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热病与暑病的异同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2008
获得点赞
303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热病与暑病的异同

《伤寒论》关于热病
①“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伤寒论》关于暑病
①“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②“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③“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暑病,古人称之为暍病。热病,《伤寒论》称之为阳明病,又可以称为阳明热病。《伤寒论》指出了阳明热病的主要症状:身热、自汗出、口渴、不恶寒反恶热。本段《伤寒论》暑病原文①则指出了暑病的主要症状: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对比暑病与热病的主要症状:身热、出汗、口渴是相同之处。热病恶热,暑病恶寒,是不同之处。

热病必不恶寒,甚则恶热。暑病必恶寒。恶寒意味着不恶热。恶热是热在里,恶寒是寒在表。热病表里俱热,暑病表热里寒。无论表热还是里热,都会身热、出汗、口渴。

热病与暑病皆“身热”。什么是身热?身热区别于“心热”。身热表现为体温升高,即西医说的发热,测量体温高于37.2摄氏度。心热则表现为恶热。

身心俱热则身热而恶热,此谓阴虚阳亢,称为热病。
身热心寒则身热而恶寒,此谓表热里寒,称为暑病。
身心俱寒则体温降低而恶寒,此谓阴阳俱衰证。
身寒心热则体温降低而恶热,此谓阳衰而阴亦虚。

热病表里俱热,即身心俱热。暑病表热里寒,即身热而心寒。这里还需要区别暑病与大青龙汤证。暑病是表热里寒,大青龙汤证是反过来,表寒里热。表寒里热是实证,表热里寒是虚证。所以大青龙汤证是实证,实证是邪盛正不虚。暑病是虚证,虚证是邪盛正已虚。所以大青龙汤证之脉必紧,暑病则脉必弦细芤迟,弦细芤迟谓之脉不紧。
 
什么是热病?
顾名思义,热病是指热邪致病。邪气的初步分类应该区分为五:风热湿燥寒。其中的热邪致病叫做热病。南方生热,热生火。火为热之体,热为火之用,所以热邪又称为火邪。故六邪之名有火无热,不是没有热邪,而是用火邪代之。热邪是纯阳之邪,阳邪伤阴,导致人体阴虚阳亢,所以热病的基本病理机制是阴虚阳亢。阳亢必身热,阴虚必心热。身热被称为发热,“身热”与“发热”是一个意思,往往相互代替称呼,都是指体温升高。《伤寒论》中也是这样的。心热必恶热,恶热必烦躁。所以烦躁不安是热病主要的特性性症状之一。热病主要的特性症状之二是出汗,之三是口渴。三者见其一即可以诊断为热病。所以大青龙汤证,虽无汗,虽不口渴,而有烦躁不安就可以诊断为有里热。热病的的核心病理机制是里热,里热的病因乃是阴虚。阴虚则阳亢,阳亢则身热。身热则增强免疫力。但是病人有阴虚,阴虚身热必出汗。又阴虚必口渴。所以热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身心俱热、出汗、口渴。心热包括恶热和烦躁不安。身热称为发热。所以热病的主要症状有五:①发热。②恶热。③烦躁。④出汗。⑤口渴。

恶热与烦躁可以俱见于心热之证,心热之证也可以仅仅有烦躁,不恶热反恶寒,譬如大青龙汤证。为什么呢,因为心热身寒者不恶热反恶寒,这是表寒里热证,属于实证。还有属于虚证的,譬如暑病,病人表热里寒(此寒是指阳虚),同时还有里热(此热是指热邪)。病人身热、恶寒、出汗、口渴。在临床上如何鉴别诊断呢,以脉可以鉴别。脉弦细芤迟者为虚热,心寒而身热,这种心寒乃是里有热邪,而病人的阳气虚弱。热邪激发不起病人的阳气,乃是因为正气虚甚的缘故。虚甚,故脉弦细芤迟而恶寒。阴虚里热,故出汗、口渴。如果病人是实证,则恶寒发热、烦躁不安,而脉必紧,紧则意味着不弦细芤迟。

什么是暑病?
上面的分析已经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暑病。暑病其实也是热邪致病,而病人的正气已虚,热邪很重的疾病。热邪导致身热、出汗、口渴,正气已虚导致病人不恶热反恶寒而脉弦细芤迟。

所以,其实暑病属于热病的重症之型。在《黄帝内经》,热病又被称为温病,暑病是比温病更严重的热病。

所以,一般的热病称为温病。重症的热病被称为暑病。一般的热病容易发生于夏至之前,暑病容易发生于夏至过后。于是《黄帝内经》说“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所以,邪气的初步分类应该是风、热、湿、燥、寒五类。把暑病从热病区分出来则形成邪气的六分法,以火邪替代热邪之名,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论。
 
暑病的发病也有从实到虚的过程。最初起病是先恶寒、无汗,然后发热而不恶寒。此时为实证,邪气盛而正气不虚。再然后邪气盛而正气虚弱下来。邪气盛故而发热,正气虚弱故而出汗而恶寒、口渴、脉弦细芤迟。之前发热时无汗而不恶寒,此时则出汗热退而再次恶寒。再然后又发热而出现口渴。所以原文明确指出了暑病的症状变化顺序:“汗出恶寒,发热而渴”。其实在汗出恶寒之前还有实证阶段,先恶寒无汗,后发热。所以,暑病从最初起病开始算起,顺序是:①恶寒无汗———②发热———③汗出恶寒———④发热而渴。①②是实证阶段,③④是虚证阶段。实证阶段无法判断是暑病,进入虚证阶段才能诊断为暑病。于是原文指出的暑病症状变化顺序是汗出恶寒,发热而渴。
 
暑病的脉象,原文指出是“弦细芤迟”。其实这四个字也表示着暑病的脉象变化顺序。

在暑病的实证阶段,脉象其实可以勉强算得上是紧脉。紧脉是弦而有力。太阳伤寒证脉必紧,即脉弦而十分有力,而且紧脉持续时间长。暑病的实证阶段,脉弦而有力,不过不像太阳伤寒证那样强而有力,而且持续时间比较短,很快就会脉力减弱,于是诊断为弦脉。从紧脉到弦脉,病理机制是正气由强到弱。然后正气又减弱,则脉象由弦脉变成细脉。细脉是脉体细微,脉力弱。再然后正气又进一步减弱,脉体由细变粗,脉力更弱,被称为芤脉。最后正气又进一步减弱,脉既芤又迟,称为迟脉。按照弦细芤迟的顺序变化,病人的阳气越来越减弱。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这段话改变一下表达顺序可能更好理解。太阳中热,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暍是也。

太阳中热”。意思是说病人先恶寒无汗,后发热,这是太阳病。然后又出汗,且出汗而口渴,邪气不解而再次发热,到此可以诊断为热病,称为太阳中热,属于热病。

“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暍是也“。意思是说,病人已经可以诊断为热病,然后又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到此可以诊断为暍病,为热病的重症类型。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根据上面的分析,病人可以诊断为暍病。此时病人身体疼痛而重,脉微弱。这种情况是夏天伤于冷水所导致的特殊类型的暍病。脉微弱,意思是说比细脉更细。细脉是暍病的本脉,微脉则不是。那为什么暍病出现微脉呢,是因为“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意思是说冷水刺激皮肤,导致脉管收缩。言外之意是区别于少阴证的微脉。少阴证的微脉是病人的阳气虚甚而出现微脉,而暍病的微脉乃是夏月伤冷水所致。凭什么说不是少阴证导致的微脉呢?原文说了,因为病人有“身热疼重”,少阴证是没有身热疼重症状的。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脉弦细芤迟,这些都是暍病的本来有的症状。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形容病人阳气不足,排完小便出现寒战,手足不温。

“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小有劳,随便劳累一下。随便劳累一下就会发热。口开,形容病人喘不过气,必须张口呼吸的样子。前板齿燥,即门牙干燥。为什么呢,因为阴虚。

“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这段话告诉我们,暍病不能辛温发汗,因为出汗就会加重恶寒。也不能加温针,因为加温针会加重发热。也不能苦寒邪火,否则就会出现尿频。病人本来就是里寒证,用苦寒药虽然可以泻火,但是病人阳气虚弱不能耐受苦寒。阳虚加重,本来没有尿频的而出现尿频。病人有阳虚却不能辛温助阳,有里热又不能苦寒邪火,那应该怎么治疗呢,原文没有说,不过我们自己可以分析推断。可以酸甘化阴,甘温补气。暍病不同于一般的热病,一般的热病是阴虚阳亢,是里热,故而可以苦寒邪火。暍病也不同于太阳伤寒,太阳伤寒是表寒实证,可以辛温发汗。暍病是表热里寒,甘温补气可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温里寒,酸甘化阴可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而除表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