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穴位运用 总穴要穴奇穴奇案配穴手法资料汇参

梦回杏林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5
帖子
18140
获得点赞
10397
声望
113
所在地
 
目录

>> 1、邪在大小肠及胆胃的取穴刺法
>> 2、行针指要歌《针灸聚英》
>> 3、行针总要歌《针灸大成》
>> 4、十二原
>> 5、肓、膏肓、膏肓病
>> 6、千金膏肓俞与庄绰的膏肓腧穴灸法
>> 7、运法与运膏肓
>> 8、下合穴与合治内腑
>> 9、保健灸
>> 10、导引与按蹻
>> 11、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12、千金十一穴歌
>> 13、中风七穴
>> 14、针灸奇验案:虚劳(气虚无脉症)
>> 15、强壮穴功效研究
>> 16、上下配穴法
>> 17、循经选穴法
>> 18、表里配穴法
>> 19、辨证选穴法
>> 20、六总穴歌
 
1、邪在大小肠及胆胃的取穴刺法

邪在大小肠及胆胃的取穴刺法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2、行针指要歌《针灸聚英》

针灸歌诀名。见《针灸聚英》。歌中列举一些常见证候的用穴。《针灸大成》载此,略有修改。全文如下:“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水,水分挟脐上边取。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有妙少人知。”
 
3、行针总要歌《针灸大成》

针灸歌诀名。见《针灸大成》。内容概括针法和一些要点。如:“定穴行针须细认,瘦肥短小岂同群。肥人针入三分半,瘦体须当用二分;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着中。只在二、三分内取,用之无失且收功。”又:“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均通俗易晓。
 
4、十二原

经穴分类名。指五脏及膏、肓之十二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二者均为单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与十二经脉的原穴虽含意相仿,但内容不一。参见原穴条。
 
5、肓、膏肓、膏肓病


①指肓膜。《素问·奇病论》:“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杜预注:“心下为膏;肓,鬲也。”
②指心下膈上的部位。参膏肓条。

膏肓
①人体部位名。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病位深隐难治,病情危重的患者,称为病入膏肓。
②经穴别名。见《医学入门》。即膏肓俞。详该条。

膏肓病
古病证名。出《左传·成公十年》。该篇载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说明这是一种病位在膈中(或其他属于药物不易起作用的病位)的危重病证。后世有将膏肓病与劳病的某些证型相联系者,如《扁鹊心书》将一种由于“七情六欲,形寒饮冷,损伤脾气,令人咳嗽,胸膈不利,恶寒作热”的“冷劳”病与膏肓病并论,用全真丹、金液丹等方治疗;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则将“肺劳热,生虫如蚕,咳逆气喘,谓之膏肓病。”参见劳嗽条。
 
6、千金膏肓俞与庄绰的膏肓腧穴灸法

膏肓俞

经穴名。出《千金要方》。《医学入门》作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布有第2、3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外侧支和肩胛背神经,肋间动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主治肺痨,咳嗽,气喘,咳血,盗汗,遗精,健忘,四肢倦怠,痈疽发背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7-15壮;或艾条灸20-30分钟。


庄绰

宋代医家。字季裕,清源(今山西清源县)人。尝任官职于顺昌、沣州等地。曾因病由阵了翁为其灸治膏肓穴而愈,后绰又以此法转治他人获愈,遂精于此术,后着《灸膏肓法》(又名《膏肓腧穴灸法》),此书专述此种灸法之流派、方法及适应症等,后由窦桂芳刊入《针灸四书》中。另有《本草节要》、《明堂针灸经》,国内未见传本。
 
7、运法与运膏肓

运法

推拿手法名。
①用手指指腹或掌根在穴位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该法仅在体表皮肤上旋围摩擦,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常用于头额、腹部及手掌部。《厘正按摩要术·立法》:“运则行之,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俾血脉流动,筋络宣通。”《推拿仙术》:“运者医人用右手大指推也……周环旋转故谓之运。”
②用手活动患者的可动关节。《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运膏肓:此穴在背上第四椎下脊两旁各三寸,药力所不到。将两肩扭转二七次,治一身诸疾。”参见摇法条。


运膏肓

自我按摩方法名。肘部屈曲,转摇肩关节,带动肩胛骨,以作用于背部的膏肓穴。《理瀹骈文》:“两肩扭转,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
 
8、下合穴与合治内腑

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部的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于阳陵泉。”从“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出发,按疾病所属内腑的不同,而取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合治内腑

针灸取穴原则之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荣输治外经,合治内脏。”合,指下合穴,即六腑有病取其所属的下合穴进行治疗。如胃病取足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小肠病取下巨虚,膀胱病取委中,三焦病取委阳,胆病取阳陵泉等。参见下合穴条。
 
9、保健灸

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而达到强身保健为目的的灸法。保健灸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膏肓俞等。《千金要方》:“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即用连续的化脓灸来预防疾病。《医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资生经》:“若要安,丹田、三里莫要干”,均指保健灸。
 
10、导引与按蹻

导引

一作道引。主要指一类主动的柔软肢体运动或气功动功。《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常与服气、存思、咽津、自我按摩等相配合进行。又有俗称肢体导引为外导引、内气运行为内导引者。《庄子·刻意》晋·李颐注导引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术起源于上古,为当时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绘有四十余种导引姿势及术名。《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唐·王冰注:“导引,谓筋骨,动支节……导引按蹻,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又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炼身的一种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抱朴子内篇·别旨》:“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道经中列有大量导引法。


按蹻(按跷)

古代养生与医疗术语,也称按跷。出《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治宜导引按蹻。”按摩的别称。“按”与“蹻”是按摩的两种方法。《素问·金匮真言论》明·吴昆注:“按,手按也;蹻,足踹也。”指按摩中的手按法与足踩法。一说“蹻”指经络腧穴,《类经·论治类》张介宾注:“按,捏按也;蹻,即阳蹻、阴蹻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蹻穴以除疾病也。”参见按摩条。
 
11、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金代针灸家马丹阳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十二个经验效穴。

《针灸大全·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12、千金十一穴歌

针灸歌诀名。见《针灸大全》。

内容列举十个常用效穴,较《天星十二穴歌》少承山、太冲、通里,而多一后溪。

全文为:“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13、中风七穴

治疗中风的七个经验效穴。《太平圣惠方》:“凡人……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蹇涩,半身不遂,于七处一齐下火,灸三壮。如风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百会,二、耳前发际,三、肩井穴,四、风市穴,五、三里穴,六、绝骨穴,七、曲池穴。”另说为风池、大椎、肩井、间使、曲池、足三里、百会等七穴(《针灸资生经》)。
 
14、针灸奇验案:虚劳(气虚无脉症)

朱汝功针灸验案:虚劳(无脉症,气虚型)
患者:周××,女,27岁,农民。1973年6月24日来诊。

主诉:双目暗黑,四肢无力,时欲跌倒已1年余。

病史:1972年春开始阵发性双目暗黑,经当地卫生院抗贫血治疗,半年后症状加重,脉搏、血压均测不出。1973年春经某医院诊为“无脉症”,用烟酸、谷维素、维生素B类等治疗罔效,曾到某医院神经科做脑电图检查示:两侧血管充盈力差,脑血流量减少。上肢未测出血压,两桡动脉未触及,诊断为“无脉症”。四处求医,均无效果。6月下旬症状加重,而来针灸门诊治疗。

检查: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四肢软弱颤抖,双手不能持物,行走靠人扶持,口颊不易张开。舌质淡,苔薄白,寸口脉无。

诊断:虚劳(无脉症),气虚型。

治疗:培补脾肾,温通经脉。

取穴:①大椎,身柱;②至阳、命门;③大杼(双);④膏肓俞(双);⑤膈俞(双);⑥脾俞(双);⑦胃俞(双);⑧中脘、气海、足三里(双)。

配穴:风府、天柱(双)、风池(双)、百会、合谷(双)、太冲(双)。

操作:每次轮流灸治主穴一组,每穴中炷灸7壮,间日1次,9次为1个疗程,灸后外贴淡膏药促使化脓,化脓期每天调换膏药1~2次,保持灸疮周围清洁,大约隔2~3周疮口结痂脱落,再行第2、第3疗程。同时针刺配穴,项部穴位用银温针,每穴针尾燃小炷艾7壮。

治疗1个疗程后,双目暗黑减轻,眩仆次数已少,四肢无力颤抖亦好转。灸第2疗程后,四肢较前有力,眩仆大为减轻,双目暗黑已除,至同年11月,已能料理家务。翌年伏天续按上法灸3个疗程,11月随访,病者在田间参加劳动,按其腕部脉搏已有起伏,测左臂血压:10.7/8.3kPa(80/62mmHg),右臂血压:12/10kPa(90/72.5mmHg)。

(引自:现代中国针灸名家医案)

评析:

本案为朱汝功治疗虚劳验案之一。

朱汝功,女,1913年生,上海市奉贤县人。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的室主任,上海市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1981年冬迁居美国,为美国针灸学会副理事长,美国针灸医师联合会理事及学术研究组组长。主编《针灸学习丛书》、《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概论》、《针灸腧穴图谱》、《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等著作。

本案无脉症属中医虚劳范畴。古人谓“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立脾肾焉”。气主熙之,血主濡之。气血亏虚,不能充于脉管,故致无脉之症。脾主运化,属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本”,脾虚则精微不能化生气血。肾为先天之本,滋养五脏。脾肾两虚,诸恙乃生。本案用艾灸,取大椎、命门、气海、脾俞、胃俞、膈俞、中脘等穴,以调补脾肾,温经脉而获效矣。
 
15、强壮穴功效研究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某些强壮穴位,可以提高机体新陈代谢能力和抗病能力。如: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穴,白血细胞总数明显增加,吞噬功能加强。同时,还可以引起硫氢基酶系含量增高。硫氢基为机体进行正常营养代谢所必须,对机体抗病防卫的生理功能有直要作用。这就进一步说明,针刺法确实具有保健防病、益寿的作用。
 
16、上下配穴法

配穴法之一。指上肢和下肢穴配合应用。例如胃病,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咽喉痛,上肢取合谷,下肢取内庭等。古代文献所载述的八脉八穴配穴法,也属于此法范畴。
 
17、循经选穴法

针灸取穴法之一。指本经罹病即在本经的循行路线上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本经选穴法。本法沿自《内经》“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并为后世医家所重视。《针灸问对》:“病随经所在,穴随经所取,庶得随时应变之理。”又《医学入门》:“因各经之病而取各经之穴者最为要诀。”一般分循经远取和循经近取两种。远取者以头面躯干部疾患选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本经穴位,如阳明头痛取合谷,胃脘疼痛取足三里,近取者以选取病所较近的本经穴位,如肝区疼痛取章门,鼻塞不闻取迎香等。
 
18、表里配穴法

针灸配穴法之一。指在表里相合的经脉上选配穴位,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的方法。如胃病取足三里(胃经)与公孙(脾经);喉痛取鱼际(肺经)与合谷(大肠经)。以本经原穴与其表里经的络穴相配者则称原络配穴法。参见该条。
 
19、辨证选穴法

针灸取穴法之一。指以辨证论治的原则,分析病证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选取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如脱肛属中气下陷者,可选用百会、长强、神阙、足三里等穴以升提中气;属热积大肠、下痢脓血者,可选用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承山等穴以疏泄大肠蕴热。又如目视昏花,取肝俞穴以养肝明目;阴虚火旺的齿痛,取太溪穴以养阴降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