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完素论述诸痛痒疮疡之解读
【原文】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人近火气者,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则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或痒痛如针轻刺者,犹飞迸火星灼之然也。痒者,美疾也。故火旺于夏,而万物蕃鲜荣美也。炙之以火,渍之以汤,而痒转甚者,微热之所使也;因而痒去者,热令皮肤纵缓,腠理开通,阳气得泄,热散而去故也。或夏热皮肤痒,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敛,腠理闭密,阳气郁结,不能散越,怫热内作故也。痒得爬而解者,爬为火化,微则亦能令痒;甚则痒去者,爬令皮肤辛辣,而属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见则火力分而解矣。或云痛为实,痒为虚者,非谓虚为寒也,正谓热之微甚也。或疑疮疡皆属火热。而反腐烂出脓水者,何也?犹骨肉果菜,至于热极,则腐烂而溃为污水也。溃而腐烂者,水之化也。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故火热过极,则反兼于水化。又如盐能固物,令不腐烂者,咸寒水化,制其火热,使不过极,故得久固也。万物皆然。
【解读】
《黄帝内经》说:“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刘完素论述其理,笔者转述其意。
《中庸》说“格物致知”。首先需要区分痛、痒、疮、疡之不同之处。
先区分痛与痒。刘完素说微热则痒,热甚则痛,诚然也。不过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热”。热是指热气,它是天之气,而不是地之形。需要把热与风区别开,风是地之形,而不是天之气。古人把微热之气又叫做风气。风寒暑湿燥火,风就是指释放少量热气的微火,而火是指释放大量热气的有形之物。风引起痒,热引起痛。这样说就比较清楚了。
《黄帝内经》说:“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那么,风引起痒,热引起痛,寒引起肿。所谓“热伤气”,这里的气是指人体的正气,这里的热是指肝之火,即相火。肝之相火释放热气,而不是推动人体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属于做功),而心之火叫做正气,称为君火,它的作用是推动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做功。君火与相火相互具有竞争性关系,此消彼长。肝之相火旺盛,则心之正气减弱。局部正气减弱则导致疼痛。如果局部正气有减弱而不显著,就会产生痒的感觉。
刘完素认同《黄帝内经》的观点,痛痒疮疡都是火热引起的。不过笔者认为引起痛痒疮疡的火热不是产生于心,而是产生于肝。肝火不显著者引起“诸风掉眩”,肝火显著者引起痛痒疮疡。治疗原则,前者以补为主,后者以泻为主。急治其标,缓图其本。
然后区分疮与疡。疡,读音与痒近,意思也与痒类似。火之微者产生痒,也导致溃疡。疡就是指溃疡,它表示肉体缺失。 疡往往也与痒同时存在就是这个道理。疮,表示局部肉体增加,在体表就会产生凸起。譬如疖子、脓肿都被称为疮。疮有创库的意思,不过它装了一些不该装的东西,表示病态。疮与痒的肉体区别是,疮乃是肿,疡乃是缺失。
前面说了,疡往往与痒并存。而疮往往与痛并存。疡是微热,是风。疮是热甚,是火。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疮有痛提示火热,又有肿胀则提示寒。所以疮是寒热并存,而寒当然是指六邪之中的寒邪,是指地之形,而不是天之气。就是说,局部发生疮,是因为六邪之“寒邪”侵犯人体的局部,寒邪属于阴邪,阴邪的本质,用现代医学的话来说就是细菌大量增殖。所以,当人体局部发生疮毒时,全身会出现恶寒症状,跟太阳伤寒是一个病。疮是疮疡病的急性期,疡是疮疡病的慢性期。在急性期,疮首先是肿胀,让后才是疼痛。是先寒后热,先肿后痛的,而不是同时出现。
《黄帝内经》说:“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这段原文告诉我们,疮的肿痛顺序也并不是一定的。因为疮本身可能周期性变化。第一个周期当然是先肿后痛。然后如果完全痊愈了就没事,但是很多情况下不能痊愈,只是看起来好像消失了而已。那么第二个周期就会表现为先痛而后肿。本来好了,现在又出现疼痛,然后出现肿胀。
【原文】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人近火气者,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则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或痒痛如针轻刺者,犹飞迸火星灼之然也。痒者,美疾也。故火旺于夏,而万物蕃鲜荣美也。炙之以火,渍之以汤,而痒转甚者,微热之所使也;因而痒去者,热令皮肤纵缓,腠理开通,阳气得泄,热散而去故也。或夏热皮肤痒,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敛,腠理闭密,阳气郁结,不能散越,怫热内作故也。痒得爬而解者,爬为火化,微则亦能令痒;甚则痒去者,爬令皮肤辛辣,而属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见则火力分而解矣。或云痛为实,痒为虚者,非谓虚为寒也,正谓热之微甚也。或疑疮疡皆属火热。而反腐烂出脓水者,何也?犹骨肉果菜,至于热极,则腐烂而溃为污水也。溃而腐烂者,水之化也。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故火热过极,则反兼于水化。又如盐能固物,令不腐烂者,咸寒水化,制其火热,使不过极,故得久固也。万物皆然。
【解读】
《黄帝内经》说:“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刘完素论述其理,笔者转述其意。
《中庸》说“格物致知”。首先需要区分痛、痒、疮、疡之不同之处。
先区分痛与痒。刘完素说微热则痒,热甚则痛,诚然也。不过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热”。热是指热气,它是天之气,而不是地之形。需要把热与风区别开,风是地之形,而不是天之气。古人把微热之气又叫做风气。风寒暑湿燥火,风就是指释放少量热气的微火,而火是指释放大量热气的有形之物。风引起痒,热引起痛。这样说就比较清楚了。
《黄帝内经》说:“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那么,风引起痒,热引起痛,寒引起肿。所谓“热伤气”,这里的气是指人体的正气,这里的热是指肝之火,即相火。肝之相火释放热气,而不是推动人体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属于做功),而心之火叫做正气,称为君火,它的作用是推动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做功。君火与相火相互具有竞争性关系,此消彼长。肝之相火旺盛,则心之正气减弱。局部正气减弱则导致疼痛。如果局部正气有减弱而不显著,就会产生痒的感觉。
刘完素认同《黄帝内经》的观点,痛痒疮疡都是火热引起的。不过笔者认为引起痛痒疮疡的火热不是产生于心,而是产生于肝。肝火不显著者引起“诸风掉眩”,肝火显著者引起痛痒疮疡。治疗原则,前者以补为主,后者以泻为主。急治其标,缓图其本。
然后区分疮与疡。疡,读音与痒近,意思也与痒类似。火之微者产生痒,也导致溃疡。疡就是指溃疡,它表示肉体缺失。 疡往往也与痒同时存在就是这个道理。疮,表示局部肉体增加,在体表就会产生凸起。譬如疖子、脓肿都被称为疮。疮有创库的意思,不过它装了一些不该装的东西,表示病态。疮与痒的肉体区别是,疮乃是肿,疡乃是缺失。
前面说了,疡往往与痒并存。而疮往往与痛并存。疡是微热,是风。疮是热甚,是火。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疮有痛提示火热,又有肿胀则提示寒。所以疮是寒热并存,而寒当然是指六邪之中的寒邪,是指地之形,而不是天之气。就是说,局部发生疮,是因为六邪之“寒邪”侵犯人体的局部,寒邪属于阴邪,阴邪的本质,用现代医学的话来说就是细菌大量增殖。所以,当人体局部发生疮毒时,全身会出现恶寒症状,跟太阳伤寒是一个病。疮是疮疡病的急性期,疡是疮疡病的慢性期。在急性期,疮首先是肿胀,让后才是疼痛。是先寒后热,先肿后痛的,而不是同时出现。
《黄帝内经》说:“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这段原文告诉我们,疮的肿痛顺序也并不是一定的。因为疮本身可能周期性变化。第一个周期当然是先肿后痛。然后如果完全痊愈了就没事,但是很多情况下不能痊愈,只是看起来好像消失了而已。那么第二个周期就会表现为先痛而后肿。本来好了,现在又出现疼痛,然后出现肿胀。