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脾胃论方之间的差别

shijie125

惊鸿一瞥
发帖需要审核会员
注册
2024/01/05
帖子
16
获得点赞
6
声望
3
年龄
44
所在地
青岛
最近在研究脾胃论,有所困扰,前来请大家点播一二。
书看到一半几个主要的方剂都已初步了解,脏腑的传化关系,虽然不能精熟但是条款里面的逻辑也大都能理解(主要使用了湖南省中医研究所的《脾胃论注释》,和贾海忠教授的讲解结合着反复学习的)。
现在的问题是联系到临床的时候一头雾水,先说说补中益气汤,这个方子的症候程度或者说热的程度是跟白虎汤持平的。那就说明这算不得个轻症了,而且二者鉴别也颇不易,根据内外伤辩惑论,大概也就就2点区别,气弱气盛,和日出甚日晡潮热的差别。甚至还要等上2天才能辨别。所以这个方的证的表现跟大部分人意识里的还是很不一样的。这是其一。
其二,他的方之间差别甚微,补中益气汤热到如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也只是多了几味黄芩黄连石膏之类的。君臣剂量上的差别,其他的方子大都如此,而且也很难明确出偏心肺肝胆肾之别。脾胃虚容易理解,但是这个阴火或者说各种火程度的问题,用方之间的差异感觉太难把握了。大家有什么体会?或者有哪个人的观点能解决我的困惑,还望不吝赐教,:084:
 
除非历经百万年进化,人体的生理规律在数千年间是稳定的。而古方治病效若神,说明其思想符合人体生理或疾病发展机理。唐之后人已经追不上古人了,面对古书古方,都解释不清楚原理,所以后世医论和药方早就脱离的正道。对比唐之前的古方和之后的方子,可以发现风格完全不同。

怎么办呢?唐后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另起炉灶自创理论名词来解释小规律——医生总结自己钻研或精通的一方面,创立的局部规律。若纠结于这些发明的新名词、小规律,不从宏观或大道角度去理解,那只能如坠入烟海。

脾胃论,无非是针对脾胃的,这是内伤病。脏腑用药,内经指出用五味来治疗。你从五味气血角度去理解,就会明白,所谓阴火、升阳,都是针对小规律的表象取的新名词。从标本中气来说,太阴湿土,本阴,标阴,根本不可能有热证。于是后人发现就说是“阴火”,而且要用甘温除这个热,这都是根据答案来解释原因的附会创作发明。
 
:082:
宏观的问题就不讨论了,还是讨论讨论实际的问题:001:
 
补中益气汤主治的是气虚低热证,
没有升阳散火汤证扪之烙手的热度高。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从命名上看,就是补脾胃升阳气的基础上泻阴火,
命名与组方是统一的,用于虚中夹实的证候,单单补气升阳不能完全散掉火热的情况,
也就是脾胃正气虚损不重,而湿热之邪为:热重于湿,没有足够水分供升散流失【从皮肤和呼吸走】来带走全部邪热的情况。
 
【升阳五方】所主证候的虚实排序:

【最虚】补中益气汤 ——》升阳益胃汤【次虚】——》升阳散火汤【参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偏实】——当归六黄汤【较实】
前四方以气虚为主,第五方以阴血虚为主。
 
【升阳五方】所主证候的虚实排序:

【最虚】补中益气汤 ——》升阳益胃汤【次虚】——》升阳散火汤【参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偏实】——当归六黄汤【较实】
前四方以气虚为主,第五方以阴血虚为主。
非常感谢!是一个理解的思路,我慢慢体会一下 :084:
另外再请教一个问题,最近看到叶天士的医案,关于脾胃方面的治疗思路跟张仲景和李东垣的有很多互相认可之处。有些思路能理解,有些隐隐感觉很对但又理解不上去,有什么对叶天士医案解读的人或者资料值得推荐码?再次感谢!
(我大体是初步研究伤了寒金匮后,对于脾胃气血水的方向特别感兴趣,然后从这个方向入手尝试深入挖掘一下原理以及临床的应用)
 
最后编辑:
非常感谢!是一个理解的思路,我慢慢体会一下 :084:
另外再请教一个问题,最近看到叶天士的医案,关于脾胃方面的治疗思路跟张仲景和李东垣的有很多互相认可之处。有些思路能理解,有些隐隐感觉很对但又理解不上去,有什么对叶天士医案解读的人或者资料值得推荐码?再次感谢!
(我大体是初步研究伤了寒金匮后,对于脾胃气血水的方向特别感兴趣,然后从这个方向入手尝试深入挖掘一下原理以及临床的应用)

浙江近代中医名家脾胃病临证经验
https://m.zhangyue.com/detail/11857912


https://baike.baidu.com/item/叶天士诊治大全/4598820?fr=ge_ala
 
除非历经百万年进化,人体的生理规律在数千年间是稳定的。而古方治病效若神,说明其思想符合人体生理或疾病发展机理。唐之后人已经追不上古人了,面对古书古方,都解释不清楚原理,所以后世医论和药方早就脱离的正道。对比唐之前的古方和之后的方子,可以发现风格完全不同。

怎么办呢?唐后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另起炉灶自创理论名词来解释小规律——医生总结自己钻研或精通的一方面,创立的局部规律。若纠结于这些发明的新名词、小规律,不从宏观或大道角度去理解,那只能如坠入烟海。

脾胃论,无非是针对脾胃的,这是内伤病。脏腑用药,内经指出用五味来治疗。你从五味气血角度去理解,就会明白,所谓阴火、升阳,都是针对小规律的表象取的新名词。从标本中气来说,太阴湿土,本阴,标阴,根本不可能有热证。于是后人发现就说是“阴火”,而且要用甘温除这个热,这都是根据答案来解释原因的附会创作发明。
说得好。中医只能悟性高的人学。“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最近在研究脾胃论,有所困扰,前来请大家点播一二。
书看到一半几个主要的方剂都已初步了解,脏腑的传化关系,虽然不能精熟但是条款里面的逻辑也大都能理解(主要使用了湖南省中医研究所的《脾胃论注释》,和贾海忠教授的讲解结合着反复学习的)。
现在的问题是联系到临床的时候一头雾水,先说说补中益气汤,这个方子的症候程度或者说热的程度是跟白虎汤持平的。那就说明这算不得个轻症了,而且二者鉴别也颇不易,根据内外伤辩惑论,大概也就就2点区别,气弱气盛,和日出甚日晡潮热的差别。甚至还要等上2天才能辨别。所以这个方的证的表现跟大部分人意识里的还是很不一样的。这是其一。
其二,他的方之间差别甚微,补中益气汤热到如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也只是多了几味黄芩黄连石膏之类的。君臣剂量上的差别,其他的方子大都如此,而且也很难明确出偏心肺肝胆肾之别。脾胃虚容易理解,但是这个阴火或者说各种火程度的问题,用方之间的差异感觉太难把握了。大家有什么体会?或者有哪个人的观点能解决我的困惑,还望不吝赐教,:084:
前2个月我曾出现小便灼热难解,一天只有2次的情况。先用二妙丸,只觉得膀胱凉,小便依旧。后来用了益肾化湿颗粒,就是升阳益胃汤的中成药,当天小便就顺畅了,中脘周围堵的感觉也消失,但是心下的位置会觉得堵,大便也会变得不通,而且及其影响睡眠,会半夜醒。所以李东垣的药用起来挺复杂
 
前2个月我曾出现小便灼热难解,一天只有2次的情况。先用二妙丸,只觉得膀胱凉,小便依旧。后来用了益肾化湿颗粒,就是升阳益胃汤的中成药,当天小便就顺畅了,中脘周围堵的感觉也消失,但是心下的位置会觉得堵,大便也会变得不通,而且及其影响睡眠,会半夜醒。所以李东垣的药用起来挺复杂
这个古代名方也被做成中成药了,挺方便啊,谢谢分享信息。
 
前2个月我曾出现小便灼热难解,一天只有2次的情况。先用二妙丸,只觉得膀胱凉,小便依旧。后来用了益肾化湿颗粒,就是升阳益胃汤的中成药,当天小便就顺畅了,中脘周围堵的感觉也消失,但是心下的位置会觉得堵,大便也会变得不通,而且及其影响睡眠,会半夜醒。所以李东垣的药用起来挺复杂
关注一下:达立通颗粒,我看了https://www.tcmbe.com/threads/452761/ 知道的这个药,为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化裁加味。
我近期和你的症状类似,今天刚吃了两次,觉得胃舒服多了。
1729601228700.png

这个药有治疗:胃脘胀满、嗳气、纳差、胃中灼热、嘈杂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的效果,也有通利消滞的作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