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小白学中医,从病案入手,希望各位老师答疑解惑。

小郎中学中医

惊鸿一瞥
发帖需要审核会员
注册
2024/03/25
帖子
7
获得点赞
0
声望
1
年龄
34
所在地
天津
本人中医小白,33岁,今年初想学习中医,尝试了很多方法,无论是从哪方面入手,始终不得要领,想起了初中上学时学习英语的时候,从阅读理解下手,遇到不懂的单词或者语法就查阅字典,从头到尾,一个词都不落下,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英语成绩突飞猛进。我就想殊途同归,学中医从病案入手,查阅资料,先从中掌握药性 方剂等,积少成多,初步了解中医的辨证思路。不知道用这种方法学习中医是否妥当,还望各位中医老师们指点迷津。接下来我发一段医案,想请老师解惑。
 
外感风邪犯肺咳嗽
陈某,男,2岁半。初诊:2005年3月18日。
【病史】时时咳嗽,有白黏痰,昨日自托儿所回家后发热,头痛,咳嗽,怕到医院打针,求余诊治。
【证候】发热38.7℃,恶风寒,头痛,口干,唇干口渴,鼻塞流涕,咳嗽痰多不利,尿黄,大便稍干。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外感风邪犯肺。
【立法】疏风清肺,止咳化痰。
【方药】荆芥6g,薄荷3g,白茅根15g,杏仁3g。
上方2剂,水煎服。每剂药煎3次,每煎药液50ml,3次煎液合在一起计150ml,每3~4小时服1次药,每次药为30~40ml,食白米稀粥。
二诊:2005年3月20日。
服上方药汗出热退,他症好转,唯咳嗽尚有,鼻塞流涕。舌质红,苔淡黄,脉滑稍数。表邪未尽,肺热未清。继以宣肺清热止咳化痰治之。
白茅根15g,杏仁5g,薄荷3g,生甘草3g。煎服法同上,仍以稀粥为主。
三诊:2005年3月22日。
药后咳嗽仍时有发作。舌质红,苔白,脉稍数。继以清肺止咳化痰治之。白茅根10g,杏仁3g,川贝母3g。上方2剂,煎服法同上。数日后告之,咳嗽已痊愈。嘱避风寒,饮食清淡,以防咳嗽再发。
【按语】本案为幼儿外感风邪犯肺。咳嗽为儿科常见病之一,方中荆芥疏风退热,止咳祛痰平喘为君药;白茅根清肺热,泻肺火,味甘补脾而不伤胃,胃热除,中气自复,有寒不伤中、甘不泥膈之功,为方中之臣药;杏仁入肺与大肠,理气润肺,止咳逆上气,善解肌而达腠理,通皮毛发散,利肺气,有发散风寒,肃肺降气,解郁化痰之功,与白茅根为左右哼哈二将,为方中之臣药;薄荷辛凉疏风解热,祛邪止痛为佐使之药。四药合用,可疏风解表,清肺退热,宣肺止咳,化痰止嗽。二诊热退,减荆芥,加生甘草助茅、杏、薄清肺之余热,尚可助三药止咳、化痰、宁嗽之功,亦能补中,可解祛邪伤正之虑。三诊正气得复,减生甘草,加川贝母,可使肺脏行使宣发肃降之职,以除后患。
 
最后编辑:
因本人确是中医小白,可能不懂得问题在各位老师看来特别幼稚,希望大家不要嘲笑我。
疑惑一:本案辨证风邪犯肺咳嗽,为什么不是风热犯肺,两者一样还是有区别,是不是看诊较早,还没有发展成为风热咳嗽。这点应该怎么理解?
疑惑二:本案应该是采用的时方吧,如果从经方角度,应该如何辨证论治?还有对于本案用时方或经方,各位老师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疑惑三:本案二诊加甘草,按语说是补中可解祛邪伤正之虑,还有增强各种药物的作用。三诊即使正气恢复,加甘草是不是也没有问题?
 
学中医不是学英语,我认为你这种学习思路不对,我建议你先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四门课程学完了以后再看那些医案,否则你连基本术语都不懂,基本理论也不懂,寸步难行。
 
学中医不是学英语,我认为你这种学习思路不对,我建议你先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四门课程学完了以后再看那些医案,否则你连基本术语都不懂,基本理论也不懂,寸步难行。
好的,谢谢老师指正。
 
方是麻杏石甘汤的化用,学经方避不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单独看伤寒金匮又比较困难,没有理论基础或者旁人注解很多字句没法明白,所以需要理论基础《内经》《难经》《本草经》这些经典就不能少。现代人用白话学古文需要古文基础,最容易理解的反而是学校教材。
有本书叫《名老中医之路》可以参考大佬们如何学习
 
方是麻杏石甘汤的化用,学经方避不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单独看伤寒金匮又比较困难,没有理论基础或者旁人注解很多字句没法明白,所以需要理论基础《内经》《难经》《本草经》这些经典就不能少。现代人用白话学古文需要古文基础,最容易理解的反而是学校教材。
有本书叫《名老中医之路》可以参考大佬们如何学习
好的老师,受教了。
 
说一条路径,可以借鉴一下,首先你得思路没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但是上来就看医案还是有点不妥,就像前面朋友说的,你根本理解不了。
可以先看胡希恕的伤寒论,看上三遍,大概就对中医的思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幸运的话,就能碰到几个照方生的病,用上方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了。只有他这个是白话文写的,主打一个门槛低实在。
至此第一步就完成了,然后可以看皇汉医学,就知道除了胡老还有人是这么总结伤寒的。效率会进一步提升,也会遇到更多的疑惑。下一步可以从瘀血停饮入手,这两种情况现代人几乎都有,深刻理解水血就会发现伤寒解决不了你的问题了,去看李东垣的脾胃论,脏腑的理论就入门了。后面有很多人可以选择了,我的选择是叶天士,通过叶天士的医案去理解脏腑的机制以及用药的思路。
看书我有两个原则,看大家的,什么是大家,开宗立派的,汤本,李东垣,叶天士。这三人都是开宗立派级的人物,到这步胡老就排不上了。
第二个原则就是临床杏叶准。李东垣七十多的时候写的脾胃论,叶天士留下的医案四五千。但凡没有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其经验都不足为虑。
另外其他诸家自觉也没必要逐一涉猎,这几个人尤其是叶天士都替你分析的明明白白的。能从身边的人身上去思考这些问题,效率格外高。
 
学中医不是学英语,我认为你这种学习思路不对,我建议你先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四门课程学完了以后再看那些医案,否则你连基本术语都不懂,基本理论也不懂,寸步难行。
这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没有中医基础去看医案,每味中药都是神药,每个医案都是神案,写医案的医生都是神医。学习的结果是,没有几个医案可以搬用,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把中医基础学好了,再去看医案就会心领神会、心明眼亮。基础学得差不多了,接着就是临床实践。学中医只靠看书和背功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临床实践。如果没有临床实践,一辈子都只能纸上谈兵!临床实践怎么做呢?先从自己的小病医起,边治边学边悟,慢慢去领悟中医中药的奥妙。
 
说一条路径,可以借鉴一下,首先你得思路没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但是上来就看医案还是有点不妥,就像前面朋友说的,你根本理解不了。
可以先看胡希恕的伤寒论,看上三遍,大概就对中医的思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幸运的话,就能碰到几个照方生的病,用上方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了。只有他这个是白话文写的,主打一个门槛低实在。
至此第一步就完成了,然后可以看皇汉医学,就知道除了胡老还有人是这么总结伤寒的。效率会进一步提升,也会遇到更多的疑惑。下一步可以从瘀血停饮入手,这两种情况现代人几乎都有,深刻理解水血就会发现伤寒解决不了你的问题了,去看李东垣的脾胃论,脏腑的理论就入门了。后面有很多人可以选择了,我的选择是叶天士,通过叶天士的医案去理解脏腑的机制以及用药的思路。
看书我有两个原则,看大家的,什么是大家,开宗立派的,汤本,李东垣,叶天士。这三人都是开宗立派级的人物,到这步胡老就排不上了。
第二个原则就是临床杏叶准。李东垣七十多的时候写的脾胃论,叶天士留下的医案四五千。但凡没有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其经验都不足为虑。
另外其他诸家自觉也没必要逐一涉猎,这几个人尤其是叶天士都替你分析的明明白白的。能从身边的人身上去思考这些问题,效率格外高。
感谢老师,觉得可行。
 
这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没有中医基础去看医案,每味中药都是神药,每个医案都是神案,写医案的医生都是神医。学习的结果是,没有几个医案可以搬用,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把中医基础学好了,再去看医案就会心领神会、心明眼亮。基础学得差不多了,接着就是临床实践。学中医只靠看书和背功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临床实践。如果没有临床实践,一辈子都只能纸上谈兵!临床实践怎么做呢?先从自己的小病医起,边治边学边悟,慢慢去领悟中医中药的奥妙。
感谢老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