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本文讨论“太阳中热”病。当然原文把太阳中热病称为“暍”病,我主张采用“太阳中热”这个叫法。因为这样可以与“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和“太阳温病”等概念对比,以了解它们各自的真实意思和各自的不同发病机制。从字面上理解即可以知道,太阳中热是“热邪“致病,以区别于“寒邪”、“风邪”和“温邪”致病。这些不同的邪气中于太阳经脉,被称为相应的病名。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分别论述它们各自的不同之处。
① 太阳伤寒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脉浮紧。
【解释】寒邪为阴邪,阴邪损伤人体的阳气,阳气减弱则恶寒。无论什么邪气,中于太阳都会发热,太阳伤寒也不例外。为什么呢,因为邪气在表,里气不虚,为了抵抗邪气就会发热,并且有能力发热。如果邪气在里,则严重的时候才可能不能发热。恶寒与无汗是一致的,恶热与出汗是一致的。有恶寒即不该出汗,有恶热就应该出汗。如果既恶寒又出汗,这是身体出现了两难窘境,就需要搞清楚到底是为什么。无论什么邪气,中于太阳也都会恶寒,即便是热邪中于太阳也会恶寒。为什么,因为为了抵抗邪气人体需要发热,为了发热就需要恶寒。先恶寒后发热,这是标配。太阳伤寒是阴邪致病,阴邪本身不会导致口渴。如果病人出现口渴,这是阳邪致病。脉浮紧,邪气在太阳则脉浮,寒邪在太阳则脉紧。
② 太阳中风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有汗、脉浮缓。所有脉缓,就是脉不紧的意思。
【解释】风为阴阳相兼之邪。其阴邪损伤人体的阳气,其阳邪损伤人体的阴气。所以太阳中风必以恶寒、发热、有汗、脉浮缓起病。阴盛必无汗,阴虚必有汗。风邪有阳性,故而必有汗。
③ 太阳温病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出汗、口渴、脉浮缓。
【解释】温邪为阳邪,阴性很弱。所以必以恶寒、发热、有汗、口渴、脉浮缓起病。
④ 太阳中热
【主要症状】即原文说的:恶寒、发热、出汗、口渴。不一定脉浮。
【解释】热邪是比温邪更强的阳邪,没有阴性。所以必以恶寒、发热、出汗、口渴起病。由于阳性太强,可能起病即脉不浮,很早就出现弦细芤迟之脉。阳邪快速入里,入里即大伤人体的阴气,阴大虚则阳气亦虚,阴阳俱虚弱脉弦细芤迟。
本文讨论“太阳中热”病。当然原文把太阳中热病称为“暍”病,我主张采用“太阳中热”这个叫法。因为这样可以与“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和“太阳温病”等概念对比,以了解它们各自的真实意思和各自的不同发病机制。从字面上理解即可以知道,太阳中热是“热邪“致病,以区别于“寒邪”、“风邪”和“温邪”致病。这些不同的邪气中于太阳经脉,被称为相应的病名。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分别论述它们各自的不同之处。
① 太阳伤寒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脉浮紧。
【解释】寒邪为阴邪,阴邪损伤人体的阳气,阳气减弱则恶寒。无论什么邪气,中于太阳都会发热,太阳伤寒也不例外。为什么呢,因为邪气在表,里气不虚,为了抵抗邪气就会发热,并且有能力发热。如果邪气在里,则严重的时候才可能不能发热。恶寒与无汗是一致的,恶热与出汗是一致的。有恶寒即不该出汗,有恶热就应该出汗。如果既恶寒又出汗,这是身体出现了两难窘境,就需要搞清楚到底是为什么。无论什么邪气,中于太阳也都会恶寒,即便是热邪中于太阳也会恶寒。为什么,因为为了抵抗邪气人体需要发热,为了发热就需要恶寒。先恶寒后发热,这是标配。太阳伤寒是阴邪致病,阴邪本身不会导致口渴。如果病人出现口渴,这是阳邪致病。脉浮紧,邪气在太阳则脉浮,寒邪在太阳则脉紧。
② 太阳中风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有汗、脉浮缓。所有脉缓,就是脉不紧的意思。
【解释】风为阴阳相兼之邪。其阴邪损伤人体的阳气,其阳邪损伤人体的阴气。所以太阳中风必以恶寒、发热、有汗、脉浮缓起病。阴盛必无汗,阴虚必有汗。风邪有阳性,故而必有汗。
③ 太阳温病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出汗、口渴、脉浮缓。
【解释】温邪为阳邪,阴性很弱。所以必以恶寒、发热、有汗、口渴、脉浮缓起病。
④ 太阳中热
【主要症状】即原文说的:恶寒、发热、出汗、口渴。不一定脉浮。
【解释】热邪是比温邪更强的阳邪,没有阴性。所以必以恶寒、发热、出汗、口渴起病。由于阳性太强,可能起病即脉不浮,很早就出现弦细芤迟之脉。阳邪快速入里,入里即大伤人体的阴气,阴大虚则阳气亦虚,阴阳俱虚弱脉弦细芤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