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学习:肝木风酸筋
【原文】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理解】
①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东方生风”,这句话给我们定义了什么是“风”,风这个名词不能根据我们今天的意思来理解。今天我们理解的风,东南体北都可以生风,不光是东方可以生风。北风是寒的,南风是热的,西风是凉的,东风是温的。所以,《黄帝内经》所说的风就是指东风所具有的温之气。“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这热燥寒之气都是由风所带来的,但是这些风不是《黄帝内经》说的风。所谓风,就是指温气,寒热温凉四气之一的温被称为风。四气是阴阳四种对比关系的高度能量化的东西。由于高度能量化,因此它们最容易在宇宙中流动。它们最容易流动,故而称为气。气有四种,寒热温凉,其中的温就是风,风是温的另一个说法。古人认识宇宙有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四气之说应该是早期的说法,以后才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说。
“风生木”。这句话与“热生火”结合起来看则容易理解。寒热凉都不能生木,唯有温可以生木,这是事实。由此可以逻辑推理,知道木质是温的。什么是温?温是阴阳五个对比关系之中的一个。五个对比关系是:纯阳、纯阴、阳多阴少、阴多阳少、阴阳相等。温就是阳多阴少,木就是阳多阴少,肝就是阳多阴少。用今天的话说,温就是少量释放热气,当然它不是吸收热气。吸收热气是寒凉,大量释放热气是热。温生木,热生火,事实如此。
“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前面两句话与这四句话形成逻辑链条,这四句话本身也形成逻辑链条。东方之气是温的,温被称为风,风产生木,木产生酸,酸产生肝,肝产生筋,筋产生心。这里主要是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筋。筋,不能按照当今西医解剖学中的意思来理解。筋乃指很有强度而且能够发力的肉体,也就是骨骼肌、平滑肌、心肌。肌与筋应该反过来,筋是指肌,肌是指筋。酸是五味之一。五味之所以使人体产热五种不同味道,是因为它们的阴阳对比关系不同。纯阴、纯阳,阴阳相等、阳多阴少、阴多阳少。酸是阳多阴少。木之所以为木,是因为它能够产生酸。木为什么能够产生酸呢,因为木就是由酸构成的。酸,用西方生物化学的话来说就是泛指各种有机酸。酸,在宇宙中产生木,在人体内产生肝。
肝生筋,筋生心。前面说了,筋是指肌肉。肌肉有没有力气取决于肝。这里需要注意,肌肉有没有力气不是取决于脾。筋可以理解为肌肉,更应该理解为肌肉中产生动力的微细结构。筋产生动力需要消耗酸,就像汽车发动机产生动力需要消耗汽油。肝产生酸,酸产生火,火在心的支配下产生君火,君火产生神明。在心的支配之余就会在肝内产生相火,相火被称为风,又叫做肝风。相火还会作为筋的动力使用,使肌肉发力。
②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
肝木风酸筋这一套直接关联的东西,“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玄,黑色,看不清的意思。为什么看不清呢,因为非常非常细微,属于微观世界的东西。火土金水都看得清,唯独风木是看不清的。可见所谓的木,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植物的大体结构,而是指构成植物的微细结构。风与木,风是指气,木是指质,都看不清。微热为风看不见,热甚生火则看得见。所以风木在宇宙中是看不清的东西。风这个东西最玄妙,它在人体内可以产生“道“,在地面上可以产生“化”。什么是道?道是指阴阳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个普遍规律在人体内表现为神明,在大地上则表现为产生新的东西。什么是化?《黄帝内经》说“物生谓之化”。理解到此,则“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就好理解了。风在大地上产生酸苦甘辛咸五类不同的微观物质。不要理解为风只产生酸,苦甘辛咸的产生都与风有间接的关系。道生智,智是明的别称。心主神明,神与明并不是一个概念。明是指人的智慧,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动的微妙性。《黄帝内经》说“阴阳不测谓之神”。
风“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什么是志?《黄帝内经》说“忆之所存谓之志”,志就是指把过往经历记录下来。人体有志的能力,其实各种生物都有志,每个细胞也有志。过往经历可以区分为怒、喜、思、悲、恐五类,这五类也是根据阴阳对比关系而定的。其中的怒对应肝。怒是阳多阴少,为相火。喜是纯阳,为君火。发怒就是动肝火,动肝火会损伤肝。肝受到愤怒损伤怎么办呢,悲胜怒,让人感觉悲即可以控制人的怒气。譬如当年南斯拉夫使馆被轰炸,很多人非常愤怒,怎么平息愤怒的,故意大力渲染被炸死的两个记者导致的悲伤。
③ “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风伤筋,最常见并且最容易说明问题的是脑中风。筋是指肌肉,脑中风就是风伤筋,导致瘫痪。如何治疗?燥胜风。如何产生燥?治以辛凉。为什么辛凉可以对抗风?风气温,故治以凉。肝气酸,故治以辛。温与凉对等而相反,酸与辛对等而相反。
【原文】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理解】
①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东方生风”,这句话给我们定义了什么是“风”,风这个名词不能根据我们今天的意思来理解。今天我们理解的风,东南体北都可以生风,不光是东方可以生风。北风是寒的,南风是热的,西风是凉的,东风是温的。所以,《黄帝内经》所说的风就是指东风所具有的温之气。“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这热燥寒之气都是由风所带来的,但是这些风不是《黄帝内经》说的风。所谓风,就是指温气,寒热温凉四气之一的温被称为风。四气是阴阳四种对比关系的高度能量化的东西。由于高度能量化,因此它们最容易在宇宙中流动。它们最容易流动,故而称为气。气有四种,寒热温凉,其中的温就是风,风是温的另一个说法。古人认识宇宙有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四气之说应该是早期的说法,以后才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说。
“风生木”。这句话与“热生火”结合起来看则容易理解。寒热凉都不能生木,唯有温可以生木,这是事实。由此可以逻辑推理,知道木质是温的。什么是温?温是阴阳五个对比关系之中的一个。五个对比关系是:纯阳、纯阴、阳多阴少、阴多阳少、阴阳相等。温就是阳多阴少,木就是阳多阴少,肝就是阳多阴少。用今天的话说,温就是少量释放热气,当然它不是吸收热气。吸收热气是寒凉,大量释放热气是热。温生木,热生火,事实如此。
“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前面两句话与这四句话形成逻辑链条,这四句话本身也形成逻辑链条。东方之气是温的,温被称为风,风产生木,木产生酸,酸产生肝,肝产生筋,筋产生心。这里主要是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筋。筋,不能按照当今西医解剖学中的意思来理解。筋乃指很有强度而且能够发力的肉体,也就是骨骼肌、平滑肌、心肌。肌与筋应该反过来,筋是指肌,肌是指筋。酸是五味之一。五味之所以使人体产热五种不同味道,是因为它们的阴阳对比关系不同。纯阴、纯阳,阴阳相等、阳多阴少、阴多阳少。酸是阳多阴少。木之所以为木,是因为它能够产生酸。木为什么能够产生酸呢,因为木就是由酸构成的。酸,用西方生物化学的话来说就是泛指各种有机酸。酸,在宇宙中产生木,在人体内产生肝。
肝生筋,筋生心。前面说了,筋是指肌肉。肌肉有没有力气取决于肝。这里需要注意,肌肉有没有力气不是取决于脾。筋可以理解为肌肉,更应该理解为肌肉中产生动力的微细结构。筋产生动力需要消耗酸,就像汽车发动机产生动力需要消耗汽油。肝产生酸,酸产生火,火在心的支配下产生君火,君火产生神明。在心的支配之余就会在肝内产生相火,相火被称为风,又叫做肝风。相火还会作为筋的动力使用,使肌肉发力。
②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
肝木风酸筋这一套直接关联的东西,“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玄,黑色,看不清的意思。为什么看不清呢,因为非常非常细微,属于微观世界的东西。火土金水都看得清,唯独风木是看不清的。可见所谓的木,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植物的大体结构,而是指构成植物的微细结构。风与木,风是指气,木是指质,都看不清。微热为风看不见,热甚生火则看得见。所以风木在宇宙中是看不清的东西。风这个东西最玄妙,它在人体内可以产生“道“,在地面上可以产生“化”。什么是道?道是指阴阳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个普遍规律在人体内表现为神明,在大地上则表现为产生新的东西。什么是化?《黄帝内经》说“物生谓之化”。理解到此,则“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就好理解了。风在大地上产生酸苦甘辛咸五类不同的微观物质。不要理解为风只产生酸,苦甘辛咸的产生都与风有间接的关系。道生智,智是明的别称。心主神明,神与明并不是一个概念。明是指人的智慧,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动的微妙性。《黄帝内经》说“阴阳不测谓之神”。
风“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什么是志?《黄帝内经》说“忆之所存谓之志”,志就是指把过往经历记录下来。人体有志的能力,其实各种生物都有志,每个细胞也有志。过往经历可以区分为怒、喜、思、悲、恐五类,这五类也是根据阴阳对比关系而定的。其中的怒对应肝。怒是阳多阴少,为相火。喜是纯阳,为君火。发怒就是动肝火,动肝火会损伤肝。肝受到愤怒损伤怎么办呢,悲胜怒,让人感觉悲即可以控制人的怒气。譬如当年南斯拉夫使馆被轰炸,很多人非常愤怒,怎么平息愤怒的,故意大力渲染被炸死的两个记者导致的悲伤。
③ “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风伤筋,最常见并且最容易说明问题的是脑中风。筋是指肌肉,脑中风就是风伤筋,导致瘫痪。如何治疗?燥胜风。如何产生燥?治以辛凉。为什么辛凉可以对抗风?风气温,故治以凉。肝气酸,故治以辛。温与凉对等而相反,酸与辛对等而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