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桂枝汤是治疗什么病的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2279
获得点赞
347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桂枝汤是治疗什么病的

《伤寒论》原文:“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古人说“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强调麻黄汤适用于无汗,桂枝汤适用于有汗。为什么呢,因为麻黄汤是用来发“表”,桂枝汤是用来解“肌”。表是指皮肤和粘膜,肌是指肌肉。表,在外表是指皮肤,在与外界直接相通的空腔内脏是指粘膜。肌肉,就是指皮肤和粘膜之内,骨骼之外的肉体。不要把肌理解为当今西医说的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而是泛指皮肤粘膜之内,骨骼之外的一切肉体结构,包括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即瘦肉、精肉、内脏组织和筋。古人说的筋,才是当今西医说的肌肉组织。原文说的意思是,邪气在皮肤粘膜,则用麻黄汤。邪气深入到肌,则用桂枝汤。

中国古人不喜欢精密的解剖研究,但也不是没有解剖研究。古人把人体的大体结构区分为:① 表(皮肤和粘膜)。② 肌(表之内,骨骼之外的一切肉体)。③ 骨。④ 血、津、液。然后,肌又被进一步区分为府、藏、经络。

邪气在表,则临床表现为发热与恶寒并存、无汗、脉浮紧。邪气在肌,则临床表现为发热与恶寒并存、有汗、脉浮缓(脉缓就是指脉不紧)。前者用麻黄汤,后者用桂枝汤。千万不要搞反了。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邪气在表和在肌,脉皆浮。脉紧为在表,脉缓为在肌。脉紧则无汗,出汗则病解。脉缓则有汗,出汗病不解。所以,麻黄汤是用来发汗的,桂枝汤是用来解肌的,不是用来发汗的。“桂枝本为解肌”说的即是这个意思。病人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不可以用桂枝汤,为什么呢,因为邪气在表而不在肌。

为什么桂枝汤不能用来发表呢?因为桂枝汤用了白芍。白芍酸寒,滋阴敛汗。如果病人邪气在表而没有汗,病人需要发汗而不是敛汗,岂不是用反了么。
 
邪气在表,病人发热与恶寒并存。先恶寒后发热。先恶寒时必无汗,后发热时亦无汗,如果出汗则意味着邪去病解。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汗,故而可以使用麻黄汤发汗。

邪气在肌,病人也是发热与恶寒并存。先恶寒后发热。先恶寒时必无汗,后发热时有出汗,但是汗出而病不解。于是过一段时间再次恶寒发热,发热时出汗而病不解。经过多次这样的循环才可能解除邪气,以时间换空间。也可能不能解除邪气,于是就需要用桂枝汤解肌。

有汗不能用麻黄,不仅不能用麻黄汤,也不能用麻黄。为什么,因为麻黄的作用是发汗,有汗当然不能发汗,且发汗并不能解除邪气。无汗不能用桂枝,就是指不能用其中的白芍而已。
 
病人发热与恶寒并存,无汗、脉浮紧。这是病人邪气在表,里之阴气充足。阴气好比是木材,木材本身不能解除邪气,它燃烧生火才能解除邪气。病人虽然阴气充足,但是在表的邪气必为纯阴邪,纯阴邪抑制人体的阳气生火。为了打破这个抑制,用辛温发汗的麻黄、桂枝、生姜等药。不能使用酸寒的白芍。

紧脉是邪气在表,里气不虚。里气不仅不虚,而且比正常还强一些,于是脉紧。为什么里气增强呢,因为有邪气在表,为了抵抗邪气。虽然里气增强了,但是仍然不足以抵抗邪气。于是病人恶寒。恶寒使人体阳气进一步增强。所以实际上是可以以时间换空间的,不必使用麻黄汤,也可以使用麻黄汤,但是不能使用桂枝汤。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原文以“太阳病”开头,表示病人必有脉浮和恶寒。可以有头项强痛,也可以没有。是太阳伤寒还是太阳中风,不能确定。所以只诊断为太阳病,不区分是伤寒还是中风。假如是伤寒,“先发汗”则当解,发汗不解则提示不是麻黄汤证。所谓发汗,治用麻黄汤辛温发表,而不是用桂枝汤解肌。太阳病发汗不解,提示为桂枝汤证,所以“宜桂枝汤”,而不是“桂枝汤主之”。为什么呢,因为桂枝汤确定很对症,必须是发热、恶寒或恶风、有汗、脉浮缓这一组症状全有。

原文的意思是,病人起初是太阳病,不知是伤寒还是中风,其他医生用麻黄汤发汗而不解,然后又用苦寒药下之,肯定也是不能解除邪气的。如今病人仍然脉浮而不紧,恶寒而无汗,暂时没有发热。既然没有发热当然也没有出汗。没有出汗而脉又浮又不紧,所以大概率属于桂枝汤证,一定不是麻黄汤证。为什么,因为脉浮而不紧。既然脉浮,提示将会发热。为什么,因为浮脉提示邪气仍存。浮为邪气在外,不是邪气已除,也不是邪气入里。所以宜桂枝汤。

“脉浮者不愈”,意思是说,病人经过麻黄汤发汗和苦寒药泻下之后,没有发热,可能还有恶寒,也可能暂时不恶寒,假如脉不浮,可以考虑邪气已除。而脉仍浮,则提示邪气仍在,而且在外。“当须解外则愈”。是用麻黄汤解外呢,还是用桂枝汤解外呢,“宜桂枝汤”。为什么呢,因为已经用过麻黄汤而不解。

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病理机制区别是,麻黄汤证是阴不虚而阳气不足,桂枝汤证是阴阳俱不足。如果病人是阴不虚而阳气不足,脉象应该是浮紧,不是单纯的浮脉。用麻黄汤必须有紧脉。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假如原文去掉“项背强几几”,这是一般的太阳病证,病人的症状是发热、恶风、无汗、脉浮、头项强痛。虽无汗而脉不紧,可用桂枝汤,也可用麻黄汤。一般的头项强痛,这是太阳病的症状。而“项背强几几”,这是动肝风,用葛根辛凉而疏散风邪。
 
请问涂医生为何桂枝汤证鉴别病愈的标志还是“汗出”呢?
思考了一天,我明白了。
麻黄汤证,阳不足阴有余;
桂枝汤证,阴阳俱虚。
桂枝汤证,脉浮而缓,阳浮而阴弱,阳浮热自发,阴弱汗自出。阴阳互搏,名为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
阴阳俱虚证,适于补,因此反复服用桂枝汤。
补满则溢,“汗出”表示阴阳俱补全,病已解。

这么想来,桂枝汤是补方,阴阳双补。
 
最后编辑:
再分析一下桂枝汤又如何实现阴阳双补的呢?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对比一下“桂枝去桂汤”和“桂枝去芍药汤”,“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去桂汤,证见: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
桂枝去芍药汤,证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桂枝甘草汤,证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芍药甘草汤,证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则伸…。
桂枝加桂汤,证见:太阳病,误用烧针发汗,使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致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
桂枝加芍药汤,证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思考了一天,我明白了。
麻黄汤证,阳不足阴有余;
桂枝汤证,阴阳俱虚。
桂枝汤证,脉浮而缓,阳浮而阴弱,阳浮热自发,阴弱汗自出。阴阳互搏,名为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
阴阳俱虚证,适于补,因此反复服用桂枝汤。
补满则溢,“汗出”表示阴阳俱补全,病已解。

这么想来,桂枝汤是补方,阴阳双补。
理解得到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