,寸脉很紧者,则需要使用调胃承气汤才能解。此时不需要汗出。

寸脉候表,尺脉候里。但阳脉微,意思是说里气很足,表气不足,不需要寒战而可以自然而然地汗出而解。里气不足,表气足,则需要使用调胃承气汤。为什么里气不足了呢,因为邪气有所入里了。为什么表气足呢,因为邪气入里不深,里气只是略不足而已。如果表里都不足,这是大承气汤证。如果表里都大虚,这是邪气侵犯三阴了。
 
《伤寒论》“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
这段原文告诉我们,太阳病自解(太阳病本身就是可以自然痊愈的疾病),可以区分为:战而汗出而解,不战而汗出而解。当然还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不在本条解答范围。

什么情况战而汗出而解呢,原文告诉我们,“脉浮而紧,按之反芤,其人本虚”。这是脉浮而不甚紧(不过仍然属于紧脉,而不是缓脉),提示病人“本虚“。

什么情况不战而汗出而解呢,原文告诉我们,“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

就是说。太阳病,如果病人本虚就需要发战,本不虚就不需要发战,可以汗出而解。

再联系题主的问题。在不需要发战而可以汗出而解的情况下,又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但寸阳脉微“,汗出而解。另一种是“但阴脉微”,需要使用调胃承气汤,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出汗而解。

“脉阴阳俱停”,这是强调本很虚,必须发战才能解。“脉阴阳俱停”,一方面表示需要体表血管强烈收缩,另一方面还表示人体的循环血液量不足。两个方面都提示“其人本虚”,“是以发战”。

为什么“其人本虚”就需要发战呢?因为寒战的作用是加强产热。如果“其人本不虚”,则不需要“加强”产热,一般努力的产热就可以产生足够的热,以推动出汗而解。需要寒战是需要努力,不需要寒战是不需要努力。本虚者需要努力,不虚者不需要努力。这是自然之理。
 
《伤寒论》“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
伤寒三日,是病人持续发热恶寒已经三天(太阳伤寒的发热恶寒必定是持续性的,而太阳中风则是一阵一阵发热,与一阵一阵出汗、热退和恶风交替)。持续三天发热必对人体的体质产生不小的消耗,于是就容易“脉浮数而微”。脉数和脉微都是体质弱的表现。脉浮提示邪气还在表。原文告诉我们,这种情况仍然是可以自然痊愈的。“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既然是浮脉,就可以出汗而解。“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既然有脉数,提示病人的气没有那么虚,还是能吃的。“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既然有脉微,也就是脉浮紧而不甚紧(伤寒脉必浮紧,但是如果脉不甚紧),那么就会出大汗而解。强调脉浮而紧的情况,根据脉紧的程度又可以预测需要不需要出大汗而解。脉微,如果是前面说的“脉浮而紧,按之反芤,其人本虚”的极端情况则需要发战,如果是一般的脉力不足,则不需要发战,可以汗出而解。脉力越不足,越需要出大汗。
 
真的再次感謝涂醫師的回應!後生幾次讀書疑問都能在您的回應裡得到清明的解答,實在非常開心。
我想我明白我困擾的部分了,我把陽脈→寸脈,陰脈→尺脈的對應以人體上下方位來看待。即寸脈對應上焦,尺脈對應下焦的概念。(如「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裡的陰陽)。而依您所言在這此應是對應人體表裡層次的不同。這樣就好解多了。(不過這樣一來我也好奇如果以上下焦來對應是否也可以有好的解釋)

另外也想延伸再請教:
仲景脈法中的「脈數」就我的理解和後世的「脈數表有熱」不同,而是表示「脈緊」。而「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看起來又像是胃有熱所以能食,請問應該如何看待其中的不同呢?(還是單純只是我理解有誤?>< 還請賜教)
 
伤寒论中的阳脉指三阳脉,即太阳(尺寸俱浮)、阳明(尺寸俱长)、少阳(尺寸俱弦),病在表,未入于腑,可汗出而已。
阴脉指三阴脉,即太阴(尺寸俱沉细)、少阴(尺寸俱沉)、厥阴(尺寸俱微缓),病已入腑,可下而已。
 
《伤寒论》“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
“脉有阴阳”:因为病有阴阳之分,所以脉也有阴阳之分。阴病之脉称为阴脉,阳病之脉称为阳脉。阴脉是人体阳虚之脉,阳脉是人体阳亢之脉。阴脉和阳脉都是病脉。正常人之脉是平脉。原文告诉我们,大浮数动滑是阳脉,沉涩弱弦微是阴脉。当然阴脉和阳脉都不止这些分类。三阳是阳病,三阴是阴病。当然阳病和阴病也不止这种分类方法。

阴病应当出现阴脉,阳病应当出现阳脉。这是脉证相符。脉证相符,提示病情相对稳定。可是在临床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脉证不符的情况,即阴病出现阳脉,阳病出现阴脉。那么原文告诉我们,阴病出现阳脉是病情好转,阳病出现阴脉是病情加重。
…………
 
楼主的问题,其实是对正邪的疑问。太阳病未解,病人的太阳病是存在的,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没有可能脉浮?有可能,也可能不浮。但是阴阳俱停,就是阴阳差不多。阳脉浮是好理解,阴脉浮就是不对了,阴气不足,不能收敛的时候,脉才浮。在杂病中,有脉浮的,多是虚症。这里的停,是《释名》里的含义:定。这也就引申了,阴阳都差不多安定了。不在于浮不浮,而在于阴阳都差不多。什么意思?邪气在身,阴阳混同,这是由实转虚得征象。精气夺则虚。
解的时候要先振,战汗是正邪交争,正气如果能一鼓作气,一汗而解,何必交争。
所以,引出了阳脉微和阴脉微。
但是脉微后,是见微就以为虚而补吗?也对,也不对。仲景只给了阴脉微的方向,用的以炙甘草为主的调胃承气汤。
这里得记住一点,目的和手段是不同的。比如想出汗,阳脉微了,是不是用麻黄桂枝?是不是得用jiaojianzho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没有可能脉浮?有可能,也可能不浮。但是阴阳俱停,就是阴阳差不多。阳脉浮是好理解,阴脉浮就是不对了,阴气不足,不能收敛的时候,脉才浮。在杂病中,有脉浮的,多是虚症。这里的停,是《释名》里的含义:定。这也就引申了,阴阳都差不多安定了。不在于浮不浮,而在于阴阳都差不多。什么意思?邪气在身,阴阳混同,这是由实转虚得征象。精气夺则虚。

解的时候要先振,战汗是正邪交争,正气如果能一鼓作气,一汗而解,何必交争。

所以,引出了阳脉微和阴脉微。

但是脉微后,是见微就以为虚而补吗?也对,也不对。仲景只给了阴脉微的方向,用的以炙甘草为主的调胃承气汤。

这里得记住一点,目的和手段是不同的。比如想出汗,阳脉微了,是不是用麻黄桂枝?是不是可以用小建中汤?甚至再虚的,可不可以用单味人参,甚至地黄,麦门冬汤?这就是思考。想到这一步,也就是摸到晋升的门槛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