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作者版权意识相当强,竟然申请了著作权,只是上百年过去了,版权早已烟消云散。
已将文件合并成一册。
《儿科萃精》,民国时期陈守真著。书以普及儿科医学常识为职志,凡家置一编披览记忆,便得保赤诚求之要道。
图书名称《儿科萃精》
书籍作者:陈守真
朝 代:民国
年 份:公元1930年
图书出版社:汉口汉康印书局
内容介绍
1、是书以普及儿科医学常识为职志,凡家置一编披览记忆,便得保赤诚求之要道。
2、小儿病证共分三十六门,每门先有详细讲解,次则各证必分其种类,各病必究其原因,对证下药,无庸假借,古方固不可磨灭,然参以数十年临证经验治之而应如桴鼓者,不敢不笔之于书。
3、总论中护胎并脏腑生成诸说,为父母者不可不知,寿夭之征,勿疑为伪,变蒸之日,莫信为真,此亦育儿者所当领悟也。
4、儿之初生调护得宜,易于抚养,自能出险境而入坦途,本门所列诸证颇详,足供采择。儿之身体诸病彰明较着,然面部之五脏部位颜色苗窍及五声之如何能听,指纹之如何能验,周岁脉之如何能切,病状之如何能勘,皆详述于本门之首数节,并附图说以方参考。
5、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小儿最易感受,各门各有区别,细阅各本门证治自有把握。
6、小儿感冒风寒,或夹食,或夹热,或夹惊,皆非单纯触受六淫之气,其治法亦各不相同,故另立一门以醒眉目。
7、小儿时疫之病最不耐受,稍一延误,蜂起变端。其时以疫为名,即疫因时而异。本门分时疫、瘟 、痧疹暨风温、暑温、秋疫、冬温诸病证较易辨认。
8、惊风为小儿要证,此名讹传已久,难于更改,故虽辨其实之非仍沿其名之旧。但不特天钓内钓不得谓之惊,即慢脾风亦不得谓之惊,审证关头不容含混。
9、小儿痫证,时俗多误认为惊风者,不足道矣。然以痫论痫,除惊痫一证外,尚有阴阳风痰食及心肝脾肺肾五脏诸痫,均详本门。
10、小儿种痘之简单,可免出痘之危险。其法至善,然未种之先既种之后有宜特别注意者,本门分条罗列,层次不紊。即未种而自出之痘,法亦不能偏废,本门又列专条以括其全。
11、小儿麻疹再无种法,为小儿万不能免之一大宗,本门证治条列详明,知此则不必惊慌,不容疏忽。若瘙疹、瘾疹,盖痘疹皆与正疹治法不同,特为揭出,以示区别。
12、小儿霍乱一证,与寻常偶吐偶泻悬殊,非徒干与湿殊,即先泻后吐与先吐后泻亦殊。细阅本门,便分泾渭。
13、小儿疳症种类繁多,且最易成此疾,不特五脏暨眼鼻脑脊蛔有疳之名,即疳热、疳渴、疳泻、疳痢、亦有疳之实,其他无辜、丁奚、哺露诸疳,均宜杜渐防微,为未雨绸缪之计。
14、小儿疟轻于痢,痢重于疟,人皆知之。然疟有风寒暑湿食之分,痢有寒热血噤口休息之分,更有一种时痢及痢脱肛者,并先痢后泻,先泻后痢诸名目,各本门列举无遗,阅者察之。
15、小儿疝证,有属寒者,有属湿热兼寒者,有属胎者,以及阴肿、小肠气诸名目。本门逐一缕晰,以便揣摩。
16、小儿淋证往往有之,本门分寒热右血四种,根据法施治,皆有途径可循。
17、小儿黄胆,有阴阳之别,理所至明,然相差一黍,不但观其外表,且须察其内因。本门解释已无余蕴。
18、小儿之痰血汗,皆不宜多外溢。然痰有燥湿,血有衄吐便溺,汗有自盗之分,各本门阐发无遗,且汗本门附有外治一法。
19、小儿咳嗽,极易发生,然肺寒肺热食积风寒,认证不差,尚称易治,独百嗽一证,每至纠缠不愈,肺脏损伤本门,此证举一简便治法,根据法治之,甚有灵效。
20、小儿喘证,或因火热,或因肺虚,或因风寒,或因痰饮,治之合法,均不足虑,惟马脾证,最急最危,稍迟不救,若照本门治法,则可转危为安。
21、小儿寻常吐泻,皆所恒有,然吐有伤食伤乳,夹惊痰饮,虚实寒热虫之分,泻有伤乳中寒,脾虚脐寒,惊飧水火之分,一切证治,均详于各本门。
22、小儿食积为轻,癖积为重,皆不能混乱杂治,致体已虚而积仍未消,以濒于危,参看各本门证治,自觉胸有成竹。
23、小儿水肿,或上身肿,或下体肿,或通身肿,且有阳水阴水之分,宜细体认,始免差错,更有气虚浮肿一证,切勿误认为水肿,特另附于本门之末,以昭郑重。
24、小儿腹胀,不可视为故常,宜分虚实寒热,其或虚者兼寒,实者兼热,真寒似热,真热似寒之类,极要认清,细阅本门,解释分证,自能一目了然。
25、小儿三消之证,上消为消渴,中消为消饥,下消为消浊,及早施治,断不至由上消而传变为中下二消,则无不愈矣。
26、小儿头痛,与成人不同,只有风寒内热二证,其余小儿虽无,各证亦详叙于本门,解释之首段以资研究。
27、小儿腹痛之证,不外伤食感寒虫积及内食外寒四种,尤以虫积为最要,盖此证治法,不但止其痛,且当化其虫,最后更当培其脾土,则虫不再生矣。
28、杂证一门,兼收并蓄,凡不属于各专门者,皆列本门,以补其缺,外治九法,以辅内药之进行,最简最捷,有益无损,故附列杂证门之后,以便翻阅。
29、小儿误服反药时,或有之不得不思解救之法,以策万全,亦附于外治法之后。
30、是书各门列方,皆从多年经验而得,所患何病,可服何药,但求中病之适可而止。盖小儿之病,参互错综,惟不误证不误药,虽病仍可转为无病。区区一片婆心,尚冀高明匡其不逮,阅者谅之。
已将文件合并成一册。
《儿科萃精》,民国时期陈守真著。书以普及儿科医学常识为职志,凡家置一编披览记忆,便得保赤诚求之要道。
图书名称《儿科萃精》
书籍作者:陈守真
朝 代:民国
年 份:公元1930年
图书出版社:汉口汉康印书局
内容介绍
1、是书以普及儿科医学常识为职志,凡家置一编披览记忆,便得保赤诚求之要道。
2、小儿病证共分三十六门,每门先有详细讲解,次则各证必分其种类,各病必究其原因,对证下药,无庸假借,古方固不可磨灭,然参以数十年临证经验治之而应如桴鼓者,不敢不笔之于书。
3、总论中护胎并脏腑生成诸说,为父母者不可不知,寿夭之征,勿疑为伪,变蒸之日,莫信为真,此亦育儿者所当领悟也。
4、儿之初生调护得宜,易于抚养,自能出险境而入坦途,本门所列诸证颇详,足供采择。儿之身体诸病彰明较着,然面部之五脏部位颜色苗窍及五声之如何能听,指纹之如何能验,周岁脉之如何能切,病状之如何能勘,皆详述于本门之首数节,并附图说以方参考。
5、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小儿最易感受,各门各有区别,细阅各本门证治自有把握。
6、小儿感冒风寒,或夹食,或夹热,或夹惊,皆非单纯触受六淫之气,其治法亦各不相同,故另立一门以醒眉目。
7、小儿时疫之病最不耐受,稍一延误,蜂起变端。其时以疫为名,即疫因时而异。本门分时疫、瘟 、痧疹暨风温、暑温、秋疫、冬温诸病证较易辨认。
8、惊风为小儿要证,此名讹传已久,难于更改,故虽辨其实之非仍沿其名之旧。但不特天钓内钓不得谓之惊,即慢脾风亦不得谓之惊,审证关头不容含混。
9、小儿痫证,时俗多误认为惊风者,不足道矣。然以痫论痫,除惊痫一证外,尚有阴阳风痰食及心肝脾肺肾五脏诸痫,均详本门。
10、小儿种痘之简单,可免出痘之危险。其法至善,然未种之先既种之后有宜特别注意者,本门分条罗列,层次不紊。即未种而自出之痘,法亦不能偏废,本门又列专条以括其全。
11、小儿麻疹再无种法,为小儿万不能免之一大宗,本门证治条列详明,知此则不必惊慌,不容疏忽。若瘙疹、瘾疹,盖痘疹皆与正疹治法不同,特为揭出,以示区别。
12、小儿霍乱一证,与寻常偶吐偶泻悬殊,非徒干与湿殊,即先泻后吐与先吐后泻亦殊。细阅本门,便分泾渭。
13、小儿疳症种类繁多,且最易成此疾,不特五脏暨眼鼻脑脊蛔有疳之名,即疳热、疳渴、疳泻、疳痢、亦有疳之实,其他无辜、丁奚、哺露诸疳,均宜杜渐防微,为未雨绸缪之计。
14、小儿疟轻于痢,痢重于疟,人皆知之。然疟有风寒暑湿食之分,痢有寒热血噤口休息之分,更有一种时痢及痢脱肛者,并先痢后泻,先泻后痢诸名目,各本门列举无遗,阅者察之。
15、小儿疝证,有属寒者,有属湿热兼寒者,有属胎者,以及阴肿、小肠气诸名目。本门逐一缕晰,以便揣摩。
16、小儿淋证往往有之,本门分寒热右血四种,根据法施治,皆有途径可循。
17、小儿黄胆,有阴阳之别,理所至明,然相差一黍,不但观其外表,且须察其内因。本门解释已无余蕴。
18、小儿之痰血汗,皆不宜多外溢。然痰有燥湿,血有衄吐便溺,汗有自盗之分,各本门阐发无遗,且汗本门附有外治一法。
19、小儿咳嗽,极易发生,然肺寒肺热食积风寒,认证不差,尚称易治,独百嗽一证,每至纠缠不愈,肺脏损伤本门,此证举一简便治法,根据法治之,甚有灵效。
20、小儿喘证,或因火热,或因肺虚,或因风寒,或因痰饮,治之合法,均不足虑,惟马脾证,最急最危,稍迟不救,若照本门治法,则可转危为安。
21、小儿寻常吐泻,皆所恒有,然吐有伤食伤乳,夹惊痰饮,虚实寒热虫之分,泻有伤乳中寒,脾虚脐寒,惊飧水火之分,一切证治,均详于各本门。
22、小儿食积为轻,癖积为重,皆不能混乱杂治,致体已虚而积仍未消,以濒于危,参看各本门证治,自觉胸有成竹。
23、小儿水肿,或上身肿,或下体肿,或通身肿,且有阳水阴水之分,宜细体认,始免差错,更有气虚浮肿一证,切勿误认为水肿,特另附于本门之末,以昭郑重。
24、小儿腹胀,不可视为故常,宜分虚实寒热,其或虚者兼寒,实者兼热,真寒似热,真热似寒之类,极要认清,细阅本门,解释分证,自能一目了然。
25、小儿三消之证,上消为消渴,中消为消饥,下消为消浊,及早施治,断不至由上消而传变为中下二消,则无不愈矣。
26、小儿头痛,与成人不同,只有风寒内热二证,其余小儿虽无,各证亦详叙于本门,解释之首段以资研究。
27、小儿腹痛之证,不外伤食感寒虫积及内食外寒四种,尤以虫积为最要,盖此证治法,不但止其痛,且当化其虫,最后更当培其脾土,则虫不再生矣。
28、杂证一门,兼收并蓄,凡不属于各专门者,皆列本门,以补其缺,外治九法,以辅内药之进行,最简最捷,有益无损,故附列杂证门之后,以便翻阅。
29、小儿误服反药时,或有之不得不思解救之法,以策万全,亦附于外治法之后。
30、是书各门列方,皆从多年经验而得,所患何病,可服何药,但求中病之适可而止。盖小儿之病,参互错综,惟不误证不误药,虽病仍可转为无病。区区一片婆心,尚冀高明匡其不逮,阅者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